APP下载

弹性生活圈理念下的小区出入口平疫管控研究*
——以天津市和平区为例

2023-03-05于泽汝

南方建筑 2023年2期
关键词:生活圈弹性防疫

曾 鹏,于泽汝,王 雨

引言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引发了原有城市生活场景的改变以及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政府针对性地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构建“风险-管控”机制,导致城市生活圈结构变化,人口流动减少,多类型生活圈趋近社区化。然而,社区生活圈理论研究在我国出现不足10年,疫情下传统社区生活圈出行和服务能力等同样发生较大改变,原有配置失衡,亟需动态更新做出响应。世卫组织2022年最新报告指出,新冠病毒大流行可能破坏全球几十年来在卫生和健康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且世界还将面临未知病毒的潜在威胁[1]。为加强社区应对未来风险挑战的适应力,有必要探讨分析社区平疫状态变化下的相关管控策略,以期给未来生活圈的发展与完善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1 弹性社区生活圈与小区出入口管控

1.1 防疫背景下的社区生活圈研究综述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屏障。存量时代的社区生活圈[2]在应对疫情风险时,需考虑供需响应与防疫管控的兼容并置。在2018年发布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15、10、5”min社区生活圈作为居住空间组织的核心理念取代了沿用多年的居住区、小区和组团的计划型分配模式[3],这一演进强调提高设施利用的过程弹性,为不同时段需求变化提供灵活高效的规划实践空间。2021年新版《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明确提出增强社区韧性、实现服务设施空间的动态适应与弹性预留的总体规划原则[4]。杨俊宴等提出建立社区-生活圈韧性网络,并根据疫情情况对不同社区采用差异化管控策略[5]。受疫情防控和信息技术的叠加影响,公共服务线上化[6]也有加速趋势,线上社区生活圈成为疫期保障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综合既有研究来看,当前社区生活圈方面的相关研究多停留于静态,聚焦实体空间组织、线下设施配置[7],但是,基于空间异质性特征和平疫波动过程相结合的过程性动态研究较为匮乏。现有生活圈规划建设很难快速转换为防疫系统应对突发性卫生事件。在平疫连续转换的后疫情时代,公共健康韧性视角下的社区生活圈建设,弹性化、动态化、线上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相关研究亟待补充。

1.2 平疫转换与弹性社区生活圈

弹性设计作为一种较新的方法,在设计过程中考虑了时间因素,提高功能灵活性和空间适应性以满足动态发展需求[8]。将未来发展可能影响使用效能的因素纳入现有体系中,力图解决一次性设计带来的问题。社区生活圈的空间规划布局强调步行尺度的基础作用,重视公共设施配置,重点涉及时空变化关系与公共服务获取[9]。应对突发事件冲击时,社区生活圈弹性是城市社会弹性的组成部分,反映了时空维度下生活圈的反应能力[10]。何继新[11]等认为,疫情下的我国弹性社区建设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城市安全风险治理中也尚未体现社区弹性建设的价值,也难以通过社会动员和社区共同体的名义契合弹性社区的内涵。社区生活圈作为疫情期间管控的基本单元,需将原本宜居宜购的公共设施快速整合为防灾防疫系统,以提高适应能力。刘杰,崔彧瑄[12]指出,社区生活圈如何快速转换为具有避难及疗愈功能的防灾防疫系统,缓解医院的集中防疫压力,是后疫情时代生活圈公服体系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应对疫情风险时社区生活圈的“弹性”需强调两方面:设施服务获取的“弹性”,即平疫多阶段生活圈内服务的可获取水平;空间可达范围的“弹性”,即平疫多阶段生活圈内各类空间的可达水平。

设施服务获取的“弹性”重点在于社区生活圈内获取服务本身这一需求,强调平疫多阶段生活圈设施供给模式和供给能力的变化。在这一逻辑链条中,步行出行是一种基本手段,公共设施只是供给服务的一种空间载体,而获取服务则是真实目的[13]。平期居民普遍通过传统的步行出行获取服务,疫期政策管控限制下,出入口等联通要素的管制和网购、无人送货等技术的应用影响了这一传统供给模式。社区生活圈的“线上化”、“网络化”供给比重加大使得疫期的服务以更加安全、便利的方式获取[14]。该“弹性”具体表现为:平疫多阶段因防疫政策管控,生活圈设施供给类型的“线上化”、“线下化”划分以及设施供给模式的变化,重点强调服务本身获取方式的弹性变化。

空间可达范围的“弹性”即在平疫多阶段生活圈各类空间和活动范围可达的尺度变化,更多地强调在具体空间上到达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两种目的地。或许依靠步行获取服务供给的方式可通过快递物流被替换,但社群因事务出行和面对面交往的意愿却难以被取代[15]。然而,平疫不同阶段下的社群活动可达范围在“弹性”变化,在这一层面,生活圈“弹性”的变化一方面受到出入口、道路等空间联通要素布局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受到步行、自行车等出行方式的影响。该“弹性”具体表现为:平疫多阶段社区生活圈空间受出入口开闭、出行距离的影响,实际可达范围的动态增减。

1.3 弹性社区生活圈视角下的小区出入口管控

正常生活场景下,居住小区出入口是人为创造且具有一定秩序并起着过渡作用的公共场所,承载着人车交通、安全防御、标志节点、快递寄存等常规功能[16]。疫期管控生活场景下,小区出入口的防御功能愈发突出,通过出入登记、体温检测、消毒通道等对人物流动地管控,起到阻隔潜在病毒进入的关键作用[17]。在平疫全周期不同阶段,出入口作为生活圈内部居住空间与生活空间内外联系的唯一枢纽,其开闭数量、位置、时长直接影响了设施服务获取和空间可达范围的“弹性”,最直观地决定了弹性生活圈“压缩-恢复”水平,是导致平疫全周期生活圈弹性动态变化的核心物质要素。

一方面,平疫多阶段出入口的交通能力变化影响着生活圈的空间可达“弹性”水平。政策导向下的平疫各阶段出入口开放数量不一,导致其生活圈的可达范围大小不断“压缩-恢复”弹性变化。另一方面,平疫多阶段出入口的防御强度高低影响着生活圈设施服务获取的“弹性”水平。平疫多阶段出入口开放位置的变化致使生活圈范围形状动态变化,进而影响可获取的功能要素数量类型;管控等级的变化会影响圈内设施的开放状态与供给质量水平;二者综合作用下致使平疫设施服务获取的“弹性”动态变化(表1)。此外,出入口防疫强度变化在限制社群出行的同时,也影响了保障类设施的多样化供给模式。例如,在疫期诸多超市菜市场封闭的情况下,部分小区会有移动式超市或菜场设置在出入口等特定位置上。因此,平疫多阶段小区出入口的通行能力和防疫水平的动态变化,导致了生活圈设施获取与空间可达水平的弹性“压缩-恢复”。

表1 平疫多阶段生活圈空间活动场景及特征

然而,国内近年来受开放式社区、交通微循环[18]等新规划理念影响,安全防疫视角下的小区出入口研究一直是社区治理体系的缺角,新冠期间暴露出诸多问题。“一刀切”式地出入口全封闭—全停滞管理,导致较难提供社区近地服务,社区公共资源供需矛盾更显严峻。同时,各类开放式小区在实施封闭过程中,屡屡出现“封闭难,封不严,封不成”之乱象。疫情后阶段,受恐慌、将就等主观心理作用,诸多社区出入口仍保持“原封不动”,开放数量较平时大幅减少,抑制了公服完整服务网络地形成,造成设施供应缺失。综合看来,平疫多阶段出入口开闭管控失位,致使社区出现了生活物资供给、弱势群体看顾等方面的不足。出入口开放数量、位置等具体部署经验的缺失,导致社区生活供给保障与疫情风险防控间的动态平衡难以把握。适应动态特征的小区出入口弹性管控研究亟待完善补充。

因此,本研究聚焦弹性社区生活圈导向下的小区出入口开闭管控问题,尝试讨论小区出入口开闭与平疫多阶段社区生活圈弹性变化关系,探讨出入口在平疫多阶段恰当的开放数量、位置,及设计中潜在的防疫问题,为后疫情时代社区生活圈弹性规划提供参考。

2 基于天津市和平区平疫多阶段的实证研究

2.1 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文选取天津市和平区327个居住小区及其出入口为研究对象(图1,表2)。和平区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核心段,人口密度大,老龄化程度高,易感人群多,社区生活圈服务依赖度高。同时,天津市有着多次抗击疫情的经历,对服务设施开展了系统性政策管控,具有一定的防疫经验和实证价值。

图1 和平区各小区范围及出入口分布

表2 和平区小区固有出入口数量统计(单位:个)

研究所采用的809个出入口数据均来自于高德地图和现场调研,并通过开放街区地图(OSM)获取了和平区及其周边的路网和DEM地形数据,基于高德地图获取和平区及其周边的各类POI设施数据。所有居住小区的生活圈可达范围均以15min为时间标准,设定步行为主要交通方式,道路交叉口的时间延误成本设置为20s[19]。基于可通行出入口、道路网、道路交叉口和地形,通过Arc GIS的网络分析法进行综合划定。如图2所示,某小区所对应生活圈的最大可达范围测度为步行尺度下该小区基于每一个出入口15min步行可达范围的并集。本文根据测度需要选择不同阶段,定量化解析出入口管控与生活圈可达范围之间的弹性变化特征。

图2 基于出入口与路网的15分钟某小区生活圈概念及实际范围图

2.2 平疫多阶段出入口管控与社区生活圈弹性变化测度

疫期小区出入口的开放位置、数量根据疫况也在不断调整,往往会降低社群出行能力与可达范围。据天津市防疫政策管控要求,研究将新冠疫情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不同阶段小区出入口实际开放数量具有一定差异。参考政策文件和实地调研结果,上述差异表现为:正常阶段小区所有出入口正常开放且通行能力完整。疫期严控及恢复阶段小区只允许保留一个出入口。疫情常态化阶段则一定程度上恢复开放了部分出入口,研究将常态化阶段出入口开放数量设定为各小区出入口总数的一半偏下,即1~4个。基于上述条件,对和平区居住小区在平期、疫期(严控与恢复阶段因管控政策相同合并计算)、常态化时期的15min生活圈边界范围逐一测度并统计结果(图3)。

图3 和平区各小区正常-防疫严控-常态化三阶段15min生活圈测度结果

图3可见和平区各小区生活圈之间存在一定重叠部分。计算得出,平、疫、常三阶段的单个生活圈平均面积分别为196.62ha、153.20ha、178.11ha,平均周长分别为6929.35m、5872.32m、6358.78m。平均半径分别为790.32m、698.49m、742.49m。测度结果表明,防疫严控阶段,74.9%小区生活圈范围较平期有不同程度的收缩,平均收缩至平期生活圈可达范围的78%,弹性压缩明显。常态化阶段,多数小区的生活圈可达范围恢复至平期的85%左右,仅有36.3%的小区生活圈可达范围恢复至正常水平,弹性恢复水平不高。

从各小区出入口固有数量差异角度考虑,分别讨论平-疫生活圈面积比与出入口数量、平-常态化生活圈面积比与出入口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图4)。防疫严控阶段,整体上各小区生活圈的范围大小为正常时期生活圈面积的65%~80%;常态化阶段,各小区生活圈大小恢复至平期面积的80%以上;且小区出入口数量越多,其生活圈弹性的“压缩-恢复”变化幅度会更加明显。因此,疫情对出入口数量多的小区生活圈可达性地冲击会更加明显。

图4 平期-疫期/常态化时期生活圈面积比与出入口数量关系图

为进一步探讨出入口开放数量和生活圈面积变化量之间的规律,研究对和平区每个小区的所有出入口开闭方案逐一进行讨论,并统计了各小区出入口开放数量每增加1个,其对应生活圈范围的平均变化量ΔSn(图5)。测度曲线表明,小区生活圈的可达范围平均变化量与出入口的开放数量之间呈现出“边际效益递减”。即伴随着出入口开放数量增加,其生活圈可达范围也在增加,但具体增加量和增加速率却在逐级递减。因此,当出入口开放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相应生活圈范围增量并不显著。

图5 和平区各小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可达范围的平均变化量

考虑“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对和平区各小区的弹性生活圈恢复水平进行测度。统计表明,当出入口开放数量为2时,70%小区的生活圈可达范围可恢复至平期的85%;当开放数量为3时,95%小区的生活圈可达范围可恢复至平期的90%;当开放数量为4时,所有小区的生活圈可达范围可恢复至平期的95%。因此,对于和平区固有出入口数量较多的小区,常态化阶段可选择开放3~4个小区出入口,以实现各小区生活圈全区整体性最优弹性恢复。

2.3 防疫严控状态:单一保障型出入口最优开放点位识别

在疫期,相当一部分设施供给被迫暂停;加之出入口封闭,社区生活圈可达范围被严重挤压,居民基本生活保障面临压力。此时圈内基本生活保障类设施的供给保证具有最高优先级[20]。倡导就近采购、线上采购,减少非必要跨生活圈出行,实现基本需求在圈内的固定空间自主或互助方式解决。

针对疫期仅能开放一个小区出入口的强制性条件,研究尝试识别出入口的最优开放位置。设施供给优先条件下,具体的出入口点位选择需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方面需考虑各小区生活圈的可达范围和设施供给能力,即在尽可能选取最大半径的生活圈所对应出入口予以开放的同时,还需保持较高设施基本供应能力。另一方面需考虑从出入口到圈内各类设施的综合可达水平最近,即开放的出入口至圈内各设施点最短路径的平均数值最小,保障居民最佳出行效率。

防疫严控阶段,天津市防疫政策2)对社区生活圈设施的开闭采取了管控,而全力保障超市、菜市场两种基本生活设施运行。除供给类型减少,受时长压缩、固定间隔等条件限制,生活保障设施的服务质量水平较其他阶段出现差异。根据各类民用建筑安全设计规范,及疫期天津市针对保障类设施服务规模、营业时长的具体管控指标,研究对平疫多阶段保障类设施的服务规模与日均营业时长进行了统计(表3)。用GIS空间连接逐一测度疫期809个出入口各自所对应的生活圈内保障类设施数量,基于上述指标系数进而求得供给质量水平α。随后,通过GIS网络分析,测度各出入口所对应生活圈内的保障类设施数量以及出入口到达各个设施点的最短路径之和,进而得出该出入口到达圈内各超市和菜市场最短路径的平均可达距离β。计算α与β二者比值,值越大,说明该数值所对应的出入口保障性更强,在疫期应优先考虑开放(图6)。综合考虑保障类设施最大化覆盖和生活圈最小弹性压缩的双重条件下,研究对疫期和平区小区各自的保障型最优出入口的开放点位进行了识别(图7)。

表3 多阶段保障类设施服务规模、时长统计表3)(m2/人,h)

图6 和平区出入口至各类生活保障设施最短出行路径测度

图7 各居民点至城市公共交通设施最短路径测度

2.4 常态化防控状态:多类型出入口的最优开放点位选择

相比物资保障为先的严控时期,进入常态化阶段后需重视促进复工复产和社区活力地快速提振。常态化阶段随着流动秩序和公共交通地逐步恢复,出入口需优先响应交通可达[21]。此时出入口作为社区流动性的控制点,其交通功能对生活圈可达范围的弹性恢复速度、质量不可或缺。但对于该阶段政策所强调的“适当开放小区出入口”中“适当”所对应的出入口的具体数量和位置选择仍有待商榷。出入口开放数量越多空间可达性固然越好,但过度开放所引发的管控难度和潜在风险同样未知,交通与防疫二者间的弹性协调必不可少。

因此,该阶段从最优交通可达的角度出发,对各小区出入口具体开放数量和位置进行确定。考虑生活圈步行友好尺度下居民的步行、骑行出行需求,实现交通可达最优首先需保证开放出入口到达圈内公交站、地铁站等公共交通设施的综合距离最短。基于这一原则来对该阶段出入口开放予以增选。研究将这一过程拆解为两阶段(图8):小区内某居民点到达各开放出入口的最短路径距离Xn,各开放出入口到达各类交通设施的最短路径Yn。

图8 天津市和平区防疫严控阶段、常态化阶段小区出入口开放点位、类型选择

以常态化阶段开放3个(n1,n2,n3)小区出入口为例,设:小区Ai边界内居民出发点总数为I,某出发点i1到小区Ai任意一个出入口的最短路径距离为x1,可得出第一阶段小区Ai内所有出发点到达各开放出入口的最短路径和。在第二阶段设I个出发点中,设:最短路径分别对应开放口n1,n2,n3的出发点个数为a、b、c(a+b+c=I),出入口n1到达公交站的最短路径距离为y1,则可得出第二阶段所有出发点从各开放出入口到达各公交站的最短路径距离之和。两式联立可得出,当小区Ai开放出入口数量为3时,内部各居民点到达交通设施的最佳路径距离之和。

基于上述方法,考虑边际效益递减规律,逐一讨论小区Ai出入口开放数为2~4时的所有布局方案,并统计相应的最短路径距离和S n(Ai)。最后,数值最小所对应的出入口开闭方案即为常态化阶段小区Ai的最优交通可达。

研究选取和平区固有出入口数量超过3的126个小区,运用上述方法,当出入口开放数量为2~4时,对总计2024种出入口开闭方案进行讨论。在严控阶段选取的保障型出入口的基础上,对各个小区在常态化阶段的出入口开放位置予以了增选,得出最终的出入口类型识别结果(图8)。和平区各小区累计开放出入口509个,其中保障型出入口163个、交通型171个、综合型175个。多类型出入口模式为居民差异化需求地快速响应及社区活力提振创造了机会:步行尺度的生活物资购置需求、机动高效的跨圈交通需求等,同时也保证了常态化阶段各小区生活圈各项服务的相对便捷高效。

3 后疫情时代弹性社区生活圈导向下的小区出入口管控

3.1 平疫多阶段出入口管控与社区生活圈弹性变化规律解析

上述研究表明,新冠背景下,“平-疫-常态化”三个时期的出入口管控,对社区生活圈服务获取与空间可达弹性“收缩”与“恢复”起到关键性管控作用。研究通过对天津市和平区的一系列测度发现平疫多阶段的小区出入口管控与弹性社区生活圈变化存在下述作用关系:

(1)防疫严控阶段,近八成小区的生活圈范围平均收缩至平期可达范围的78%,整体弹性压缩明显;防控常态化阶段,六成左右小区生活圈范围恢复至平期的85%,整体弹性恢复水平不高。

(2)疫情冲击下,小区的固有出入口数量越多,其所对应的小区生活圈在平疫各阶段的“压缩-恢复”弹性变化水平越显著。小区出入口具体开放数量与所对应生活圈可达范围二者间呈现“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基于多源数据测度各小区出入口功能优势,可建立平疫全周期多类型出入口管控模式,科学确定保障型、交通型、综合型出入口,做到数量、位置、时长的“时空匹配、供需满足”。① 保障型出入口距各类生活保障设施综合可达性最优,应用于全周期维系生活供给保障和居民步行出入。② 交通型出入口提供公交、小汽车出行的最优交通效率,满足机动高效地跨圈出行,应用于常态化阶段复工复产和城市活力提振。③ 出入口数量单一的小区或区位优势明显的出入口,可建构“一口多用”的综合性出入口,分期、分段、分区明确具体功能。疫期稳防疫保障,常态化优交通可达;早中晚保通勤,其余时段促物资补给、病毒消杀等工作。以强管理补数量短板,以快切换达综合并治,促全期“公共健康弹性生活圈”构建。

3.2 后疫情时代弹性生活圈理念下的出入口管控策略

后疫情时代,出入口合理管控对提高生活圈应对多类扰动和适应能力至关重要。研究从场地空间管理、弹性空间利用两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

(1)出入口场地空间管理

出入口作为防疫与交通的关键枢纽,周边场地空间的平疫转换与动态利用,将是后疫情弹性生活圈治理聚焦点。疫期开放状态的保障型出入口场地空间,可尝试移动型设施供给模式,如定时定点设置移动小超市、商超线上点单、快递无接触配送等。以保障型口为中心建构最优“设施获取圈”,打通生活物资配送的“最后一米”。疫期关闭状态的交通型出入口,鉴于其良好交通可达性,考虑“人勿通,物流通”组织模式:将此类口管控纳入城市级防疫联通体系中,仅用于临时物资配给、生活垃圾清运、园内消毒清洁等物流输送。相应地,周边封闭空间可用作防疫或消杀物资储备地。

(2)生活圈弹性空间利用

城市中居住用地数量庞大,小区生活圈间存在大量交叠现象。出入口管制下平期生活圈范围会“缩圈”两成,出现“缩圈”的空间即为平疫多阶段下的“弹性空间”,这为响应多阶段动态变化的需求创造了机会。平期,重叠的生活圈弹性空间享有更多的社群互动机会,具有较高的空间优先性,可作为生活圈单元间的交往空间;或布局文娱休闲设施,提高满足高层次需求的设施利用率。疫期,各生活圈收缩,原有重叠的高效能空间消失,布局于此的文娱类设施关闭,“缩圈”现象使得在疫期生活圈之间形成“防疫缓冲带”,此时运用临时用途管制机制,可将平期原有设施空间转为防疫空间,作集中隔离点(图9)。建立平疫全期灵活适变、动态可塑的生活圈弹性空间,并注重城市层面对各生活圈“弹性空间”地联动管制,在城市层面形成平期地区联动的共享设施网,疫期圈圈独立的防控隔离带。

图9 平疫全期生活圈弹性空间利用概念图

结语

本研究以后疫情时代弹性社区生活圈建设为导向,在公共卫生防疫视角下聚焦小区出入口,解析了平疫多阶段小区出入口开闭与社区生活圈弹性变化间的作用规律,测度了小区出入口平疫全期的最优开放点位,并对未来弹性社区生活圈治理提出了相关建议与思考。新冠疫情不是最后一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未来我国城市还可能因突发事件而转入非常规运行状态,融合弹性思维的社区治理转换机制将成为一种常态化治理手段。研究将持续探索动态视角下的弹性空间建设,以期对后疫情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高质量发展和社区精细化治理提供更多参考借鉴。

图、表来源

图1~9、表1:作者绘制;表2、3:作者收集整理高德地图、天津市卫健委相关政策信息绘制。

注释

1)出入口管控参考政策文件为:天津市卫健委分别于2020年2月、6月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期间居民小区管理的通告》,《关于做好天津市三级应急响应级别下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将疫情过程划分为正常、严控、恢复、常态化四阶段。

2)2020年2月,天津市卫健委公布了《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超市菜市场卫生防护指南的通知》。

3)平期设施服务规模参照《建筑设施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版)、《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等国家标准。各类设施营业时长参考自:天津本地宝(tj.bendibao.com),天津市各类设施场所营业时长统计通告。

猜你喜欢

生活圈弹性防疫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生活圈划分研究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基于GIS的生活圈居住区规划与优化研究
——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为例
城市社区生活圈的规划探索
——以南京为例
防疫、复工当“三员”
端午节俗与夏日防疫
广州周边:价格洼地!“一小时”生活圈 7字头置业广州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