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公园绿地有机更新模式探索
——以南京神策门公园为例

2023-03-05王甜

花卉 2023年2期
关键词:城市公园文脉绿地

王甜

(南京园林绿化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37)

0 引言

城市更新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道新命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市发展正逐渐从大规模的“增量扩张”转型到“存量提质”的新阶段,城市更新迈入“有机更新”新时期。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存量空间中主要的绿色开放空间,承担着城市“绿肺”的功能,承载着城市居民的休闲时光,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对城市建成区来说,公园绿地作为重要的存量资源,其更新方式应站在城市全局角度进行系统研究、统筹安排。

本文以南京神策门公园景观提升项目为例,探索城市建成区公园绿地的更新与发展模式,为类似项目的有机更新提供借鉴。

1 理论基础

1.1 “有机更新”理念概况

1979 年,吴良镛[1]在北京旧城改造中首次提出“有机更新”理念,并将这一理念成功运用到菊儿胡同等地的改造之中,推动了从“大拆大建”到“有机更新”的城市更新理念的转变。吴良镛主张“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在更新过程中应把握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根据改造内容和场地需求的不同,选取适当的规模和尺度,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并通过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其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和动态的稳定性[2]。

1.2 城市公园绿地有机更新

随着城市更新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亟须整合梳理、更新提档。城市公园绿地有机更新是自我调节适应城市更新进程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吴良镛“有机更新”理念的理解,城市公园绿地的有机更新应与城市发展、居民需求相协调,按照公园绿地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公园绿地的更新与发展模式,以期实现公园绿地的可持续性、特色性、生态性和动态稳定性发展[3]。

2 模式探索

2.1 城市公园绿地更新现状

2.1.1 老旧公园“综合性老化”现象

城市公园的高频率使用使其在发展历程中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和矛盾,出现了基础设施老化、功能空间结构不合理、景观风貌破败、历史遗存消散、安全隐患增多等“综合性老化”现象,城市公园逐步进入老旧期。老旧公园已无法适应和满足城市现代生活的基本要求,亟须更新改造、提质增效。

2.1.2 更新方法上的选择误区

城市公园在更新过程中不乏成功案例,但也存在诸多因理念误区、更新方法不适配等造成的缺憾,使更新过程不仅不能发挥效益,还导致了更多问题。老旧公园更新与新公园建设的最大区别在于老旧公园需要解决公园的现状问题以及处理复杂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冲突。比如忽视历史文脉的改造更新,导致公园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的消失;重短轻长,选择“碎片化的点状更新”“应急性更新”“表层性更新”等短期更新方案解决一时的问题,却对公园的长远发展带来隐患和弊端。这些误区将更新过程演变成了对公园绿地的“建设性破坏”[4]。

2.2 城市公园绿地有机更新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1987 年,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被正式使用,该报告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3 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提出景观设计学视角下的可持续环境与发展理念,指出可持续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和恢复景观的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

城市公园绿地在经历了拆旧建新、局部改造的更新阶段后正逐步向可持续发展阶段迈进。城市公园绿地有机更新是一种渐进式的城市更新方式,其可持续发展模式表现为遵循公园绿地本身的发展规律,对非可持续现状进行有机更新,激发公园绿地的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实现有机更新和生态伦理的协调,从而达到公园绿地生态环境的平衡。因此,城市公园绿地有机更新应是能达到生态上健康、经济上节约、有益于人类的文化体验和人类自身发展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5]。

2.3 城市公园绿地有机更新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基本原则

2.3.1 保护性原则——尊重现状、少拆多改

尊重场地的原貌和历史,保留场地的形态和记忆。以保护为核心,对公园内有价值的景观要素进行保护,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场地本身的破坏,并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将旧有的景观结构和要素进行符合当代特色的演绎,避免大拆大建,使公园绿地新旧共生、有机共存。

2.3.2 生态性原则——遵循自然规律、生态恢复

公园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机更新应遵循公园整体的环境效应和公园自身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通过保护自然、利用自然,建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有机秩序,达到人与自然的双赢。在更新过程中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生态恢复为重点,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形态良好的生态体系,对已经被破坏的自然资源进行有机更新,引导其恢复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

2.3.3 文化性原则——文脉传承、互益共生

城市公园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个公园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展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城市公园绿地的有机更新应注重个性化展示,采用历史观和时代观相统一的更新模式,从城市文脉中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对特色文化进行提炼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3]。在形式上保护历史景观原真性,在功能上重构定位或有机整合,使城市公园承载的地域文化和特色人文资源可以延续留存,形成互益共生的绿色开放空间。

2.3.4 多元性原则——公众参与、多元互动

城市公园绿地逐渐由封闭式向公益开放式转变,具体体现在城市公园免费开放政策与拆墙透绿增绿策略的广泛实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公园的需求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城市公园在更新过程中应以城市居民的需求为导向,综合考虑游乐内容的多元化、景观风格的多样性,引入“公园+”的新业态、新模式,营造多元化场景,满足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2.3.5 动态性原则——与时俱进、适时更新

城市公园绿地的有机更新是没有终点的奋斗过程,场地需求会随着时代不断变化。遵循“与时俱进,适时更新”的原则,确保更新过程每个阶段的合理性,既要符合时代发展规律,更要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

3 案例研究

3.1 公园概况

神策门是南京明城墙13 座内城门之一,是明城墙中唯一的一座外瓮城城门,位于玄武区中央门以东、南京火车站以西,临近玄武湖北端。2001 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将此处开辟为公园。公园以神策门城墙为背景,沿护城河而建,整体呈狭长形,占地46000m2。经2001 年、2004 年两次修建后,公园开始对外免费开放,成为周边居民的休闲健身场所。

3.2 问题分析

通过城市界面、空间布局和实地调研3 个维度对神策门公园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索神策门公园的更新方向和策略。现状问题主要有如下5 个方面:①城墙的对外展示力度不够,文化资源高值未显;②公园布局不合理,游线混乱,缺少让人停留以及活动的空间;③公园缺乏特色与活力,缺少公众参与性;④植物景观特色不够突出,展示形式单一;⑤公园维护和运营上存在疏漏,服务有待提升。

3.3 规划设计思路

在改造更新过程中,应尊重公园现状,正确处理好景观与城、河、历史以及人的关系。基于场地现状合理构建游线,划分功能,营造多元化的空间类型,强调生态保护与公众参与的平衡,衡量适老化与年轻化的不同需求。通过科学分析、合理规划确定更新策略,为南京市民打造一处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内涵丰富、绿地功能齐备的城市公园。

3.3.1 设计主题

本项目设计主题是“书香浸城根,文脉承古今”,以书本为媒介,翻读过往,书写新的故事。设计以明城墙的遗址价值及其特征为基础,与周围环境建立动态而微妙的对话。结合人群需求,提供合适的公共空间来适配不同年龄、圈层使用者的特性,营造城墙根的文化氛围,让造访者书写新的故事,传承文脉,延续场所记忆。

3.3.2 设计目标

结合当代文化,激活公园活力,以适应性更新策略为之赋予新的内容,将明城墙这一厚重的历史文化符号转换为大众所能接受并喜爱的进阶性地标,营造以遗址为核心,生活与活动空间相融合、文化特色与景观趣味兼具的城市公园。

3.3.3 设计策略

(1)更新城市界面,提升公园形象。

结合植物景观疏堵,有序更新城市界面。公园入口结合入口景观改造更新界面,突出入口的标识性;城墙界面,通过对植物组团的梳理打造视觉通廊,展示城墙沧桑、厚重而真实的自然面貌;滨河界面,结合新增滨河步道梳理滨河空间,局部增加文化片段和休憩空间;围墙界面是指与居民区相接壤的区域,通过增加密度较高的常绿植物如桂花、夹竹桃、石楠等强化空间分隔。

(2)合理调整园区布局,优化游览线路和方式,扩展游览空间。

①构建生态舒适的慢行系统,将历史文脉、景观生态及公共空间联系起来。

保留主干道,营造疏密有致的绿廊,按绿道要求创造高品质的慢行环境;优化二级游览路线,为停留观景提供舒适的步行空间;新增临河步道,优化沿城墙一侧道路线形。

②基于使用人群需求,打造供造访者和文化活动使用的公共空间。

沿游览线路有序增加活动空间,将单一的线性游览,提升为可游走观赏、停留互动的多元化游线;局部增加对话交流空间,丰富场所功能;以特色景观塑造打卡点,吸引人驻足停留。

(3)引入“公园+”理念,基于人文关怀,强化互动性和多功能弹性的公共空间。

①公园+文化:以书为媒介,激活城墙根的生活,展现城墙以及城墙根文化。

第一步,让造访者能看懂、读懂城墙:加大城墙的展示与宣传力度,以景观手法创造更多可以诠释城墙的空间,唤起造访者的意识,提升神策门的吸引力和知名度;第二步,传承场地文脉,让造访者书写新的故事,延续场所记忆,塑造新时代文化:尊重地域性和场地精神的内在表达,通过对空间的体验,构建能持续唤起人们记忆、带给人们思考的、具有时代精神的场所。

②公园+园艺:以科普展示和园艺活动向造访者传递园艺知识、绿色观念,增加与大自然互动的渠道。

合理利用公园内原有盆景园的植物资源,以地栽的盆景花境艺术布置展示不同于传统盆景展示形式的园艺景观;城墙现状景石区域,利用场地高差,沿边坡点植造型小乔木或花灌木,营造精致的台地植物景观。

③公园+5G 时代:让造访者与公园之间实现互感、互知,提升游玩体验。

5G 时代开启,科技感和智能化将成为未来公园建设的必然方向。将造园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应用于铺装、小品等景观元素上,展现传承与创新,打造符合当代潮流的城市公园。

(4)优化植物景观,疏堵结合,营造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植物空间。

良好的植物环境有利于长时间的停留。设计通过清理、疏林、分隔、造景与品控等手段优化植物景观,打造舒适宜人的绿色生态环境。

(5)人性化探索服务和管理细节,打造低维护、低运营的智慧型绿地。

增加漂流书屋、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便民服务设施,完善标识导视系统,提高公园的便民服务水平。因地制宜运用本土植物,降低维护成本;采用海绵城市生态手法,通过雨水花园、生态草沟等海绵措施,将公园绿地打造成一个收集雨水的“海绵体”;增加入口可识别系统、智慧公园信息化管理系统等,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品质。

3.4 展望愿景

设计为造访者提供发生活动的场所,但不限定活动类型,让公共空间与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市井文化相碰撞,发酵出独特的城墙根下的新故事。通过公园与城市居民间的融合与互动,让公园绿地更多地面向城市开放展示,将公园打造成使用者生活链的一部分,成为社会各方一起运维的“社群性空间”。

4 结语

城市公园绿地有机更新应站在城市全局角度,综合考虑公园与城市的融合发展,结合长远发展目标从宏观到微观进行系统研究、统筹安排。顺应城市肌理,延续公园特有的历史文脉,发展时代个性,通过新与旧的碰撞,在更新过程中创新“共建、共融、共享、共生”的方式,成就生态、文态、业态、形态融合的绿色开放空间,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更新。

猜你喜欢

城市公园文脉绿地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
论城市公园设计
浅析城市公园种植设计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