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树理戏剧创作之人民性及启示

2023-03-04张亚楠

新楚文化 2023年36期
关键词:赵树理人民性

【摘要】纵观戏曲漫漫历史长河,可以发现它与人民一直保持着广泛而深厚的联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魂魄。无论古今,戏曲作为一种文艺活动,始终肩负着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启迪人们追求美好品格的责任。因此,探讨戏曲与人民之关系,并以人民性为出发点进行戏剧创作显得尤为重要。赵树理先生的戏曲作品一直以来受到广大民众喜爱,其创作成功的经验为:戏剧创作者应深入人民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内容应反映人民问题,引起受众共鸣;艺术表达应贴近大众语言,创造出人民喜闻乐见的好典型,才能使得戏曲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下站稳脚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关键词】赵树理;人民性;戏剧创作

【中图分类号】J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36-0034-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6.010

由戏剧理论家张庚、郭汉城共同编著的《中国戏曲通史》开篇有云:“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1]即原始时代猎人身披兽皮进行的一种带浓厚宗教仪式的舞蹈,意图是在打猎前向神灵祈祷有一个好收获,也可能是在打猎后向众神表达感谢。由此可看出,中华戏曲文化源远流长,自诞生起就与人及其活动相伴相生。同时,戏曲艺术中所宣扬的忠孝、仁义等伦理观念,千百年来影响着人民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促成如今家之团圆、国之强盛的重要精神内核。陈独秀《论戏曲》一文说:“戏馆子是众人的大学堂,戏子是众人大教师。”[2]就强调了戏曲对人的教化作用以及对民众思想道德观念的塑造。在抗战日趋白热化的情况下,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挽救民族存亡为己任,创作出许多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戏曲作品,如人民作家赵树理针对黎城“离卦道暴乱”事件创作的反迷信主题的《万象楼》,这些作品均很好的调动民众情绪,并在抗日宣传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探究赵树理戏剧创作之人民性,于广大文艺工作者如何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进行创作有着极大启发。

一、赵树理戏剧创作之人民性

列宁在与蔡特金的交流中,曾深刻阐明了艺术与人民之联系,即“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它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3]。就戏剧艺术人民性而言,即易于为人民所了解和接受、取材人民生活、反映人民问题、使人民得到心灵启迪和慰藉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人民作家赵树理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农村长大的他不仅熟悉农民生活的酸甜苦辣,并且热爱农民艺术创作,他认为“和劳动人民接触越少的作者,好像缸子里养的金鱼,不论鱼缸如何美丽,和劳动人民之海比起来是比不得的,所以表现在作品中的,没有鱼缸以外的天地”[4]。这一形象比喻充分说明人民性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意义,在他的具体创作中体现为“生活在群众中”“反映群众的问题”“使群众看得懂”。

“我之不写作,客观的理由找一百个也有,可是都不算理由;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5]这是赵树理自己总结近三年作品少的原因。他出身于中农家庭,对乡土人情世故有着深刻理解,这为其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条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加入“犧盟会”,并被调任长治牺盟会中心区的烽火剧团团长,以他所喜爱的戏曲形式,写出了两部历史戏剧——《韩玉娘》和《邺宫图》。后来全国解放,他更多地从事政治活动,并在大城市开展工作,但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回到农村,和群众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一方面赵树理对农村有着深厚感情,另一方面他深知艺术创作必须在群众中汲取营养。据群众回忆,“老赵在这里蹲点的时候,正是大大办农业社的那阵子,他不仅参予办社的大事,连改革农具、修补房屋、调解家务纠纷等小事他都参予,而且是认真地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吃饭时候,他常常是端着饭碗在饭场上和农民们聊天,也常常和喜爱文娱活动的人们一块唱上党梆子。”[6]并且他认为深入生活的时间最好长一些,谈到了“长期性”的四个好处:久则亲、久则全、久则通、久则约,所以他每到一个村子里,就会在生产机构中找点事做。正是因为赵树理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沃土中,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创作出这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反映人民之生活与问题是戏剧创作一个核心,同时要能够与群众产生共鸣。1942年的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7]从此奠定了我国文艺发展的整体方向——反映人民生活。

赵树理在进行戏曲剧本创作时,因为对农民太过熟悉,所以对农民会面临的困境、遇到问题说的话、做出怎样的反应都刻画得异常真实。《十里店》这部著作是赵树理先生耗费巨大心血完成的最后一部完整大型作品,在这部作品开头,赵树理用几段唱词把十里店的生活与问题交代清楚,“十里店靠城边又临大路,许多人好投机劳动轻浮。表面上也会讲集体好处,背背脸到城里倒卖货物。”讲明十里店部分人惰于劳动、借集体承包的名堂投机倒把、为自己谋取私利的现状。“大队长思想上轻农重副,管工厂管粉坊不管地土。”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农村出现的重副轻农资本主义倾向。“好干部不赞成可是少数,在村里没人家说话气粗”“老一代没有个正经脚步,青年人跟着走各奔前途”“十里店好干部势力太孤”,讲出当时农村思想解放的好干部数量少,且年轻干部无法与势力在农村根深蒂固的“老干部们”抗衡的现实问题。赵树理能把农民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因此在进行剧本创作时能够与农民产生微妙共鸣。

群众从文艺作品中获得心灵慰藉和道德感触的前提是看得懂、听得懂,所以赵树理的戏剧创作具有通俗化的特点。赵树理曾言:“我的文章大都是农民的话,因为我是想写给农民看的。写作要看对象,要看写给谁看。要写给农民看,就要写农民的话,群众不懂,就换几个字。”[8]由于他戏剧创作的主要受众是农民,这就需要对戏剧语言和风格有较好把握,要采用农民的语言,即农民日常用语,并适当采用一些方言,增加地方风味。比如《两个世界》中“父:‘(独自骂)亏你狗×们活得有脸!平常要上老百姓的小米,再拨上差担到修武换大米吃!日本人来了你狗×们跑到山里,再要上老百姓的牛驴吃肉!”“狗×们”虽是脏话,但确实为农民日常生活中常用词语,且赵树理并不是随意使用这些词语,都是农民受到压迫、极度气愤时才会说的话。可见赵树理在进行剧本创作时能实实在在从农民内心出发,把自己带入农民处境。再比如“母:‘大家都肚饥了,就把那青核桃吃几颗再走吧。”“肚饥”两个字是纯正的山西方言,表示饥饿,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阅读起来异常亲切。由于当时社会动荡、农民生活艰辛,他们更希望在戏曲作品中获得一些轻松和乐趣,所以赵树理的戏曲作品中也多了几分幽默,比如《两个世界》中傻里傻气的金虎形象,但赵树理这样设置是为了借金虎的形象暗讽国民党政府的虚伪、抨击其对人民造成的伤害,同时也反映了赵树理的政治理想和追求。

二、赵树理戏剧创作“人民性”之启示

在流行文化冲击下,戏曲难以在大众视野中站稳脚跟,逐渐成为年长一辈与专业性人才欣赏的艺术。从年轻人视角看,戏曲剧情老套、语言晦涩难懂,一定程度上缺少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无法满足人们轻松愉快的精神需求,同时,影视等新兴媒体也挤压了戏曲发展空间。

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在1947年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首次提出“赵树理方向”,他的作品在当时时代环境中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并喜爱,这为当代艺术工作者如何更好地创作人民戏曲作品大有裨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强调“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9]。所以,在目前戏曲发展困境下,戏曲创作者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以上文提到的赵树理人民性戏剧创作观为基点,再从现代观众角度出发,戏曲之人民性创作主要体现以下几点:一是观众看得懂,二是观众感兴趣,三是能和观众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戏曲在语言、题材、表演形式等方面做出改进。

目前,大多数剧种普遍使用方言表演,这对观众理解戏曲造成很大困难,唱的时候如果没有字幕,可能有些本地人都很难听懂,有时即使有字幕,观剧体验也会大打折扣。地方戏尝试使用普通话,是多个剧种产生变异,互相借鉴甚至产生新剧种的一次机会,但需要一定的艺术敏感性、开放的心态和广阔的艺术视野才能将它抓住[10]。比如现在一些剧团为了扩大戏曲影响以及维持剧团生存,推出了许多普通话版本的戏曲,确实卓有成效。同时,戏曲题材较为陈旧,戏曲创作者要在确保传统剧目和新编历史剧的良好发展前提下,创作出符合时代主题的戏剧,用优秀戏曲作品反映当代生活和时代精神,加大对观众的吸引力。

新编大型晋剧现代戏《暖冬》是唯一一部参加全国脱贫攻坚题材优秀剧目展演的晋剧,讲述了山西石凹村党支部书记石继宏奔赴家乡,接过村支书哥哥的凿山锤带领百姓走向幸福生活的动人故事,主创人员为了把剧目演真、演活,深入扶贫攻坚一线体验生活,在脱贫攻坚的火热生活中感受人物所思所想,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展现故事,是一部反映农村脱贫攻坚并准确回应时代精神的当代现实题材作品,反响极好。

人民群众作为“剧中人”,对当前的社会变迁最为敏感,因此剧目创作必须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抗日战争打响后,赵树理创作了描写农民与地主间矛盾的剧本《清债》、受尽磨难仍坚守爱国初心民女形象的《韩玉娘》、讽刺邪教勾结日伪最终被民众揭穿的《万象楼》等大量作品,这些作品均借用历史或现实故事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和卖国贼的痛恨之心,鼓舞群众积极投身抗战洪流。这些作品在民间能够广为流传就是因为赵树理能够与农民同仇敌忾。

山西晋剧《于成龙》是一部廉政题材戏曲,由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谢涛担任主演,主人公于成龙曾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剧作一经上演就获得各方赞赏,成为久演不衰的经典,并被选为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展演节目。导演没有用过多笔墨渲染于成龙的刚正不阿,也没有选取他做官期间的著名事迹,而是选取这位清官在被革职返乡途中的一个片段,曾经的下属率领民众上山为寇造反,此时的于成龙年过半百,手中无权,凭借着昔日在民众中建立的清廉形象说服民众归顺,避免了一场杀戮的发生。孔夫子言:“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11]这部优秀剧作能够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它符合民众质朴心理,反映出广大民众对公平的渴望。显然,优秀的戏曲作品能够启发深刻且具有强烈现实性的思考,引起社会各界情感共鸣,所以获得普遍好评并流传久远。

戏曲除了在内容上吸引观众、情感上表达观众心声之外,表演形式也要足够吸引观众。赵树理在现代戏创作中,让剧中人物身着符合现实生活的衣着,将程式化的动作改为贴近生活的动作,为现代戏表现当代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榜样,这是赵树理在特定时代关于人民性所做出的创新。

如今,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VR、AR、AI、元宇宙等技术与戏曲融合,预示着戏曲科技化逐渐成为当代戏曲发展的一个趋势。舞台机械丰富戏曲舞台美术的表现形式,可以根据剧情快速变换舞台布景,通过升降台或者机械转台代表时空变换,帮助创造诗化、悲怆的舞台意境。将数字媒体技术运用在戏曲舞台美术中,可以提升观众审美体验,丰富舞台表现力,如将LED屏幕作为动态背景打造身临其境之感,数字灯光的应用在照明的基础上通过明暗对比,不同方位灯光变换,对人物性格以及舞台视角重新塑造。戏曲元宇宙是通过科技手段新建一个观众能够参与并互动的虚拟舞台空间,此空间是真实舞台演出的延伸与拓展,通过这种方式,观众可以亲身体会剧中人物情感,感受戏曲艺术魅力所在,用线上带动线下,最终真正回归剧场。可见,在科技的扶持下,戏曲舞台的表现力已经大大超越先前水准,但科技与戏曲融合最终的落脚点是让人们喜欢上戏曲并回到剧场中看戏,不管是现场戏曲还是虚拟戏曲都应互相融合,最终将戏曲艺术推向大众。

三、结语

文艺实践始终印证着一个事实——文艺作品只有为人民服务,直戳人民深层情感才能达到最高境界。赵树理正是因为抱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才使得他的戏曲作品被人民喜爱并传播。

当代文艺工作者应以“为人民服务”为原动力,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更多地关注现实以及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真正做到艺术来源于生活;挖掘民众中真善美的人性,表达人民的情感诉求,使艺术作品与人民实现灵魂的碰撞;艺术表达要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前提下,使用通俗化语言,增加乡土味用语,挖掘出符合人物性格的语言,方能创造出真正的人民戏曲作品,使戏曲不被商业化急剧发展的浪潮所淹没。

参考文献:

[1]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2]陈独秀.论戏曲[N].安徽俗话报,1904(09).

[3]张庚,郭汉城,编著.中国戏曲通论: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4]赵树理.我在创作中的一点体会[M]//董大中,主编.赵树理全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9:293.

[5]趙树理.决心到群众中去[M]//董大中,主编.赵树理全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9:277.

[6]马锋.忆赵树理[M]//黄修己,编.赵树理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38.

[7]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7.

[8]赵树理.生活·主题·人物·语言[M]//董大中,主编.赵树理全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9:530.

[9]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1-03)[2023-10-20].http://zgbx.people.com.cn/n1/2018/0103/c347501-29742893.html.

[10]于海阔.地方戏曲是否应固守方言[J].中州学刊,2013(04):161-166.

[11]王肇晋,王用诰,撰.论语经正录9[M].北京:中国书店,1990.

作者简介:

张亚楠,女,汉族,本科,山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赵树理人民性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人民性及其新时代意义
论赵树理小说的农民性
赵树理传经
赵树理传经
深刻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辩证法
纪念赵树理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走近赵树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