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交流视域下民俗节日文化变迁研究
2023-03-04杨开会
【摘要】“六月六”是布依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现代化背景下镇宁县布依族“六月六”由传统的民间文化节日演变为区域内各民族共享的民俗节庆,成为民族法定节日。在这个过程中,布依族“六月六”成为各民族交往互动的有效媒介,还成为布依族文化传承有效途径,加强对民族节日的宣传,进而丰富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和拓展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布依族“六月六”;文化变迁;交往交流交融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35-0083-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5.026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的集中展示日[1]。20世纪80年代,民族节日研究成为学界主要论点之一。近年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逐渐成为各民族共享的节日,越来越多的民族参与其中。传统节日具有强化文化认同、促进人们交往交流等社会文化功能,不仅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重要媒介和手段,还是增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众化、实体化的重要载体[2]。诸如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从彝族的传统文化习俗演变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和区域性节日,被赋予新时代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的内涵[3]。传统民族村落婆落寨“跳香节”仪式的形成,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平台,从而实现各民族之间的人际交往、情感交流及文化交融[4]。
“六月六”以太陽历和重数节日为背景,成为特定风俗可以追溯到东汉[5],并成型于北宋时期。经过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在不同地区演变出不同的名称及习俗,进而也蕴含了不同的文化功能及内涵。布依族“六月六”以同源祖先祭祀为背景,形成了布依族特色鲜明的文化[6]。关于布依族“六月六”的研究包括节日源流、节日内涵与功能、传承与发展等内容,对于节日中族际互动研究程度不够。基于已有研究,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角出发,探究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布依族传统节日“六月六”在变迁过程中各民族的互动交流,对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二、时代背景下布依族“六月六”的变迁特征分析
布依族源于“古百越”,自殷商时期开始,族称有“濮越”“僚”“八蕃”“仲家”“布笼”“夷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经国务院批准统一命名为“布依族”。布依族作为西南地区的原住民,在社会生活中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变迁在所有社会系统中是一个永恒的现象”[7],文化变迁“是指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从内容到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8]。从中可以看到,引起文化发生变迁的动因有两种,一是民族自身的发展;二是与其他民族接触过程中受到影响而发生变迁。节日虽具有相对的结构稳定性[9],但并非一成不变,在历史发展中,节日内容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并不断发生变迁与重构。
(一)节日内容多样化
改革开放后,国家深入对西南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特质的研究,“六月六”作为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识别的重要标志,得到了国家的重视。1981年7月7日(农历“六月六”),惠水县在贵州省文化厅、省民委的支持下,举办全省九个州市民歌会,上千名歌手大显身手,集聚在董朗大桥赛歌,集会群众达四万多人,盛况空前。此后,国家民委报请中央批准,将“六月六”定为布依族传统节日。“六月六”被确立为布依族传统节日后,政府牵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将其转变成为公共性文化展演活动。政府介入下的“六月六”,通过文化展演展示了布依族铜鼓文化、农耕文化、山歌文化及各种民俗事项,将布依族各种符号文化呈现在各族人民的视野中。
从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镇宁县“六月六”节日主题不再限于单一的民族习俗,而是融入了多元文化和时事政策,丰富了文化展演的内容,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节日的重视。镇宁县政府组织的“六月六”节庆活动以不同主题举办布依族文化展演,即宣传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又凸显了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团结奋斗的精神,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在政府推动下,以舞台为中心,“六月六”融合多种布依族文化与现代元素进行庆祝演出,布依族传统节日“六月六”内容逐渐丰富。如民歌对唱,既保留布依对歌的传统,又加入了现代化舞台演出,从而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布依族民众紧跟时代步伐,将一些现代性的元素加入“六月六”中,使其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六月六”节日从民间家庭或村寨祭祀转向官方组织民族风情活动,参与主体更加广泛和多元,包括政府、媒体和普通民众,从本民族扩大到各民族。2022年,在镇宁县政府倡导下,“六月六”正式成为民族法定节假日,全县放假一天,为各族人民共度佳节创造了时间和空间,成为各民族集体共同欢度的节日。从单一的民族节日习俗演变成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性节日活动,体现了国家对民族节日的认同与支持。“六月六”不仅成了民族身份认同与地方文化的标志,而且逐渐发展成为整个布依族聚居区的民族节日。这使其超越了民族之间的界限,成为区域内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渠道。
(三)布依族人民思想观念转变
全球化及现代化发展,人们接触到外来文化,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当物质生活得以满足,人们便会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布依族“六月六”具有祭祀性功能,讲究严肃性。当下,布依族的节日文化中,祭祀功能减弱,娱乐休闲的功能却更加彰显。从中可以看出人们思维和行为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不仅影响着文化的深层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接受新的思想,单一传统的家庭祭祀思想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多民族参与的欢乐庆典、布依族人民的团结精神、欢乐的节日气氛以及热闹的社会活动。
(三)文旅融合带来新机遇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而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新路径。贵州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民俗节日文化在旅游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布依族传统节日“六月六”成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其文化内涵也在发生变化,由单一民间习俗转变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布依族“六月六”节日的举办不仅是其对于自我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也是他们向外界表达自我,展示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三、各民族互动共享的具体实践及功能
民族节日往往是地方社会或族群信仰、社交、娱乐与贸易的重要表达时机。布依族“六月六”逐步实现了从民间到区域的转型,作为地方性节日,其意义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内涵和仪式,“六月六”发展成为地方性文化名片,不仅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还成为当地各民族和睦共处、共享互动的重要平台,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途径,进一步实现各民族之间的人际交往互动及情感交流。
(一)节日庆典中的交往交流交融
镇宁县共有汉、布依、苗、仡佬、回等29个民族,各民族在镇宁土地上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传统文化。2022年7月2日,笔者参加镇宁县布依族“六月六”活动大会,此次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在景宁小区举办。景宁小区位于镇宁县宁西街道谐美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共居的聚居社区。六月六活动在此举办,不仅促进小区各族群众深入交往交流,而且进一步帮助搬迁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六月六”节日活动持续一天的时间,在文化展演活动中布依儿女尽情展示布依山歌对唱、纺织舞、刷把舞、糠包舞等布依族舞蹈,还有苗族同胞展现了苗族文化,体现了各民族团结一心的伟大精神。除了文艺展演外,布依族在生产生活中的文化习俗诸如敬酒歌及长桌宴也得以体现。这些文化现象在现今日常生活中较少见到,只有在民族节日或活动中才得以展现。活动当天,布依族同胞组成迎宾方队,用古朴热情的“拦门酒”欢迎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的游客及嘉宾。
“浪哨”汉语称为“赶表”,是布依族青年进行社会交往的一种活动,常常在节假日进行。“赶表”常依附于布依族各种民族节日进行,“六月六”成为区域内各民族共同欢庆的节日,传统“赶表”中“丢花包”习俗逐渐融入节日活动中,在文化展演结束后,布依族将花包分享给在场的观众,以表祝福。
全县参与人员不仅有本地的汉、布依、苗等民族的群众,还有很多从外省、外市赶过来的各族观众,大家济济一堂,围成一圈又一圈,共同观看和分享布依文化,体会富有民族特色的布依风情。各族人民参与“六月六”,近距离感受布依族文化,在布依族传统节日中增进了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提升民族凝聚力和自我认同,进一步铸牢和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社会功能:作为社会交往的纽带
节庆为联系亲朋好友创造了契机,每到“六月六”,布依族都会受邀到亲戚家中共同过节。2022年7月初,笔者收到了来自亲戚的邀请,于农历六月初五到布依族亲戚家中共度佳节。在这期间,大家共同参与到包粽子、制作五彩糯米饭等习俗活动。狗肉火锅是过“六月六”必不可少的食物。布依族常年居住在水边,是稻作民族,常年与水打交道,族人认为狗肉性阳,可驱寒。“六月六”为一年之中,恰逢耕种结束之际,这时候吃阳性的食物有助于祛寒除湿。因此布依族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共享美食,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聚在一起,边喝酒边吃肉边聊天,气氛欢快,场面热闹。笔者发现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有客人到访,大家一起共度佳节。因此,“六月六”不仅将人们聚集在一起,而且还能蔓延到不同民族组成的家庭成员中去,为各民族交往交流提供一个契机,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三)文化功能:文化传承的载体
节日文化空间具有传承文化传统及重构文化记忆的功能。如今“六月六”作为一种复合型的文化载体,传承着布依族文化。以铜鼓文化为例,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布依族祖先就开始使用铜鼓,凡是布依族聚居的村寨都会有一面铜鼓,常用于喜丧祭祀及隆重的庆典中。经济发展的变迁及现代化发展,布依族人們走出寨门,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铜鼓文化的传承受到一定的阻碍,逐渐消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六月六”文化展演活动为铜鼓文化的传承带来了转机。“六月六”文化展演常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铜鼓十二调”的声声古韵中正式拉开帷幕。铜鼓文化走上舞台,在节日活动中得到了创新发展。
四、结语
通过对镇宁县“六月六”变迁的研究,布依族“六月六”从民族民俗节日转向政府主办,传统民俗节日演变成为地方文化,对民族文化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节日在不断重构的过程中,参与主体不再局限于某一民族,进一步扩大了节日文化空间,丰富了节日内容。处于同一地域中的不同民族因为共享的节日而交流互动,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资借鉴的重要路径。各民族在共享的节日文化中不断地相互影响与融合,充实与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萧放,周茜茜.文旅融合视阈下节日类非遗传承与非遗资源的开掘利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6):43.
[2]杨秀芝.传统节日如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J].人民论坛,2018(24):140-141.
[3]钟梅燕.节日文化空间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06):57-63.
[4]曹大明,陈颖.节日文化空间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湘西州泸溪县婆落寨跳香节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04):49-56+183.
[5]蒙锦贤.汉族“六月六”节俗传统考辨[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8(00):13-33.
[6]刘昱彤.布依族传统节日“六月六”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21.
[7]伍兹.文化变迁[M].何瑞福,译.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22.
[8]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396.
[9]张娜,季中扬.结构性传承:传统节日变迁的内在理路及其更新方式[J].中国农史,2021,40(05):34-44.
作者简介:
杨开会(1998-),女,布依族,贵州安顺人,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