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异化与历史重编

2023-03-04刘炳毅

新楚文化 2023年35期
关键词:波普艺术异化

【摘要】波普艺术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随后在美国取得了蓬勃发展。波普艺术风格追求强烈新奇,强调人的自我表现,以更加简单通俗、生动活力的方式呈现和创造艺术。在波普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展现了一些不同于传统艺术的特点,本文以其情感的异化和对历史内容的重编为对象,研究和探讨波普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所展现的特征。

【关键词】波普艺术;异化;重编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35-0048-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5.015

波普艺术家常常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和现成艺术,采用复制、拼贴等表现手法,推动艺术的创新发展,这种创新首先受到消费环境的影响。在大众消费时代,社会充斥着大量的商品,为了吸引大众、激发消费资本,大家通过宣传消费至上的理念,刺激了大众的购买欲望,推动了消费的不断增长。与此同时,他们也赋予了波普艺术不同的时代内涵,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人类感情的异化,中国波普艺术家更是在特殊的年代,结合新的表现手法和时代元素,用波普艺术来反映当时的政治生活。

一、波普艺术的表现方式

(一)视觉语言

波普艺术的深刻内涵源于其独特的大众文化取向,该艺术流派的核心使命在于为观者提供一种“无需深思”的艺术体验。即便是对于严肃的政治议题,波普艺术家们也能发现最平凡、最滑稽的视角,将过往艺术创作中受到“刻板模式”束缚的“故弄玄虚”一扫而空。通过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复杂议题,波普艺术成功地直抵普通民众的心灵深处,可以说波普艺术就是大众文化的产物,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图像因素推高到了艺术的层面。

视觉化表达是一种表达方式,它使用视觉符号为主要方式,高效简洁地表达想法。视觉化的表达方式非常直观,能让人更集中注意力处理信息。同时,视觉语言相对于文字表达也更加高效、容易理解。视觉语言是一种交流形式,它使用视觉元素而不是正式的书面语言来传达意义或思想。

这种艺术形式是大众文化的产物,以庆祝日常图像并将流行文化提升至艺术的高度。波普艺术家大多利用现代传播技术和现成品艺术,运用复制、拼贴等表现手法,推动艺术的创新发展。这首先是消费环境所决定的,大众消费的时代,社会充斥着大量的资本商品,资本家为了使商品能够被大众所消化,积累更多的资本,向大众宣传了消费至上的观念,用以刺激大众、刺激消费。这就促使波普艺术也在视觉语言上呈现出以下一系列特点:

首先,波普艺术作品以丰富的艺术图案为特征,将大众消费品作为创作基础,突显波普艺术对流行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关注。艺术家通过设计奇异的艺术图像,巧妙变形线条和色彩,打破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进一步,波普艺术家运用日常生活中带有商业特征的图案,传达“生活即艺术”的理念,反映当时时代特征。

其次,在色彩表现方面,波普艺术作品大胆而独特,强调对比度,以通俗而刺激的色彩吸引观众。艺术家普遍采用浓郁的色彩平涂技巧,使作品展现出与传统绘画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热烈、大胆、前卫是波普艺术色彩的显著特点,注重再现通俗内容和引人注目的色彩。

最后,波普艺术家巧妙地运用大众流行的商业符号,灵活地融入流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创新的手法将这些符号巧妙地融入艺术作品中。这种对商业符号的巧妙运用不仅是对大众消费文化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投射了社会精神、人们的价值观和情感。这一创作方式使波普艺术成为一个独特而引人注目的艺术流派,通过艺术品中的商业符号,艺术家成功地捕捉并表达了社会的多层面特征。商业符号的运用不仅是一种审美手法,更是一种對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关于消费文化、社会精神和人类情感的独特视角。波普艺术家精巧地选择流行的商业符号,表达对消费文化、社会精神和人们价值观的深刻思考。

波普艺术之所以能在消费社会持续的产生影响力,并且被大多数的欣赏者所接受,还是在于其适合消费社会的发展趋势。在西方传统艺术创作中,现实生活是作为创作背景和资源为艺术服务的,景物和实践在经过一系列的理性思维之后被再现在艺术作品中。波普艺术则极大地颠覆了这一传统,艺术家们随手选择身边唾手可得的事物进行复制、拼贴、组合创造出艺术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追求不经过理性思维的直觉体验和观念意识的表达。波普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把无意义的元素通过创作转变为有意义的符号,对于其作品的解读不是具有独一性的,而是每个欣赏者都对其具有解释权,艺术作品可以被广泛地理解为各种观念,艺术家更多的成为一种观念的“传播者”,艺术家和欣赏者都极大地参与到了审美活动中。波普艺术不仅降低了艺术鉴赏的限制,让这种主流艺术真正地参与到消费社会的方方面面。

(二)表现手法

在20世纪60年代,广告、电影、杂志等媒介的涌现和传播学的蓬勃发展推动了社会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重大转变。这一时期,大众传媒逐渐普及,渗透到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被不同形象所包围,一切都变得司空见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波普艺术家迎来了艺术创作的新纪元。他们从社会的常态中汲取灵感,将商业文化的形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物巧妙地拼贴与复制,通过这种独特手法,波普艺术家凸显了大众文化的普及性和社会生活的普遍性,为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

波普艺术的艺术家们主要运用复制的创作手法,包括重复、覆盖、拼贴、批量复制和商业复制等常见方式。这些独特的复制手法构建了波普艺术的独特视觉语言,强调对大众文化的深刻关注,并鲜明地挑战了传统艺术观念,该艺术流派通过创意性地拼贴和复制商业文化中的图像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物,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独特艺术风格。这一独有的艺术语汇不仅凸显了对社会主流文化的独到见解,同时在形式上颠覆了传统的审美观念。波普艺术通过独特的创作手法引导观者重新认识艺术,为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元素赋予了新的审美和文化价值。

然而,波普艺术家的复制并非仅仅是在艺术作品中增加商品符号的数量,而是通过重复创作产生大量的视觉变化效果,凸显了波普艺术面向广泛大众的特质。拼贴手法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最主要的功能不仅是将艺术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更在于为艺术作品注入全新的审美价值。例如在汉密尔顿的《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中,他巧妙地将从报纸剪下的半裸男人拼贴在画面上,瞬间让人感受到与艺术的亲密连接。此外,艺术家还会将具有相似性的不同元素进行巧妙拼贴,创造出富有新内涵的作品。

艺术的再现也是波普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除了对现成物品进行拼贴,艺术家还通过对现成品艺术的复制进行创作。安迪·沃霍尔通过对玛丽莲·梦露的照片进行色彩变化,创作出典型的波普作品。波普艺术家常以商业符号为创作素材,将广告、商标、产品包装等商业元素巧妙融入艺术作品中。例如,安迪·沃霍尔的坎贝尔汤罐头系列和马洛·赫尔曼的《六十四碗玉米片》等均充分展现了对商业符号的巧妙运用。

二、波普艺术的内涵表现

(一)波普艺术的不同内涵

1956年,英国波普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创作的《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标志着波普艺术走向大众化。尽管这幅作品呈现了明显的美国风格,导致人们普遍将波普艺术视为美国文化产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和美国的波普艺术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英国的波普艺术代表着波普艺术仍未能完全摆脱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其形式和内容仍受传统艺术风格的影响,最终呈现出对传统美的追求。相比之下,美国波普艺术则表现得更加激进,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彻底颠覆,具有破坏性和颠覆性。波普艺术传入美国正值其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迅速崛起并达到成熟阶段,若要研究波普艺术的本质特征,美国波普艺术应被视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中国波普艺术的内涵

中国波普艺术出现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它的出现归因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和劳申伯格的访华之旅。中国政治波普艺术的兴起是波普艺术的独特分支,融合了艺术、政治以及文化等多方面元素,这一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发展背后,既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深受社会与环境的塑造。中国波普艺术首先展现了鲜明的审美特色,通过图像和符号的审美重编,艺术家表达对社会现象的独特理解,这种审美的表达不仅是对社会事件的描绘,更是对各种事件的思考。艺术家们还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的重新演绎,赋予这些符号新的内涵,传统文化元素如中国古代绘画、雕塑、戏曲等被引入,并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波普艺术在反思与讽刺方面表现尤为明显。艺术家往往通过夸张、颠覆和幽默的手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性反思,引发观者的深刻思考。艺术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体现了对文化的尊重和创造性的表达,把波普艺术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作品回应时代的变革,以艺术的方式参与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成为时代变革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在中国波普艺术的发展中,艺术家们通过其独特的审美语言,将社会现象与艺术巧妙结合,为观者呈现了一场丰富而富有思辨性的艺术盛宴。

中国波普艺术在波普艺术的“反理性”特质上大做文章,中国波普艺术家更愿意利用波普艺术去对社会问题进行评价和批判。艺术家会利用国内外的艺术符号来进行组合,将中国所特有的历史内容重新传递给观众,中西文化也在意识作品中相互融合,形成了更大的艺术张力。中国波普艺术在反理性民族上的突出表现,体现了艺术家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對传统观念的深刻理解。与西方波普艺术强调消费对文化的审美重新构建不同,中国波普艺术更加关注对历史文化和社会问题的关照,呈现出独特的审美追求取向。艺术家们通过运用波普艺术的手法,将中国独特的历史元素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以一种独特的创作形式使观众对历史文化有了新认知,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思考。

在中国波普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往往以艺术符号为素材进行创新性的组合,通过这种手法,他们试图突破传统文化的边界,使东西方文化在作品中相互融合,文化的交融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艺术表达形式。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波普艺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入了外来文化的价值观念,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大众对于外来文化产生了积极的态度,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中国波普艺术通过对外来元素的吸纳,使西方艺术在中国传播,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

中国20世纪70至80年代开始走改革开放的道路,这个时候传入我国的波普艺术则恰好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艺术家利用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使这一时期的波普艺术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点”,这也是中国波普艺术历史记忆的表达。以中国波普艺术家王广义为例,他通过代表作品“大批判系列”开创了当代中国波普艺术的新局面,深刻地彰显了他独特的个人风格。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王广义巧妙地将中国20世纪60至70年代宣传画中的工农兵形象与西方商业标识相融合,通过对艺术元素的独特重构,他创造性地将两种看似对立的元素融为一体。这种艺术创作手法虽然呈现出看似矛盾的特质,却并未导致作品失败,相反使得这些元素在艺术作品中形成更为强烈的张力,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冲击。王广义通过大胆的审美实践,成功地将社会观念、文化符号及对立元素融入艺术创作中,不仅拓展了波普艺术的表现领域,也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能量。

三、结语

波普艺术家聚焦社会日常,涵盖人们琐碎的生活细节和社会发展中涌现的各种现象,这些元素通常是人们熟知的、司空见惯的,是城市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挪用”或“复制”这些日常元素,波普艺术家创作出反映他们思想的艺术作品。这一创作方式使他们能够以全新的角度审视日常,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波普艺术将这些看似普通的元素提升为艺术品,通过艺术语汇传达出独特的思考和感知,这样的创作手法使得观众能够在熟悉的事物中发现新的美感和思考路径。同时,波普艺术在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崛起,解构了消费主义社会中人们物欲与精神追求的割裂状态,对物质欲望的追求使人们感受到时间与空间的裂隙、现实与欲望的冲击、理想与社会的分离。

波普艺术虽然会表现出视觉上的巨大冲击力,但是在这种冲击力散去之后却是内涵的缺失。波普艺术家虽然在消费社会中借助了种种消费元素创作出了艳丽的波普艺术作品,但是这些作品的本质却是反消费的,它表现了一种消费时代人们的浮躁、孤独,对于自身情感强烈的表达欲望。波普艺术家不倾向于或偏袒于个别理解出的各种观点,他们希望的或许是让人们对自身进行反思,反思我们自身精神信仰的缺失、对于事物的理性判断力的缺失、对于自身情感寄托的迷茫。

参考文献:

[1]侯语童.波普艺术的视觉语言对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23(08):25-27.

[2]费凡.中国波普艺术对波普本质特征的绵延[J].艺海,2022(07):71-74.

[3]黄蕴茹. 波普艺术的媒介功能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4]陈思思.当代艺术与消费文化的融合——以安迪·沃霍尔为例[J].美与时代(下),2023(08):21-24.

[5]董新楚.波普艺术中的符号化元素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3.

[6]刘子欣,李洪峰.中国语境下的波普艺术色彩[J].流行色,2023(05):105-107.

作者简介:

刘炳毅(1999-),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四川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美学。

猜你喜欢

波普艺术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波普艺术对美术平面设计与儿童绘画的影响
安迪·沃霍尔波普艺术中的商业性
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相互影响及融合
从波普艺术到后现代主义
丝网印刷在平面设计应用中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