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优势及路径研究

2023-03-04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校史校训入学

陈 颖 周 旸

(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校史是一所大学在创立、发展过程中学校办学、教师治学、学生求学等各类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孕育大学精神与文化传统的有效载体。在高校育人过程中,校史文化通过特定的文化载体和表达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直接、更有效地感受文化的熏陶,起到价值引导、凝聚激励、思想政治教育等作用。

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为大学生上的“第一堂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将校史文化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发挥校史文化的文化育人功能,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助力学生的全面成长。

近年来,诸多高校将校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文化育人新路径,不少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对此展开了研究。孙永玉认为,校史校情是高校德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在德育中具有独特优势[1]。李海涛、施雯认为,校史教育应是大学新生入学时的必修课,应纳入教育教学计划[2]。付超等认为应将校史资源融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于校园环境建设[3]。校史文化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这一观点已得到广泛认可。但针对新生入学教育这一重要阶段,如何深入开展校史文化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着眼于分析新生入学教育视角下校史文化的构成和优势,思考将校史文化融入新生入学教育的途径,为开发利用校史文化资源、开展丰富立体的新生入学教育、找准二者的结合点提供思路。

一、校史文化的构成

大学校史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大学人”经年累月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方式,“具有高度的传承性、传播性、辐射性和教化性等基本功能。”[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校史文化是对校史的记录,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总结凝练的,师生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精神谱系的总和。从文化育人的角度看,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德育、美育等方面的育人价值不言而喻。本文聚焦新生入学教育阶段,从精神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三个方面分析校史文化的内涵和构成。

(一)精神资源

精神资源主要包括大学精神及文化传统,学校特有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处外部环境所蕴含的精神资源等。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中最稳定、最核心的内容,而校训是对大学精神的凝练和总结,体现了办学理想和培养目标,是一所学校的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我国许多高校都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核,这种独特性也体现在校训之中。比如,南京大学的校训“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些校训的共性是强调了大学的育人功能,传承了先贤的教育思想,个性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思想,传递了大学精神。将校训等历史文化元素融入新生入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校荣校意识,激励学生弘扬传统,提升文化自信。此外,一些学校的校训还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中国海洋大学的校训“海纳百川、取则行远”,这些校训体现了对学校的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新生在入学之初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有积极影响。

人文思想和科学思想也是大学重要的精神资源。人文思想中对人的信仰、人的命运、人存在的意义、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与幸福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和追问;科学思想中的崇尚理性、多元思考、实事求是的态度、平等自由的争论、坚韧不拔的创造与探索,都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提升其精神境界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5]。

高校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所蕴含的精神资源拓展了校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外延。高校的每一步发展都镌刻着深深的时代印记。我国有两千多所高校,办学时间长短不一,但都有一个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过程,学校的事业发展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映射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变迁。这些资源是高校进行爱国爱党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例证。

(二)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包括教师群体和校友群体。教师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校史上涌现出的大师、名师是学校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重温校史,致敬先贤,是传承校风校训、集聚奋进力量的重要途径。除了校史上的大师,学生身边的老师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是学生“看得见的榜样”,是教风、校风的承载者和引导者。他们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专业水平、文化底蕴等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校友资源是校园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最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资源。校史上涌现出的先进个人、杰出校友是当代大学生的“师兄师姐”,他们可亲、可敬、可爱、可学,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身份认同,让学生更加自觉地向榜样校友看齐,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激励凝聚的作用。此外,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发挥杰出校友的榜样作用,将校史校友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及早规划职业生涯,明确发展方向。

(三)物质资源

物质资源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形态,如校园建筑、校园景观、校史馆、博物馆等。由这些物质要素构成的校园环境是新生进入高校后接触的“第一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隐性育人的重要作用。一些高校里的百年老建筑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历程,承载着校园记忆,传承了红色基因,是开展爱国爱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比如上海理工大学的刘湛恩烈士故居是展示传播学校百年红色文化的“初心之地”和“荣光之地”;复旦大学的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展现了复旦的人文传统和学科发展脉络,凝聚了复旦精神。此外,校园的杰出校友雕像、由校友捐赠的风景石,以校训等命名的道路,以为学校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命名的楼宇等,都可以作为校史文化的展示。

校史馆、博物馆及相关档案资源也是构成校史文化的重要元素,是对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场所和载体。高校通过开展系统性校史研究,追本溯源、归纳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校史、校志、人物志等方式对重点事件、重要人物典型事迹进行二次开发,编辑出版校志、人物志、校长略传等校史文化研究成果[6],进一步丰富了校史文化资源。

二、校史文化教育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一)校史文化教育符合德育的认知规律

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源自爱家庭、爱学校、爱家乡的朴素情感,从熟悉家人、热爱家乡逐渐上升至了解国家、热爱祖国。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校史文化教育把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人和事作为素材基础,通过学校发展的沧桑巨变、杰出校友的光辉事迹进行教育、感化和熏陶,这样培养起来的对学校的质朴情感和家园情感一样,是高层次的爱国情感产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培养出的对民族和国家的归属感和自豪感,逐步树立起来的对民族和对国家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才能更自觉、稳固和持久[1]。

(二)校史文化教育契合学生的兴趣关注

思想政治教育贵在“真”,要以学生为本,以事感人,以情育人。新生入学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应围绕大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展开,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提升教育实效。校史文化是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人文精神浓郁、时代特征鲜明、历史资料丰富、展示手段生动等特征,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达到入学教育提质增效的目的。

(三)校史文化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我国的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7]。校史文化教育通过鲜活的事例教育引导学生,激励学生从校史文化中汲取力量,以杰出校友为学习榜样,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校史文化也为各个高校因地制宜设计“自选动作”,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方向。

(四)校史文化教育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既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造好“惊涛拍岸”的声势;又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校史文化教育兼具“显性”和“隐性”的特点,可将校史校情融入党课团课、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思政课主渠道显性教育的育人作用;也可以主题讲座、文体活动为抓手,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隐性教育的育人功效。

三、校史文化融入新生入学教育的路径

(一)搭建平台,挖掘校史资源

组建研究团队。校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加强校史文化研究队伍的建设,选拔培养参与热情高、专业水平高、覆盖范围广的研究团队,为提升校史文化研究的实效奠定人才基础。一方面,可以教职工为主要力量,组建由校史研究专家、专业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学生等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员须对校史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校史文化建设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在加强校史编撰、传承文化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创新内容和形式,为校史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可以学生为主要力量,成立校史文化研究会,由校团委统一管理,把握社团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具体工作开展和日常管理挂靠档案馆,由负责校史研究的老师进行专业指导。响应新生入学季的“社团招新”“百团大战”等活动,吸纳对校史文化感兴趣的新生加入社团,加强对新生的校史文化宣传教育。

建设文化环境。校史馆是彰显学校历史文化特色的名片,是爱校荣校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基地,不少高校的校史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校史馆是诸多高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通过沉浸式研学培养大学生爱党爱国爱校情怀,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校史文化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点,对校史馆进行优化改造升级;挖掘校史馆文化资源,在新生入学季结合爱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主题举办专题特展;探索建设数字化校史馆,运用VR、AR等数字技术将校史校情等信息生动化、形象化,实现校史文化从线下到线上、从有形到无形的转变,拓宽校史文化传播的范围和路径。另外,可建立校史文化教育基地,对校园内已有的纪念物、标志性建筑等加强维护、升级改造,在校外依托校区旧址、校友故居等场所建立实践基地,把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结合起来。在新生入学季开展集中教育,把校史文化教育融入教育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校史文化育人环境。

打造文化产品。形成适于现代传播的校史文化传播载体,是新时代对宣传工作的要求,也是面向“00后”新生做好校史文化教育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整合资源,将校史文化的研究成果创作为书籍、影像等文化产品,发挥传播育人的功能。比如,北京交通大学原创话剧《茅以升》,将其作为爱校、爱国教育的新载体;将纪录片《架桥人》作为新生开学典礼的保留节目。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校史文化宣传教育。鼓励学生通过漫画、专栏、微视频等方式挖掘校史中的璀璨星辰,增强校史文化传播的趣味性、生动性;借鉴故宫创意互动解谜书的推广模式开发校史小游戏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校史文化。

(二)融入课堂,创新教学方式

纳入思政课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8],校史文化是高校独特的文化资源,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诸多契合点。应将校史文化教育纳入思政课教育计划,特别是大一学生必修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公共基础课程。通过纳入课表、规定学时、邀请领导专家授课等方式,确保教学成效,发挥育人功能。比如,浙江大学举行2021级本科新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专题报告会,校党委书记系统阐述浙大的历史底蕴和大学精神,为大一新生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的思政课。东华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高校的思政老师将校友的爱国爱党、家国情怀、奋斗理想,校训校风文化等等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动宣讲校史文化精神,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开设专题讲座。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指第一印象是会在人们的脑海中占据主导地位,不易改变,且持续时间长。这种印象是鲜明的、强烈的、难忘的。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站,首因效应的影响非常重要。一方面,开设校史文化专题讲座,把传承大学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实现爱校教育和爱国爱党教育的统一,激励学生担当我之大者、校之大者、国之大者。另一方面,开设“校友论坛”,挖掘校友的“育人资源”,形成示范激励效应。杰出校友是青年学生的榜样,他们的学习经历、奋斗历程、人生感悟对大一新生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提升教师素养。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的理论性较强,“一言堂”“满堂灌”式的说教式课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大一新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教师的教学与引导非常重要,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创造性地受业解惑。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应积极了解校史文化,加强对校史文化的研究学习。“关注学生获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方式,了解他们的需求,抓住教学契机,引导广大学生自觉主动学习。”[9]比如从校训的演变入手,带领学生站在历史变迁的角度全方位探究大学的精神内核;以校园老建筑为研究对象,讲述历史建筑背后的党史、校史故事;从校园规划展开,阐述其后蕴藏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教育理念等。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小组研讨、情景展示、课堂辩论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增强课堂效果。从相关职能部门来看,学工部、教师工作部、团委等部门要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培养。把校史文化专题培训纳入新生辅导员岗前培训,邀请档案馆校史研究专家作主题宣讲。开展校史文化示范课评选,推广宣传优质“金课”;打造校史文化微课堂;让更多的新生享受优质教学成果,提升课堂参与度和吸引力。

(三)开展活动,营造文化氛围

深化主题教育。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开展校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增强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比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多所高校将党史和校史教育相结合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南京大学主办“百年风华 初心永恒——中国共产党在南大图片展”,为2021级新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校史”思政课。复旦大学把参观“印记初心——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作为2021级新生的入校必修课之一,展览中“复旦红色元素”无处不在,激励新生传承复旦红色血脉、赓续星火精神。

利用校庆成果。诸多高校在“逢十”“逢百”的校庆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较大规模的庆典活动,展示办学治学的辉煌历史和卓越成就,这为校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应进一步挖掘校庆资源,发挥校庆作用,丰富新生入学教育资源。一方面,组织动员新生参与校庆相关活动,发挥“校庆育人”的功能。在校史文献研究已相对全面、深入的基础上,发挥“口述校史”作用,通过座谈、访谈、报告会等形式邀请对学校历史有深刻认识和了解的参与者或当事人讲述校史,注重发动和组织广大学生特别是符合条件的新生参与。通过当事人形象生动地讲解,学生们对于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感知会愈加深刻,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爱校爱国情感和奋斗精神[10]。另一方面,深挖校庆、院庆成果中的文化资源,积极拓展传播渠道,加强校庆、院庆成果的转化运用。生动直观、真实客观的校庆文化资源较之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更可信、更可亲、更可行,更有利于新生学习和接受,从而发挥良好的教育作用。比如,以校庆为契机出版的校史文化书籍、画册、文创产品等可以随新生录取通知书大礼包邮寄给新生,鼓励新生在入学前了解校史校情;开辟新生投稿通道,鼓励新生分享对学校文化底蕴、大学精神、校训校风的理解,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

丰富第二课堂。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新生入学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高校应积极发挥文体活动的教化功能,把文体活动作为校史文化教育的载体,将校史校情教育融入文体活动,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内容生动起来,让更多的新生参与进来。比如,清华大学在2021年新生团队训练营活动中,创新开展“我们和清华的初见”班级创意合影活动,促进新生了解、熟悉校园标志性建筑物与清华文化,增强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校园寻宝活动”是多所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传统项目,将拓展式教育与常规式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相互了解、充分沟通,了解校园文化,培养爱校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安全防范意识。校园马拉松自2015年在北京大学启动以来,多所高校均成功举办。校园马拉松以校园标志性建筑为打卡点,旨在加强阳光体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将校史文化教育融入校园马拉松,发挥文化育人和体育育人的双重功效。

猜你喜欢

校史校训入学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入学面试
入学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