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口袋体育公园建设的价值、困境与优化策略

2023-03-04郑美艳耿文光孙海燕

湖北体育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口袋公园体育

郑美艳,耿文光,孙海燕

(1.南京体育学院体育产业与休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2.南京农业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95;3.江苏省体育局体育产业指导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9)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作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基础,建设更多老百姓身边的优质场地设施成为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 面对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思路不断拓展创新。2020 年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等空间资源具有建设健身设施的潜力。”2021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 部门联合发布 《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该意见提出:“到2025 年体育公园将成为全民健身的全新载体、 绿地系统的有机部分、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标志。 ”2022 年8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口袋公园”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指出:“应该通过建设口袋公园,为群众提供更多方便可达、管理规范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 ”在空间资源紧张的背景下,摆脱“场馆思维”“工程思维”的路径依赖,利用城市零星的开放空间,与公园绿地紧密融合,打造集运动休闲、 文化赏娱等功能为一体的小规模体育公共空间—口袋体育公园,将成为破解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和痛点的有效途径之一。 口袋体育公园的建设顺应了新需求与新趋势,但其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有序推进,基于此本论文将对我国口袋体育公园规划、设计、管护等问题展开研究讨论。

1 口袋体育公园的概念与分类

1.1 口袋体育公园的概念

《意见》开篇就明确提出体育公园的概念:是以体育健身为重要元素,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具备改善生态、美化环境、体育健身、运动休闲、娱乐休憩、防灾避险等多种功能的绿色公共空间。 《通知》中对口袋公园的界定如下: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状多样、环境友好,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方便群众使用,面积一般在400㎡至10 000㎡之间。 综合口袋公园与体育公园的定义,口袋体育公园是指在空间形态上与绿地结合,利用城市零星开放空间—金角银边、城市边角地、社区零碎活动场所、周围居民集中活动地、原有公园、体育设施的“边角料”地带、有条件的社区办公场所等,通过新建、改建、拓建等方式,在整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打造具有健身锻炼、休闲娱乐与生态环境改善等功能的袖珍公园[1]。

1.2 口袋体育公园的类型模式

口袋体育公园项目具有选址灵活性、社会功能突出、对场地和面积要求较低等方面优势,包括独立占地建设与附属场地开发2 种典型模式:1) 其中独立占地项目即利用城市更新过程中出现的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零星小地块,根据地块具体特点合理开发,打造街区内部型、街道转角型或跨街区型等多样化的口袋体育公园。 2)附属场地开发项目则是利用现有或规划的公园、体育场地,社区、商业、校园、办公等内部活动空间,屋顶或高架桥底等城市立体空间,通过置入体育器材及场地,完善配套设施,提升环境质量,建设口袋体育公园,让民众都能徜徉其中,为城市运动性区域建立起结构性和社会性的新连接。

2 口袋体育公园的价值体现

2.1 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

以人民为中心,正确把握群众健身需求,提供方便群众就近健身的场地设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口袋体育公园作为向民众免费开放的公益性体育公共空间,有效解决民众健身“最后一公里”问题,将成为我国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更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2.2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拓展城市全民健身设施有机更新之路

现阶段体育设施建设领域,“健身场地和设施不足”与“体育建设用地指标紧张”之间的矛盾,亟需通过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来倒逼城市转型发展[2]。口袋体育公园项目充分利用城市建设用地的“边角余料地块”“废弃地块”,构建包容协调、活力开放而又无所不在的小型健身休闲空间,使城市中空置、闲置的消极空间重新焕发活力,推进将成为我国全民健身场地建设的有机更新发展之路。

2.3 为城市植入运动基因,推进城市新生

体育是彰显一座城市的“精气神”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通过提升体育设施配套、 培育引领活力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提升城市运动基因的关键因素。 口袋体育公园是自发产生社会活力的体育公共空间,也是一座城市友好对待运动健身人群的新型物质载体,在打造优美而富有内涵的城市景观的同时,继而创造一种符合城市精神的城市活动和生活方式,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推进城市新生[3]。

3 口袋体育公园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3.1 口袋体育公园与城市和谐共生进程中,缺乏系统性策略作为行动支撑

现阶段我国口袋体育公园主要利用未建设的城市绿地、闲置用地和城市微空间打造规模不大、 却贴近民众生活的体育公共空间。 其见缝插针,选址灵活的特点,则易使该类项目随机个体布局,自由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 当下,国内口袋体育公园项目与城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城市公园体系空间布局、城市更新发展之间缺乏系统规划。 首先,公共空间的同时在场和相互交往,是创造健康而且具有吸引力的城市生活的基础。 口袋体育公园作为公共体育服务空间,在规划建设中应与其他体育场地设施交互连接。 查阅我国公园最多的12座城市(深圳、重庆、珠海、昆明、上海、广州、江门、东莞、北京、杭州、佛山、郑州,以下简称12 座城市)所发布的《城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均未涉及口袋体育公园这一具体项目类型,其如何实现与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社会足球场、健身步道、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互补发展就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4]。 其次,口袋体育公园作为城市公园建设的基准单元,项目建设应纳入所在城市的《城市公园建设与保护专项规划体系》。 以上述12 座城市为例,其所在城市口袋体育公园项目均未纳入《城市公园建设与保护规划体系》,这将降低口袋体育公园与城市公园的相互补充程度,使得口袋体育公园在丰富城市公园脉络、构建城市公园生态系统,助力公园城市建设中的价值被严重忽视。 再次,口袋体育公园建设应纳入 《城市规划体系》,即在各自城市开展城市改造的制度框架和组织结构中出现口袋体育公园项目。 仍以上述12 座城市为例,其口袋体育公园项目也未被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口袋体育公园与城市社区之间尚未真正形成“小而互联”的生态系统,与城市周边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度也不高,其在有效缓解高密度地段游憩空间供需矛盾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5]。

3.2 口袋体育公园设计介入运作不足,对民众使用需求缺乏深度了解,供给精准性不足

口袋体育公园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社会意义,远远高于其作为设计作品的美学意义,能够以人口为定位器,满足人民需求,与社会公众产生互动是口袋体育公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6]。 长三角地区口袋体育公园进行实地调研中发现,多数项目建设前选址评估与研讨工作尚未足够重视,建设项目信息公开不充分,不利于项目方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影响了项目建成后的使用效果。 如,忽视便利性原则,使得居民步行可达性较差;再如,对各类设施之间步行关联度问题重视度不足。 而对于上班族、60~69 岁老人和学龄儿童群体而言,其对设施与设施之间的关联度要求却是较高的[7]。著名的设计教育家维多克·帕帕奈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提出“风格化的作品只是满足人们短暂的需要和欲望,而忽视了设计需要承担的社会和道德责任,这类作品对自然资源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浪费,加剧了环境危机”[8]。 调研中还发现,长三角地区一些口袋体育公园重视植被效果、景观风格,对运动休闲功能的挖掘确显不足,设施器械的适老、适幼化程度较低,建成后利用率不高。 究其原因发现,口袋体育公园项目的设计与运作基本是分离的。 多数设计师不关心口袋体育公园的使用和运营,未在解决项目运作的关键建筑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建筑创作,也从未去回访所设计的项目。 “为运营而设计”这一在发达国家成熟运行了几十年的设计生产方式在我国口袋体育公园建设中却未真正推行[9]。 同时,国内口袋体育公园还存在建设项目信息公开不充分、不及时,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参与意识不强、参与时段局限等问题。

3.3 口袋体育公园的管理维护水平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治理主体责任界限模糊

城市不同区域的口袋体育公园管理维护水平异质性现象突出。 在长三角地区调研中发现,一些城市靠近城市主要干道的口袋体育公园,环境质量和管理水平相对较高,只是在设施损坏及修复问题上还不够及时,精细化管理维护水平还需提升。 而环境卫生较差、设施维护不及时的口袋体育公园,则多位于该座城市偏僻街巷与老旧小区附近,其管理主体责任不明确,管理机制严重缺失。 在长三角地区某市实地调查中,位于该市金群路与金钻路交叉路口西南侧、 金睦路与海鹏路交叉路口东北侧的两座口袋体育公园多棵树木倒伏,无人修复,给民众健身带来诸多不便。 位于该市金晓路星金家园小区南北两侧的两座口袋体育公园,卫生情况均较为糟糕,座椅区域散落着烟盒、卫生纸、食品袋等垃圾,运动器械区及草坪区也随处可见塑料瓶、塑料袋等废弃物品,一些长势较好的灌木丛反而成为了卫生死角。 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所属片区园林部门的养护工作与街道社区的综合治理工作均较为松散。 另一方面,因多数口袋体育公园的管理未纳入相关小区物业工作的考核范围,小区所属物业的管护工作也处于滞后状态。 如何采取有效方式促进口袋体育公园养护管理高质量发展值得关注和思考。

4 口袋体育公园可持续发展的优化策略

口袋体育公园从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到运营,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其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扮演更为主动的角色。 基于城市愿景与人民福祉,立足现状,聚焦问题,构建我国口袋体育公园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策略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4.1 构建口袋体育公园建设规划体系,实现从项目导向到系统性布局的转变

如何通过合理布点、均衡布局,实现口袋体育公园与城市发展和谐共生? 域外经验将为我国口袋体育公园布局规划提供思路借鉴。 巴塞罗那城市口袋公园建设实践经验丰富,其经历了3 个阶段。 第1 轮微介入阶段,通过零星回收并拆除私人业权的内庭空间,见缝插针式地建设口袋公园,因缺少整体规划,且安置、收购、补偿费用巨大,许多项目未推进。 第2 轮轻度介入阶段,巴塞罗那市议会制定出详细计划,有序推进了全市废弃地块转化建设口袋公园工作,达到城市保护、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第3 轮深度介入阶段始于“超级街区”概念的提出,巴塞罗那市口袋公园建设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性布局紧密结合,在新城区利用道路空间改造建设口袋公园,取得明显效果[10]。

由此可见,我国口袋体育公园建设应以顶层设计为突破口,构建口袋体育公园规划体系,让城市口袋体育公园建设项目“有章可循”。 政府应以城市系统规划与决策为行动抓手,以民众认可为基础,对口袋体育公园项目进行整体谋划,对制约口袋体育公园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进行顶层判断,提出解决的整体思路和框架,作为规范口袋体育公园项目和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11]。 建议各市、县、镇编制口袋体育公园专项规划,明确规划选址与区域布局,并考虑将相关内容纳入各市、县、镇国土空间规划的总体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以系统性的规划做支撑,指导口袋体育公园科学合理建设。 同时,部分城市可在已经出台的公园体系、体育设施等专项规划文件中补充口袋体育公园的建设规划及内容,使口袋体育公园与其他类型公园、体育设施、绿道、步道等城市公共空间形成有效关联,实现土地资源精细化利用,有效提升城市体育人居环境。

4.2 洞察百姓需求、支持社会互动、提倡设计介入运营,完善口袋体育公园设计建设制度

精准对接民众需求,有效解决应用性问题是口袋体育公园设计制度中“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精神的体现。 首先需要围绕儿童、 中青年及老年人等不同年龄层民众对于口袋体育公园的需求、认知期待进行摸底调研,问计于民,体现公众意向。并通过深入调查了解项目场地适用条件、周边交通环境、历史文化背景,提升口袋体育公园的设计品质。 而完成上述工作则需要政府和公众的协同努力。 正如世界知名城市规划大师简·雅各布斯曾经所提出的重要观点——“市民享有城市环境的决策权”。 因此,口袋体育公园建设应趋向于注重使用者的需求,让更多的民众参与设计甚至主导设计,从而转向全民设计[12]。这是一个持续改变的过程。 具体方式包括举办论坛、开展座谈研讨,让民众参与讨论,共同创作,项目设计部门可分析采纳意见对方案进行合理调整;组织设计建设方案竞赛,评选口袋体育公园优秀作品并推荐采用;广泛征集设计建设方案,向社会众筹口袋体育公园建设项目创意设计方案。 同时,设计师还应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在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导下参与设计工作,并介入后期项目运作。 最终在政府、民众、学界业界、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全过程、多方法参与设计建设实践过程中,逐步实现城市口袋体育公园设计建设制度的完善与创新,使口袋体育公园设计建设工作向更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4.3 理顺管理主体,探索并实践多元共治思维,建立口袋体育公园长效治理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作为城市小而美的公共空间,口袋体育公园同样需要有效的治理管护,这将切实影响着民众的体验[13]。 我国口袋体育公园的管理维护涉及园林部门、住建城管部门、体育部门、文旅部门、财政部门、区级政府、街道社区办事机构等多个公共部门,同时一些具备资质的公园管护公司、物业公司、在地民众与社会团体也参与到运营管理工作中。 各个主体之间由于经济基础不同,管护经费差异较大,管护质量参差不齐。 因此口袋体育公园需要在治理方式、手段、思路上实现突破,构建由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3 级监管,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长效治理管护工作机制。

多元长效治理机制旨在坚持口袋体育公园公益性属性的前提下,组织统筹多元主体,实现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力量之间的深度合作,提高该类项目专业化管护水平。 政府作为主导者需要根据具体环境、项目特点不断调整权责分配,既要通过赋权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口袋体育公园的管理维护,也要明确权利界限以保护广大公众权益,还应确保各主体履行相应责任,由此推进各主体在口袋体育公园治理中的有效互动、协同共治。 具体路径包括2 个层面:第1 个层面是,整合公共部门资源力量,明确相关部门责任。 在市级层面成立市建设和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整体统筹和解决突出问题,园林、住建、城管、体育、文旅、财政等公共部门应密切配合。 同时强化属地管理,建立市、区、街道(社区)3 级监管体系,分级开展日常巡查监管工作。 第2 个层面是,融入共管共治思维,激发培育并充分调动社会要素参与口袋体育公园治理工作。 一是尝试引入社会力量,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作业团队,由其参与公园养护、器材维修、卫生保洁等环节工作。 同时允许一定限度的社会资本介入公园建后管理,如获得公园冠名、授权其在公园设置便民服务项目等[14]。 二是,倡导志愿服务,鼓励公众共管共护口袋体育公园。 例如采取设施认领、绿植认养、名誉园长等方式唤起公众对公园的责任感;通过自愿方式向社会招募管理者,组建口袋体育公园管理维护志愿队,并注重对志愿者的教育培养,提升公众参与口袋体育公园管护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全面推进口袋体育公园管理维护的专业化、精细化和常态化。

5 结论与展望

规划建设口袋体育公园作为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口袋体育公园在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探索城市体育设施有机更新发展,推进城市新生等多个方面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然而,推进我国城市口袋体育公园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理论构想需要实践纠错。 期待更多业界人士关注口袋体育公园项目,就其规划、设计、兴建、运营等环节工作开展深层次讨论,为其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划设计治理实践道路。

猜你喜欢

口袋公园体育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浪漫口袋
在公园里玩
神秘烟口袋
借口袋
会喝酒的大口袋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