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克苏地区草木樨种植、利用与效益分析

2023-03-04张永霞龙再俊付永强蒋丽煌袁新琳

新疆农垦科技 2023年3期

张永霞,龙再俊,冉 辉,付永强,蒋丽煌,袁新琳

(新疆阿克苏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 阿克苏 843000)

草木樨是一年生或两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广泛栽培的是宿根二年生白花草木樨,主要有大田单种、麦田套种和果园林下间作三种种植方式,其既可作为田闲绿肥翻压或沤堆制肥,也可作鲜干饲料喂养牲畜。在正常管理条件下,草木樨大田单种、麦田套种和幼龄果园间作春播当年平均生物产量(根、茎、叶鲜重)分别达到2.5~3.0 t/667 m2、1.5~2.0 t/667 m2和1.0 t/667 m2,其中鲜根产量为0.3~1.0 t/667 m2。由于草木樨根茎叶养分含量高、饲用营养品质好,因此是肥田养地、养畜、优化农业生产环境的理想填闲绿肥作物兼优质饲草作物。

1 种植方式

1.1 单种麦田套种草木樨

在早春地表土化冻、小麦返青前,结合顶凌春耙和追施返青肥,在小麦行间,用条播机带肥带耙耱一次性完成施肥、套种和耙耱作业。

1.2 果园林下间作草木樨

在8年以下冬春灌果园,春季适墒旋耕后,采用条播机,带种肥、带耙耱、等行距条播或进行人工撒播与耙耱作业。

1.3 林下间作小麦套种草木樨

在果园林下间作小麦返青前,结合春耙和追施返青肥,在小麦行间,用条播机带肥带耙耱一次性完成施肥、套种和耙耱作业。

1.4 大田单种草木樨

利用空闲、倒茬轮作地种植草木樨,冬春夏三季均可播种,以早春和早秋播种最为适宜;夏季播种气温高,气候干旱,不利保苗,可采取深开沟、沟内浅播或辅助遮阴保墒措施加以应对。播种前,灌足底墒水,基施适量氮磷肥,精细整地并进行除草剂封闭,后采用条播机等行距条播。此种方式在阿克苏地区多用于盐碱土改良或轮作倒茬。

2 栽培技术

2.1 选择品种

选配品种时,应综合考虑当地气候特点、种植栽培方式和用途等,优先选择综合性状好、适应能力强、抗倒伏、丰产质优的二年生白花草木樨品种。

2.2 种子处理

草木樨种子细小、种皮厚、硬度大、不易吸水发芽出苗,播前可用石、砖块或碾米机碾磨种子,磨毛种皮。碾磨过的种子,按每5 g钼酸铵加0.5 kg水浸泡1 kg种子的比例浸泡10 h,当有80%的种子吸水膨胀,即可播种。

2.3 播种

2.3.1 播种时间

草木樨春、夏、秋、临冬都能播种。阿克苏地区以春播为主,一般在2月底至3月底进行。其中:单种麦田套种和林下小麦套种应在2月下旬至3月初,结合春耙追肥,顶凌播种;大田单种和林下间作应尽可能在3月底以前完成播种工作。适期早播,可有效提高当年地上部茎叶产量。

2.3.2 播种方法

2.3.2.1 机械播种

可在春耙时,用播种条播机带耙耱带肥一次完成施肥、播种和耙耱作业,播深1.5~2.0 cm为宜。在播种时,将输种管反装,只让化肥进入输种管,勿让草木樨种子进入输种管,使化肥排在管内,种子排在管外,均匀落在开沟器周围的土表,确保播种均匀。

2.3.2.2 人工撒播

采用3~5倍细砂拌匀种子,耙后人工撒播、耱平田面。

2.3.2.3 播量

机械条播用种量1.0 kg/667 m2,人工撒播用种量1.5 kg/667 m2。

2.4 播后管理

2.4.1 间套种田播后管理

草木樨间套种田间管理分主作物共生期和填闲生长管理两个时期。因此,在共生阶段,只要加强主栽作物管理,就能促其生长。

2.4.2 共生期管理

一是适时浇水,当年播种的草木犀,头水需在幼苗长出3片真叶,株高5 cm以上时浇灌,或结合麦田浇返青水、果树浇春季第一水时同步进行;二是头水后,以主作物为主进行管理;三是尽量避免共生期进行化学除草,防止产生药害。

2.4.3 填闲生长期管理

一是加强茎叶繁茂期灌水,防受旱早衰、暴晒践踏,一般每隔15~20 d灌1次水,共2~3次;二是注意收割后留茬高度,要求留茬高在25 cm左右,确保割茬茎秆上能有3~4个节,以争取3个一级分支,实现后茬繁茂生长;三是每次收割后,结合浇水适当追施尿素6~8 kg/667 m2,促进草木樨迅速生长,提高当年产草量;四是果园间套作草木樨,8月中旬至9月中旬应严格控水控施氮肥,以利果树安全越冬;五是临冬前耙地,确保新茎幼芽越冬期间不被冻死。

2.4.4 单种田播后管理

因是单一种植,无共生矛盾,因此在水肥管理、化除等方面相对灵活。管理措施与套种田基本相同,只是为增加产草量,可适当增加追肥和灌水次数。

3 利用方式

草木樨的利用方式,除少数作为轮作前茬作物外,多作为套种、间作填闲绿肥作物或填闲饲草作物加以利用。

3.1 作填闲绿肥翻压

发挥草木樨与主作物间的生长差异互补和优势互补效应,间作套种草木樨或利用大田轮作填闲种植草木樨,并通过正常管理促其生长,选择在草木樨盛花期、冬前或下茬作物整地播种前,适时翻压,直接还田。

3.2 沤堆制绿肥

在草木樨植株养分最高时的盛花期,及时收割、短截、粉碎或割下后直接堆沤,也可与其它作物秸秆、圈肥一同堆沤,经充分发酵腐熟后,作为下茬作物或果树的优质、有机绿色肥源。

3.3 作干鲜饲料喂养牲畜

草木樨茎叶营养价值较高,其中含粗蛋白质16.67%、粗脂肪2.14%,是牛、羊等家畜的优良饲草,可采取放牧或青刈、自然晾干、青贮方式制成饲料喂养牲畜,对家畜有显著增膘效果。但白花草木樨含香豆素,可产生苦涩味,导致适口性差,其含量在开花结实时最多,幼嫩时及晒干后苦涩味减轻,因此,应尽量在幼嫩及晒干后饲喂,以提高适口性和利用率。从未吃过草木樨的家畜要进行调教,由少到多,逐渐增加;也可与禾草、苜蓿或其它牧草混合饲喂,习惯后再单喂。发霉或腐败以后不可饲喂,因为采食后所含香豆素在体内转变为抗凝血素,遇有伤口血液不易凝固,常常引起内出血而死亡,尤以小牛较为突出,而羊和马则少见。草木樨籽粒是家畜的优良蛋白饲料,喂前先将草木樨籽粒浸泡一夜,除去苦味或炒熟磨碎后饲喂。

4 效益分析

4.1 果园间作麦田套种草木樨效益分析

4.1.1 直接收益

据调查,果园间作麦田套种草木樨,按当年果园产草木犀鲜草600~800 kg/667 m2,鲜草0.35元/kg测算,枣园林下间作草木犀产值为210~280元/667 m2,扣除种子、播种和新增化肥投入费用80元/667 m2,果园可获种草收入130~200元/667 m2;按果园间作小麦单产200 kg/667 m2,小麦产值约为460元/667 m2,扣除机械作业、收割、种子、化肥等生产成本346.75元/667 m2,种麦收益约为113.3元/667 m2(不含种粮补贴),合计果园间作套种收入可达243.3~313.3元/667m2。

4.1.2 间接收益

收割后,残留在土壤中的根系约为533 kg/667 m2,残根留给土壤的氮素为3~4 kg/667 m2,相当于6.5~8.6 kg/667 m2尿素,折合节支18.4元/667 m2。

4.1.3 存在的弊端

果园林下间作小麦套种草木樨,因涉及果树、小麦、草木樨三种不同属类作物,给田间化除除草剂的选择带来了极大难度与风险,可能造成共生期间杂草丛生,危害加重[1],严重制约小麦和草木樨正常生长,并造成一定产量损失。

4.2 果园林下间作草木樨效益分析

4.2.1 直接收益

当年收割两茬,枣园可产鲜草平均1 t/667 m2,按鲜草0.35元/667 m2测算,枣园林下间作产值约为350元/667 m2,扣除种子、播种、收割和新增化肥投入费用80元/667 m2,果园可获种草收入270元/667 m2。

4.2.2 间接收益

收割后,残留在土壤中的根系约为333 kg/667 m2,残根留给土壤的氮素约为4.6 kg/667 m2,相当于10.1 kg/667 m2尿素,折合节支14.1元/667 m2。

4.2.3 存在的弊端

草木樨根系庞大,主根下扎较深,共生期间会与果树争水争肥。草木樨第一年生长慢,根系生长量较小,对果树生长影响不大,第二年根量大幅增加,主根入土深,与果树争水争肥的矛盾较突出,会给果树正常生长造成影响。

4.3 大田单种效益分析

4.3.1 直接收益

当年收割两茬,产鲜草1 500 kg/667 m2,次年收三茬,产鲜草2 500 kg/667 m2,按鲜草0.35元/kg测算,两年合计可产鲜草4 000 kg/667 m2,种草产值约为1 400元/667 m2,扣除种子、播种、收割和新增化肥投入费用315元/667 m2,可获取种草收入约为1 085元/667 m2。

4.3.2 间接效益

收割后,残留在土壤中的根系约为1 333 kg/667 m2,残根留给土壤的氮素约为18.6 kg/667 m2,相当于40.4 kg/667 m2尿素,折合节支56.6元/667 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