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苍术与白术的本草考证

2023-03-04杨阳赵容刘畅吴愉王雁男于莹

中医药信息 2023年2期
关键词:苍术本草二者

杨阳,赵容,刘畅,吴愉,王雁男,于莹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大连 116600)

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或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DC.)Koidz.]的干燥根茎[1]。苍术作为上品药材被广为使用。苍术与白术在形态以及功效上极为相似,所以自古以来二者一直被混淆。本文对《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中的术为何术进行论证,并对二者进行区分,以及对源流、道地性和现代应用进行本草学论证,为苍术和白术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1 考证《神农本草经》的术为苍术

术在《尔雅》[2]中就有记载,药用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3],汉代的《本经》收载了“术”,列为上品。“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蓟,生山谷。[4]”但并未记载苍、白二字。诸多现代医学名家对《本经》中的术进行考证,均认为《本经》中的术实为苍术。但本经中对术功效的记载又不乏白术的特点,如“止汗”,在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属于白术的功效,而此功效是苍术不具有的。

那么《本经》中记载的术,究竟为苍术还是白术?胡世林先生通过《苍术的本草考证》[5]说明了本经中的术实为苍术。笔者对《本经》原文记载的内容进行了分析:由于苍术侧重于苦,白术侧重于甘,所以《本经》中的“味苦温”更符合对苍术的描述;治风寒湿痹应佐以健脾益气,助阳之药,白术与苍术均可治风寒湿痹;“杲曰:《本草》但言术,不分苍,白。其苍术别有雄壮之气,以其经泔浸、火炒,故能出汗,与白术止汗特异,用者不可以此代彼”[6],因此“止汗”实为白术的功效;苍术酮具有保肝、抗癌的疗效,是久服长寿的一种佐证,但苍术与白术的有效成分中均有苍术酮,故“久服,轻身延年,不饥”此句话不能判定《本经》中的术为何术。白术药材自明、清时期开始栽培驯化,在此之前,白术药材多来自野生品,此后白术均以栽培品为主[7]。苍术多为野生品,生于灌丛、树林、野生山坡草地或岩缝隙中。可见《本经》记载的“一名山蓟,生山谷。”不可区分白术与苍术。

通过胡世林先生的考证[5]以及上述的分析推测,《本经》中应该是对苍术的记载,而出现了白术的描述实际上是将白术混入了苍术中。根据《本草新编》的记载:“或疑苍术之功,不及白术远甚,何《神农本草》不分别之耶?不知苍术与白术,原是两种,以神农首出之圣智,岂在后人下哉,是必分辨之明矣”[8]。可以看出清代陈士铎认为苍术与白术的不同早已区分。但为何《本经》中记载的术是苍术,却又有白术的特点,应该是将白术作为苍术的一个来源。苍术与白术的主要功效都为燥湿、健脾,所以在使用上二者并无明显区别,虽然除却二者共有的功效外,白术还拥有苍术不具有的止汗功效,但是由于白术作为苍术的一种来源,所以将止汗的功效一同写入《本经》中,共同作为苍术的功效来记载。据现代研究发现,苍术兼有祛风散寒、明目之效,白术兼有安胎之用,可见二者又有各自的功效,但是由于古代科技并不发达,功效又不显著,所以《本经》中并未记载。

综上所述,《本经》中的术为苍术,而白术作为苍术的一种来源,将其一同归为苍术记载,按照术记于《本经》中。

2 苍术与白术的源流考证

虽然《本经》时已经区别苍术与白术,但是文献中并未对二者进行区分,而是将白术作为苍术的一个来源,共同作为术来记载,致使后人对苍术与白术之间的关系仍然混淆。直至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术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9],首次根据苍术与白术在植物形态上的不同对二者进行了区分。

苍术与白术作为药用植物,形态上的不同并不足以明确区分二者。所以在晋代到唐代的一段时间里,仍然混用苍术与白术。唐代晚期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10]中,蔺道人明确了术有苍、白之分,将苍术与白术用于不同方剂中,如“排风汤”中用白术,“乳香散”“小红丸”用苍术。宋代《本草图经》中记载:“凡古方云术者,乃白术也,非谓今之术矣”[11],宋代林忆等也认为古方中的术为白术,与当时医药界普遍应用的术即苍术不同。北宋晚期,“术就是白术”的观点流传广泛,在此观点下,出现了贵白术、轻苍术的现象。

宋代寇宗奭首次对苍术与白术的功效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了明确区分,并质疑“术就是白术”的观点,其所著的《本草衍义》云:“苍术其长如大拇指,肥实,皮色褐,气味辛烈,须米泔浸洗,再换泔浸二日,去上粗皮,粗促色微褐,气味亦微,辛苦而不烈。古方及《本经》只言术,未见分其苍、白二种也,只缘陶隐居言术有两种,自此人多贵白者。今人但贵其难得,惟用白者,往往将苍术置而不用。如古方平胃散之类,苍术为最要药,功尤速。殊不详本草无白术之名,近世多用,亦宜两审”[12]。此后,历代本草开始出现了苍术与白术分别的记载。

综上所述,苍术与白术最开始是梁代陶弘景在植物形态上进行了区别,唐代蔺道人明确术分为苍术与白术,并将二者用于不同方剂中,宋代寇宗奭反驳“术就是白术”的观点,首次在功效、临床应用等方面对苍术和白术进行了区别。此后,苍术与白术开始作为两种不同植物在金、元、明、清不断发展。二者之分“始于梁代陶弘景,明确于唐代蔺道人,阐明于宋代寇宗奭,发展于金、元、明、清诸医家”[13]。

3 苍术与白术混淆原因及区分方法

从战国到宋代,苍术与白术混用了一千多年,说明二者在形态以及功效上极为相似,所以二者才会混用如此之久。但是在梁代陶弘景对苍术与白术的形态进行区别后,二者仍然混用至宋代,说明苍术与白术混淆的主要原因在于功效主治方面。对苍术与白术的形态以及功效的研究极为重要,有效的区分二者,可以方便二者在临床上的使用。

3.1 二者在形态上的混淆及区分

3.1.1 原植物形态的异同

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术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9]。《本草纲目》记载苍术“苗高二三尺,其叶抱茎而生,梢间叶似棠梨叶,其脚下叶有三五叉,皆有锯齿小刺,根如老姜之状,苍黑色,肉白有油膏”,白术“嫩苗可茹,叶稍大而有毛,根如指大,状如鼓槌,亦有大如拳者”[14]。上述记载的苍术与白术均与现代一致。根据白术根结节状、肥厚、呈拳状,苍术根平卧或斜生;白术花紫红色,苍术花白色等不同点,可以对白术和苍术的原植物形态进行区分鉴别。见图1。根据《中国植物志》[15]对苍术与白术在形态上的描述,对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总结,见表1。发现二者在须根、叶质、花序等方面具有诸多相同点。因此形态上的相似可能为二者混淆的原因之一。

表1 苍术与白术植物形态的异同

图1 苍术与白术原植物图

3.1.2 饮片性状的异同

苍术与白术都为根茎入药,据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记载,二者的饮片性状都呈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灰黄色或灰棕色,切面黄白色至淡棕色,散生棕黄色的点状油室。二者的饮片特征极为相似,因此推测饮片的相似也是二者的混淆原因之一。

除上述相同点之外,二者还有各自的特点。白术木部具放射状纹理;烘干者切面角质样,色较深或有裂隙。苍术有的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性味上白术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苍术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根据白术特有的嚼之略带黏性的性味特征以及白术木部具放射性纹理的性状特征,可以鉴别苍术与白术饮片的不同。见图2。

图2 苍术和白术饮片图

3.2 二者在功效上的混淆以及区分

《本草蒙筌》记载“术虽二种,补脾燥湿,功用皆同。但白者补性多,且有敛汗之效;苍者治性多,惟专发汗之能。凡入剂中,不可代用”[16]。可见苍术与白术都具有燥湿、健脾的作用,均可用于腹胀泄泻、水肿。由于二者的主要功效相同,故推测功效上的相同是二者混淆的主要原因。

虽然二者主要功效都为燥湿、健脾,但苍术以燥湿为主,兼有祛风散寒、明目之效。苍术主治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蹩,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眼目昏涩。白术以健脾为主,兼有止汗、安胎之用。白术主治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根据苍术以燥湿为主,兼有明目的功效,白术健脾为主,兼有止汗安胎的功效可以对二者进行区分。在使用上对燥湿、健脾没有侧重时,二者可以通用。但若有侧重或是发挥各自明目、安胎功效时,要明确区分二者,不可通用。

4 苍术与白术的道地沿革

4.1 苍术的道地性

《中国植物志》[15]中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 DC.]即为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而北苍术[Atractylode schinensis(DC.)Koidz.]可能作为苍术的变种或亚种一同归为苍术记载,但苍术药材和饮片来源于茅苍术与白苍术的干燥根茎。

《证类本草》记载:“术,生郑山山谷、汉中、南郑,今处处有之,以嵩山、茅山者为佳。”[17]。其中“术”代表苍术,《本草经集注》记载:“郑山,即南郑也”[9]。汉中、南郑均属于陕西省。现今苍术分布极为广泛,按照地理位置可以分为南苍术和北苍术。南苍术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湖北、安徽宣城、江西武宁和陕西汉中(汉中按照我国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划分是属于南方)等地区,以产于江苏茅山一带的苍术质量最好,故又称茅苍术,是苍术的道地药材。但茅苍术作为优良种质野生资源正逐渐减少,急需对其保护。与南苍术相对,北方所产的苍术为北苍术。北苍术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北的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等地区,其中以河北承德出产的较优。茅苍术与北苍术在形态上略有不同[18]。二者在根茎、叶、花序等方面的区别见表2。茅苍术与北苍术除了在植物形态上有区别之外,药材的性状也有不同,见表3。

表2 茅苍术与北苍术形态的区别

表3 茅苍术与北苍术药材性状的区别

虽然茅苍术与北苍术在植物形态以及药材性状上略有不同,但是在功效上二者并无分别,均作为苍术来使用。只因为产地不同,所以在使用地点上略有不同。

4.2 白术的道地性

北宋晚期由于“术就是白术”的观点流传甚广,白术受到推崇而置苍术不用。野生白术逐渐濒危,栽培白术在明代开始兴起[19],在道地产区的引种驯化应运而生。在此之前,白术药材多来自野生品。目前引种栽培范围甚广,主要有产于浙江省临安市的于(於)术;浙江东阳的浙术;安徽宣城歙县的歙术(狗头术);安徽祁门县的祁术;安徽潜山县的舒州术;江西宜春与幕阜山的修水、铜鼓的江西术(袁术)以及湖南平江及江西宜春幕阜山区的平江术(坪术)。 因此,明清以来白术产区主要集中在皖南和江浙地区。在众多白术中以于术(浙江于潜)品质为佳。白术在日本也有分布,是十八世纪由我国引入作生药栽培的,但是日本无野生类型。

5 小结

苍术主要含有倍半萜及其苷类、烯炔类、三萜和甾体类、芳香苷类、苍术醇类等化学成分;药理研究表明,苍术具有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肠胃运动及胃排空、降血糖、抗菌抗炎、心血管保护和神经系统等作用[20]。苍术中倍半萜类的苍术酮以及苍术醇具有保肝、抗肿瘤的作用,是《本经》中的“久服,轻身延年”的佐证。苍术中的挥发油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抗菌、抗病毒的作用。且苍术作为芳香类中药,可以利用其“香气”来发挥治疗作用。《本草纲目》记载苍术“能除恶气,古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14]。《中药大辞典》[21]记载苍术有杀菌的效果,可以用于空气消毒。所以,利用此点性质,苍术可以广泛用作香薰、香囊等,利用“香气”发挥作用的物质,来达到防治时疫、辟秽解毒的目的。

白术中的主要药效成分为挥发性成分和多糖类、内酯类、黄酮类、苷类等,白术主要有利尿、抗菌、抗衰老、抗肿瘤等作用,对神经系统、子宫平滑肌、肠胃运动也有一定作用,还具有调节免疫功能[22]。白术还具有止汗作用,发挥止汗作用的药效物质主要为粗糖组分和水洗组分,此外石油醚组分也显示一定的止汗作用[23]。白术的多糖类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挥发油以及内酯类成分具有抗肿瘤的作用。所以《本经》中“久服,轻身延年”也符合白术的描述。白术亦具有抗菌的作用,《本草正义》有言“苍术,气味雄厚,较白术愈猛,能彻上彻下,燥湿而宣化痰饮,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24]。但是效果不及苍术,所以极少用于香囊、香薰中。

本研究发现,苍术在《本经》中作为术记载,并把白术作为苍术的一种来源一同记入,但是由于未明确将二者区分,以至于苍术与白术一直混用至宋代,直到寇宗奭的《本草衍义》[12]首次对二者的功效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了区分,自此苍术与白术分开使用。苍术与白术形态和功效上的极为相似是二者混淆如此之久的主要原因。根据不同点,明确地区分苍术与白术有利于在临床上更好地发挥疗效。茅苍术作为苍术的道地药材,野生资源急剧减少,对其加以保护更加迫切。苍术与白术都具有抗炎、抗菌、保肝和抗肿瘤的作用。

猜你喜欢

苍术本草二者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苍术行情疲软运行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摇曳
GC法同时测定不同种类苍术中6种成分
关苍术根茎中苍术酮含量及变化规律研究
苍术产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