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辖市农业科研系统院所2011—2020年获省奖情况分析与思考

2023-03-04马西云李振洪

河南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省辖市院所农业科研

马西云 李振洪 张 扬 杨 帆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2.河南省科技创新促进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2)

0 引言

河南省辖市农业科研系统院所是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河南农业科技进步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河南省、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2]。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大省,被誉为“中原粮仓”。2021 年河南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3.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三个百分点,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其中市农业科研系统院所的贡献功不可没,已经成为河南省农业科研战线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科技力量[3-4]。

1 河南省辖市级农业科研系统院所科研概况

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是由一个省级农科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20 个省辖市级农业(蔬菜)科学研究院(所)、29 个县(市)级农业科学试验站(农科所)组成,省农科院在业务上指导系统内的省辖市级农业(蔬菜)科学研究院(所)、县(市)级农业科学试验站(农科所),形成了优势互补、辐射全省、独具河南特色的省、市、县三级农业科研体系。承载着解决河南省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科技问题;开展科技成果示范和科技服务,为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农业科技知识传播与培训,促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2 河南省辖市级农业(蔬菜)科学研究院(所)获河南省科学技术奖项目统计

基层农科院所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具有特色优势的地方科研机构,在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5]。省级科学技术奖是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而设立的政府性奖励。2011—2020 年省辖市级农业(蔬菜)科学研究院(所)共计获河南省科学技术奖118 项,其中一等奖5 项,二等奖32 项,三等奖71项。2011—2015 年获河南省奖73 项,占农业类项目的28.9%;2016—2020 年获河南省奖45 项,约占河南省奖农业类的20.9%(见表1)。

表1 2011—2020年省辖市级农业(蔬菜)科学研究院(所)获河南省科学技术奖简表

本研究有关科学技术获奖数据均来源于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公告。

3 “十二五”至“十三五”时期(2011—2020年)获河南省科学技术奖概况

2011—2020 年河南省辖市级农业(蔬菜)科学研究院(所)共获省奖118 项,其中小麦、玉米、花生、大豆、棉花、水稻、油菜、韭菜、谷子、白菜、番茄、甜菜等19 个农作物新品种选育100 项,占比84.74%;其中一等奖5 项,小麦育种4 项,植物保护1 项,第一完成单位分别是周口市农业科学院(3项)和洛阳农林科学院(1项)、濮阳市农林科学院(1项,植物保护);二等奖32 项,二等奖以上成果占27.12%。

3.1 “十二五”时期(2011—2015 年)获河南省科学技术奖情况

2011—2015 年河南省辖市级农业(蔬菜)科学研究院(所)共获省奖73 项,其中小麦、玉米、花生、大豆、棉花、水稻、油菜、韭菜、谷子、白菜、番茄、甜菜等19 个农作物新品种选育59 项,占比80.8%;其中一等奖3 项,小麦育种2 项,植物保护1 项,第一完成单位分别是周口市农业科学院、洛阳农林科学院和濮阳市农林科学院;二等奖23 项,二等奖以上成果占35.6%(见图1)。

图1 2011—2015 年省辖市农业(蔬菜)科学研究院(所)各作物获河南省奖情况

按照获奖类别数量划分,市院所获奖主要在新品种选育,排前两位的是玉米和小麦品种选育,其次是大豆,花生品种获奖数排7 位。按照获奖单位来讲,“十二五”时期排在首位的是洛阳市农林科学院,获奖12 项,其次是周口市农业科学院、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和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均获7 项(见图2)。

图2 2011—2015 年省辖市级农业(蔬菜)科学研究院(所)获河南省奖情况

综上所述,21个省辖市级农业(蔬菜)科研系统院(所)2011—2015 年共计获得河南省二等奖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7项,9项独立完成占比33.4%;有4项与国内高校院所合作完成,占比14.8%;14项与河南省内市、县地市推广站等合作完成,约占51.8%。

3.2 “十三五”时期(2016—2020 年)获河南省科学技术奖概况

2016—2020 年河南省辖市级农业(蔬菜)科学研究院(所)共获省奖45 项,其中小麦、玉米、花生、大豆、水稻、油菜、谷子、白菜、樱桃等17 个农作物新品种选育41 个,占比91.1%,较“十二五”时期上升10.2%,一等奖2 项,全部为周口市农业科学院的小麦育种,二等奖9 项,二等奖以上获奖项目占比24.4%,较“十二五”时期下降11.4%(见图3)。

图3 2016—2020 年省辖市农业(蔬菜)科学研究院(所)各作物获河南省奖情况

按照作物获奖数量划分,排前两位的是小麦和玉米,其次是花生,花生由“十二五”时期的第7 位上升至第3 位,与近年来河南省花生的种植面积、经济效益逐年增加相符[5]。红薯由“十二五”时期的第5 位降至第11 位。各作物获河南省奖数量基本上反映了河南省农业种植业的变化趋势。按照获奖单位来讲,“十三五”时期排在首位的是郑州市蔬菜研究所,获奖6 项,其次是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均获5项(见图4)。

图4 2016—2020 年市级农业(蔬菜)科学研究院(所)获河南省奖情况

按获奖单位来划分,“十二五”期间洛阳农林科学院获省科学技术奖12 项,数量位于省辖市级农业系统科研院所首位;“十三五”期间郑州市蔬菜研究所获省奖6 项,数量位于首位;十年间,周口市农业科学院获河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 项,均为小麦育种,是省辖市级农业(蔬菜)科学研究院(所)获一等奖最多的院所。

如前所述,21个省辖市级农业(蔬菜)科学研究院(所)2016—2020 年间共计获得河南省科技成果奖励45项,其中二等奖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1项,4 项独立完成,约占36.3%,有2 项与国内高校院所合作完成,约占18.2%;5 项与河南省内市、县地市推广站等合作完成,约占45.5%。

4 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市级农业(蔬菜)科学研究院(所)科技创新存在问题

4.1 地市级农科院所之间、与省内外高校等合作不紧密,优势科研成果应用难度加大

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是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然而,在行政上分别隶属于各自所在地方政府,缺乏统筹协调机制[6],研究所与研究所之间的协作组织化程度低,集聚优势不够突出;地市级院所在创新实践中存在着管理、资源和信息等的孤岛化现象;基层院所与省内外高校等结合不够紧密,其学科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对省内外高校的优势科研成果在本地区的推广应用不畅;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学科布局不太合理,研究领域多但不深,研究面宽却不精、研究内容杂而不专等问题,使优势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难度加大。

4.2 受地域性限制,各地市院所主要科研存在差异

河南省地市农业科研系统院所为促进其各自所在区域的地方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繁荣中做出了贡献。因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自然条件限制,决定了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必须从自身条件出发,立足本区域的地理环境,充分利用其所在区域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突出本单位科研优势,因地制宜,调动科研力量优势,才能更好地服务当地农业科技。在小麦育种方面,周口市农业科学院的周麦系列、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的新麦比较突出;濮阳市农业科学院在植物保护、安阳市农业科学院在谷子育种、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在水稻育种方面较为有优势,这些都与其长期丰厚的科研底蕴和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安阳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因地域内降水量少,决定了其区域内以旱作为主,谷子、红薯等更适宜种植;信阳市地处河南省南部,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南方的大宗农作物,如水稻、油菜、茶叶、麻类、紫云英等更适宜种植,且占比较大。

4.3 部分领域创新存在短板,基础创新不足

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担负着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使命,主要从事的研究工作集中在应用技术研究、试验示范等方面。地市农业科研院所获河南省一等奖也主要集中在作物遗传育种领域(一等奖5 项,4 项为小麦遗传育种)。在玉米、水稻等其他作物育种和栽培技术等领域未获过一等奖;另外,在农产品加工、动物养殖、牧草等领域的研究还存在空白,特别是技术方明和自然科学领域等方面几乎没有申报过奖,表明地市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领域存在短板。

5 提升河南农业科研系统市级农业(蔬菜)科学研究院(所)科技创新的分析和思考

科学技术奖励是一项科研成果综合研究水平的集中评价和标志[7],对其原创性、先进性、系统性以及应用情况等都有一定要求,农业科研成果只有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并实现产业化应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市级农科院所是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具有鲜明的区位优势和产品特色。因此,为促进河南省辖市、县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以下建议。

5.1 加强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合作,创建产学研合作人才梯队

科学技术成果不同于科研论文、专利、验收、成果鉴定等对科技成果的单一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8]。由单个单位完成一项重大成果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领域内众多科研机构、技术推广应用单位以及企业等共同参与,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关系来共同完成。通过分析发现河南省辖市级农业(蔬菜)科学研究院(所)很多获奖项目是独立完成的,与国内高校院所合作很少,应加强与相关高校院所的合作,实施协同创新,区市团结协作、联合攻关,从基础研究入手,促使理论和技术研发融合,在基础理论、技术原理、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方面取得重要创新,实现研究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及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

5.2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领域,扩大特色产品的应用深度和广度

河南地处中原,地域广阔,各地市均有其不同的区域优势,为促进农、林、牧、副、渔业的综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河南省气候兼有南北之长,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使中原大地物产丰富,名优农产品众多[9-10]。例如:三门峡市农业科学院在苹果和珍稀食用菌的产业育种方面具有优势,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的优势学科为茶叶、水稻、紫云英等;河南省果类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周口、商丘、开封、三门峡和南阳5 个市,信阳茶叶、南阳西峡猕猴桃、三门峡灵宝苹果、焦作温县山药等都是地域性的特色产品等;各地市农业科研院所根据所在地市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产业优势,应发挥好各地市农业科研院所的区域科技优势,划定重点、以点带面、辐射区域、布局全国,开发好河南的丰富特色农业品种和品牌,加快推动河南名优产品的应用深度和广度。

5.3 加强市级农业科学研究院间合作,实现科技成果效益最大化

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受地区环境影响,不同地区的不同领域科技创新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在小麦和大豆新品种选育、鹤壁市农业科学院在玉米新品种选育领域具有优势,相反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在玉米和花生新品种选育、鹤壁市农业科学院在水稻、油菜等新品种选育方面存在不足。因为农业科研周期具有特殊性,实现不足领域的科研从零到有的突破,不仅需要人力和平台保障,还需要时间保障。为加快各地市科研成果快速实现产业化,需要加强市级农业科学研究院间协同创新,加速科技奖励成果推广应用的效果,充分利用已有农业科技的资源优势,实现科研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搭建地市农科院所信息平台,真正将地市农科院所纳入行业管理,解决获取农业项目信息总是慢半拍的问题,促进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速度[11-13]。

5.4 循序渐进,多学科协同发展,打造农业全链条研究的创新机制和环境

农业科研周期较长,一般需要一代甚至两三代科研人员持续、不断地开展研究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一个新品种从选育到通过品种审定一般需要8~10 年时间。省辖市农业科研院所获河南省科技奖励成果中,在多数新品种选育领域,特别是2016—2020 年,占比达91.1%;在动物健康养殖、植物保护、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研究还亟待完善。因人力等资源限制,建议市级科研院所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充分发挥全省农业科研系统整体功能,循序渐进,积极推动系统内部向协同创新、合作共赢、共同进步的方向发展,合理规划并详细制订和推进年度工作方案。重点支持取得阶段性成果的系统集成和后续熟化、转化、示范、推广及宣传观摩等工作,扩大成果的应用、转化范围,提升产业影响力和经济社会效益。同时,积极培养薄弱领域的人才等,循序渐进,为实现农业全链条研究创新机制创造良好环境。

6 结语

省辖市农业科研院所是助力乡村振兴极其重要的科技力量,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应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因地制宜制定出本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对策,研制并开发好适宜本地发展的特色农业品种和品牌,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科技支撑。

猜你喜欢

省辖市院所农业科研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分析
国内外科技巨头人才保留政策对航天院所的启示
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的航天院所科技委智库运行机制探讨
军工院所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8年河南省各省辖市及直管县(市)专利申请量统计表(3月)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助推西藏农业科研发展”座谈会成功召开
2017年河南省各省辖市及直管县(市)专利申请量统计表(2月)
智慧院所类咨询报告如何编制
以“五化、五融合”理念推进农业科研试验基地规划建设
2016年03月河南省各省辖市专利授权量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