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中碘伏待干与75%乙醇脱碘的研究分析
2023-03-04赵婧张宇婷
赵婧,张宇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的导管,适合长期输注刺激性药物,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留置时间长等优势[1]。由于PICC属侵入性操作,不规范的维护方法不但会导致穿刺部位感染、贴膜松脱、过敏反应、导管脱出等并发症,影响输液安全[2],而且还会浪费资源,给家属增加负担。本研究探讨了在PICC标准维护方法的基础上再用75%乙醇擦拭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8月-2021年1月行PICC导管维护的患者108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 例。对照组男31 例,女23 例,年龄(62.69±7.87) 岁。观察组男34 例,女20 例,年龄(62.3±8.22) 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40 岁以上;进行规范治疗的肿瘤患者;具有良好的遵医行为且自愿接受护理干预的患者。
排除标准:合并局部或全身感染的患者;患者本身患有皮肤疾病或皮肤破损、溃烂等;对贴膜或75%乙醇过敏的患者;不能配合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1.3 方法
选择两位同年资护理人员按照PICC标准流程对置管患者进行维护。患者取合适体位,充分暴露穿刺部位,打开换药包,在穿刺肢体下铺垫巾,用75%乙醇棉棒去除皮肤胶痕,更换输液接头,进行脉冲式冲封管,零角度祛除贴膜,观察皮肤有无破损及过敏反应。对照组采用75%乙醇棉棒距穿刺针眼1 cm处,顺、逆、顺时针3 次消毒皮肤,待干;再用碘伏棉棒以相同方法消毒3 次,待干。消毒范围>10 cm×10 cm,最后无张力固定贴膜。依据2016年修订版《静脉输液治疗标准指南》,观察穿刺部位感染、贴膜松脱、过敏反应、导管脱出等发生情况及护理效果。
观察组采用对照组相同方法消毒皮肤后,使用75%乙醇棉棒对碘伏消毒区域进行顺时针擦拭1 次,完全待干后固定贴膜,随后观察是否出现上述相同问题,并观察护理效果。
1.4 观察指标
依据2016年修订版《静脉输液治疗标准指南》判断标准,观察两组穿刺部位感染、贴膜松脱、过敏反应、导管脱出等情况。评判标准如下。导管脱出:导管脱出≥1 cm;穿刺部位感染: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硬、温度改变;贴膜松脱:贴膜卷边、翘起甚至脱落,需要重新更换;过敏反应:皮肤表面出现皮炎、皮疹等过敏反应。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评分表进行评估,问卷发放108 份,回收108 份,所有问卷当场收回,并使用统一指导语,有疑问当场解答。问卷包括患者舒适度、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维护所需的环境及物品、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4个项目,单项得分为0~100分。
满意度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91~100 分为非常满意,81~90 分为很满意,71~80 分为一般满意,61~70 分为满意,0~60 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很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穿刺处感染、贴膜松脱、过敏反应及导管脱出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单位:例(%)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患者舒适度、医务人员专业技能、维护所需的环境物品及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四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方式满意度调查比较 单位:分
3 讨 论
PICC是一种新型输液工具,具有快速补液、营养支持、减少穿刺次数等优点[3],但长期留置,患者更易发生穿刺点感染以及导管异位、导管脱出等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4]。由于敷料潮湿、松动或污染时需要及时更换,以有效降低病原菌在PICC的定植发生率,减少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5],而碘伏消毒皮肤后,会在皮肤表层形成一层保护膜,这种保护膜会使皮肤光滑,降低了贴膜与皮肤的结合力,使贴膜不能与皮肤完全贴合,引起贴膜松动,导致患者频繁进行维护,增加患者痛苦及医疗费用。在导管维护时,护理人员在贴膜的选择、粘贴的力度及手法、祛除贴膜的技术等方面都会对皮肤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6],对皮肤表面造成红肿、瘙痒、皮疹等不适感。除此之外,碘伏消毒后,残留物未祛除,易出现皮炎、皮疹等过敏反应。肢体活动时可引起穿刺处皮肤松紧度变化,使贴膜张力发生变化,导致贴膜松脱。
本研究在PICC标准维护的基础上使用75%乙醇脱碘,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增加了贴膜与皮肤的贴合度,延长了贴膜的使用时间,导管固定效果好,减小发生感染的概率,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