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
2023-03-03谭嘉慧
【主题解读】
余秋雨曾说过:“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阅读本应该是最贴近学生生活、最让学生有话可说的主题,但学生往往难以写得出彩,写得生动。
阅读思考不应该仅仅是罗列自己读了什么书,而更应该学会将阅读得出的思想表达出来,将假大空变成小而精深,将抽象化为具体,将阅读融入自己的生活,写出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写出阅读对自己认识世界、参与社会的影响,当然也可以谈谈自己因不断思考而产生的对阅读的新领悟。
【高分技法】
技法一:梳理时间线,记叙阅读的经历
经典示范:
我小时候很爱读弗朗西斯·伯内特的《秘密花园》,尤其是爱看开朗的小男孩迪肯带着玛丽和柯林从阴沉的古堡中跑出来,去体验感受大自然。他们从光线昏暗的古堡中跑出来,我也从拉上窗帘的卧室跑出来;他们在旷野上看着小动物,喝着香甜的牛奶和吃着小餐包时,我也趴在草地上,吃着我家后院的小果子,头顶有小鸟叽叽喳喳、蹦蹦跳跳,远处有小孩儿追跑嬉闹。
不仅仅是《秘密花园》,读《基督山伯爵》时看到埃德蒙被关在地牢里,我就爱趴在家里冰冰的瓷砖地上;读到艾丝美拉达抱着山羊坐在房间的火炉边,我便搂着我的玩偶缩在家里的北京炉边;看到吝啬的泼留希金,我便尝试着把妈妈的长袜子系在脖子上,看着镜子里格外别扭的自己,我终于知道这个吝啬鬼是有多么疯狂。
有一阵儿我特别迷恋中国古典诗词。在夏日里,读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的诗句的时候,我一定要一个人跑到荷池边,坐在湖堤上,把脚放入清凉的流水里,看荷花亭亭玉立,看荷叶铺展蔓延到远方,大声地诵读关于“莲花”的诗词,感受其韵味。读到“鱼戏莲叶”,我要下去捉鱼;读到“早有蜻蜓立上头”,我又想去捉蜻蜓……兴起时,摘一柄荷叶伞,戏水作诗,尽兴而归,好不快乐。
——谭嘉慧《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片段
技法阐述:
梳理好时间线,其实就是将我们在阅读上不同时期的阅历和思考以时间顺序串联起来,让文章更有逻辑,思路更为清晰。
例如示范文段中,作者从小时候最喜欢阅读有趣的《秘密花园》,尝试着学书中的主角们外出野餐的记叙开始,到描写稍微长大一点读《基督山伯爵》《巴黎圣母院》等稍微脱离身边生活的经典作品时,尝试着在家里与书中主角们达成共感的阅读体验,再到阅读诸多古典诗词时进入情境、倾情朗读,将阅读之中“择境而读”这一方法进行阐述,按时间线梳理了阅读经历,给予读者清晰的阅读感受。
技法二:沉入书籍中,品说阅读的滋味
经典示范:
我幼年时,在物质条件贫乏、师资薄弱的乡野小学就读,对于写作表达,老师没有什么培养方法,唯一能帮助我写作的就是我费尽万难得到的书籍。小学五年级,我就开始自主摘抄并思考为什么作家写得那么好,寻找其写作的密码。那时候起,我便开始形成“读写思维”,老师课堂上没教的,我却能从这些书上学会,仿佛这些作家们都给我进行了“免费一对一补课”!
从那时起,汪曾祺教我写食物,茨威格教我写外貌,刘亮程教我写乡土,王开岭教我写生活,莫言教我写民俗,朱自清教我写亲情,顾城教我写诗,阿来教我写景物……
书籍的意义,又何止这些?
这些年人生困厄之时,我总是拿起苏轼的作品一读再读,他是我的“人生导师”,用自己的人生作为范本给我做心理辅导,引领我一次次坚强从容、笑对人生。泰戈尔站在我身旁,告诉我“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傅雷轻轻安慰我:“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罗曼·罗兰也坚定地开导我:“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读过的书其内容多年后未必记得,但当时的感受却真切地留在记忆中,总会在不经意之间记起,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在我们绝望落魄之时,在他人无法理解之时,我们总会想起书中某个当年与你不同时空的人,他的故事,他的命运,他的选择。他或许成为我们生命中的救赎者。因此,我认真且执着、坚定且热爱地走到了现在。
——谭嘉慧《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片段
技法阐述:
书籍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当我们沉浸于书籍,深度阅读的时候,我们究竟能品读到什么?我们的阅读绝对不是接受空洞的说教,也不是得到一些我們认为所谓的已经老掉牙的建议,我们对阅读的感受应当是挖掘作品深层的内涵,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二次思考,而不是所谓的拿来就用。
例如示范文段中,作者多方面、多角度阐述了自己沉浸于阅读中所收获的多样成果,有写作技法的学习与进步,也有思想上的理解与深化。这样的阅读成果是必须沉浸于阅读当中才能得来的,也是阅读真正的滋味所在。
技法三:打开思维门,抒写阅读的收获
经典示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多人说读书没意思,作者写下的大量文字仿佛像是在耳边嗡嗡叫的蚊子,只让人徒增烦恼,半点有用的都没有进入脑子。造成这种情况的便是在读书中缺乏了思考,正因为没有思考,读书的过程就成了作家单方面的灌输,自己也成了被迫接受者。为此我建议大家尝试一下“伴思而读”,不要把作者当成絮絮叨叨的老先生,而是要当成与你投缘的旧友。
如何把作者当成旧友?
重点在于思考的来回折返。你的脑海变成了一方书桌,你和作者面对面,他说出来的看法你不必一味答应着。若是认同,你便可以补充说明,或者将思想总结成当代的观念;若是不赞同,你便可以提出反例进行辩驳,从而站在他的基础上得出你认为更为妥当的结论。
我在读《钝感力》的时候,对作者提出的以“迟钝的力量来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就会保持警醒态度,因为我的“从容潇洒”并不是来源于自己迟钝的反应,而是一种看透生活本质之后依然坚定从容的“敏感力”和“通透力”。
那么,如何拉近作者这位旧友与自己的距离?
你需要代入他的生活,代入他的想法。
比如在看周国平写的《妞妞》之时,你可以想象自己去到朋友家,看到这个可爱伶俐的小女孩时内心的欢喜,总想逗弄逗弄她,这样你才能对于后来周国平得知妞妞生病后的痛苦煎熬感同身受。又如在读《窦娥冤》这折戏时,我们不应该站在现代社会局外人的角度去评判,应当把自己看作是那个时代平凡的一个妇人或汉子,我们与窦娥或许只是点头之交,我们与窦娥或许都有着同样的苦难,我们都对官府有着难以言说也无法言说的痛楚和隐隐的恨意与不甘。这样我们才能在读到窦娥头顶的八月飞雪时,有痛惜,也有着长舒一口气的释然。
伴思而读,思考与读书并行,才能真正结交到这些“知心朋友”。
——谭嘉慧《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片段
技法阐述:
打开思维之门,意味着我们不再是阅读之中单一的接受者,我们不再是仅仅单方面接受和学习,而是和阅读的书籍之中的深厚思想成为互动的双方。这意味着在写作之中,我们需要在此环节中加入自己思辨性的思考,应当体现自己与作者有来有回的思想交流。
例如示范文段中,作者对自己认同的观点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切合当今时代的思考;对自己不完全认同的观点,则提出全新的见解。这样的阅读层次会让自己的作文在一众只接受书籍所表达思想的作文中脱颖而出,这样的阅读收获更具有思想高度。
【金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巴金曾这样说:“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大量的养料……不知不觉中我逐渐改变了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优秀的作品给了我生活的勇气,使我看到理想的光辉,前辈作家把热爱生活的火种传给我,我也把火种传给别人,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光明。”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提高自身素养和审美情趣必须多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品格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气质,陶冶人的情操。
请以“阅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一段关于阅读的故事,可以写自己阅读时的领悟,也可以写自己对读物的认识。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高分示例一】
醉于诗中秋意
长沙市怡海中学 杨博涵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滴滴答答,雨轻轻拍打在梧桐与芭蕉叶上,秋意渐浓,点缀出梦中的愁绪。
古诗中不少见写秋的句子,秋淡如霜,亦浓如水,不免会让诗人发出感慨。“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风乍起,卷帘而入,牵引出李清照的思念,发出了“比黄花廋”的惊人之句。又有李煜的“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高山重叠,烟云冷寒,他的思念亦是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热烈飘落。还有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写尽天下游子愁肠百转的思念。
由此,读这些诗的人可能会认为秋是悲伤寂寥的,充满伤感的。
但其实并不然,如果读到刘禹锡的那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就会跟随诗句去发现秋也不乏有着积极向上的奋发韵味、悠然自得的恬淡意境。
黄巢有一首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的是如苍鹰般直击云霄的菊花,在百花开尽后的重阳节傲然绽放,香气足以弥漫整个长安,遍地丛生,如金黄色铠甲一般。
杜牧也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枫叶被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再看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新雨后的山谷是空旷清新的,初秋傍晚的天气又怎么不是凉爽怡人的呢?
苏轼在《赠刘景文》中赋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他说,一年最好的光景,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之时。
我喜欢在秋天的石子路上拾一片落叶,在秋天的田野中看金黄麦浪,更喜欢在秋天的诗海中品古人那各异的感伤。我迷恋秋,迷恋属于秋的诗词。秋的柔情似水,秋的枫叶如火,我都喜欢。
庄子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秋季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都注入黄河。我迷恋的不只是诗词中秋的美,还有里面所蕴含的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我們能在悲秋之时感慨“天凉好个秋”,亦能在困境到来时,面对险阻与坎坷,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像枫叶那样热烈似火,像菊花那样自信如金,不畏艰难,绽放华彩。
【评点】
作者从多样的写秋诗词着手,先感受品析诗词中秋的意象,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于诗词不是仅限于识记,而是有较深的理解。进而打开思维的大门,将这些关于秋的诗词进行整合阐述,给予这些古代诗词在现代社会中应用的情境,从而把作者从古诗词中汲取的思想财富和人生智慧展现在读者面前,愈显其写作的深度。
【高分示例二】
遇见辛弃疾
长沙市怡海中学 袁之烯
背词九年,内心早已麻木,只因遇见稼轩,麻木的心瞬间瓦解。
初识稼轩是在小学,背记的是《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当时只觉得写得好,但要我具体谈谈,又谈不出个所以然,只是在心里喜欢,感受当时心境的悠闲自在。因这首词,“辛弃疾”这个名字也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再后来,偶然兴起,查找辛弃疾的词,看到一首流传最广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时便被这句深深吸引,美啊!眼前不禁浮现出画面:夜幕降临,灯火通明,小贩到处兜售,街上游人众多,热闹非凡,回头一看,所寻之人就在身后的灯火阑珊之处。《元夕》自此成为我心中最美的一首词,喜欢到致极,珍藏于心中。
后来读梁衡的《把栏杆拍遍》,才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辛弃疾的壮志雄心。作者在文中描绘《破阵子》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并发出感慨,“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是啊!辛词豪迈有力,壮志在胸,朗读起来俨然有金戈之声。
后来再遇着他,便是在九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本中学他所作的《丑奴儿》和《南乡子》这两首词,于词中再次领略稼轩的文采,和对于家国的极致热爱,他的这份不朽的爱国心志激励了我,令我钦佩,引我共鸣。
可是,我又为他感到可惜、可悲、可叹。可惜,惜他生在了南宋这个朝代,只想苟延残喘的南宋,可惜了他一身的热血。可悲,悲他不被朝廷重用还遭受奸人污蔑、同僚排挤。可叹,为了他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哀叹。
稼轩一直执着于收复失地,他的执着精神一直到他离开人世也未消亡。我们也应该学习他这股执着劲儿,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
恨只恨此生无缘,不能与稼轩先生把酒一杯,共话人间万事空,共笑沙鸥满身愁,共与沙场秋点兵。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古。此生不能与先生相醉清风明月,共赴塞北江南,互见华发苍颜,真乃人生一大憾事耳!
【评点】
文章以作者不同阶段读辛弃疾的诗词经历为线索,以时间线推动写作——初识,再后来,后来,现在,让文章更为有序。在这样有序的文字之中,从简单地理解辛弃疾所处的环境和诗作所包含的情感开始,慢慢地通过更为沉浸的、广而深的阅读思考,书写出对于辛弃疾一生的执着精神与生不逢时的感慨和体会,写出了自己独到的阅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