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师
2023-03-03
《永乐大典》“湖”字册、元刻本《西夏文大藏经扉画》、元至顺二年(1331)刻本《永类钤方》及样式雷图档、黄河舆图和金石拓本……2023年8月,众多完成修复的珍贵古籍,在国家图书馆与公众见面。古籍修复,离不开修复师的努力。一个镊子、一支毛笔、一把排刷、一只喷壶,古籍修复师就这样日复一日埋首在故纸堆之间,用技艺、妙手和耐心,为古籍“续命”,让书中沉睡的历史、文化重焕活力。
人物解读:湖北宜昌市第一高级中学 赵娟
角度一:工匠精神。
在古籍修复中,每一个步骤看似简单,其实都有学问。以青年古籍修复师为代表的大国工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财富,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工匠精神——兢兢业业的职业道德、精益求精的职业能力、德才兼备的职业品质,同样是一种难得的财富,有着重要的学习与传承价值。
角度二:追求宁静。
快捷高速的时代总是让我们的身体忙于奔波,而古籍修复师修补文物时的一丝宁静与底蕴却深深抓往了公众的眼球:只见他们全神貫注、屏气凝神,用糨糊给破损如“酥皮点心”的古籍进行拼接,时间在他们的手指间也仿佛停滞。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远离浮华、追求本真的气质,看到了一代工匠静心做事、精益求精的态度。
角度三:科技支撑。
古籍修复,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如今,古籍修复既要坚持传统技艺优势,也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此次修复前,《永乐大典》前后书衣面板已经脱落、书脊完全缺失。比起直接选用现有纸和绢料,修复团队采用了现代科技,对原纸和绢料进行准确测量和分析,并进行复原补纸、染色锤制,确保“整旧如旧”。
运用示例:是什么吸引与促使古籍修复师致力于文物修复工作?是这些人心中对历史的尊敬,对生活的热爱。努力奋斗,赚取金钱能带来幸福,而潜心工作,复活一件件艺术珍品同样有莫大的幸福。精雕细刻、用心修补文物的背后,我们同样修补了自己的心灵。当珍贵的文物再现生机,展现于世人面前时,我们心中一定多了一份期待与温暖。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