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摆摊”让青年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2023-03-03郑刚
郑刚
在大理、杭州、西安等城市,出现了不少“知识摆摊”的年轻人,他们靠自己的特长、专业在路边为他人提供“付费聊天、咨询”服务。学哲学的,能聊人生意义;有应用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可以提供心理咨询;法律专业但爱好摄影的,收费拍照并且赠送法律咨询服务……“知识摆摊”虽然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盈利,不能成为化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择业思路,那就是要走向民众,将所学转化为解决民众所需。
文本解读
角度一:走入社会,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从社会中来,学有所成,回归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知识、提升能力、增长才干,既是国家对青年的要求,也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径。“知识摆摊”是青年由象牙塔走入社会的自主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更能提升自身的能力。
角度二:人文情怀,知识要有温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和机器愈加亲密,人与人之间愈加疏离,疲惫、孤独、茫然、忧郁等成了大多数人的精神状态。这时,人与人之间真切的交流互动就变得格外重要。“知识摆摊”让知识由冰冷重新变得有温度,服务于一个个具体的人,是人文情怀的重要体现。
角度三:目光長远,不计较一时的得失。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该目光长远,不要太过于看重一时的得失和经济回报,而是应该看重经历,积累经验教训。“知识摆摊”固然难以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但深入社会锻炼这一经历会成为我们建构人生建筑的坚实基座。
角度四:积极主动,把握命运的主动权。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机遇的世界,只有那些有勇气主动追求、积极行动的人,才能够抓住机会。“知识摆摊”,就是有志青年主动创造机会的有益探索。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把握住命运的主动权。
素材演练
用知识服务社会,让进取点亮人生
从哲学系学生推出的“哲学咨询、治愈聊天”,到应用心理学学子提供的“专业解惑”,再到摄影学子售卖的“拍摄体验”——“知识摆摊”彰显了象牙塔中的青年学子用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也体现了在经济下行、就业形势紧张的形势下,青年面对困难,勇敢进取、积极主动创造机会的精神品质。
“我的时代在背后,突然敲响大鼓。”这是上世纪90年代诗人北岛对时代的感受。现在,这个时代,又向青年敲响了大鼓。青年该以怎样的姿态登上时代的舞台?机遇蕴藏在挑战之中,能力体现在困难之时。青年毛泽东面对军阀混战的中国,没有抱怨,而是以风华正茂的姿态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阔大之问,并以始终积极进取的行动做出了回答。青年曹原面对科研难题,没有逃避退缩,而是用严谨的推测和扎实的实验进行研究,确立起石墨烯传导的全方位理论,1996年出生的他被《自然》杂志誉为“开创了一个全新研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虽然我们注定平凡,但时代之问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出回答。“知识摆摊”将个人与社会结合,将自己知识技能用以服务他人,就是有志青年对时代之问的一种回答。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也让人们愈加疏离。真挚的眼神、温和的表达、关切的表情,是任何智能设备都不能替代的。“知识摆摊”在解决个体就业、发展等方面问题的同时,也将人文精神重新注入科技,让知识技能通过具体的人发挥着抚慰灵魂、安抚人心、净化精神的作用。在大理的哲学小摊上,中山大学哲学系的研究生“热带鱼”支起了“知识摆摊”的摊位,将萨特和加缪的思想传递给陌生的路人,用哲学帮助人澄明思想、明智行动。
决定人能走多远的,不是脚,而是志向;决定人有多大成就的,不只是能力,还有境界。“知识摆摊”的青年没有身为象牙塔中天之骄子的骄傲和自得,而是放下身段,走向街头。那支起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摊位,更是思想境界的标示牌。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青年人要抛弃“躺平”“佛系”的想法,到人民群众中去,树立为中华复兴而奋斗的志向。少一些事不关己的冷漠,多一些匹夫有责的担当;少一些坐而论道的空谈,多一些脚踏实地的行动;少一些吟风咏月的惆怅,多一些披荆斩棘的勇气。把自己铸造成器,用奋斗让人生出彩,让小家幸福,让“大家”发展。
“天下断无易处境遇,世间哪有空闲光阴。”在最美的年华,支起一个小摊,看人来人往,想世事沧桑,用知识技能服务黎民苍生。或许多少年后,我们会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那个小小的摊位,是我们梦想最初的模样。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