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材料科学导论(双语)”课程教学探研
2023-03-03马瑞梁宇万明攀
马瑞 梁宇 万明攀
摘要: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在传承中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其是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教育资源。文章以贵州省“三线精神”为创新内容,结合学科优势和课程特点,从课程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探讨“三线精神”在“材料科学导论(双语)”课程中的融入,充分发挥其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实践中的价值引领、素养培育及责任提升的作用,让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互助力,充分发挥专业课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作用。
关键词:高校;“材料科学导论(双语)”;三线精神;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06-006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大学2021年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材料科学导论(双语)”、贵州大学2021年一流课程培育项目“材料科学导论(双语)”研究成果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必须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将价值观的培养植根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養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此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进程,培养更多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前,高校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中应深入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根据学科优势、专业特色和地域实际,从材料科学所涉及的历史、文化、地域、国家等角度深度挖掘提炼专业课程及其实践教学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以实现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养培育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在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要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并将其有效融入,使思政教育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在传承中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其形式包括围绕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景观,特定时空背景下形成的人文历史空间,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体现为具体生产、生活方式与文化活动中能够代表地域文化精神特征的内容等。贵州省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一些极具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地域文化,如红色文化、阳明文化、三线文化等。贵州省的红色文化资源十分富集,它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活动时间最长的省份之一。贵州龙场作为阳明学的起点,构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体现了中国智慧。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数十万“三线”建设大军奔赴磅礴乌蒙,开启了筚路蓝缕的拓荒创业,奉献了青春。教师结合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精神,可以深化和拓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资源要素,有效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时效性和鲜活度。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远离故土奔赴陕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地,用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三线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不断激励人们奋发图强、自立进取。中宣部于2018年将“三线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列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和奋斗精神。贵州在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它地处三线腹地,也由此成为规模仅次于四川和陕西的“三线建设”重点省份之一,其“三线建设”主要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当前,贵州省的航空、航天、电子三大军工基地已形成西部新兴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无论是推进航空航天等重点工程,还是发展电子信息等重要产业,都与材料技术问题关联紧密。
高校“材料科学导论(双语)”课程是笔者所在院校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作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的桥梁、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纽带,“材料科学导论(双语)”课程以材料结构—性能—制备—应用为知识体系主线,对典型传统材料及新材料进行解读与剖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人文修养、科学思维和工程素养,提升学生专业认同度、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自豪感。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发挥专业课育人功能,本文以“材料科学导论(双语)”课程为例,从地域文化角度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对“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材料科学导论(双语)”课程教学进行探讨。
二、弘扬“三线精神”的时代价值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掘精神资源
“三线精神”由三线建设者的不同方面凝聚而成,分别是:胸襟、情怀、志向,在各处都彰显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本质内涵。三线建设者离开繁荣的城市走进乡村,在日夜加班中没有一丝怨言,保持埋头奋战的工作状态,创建了如同史诗一样的奇迹,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公无私、舍生取义”有着同样的精神高度。三线建设者能够会聚在同一个地方,有工人、知识分子以及解放军等,共同奋战,是对团结统一理念的落实,与传统文化中的“团结则存,分裂则亡”精神相统一。针对一些经济落后的三线地区,三线建设者自力更生,与不好的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创建出无数个奇迹,体现了他们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精神。这些,都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掘精神资源。
2.精神彰显初心使命,深化理想信念教育
“三线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奋斗精神等,和我国的革命精神体系一脉相承,闪烁着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光辉。“三线精神”能引导中国人民不忘初心,在社会发展中牢记使命,体现胸怀天下的伟大格局。“三线精神”“红船精神”“苏区精神”之间存在区别,“三线精神”出现在血与火的革命时代,是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价值追求。弘扬“三线精神”不仅能够体现党的发展历程,也能体现出三线地区的特色,进一步激发更多党员干部的集体记忆,达到情感方面的共鸣。这样,能使人们在深刻学习和领会中感受“三线精神”的内涵,走进无私奉献的奋斗历程。“三线精神”是进一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要素,也是生动的教育案例,能够引导更多的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进入新时代,面对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等方面的调整,中国共产党更注重理想信念教育。所以,有必要弘扬“三线精神”,使人们把这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3.回答“时代之问”,取得伟大胜利
“三线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保卫祖国,也是我国在经济建设发展中实施的一次较大规模的迁移,对我国国防工业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优化了我国的生产布局,直接开启了现代工业体系的伟大实践。针对三线建设者而言,是头顶天、脚踩地,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进而建立起健全的工业生产体系,使三线地区的工业水平有了迅速的提升。在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精准脱贫”政策中,相关部门采用不同的方式,使三线地区经济取得了全新的发展。但是,我国西部的部分地区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如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等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并且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人们要发扬“三线精神”,不断创新,以回答“时代之问”,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取得更大的胜利。
三、“三线精神”融入“材料科学导论(双语)”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改革策略
1.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正确评价
“三线建设”重点在于发展我国的国防力量,改善我国的经济布局,并致力于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但是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重点关注就经济论经济、就战争论战争,缺乏对“三线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的了解,严重者还秉持质疑的态度,这是不对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历史阶段的过程中,要从科学的观点入手,避免出现片面的情感,这样才能做出正确且公正的评价。历史在发展中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师只有从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事件进行详细分析,掌握历史发展的趋势,才能做出符合客观规律变化的论断。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弘扬“三线精神”,将其融入历史环境中,让学生保持客观、科学的态度,运用辩证思维对“三线精神”进行评价,以加深学生对“三线建设”历史的深入理解。
2.融入课程内容
高校是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应加强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融入“三线精神”。这里的“三线精神”,不仅包含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等方面的狭义“三线精神”,还包含企业文化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敬业精神等方面的广义“三线精神”。教师要通过挖掘相关企业的文化史料及发展历程,讲好企业发展与材料、企业文化与材料、企业产品与材料以及材料科学家们的故事,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还要将课程思政元素以视频、图片、故事、实验等形式呈现,作为课程内容的导入、学习困难的突破、重点知识的案例等自然融入专业教学中,以达到润物无声、相互助力的效果。例如,在介绍高温合金时,教师可将师昌绪院士率领科研团队主动请缨要求到贵州偏远山区亲自指导工人进行生产的故事作为课程内容进行导入:师昌绪院士是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他从零开始,一步步摸索,一次次实验,经过两年多夜以继日的研究,终于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将中国歼击机送上蓝天。这种结合实际的例子,能促进学生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不畏艰苦、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3.融入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程思政教学常常是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度低,影响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可见,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才能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育人效果。因此,教师要积极推进三线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采取体验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如教师可联合地方原三线企业打造体验式直播课堂,通过对企业历史、企业发展、企业文化等的介绍,让学生直观感受“三线建设”精神,认识企业生存与发展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引入相关企业的典型产品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关键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是科学家、企业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研究和实验,才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因此,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本案例,学习科学家、企业技术人员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自主探究,深化他们对“三线精神”蕴含的思想、价值的理解与领悟。例如,在讲述钢铁材料时,教师可将贵州桥梁缆索钢绳材料作为典型案例:行走在贵州省的高速公路上,一座座大桥让人们深深震撼,它们是连接天堑的纽带,是打开贵州大门的钥匙,也是改变贵州人命运的超级工程。在全球已通车的前十座桥里面,最高的大桥里有五座位于贵州。贵州钢绳厂从三线时期的“八七”厂开始,就一直不断致力于钢绳材料的研发,目前该企业生产的钢绳、钢绞线已应用于本省北盘江大桥、平塘特大桥等世界著名桥梁工程中。这样,教师以典型产品为案例,能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国家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4.融入实践教学
实践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学生能初步了解材料专业的就业领域,激发对材料专业的热爱。因此,实踐教学是增强育人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建设也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高校在选择实践地点时,可选一些20世纪三线时期的重要企业,让学生从不同维度和不同层次上深入接触和了解“三线精神”。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解决现场工程和复杂工程中的问题,为从事相关技术工作积累经验。高校还可让学生通过参观企业陈列室、与企业工作人员交流等,在实践中深刻领会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理解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树立服务地域企业的人生理想。例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到黎阳航空展览馆去参观学习。在黎阳航空展览馆,不同年代的发动机、飞机、工服等一件件承载着历史印痕和记忆的实物与图片,会让学生在声、光、电和听、说、看中,更直观地了解当年“三线建设”的艰苦岁月,感受老一辈三线建设者的无私奉献及他们从山沟里生产发动机来装配战斗机的那段艰苦创业、潜心钻研的历史,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結语
综上所述,“材料科学导论(双语)”作为一门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历程、核心思想、主要方法等的引导性课程,承载了理论、实践等综合培养目标,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的起源、应用和发展,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地域文化与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有机结合,能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服务于制造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三线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一定阶段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又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化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因此,高校在“材料科学导论(双语)”课程中融入“三线精神”文化,并将其渗透到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对丰富专业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引导学生传承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田维亮,吕喜风,夏旭东,等.化工导论课程融合思政元素教学探讨[J].当代化工研究,2019(13).
[2]黄琼丹,卢光跃,陈怡君.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研究[J].教书育人,2019(09).
[3]孙翠翠,李霞.“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4).
[4]王德炎.地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10).
[5]贾婉玉.基于地域文化探讨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以延边地区高职院校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1(07).
[6]余恒.地域特色精神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基于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J].现代职业教育,2019(12).
[7]岳鹏珍.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以河南三大精神文化为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
[8]周振君,罗伟华,孙国栋,等.《材料科学导论》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7(17).
[9]柴菁铭,张熊玲.论三线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价值[J].攀枝花学院学报,2022(02).
[10]李睿,代梦.工科高校大学生对“三线精神”的认知度调查———基于H省G大学的分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21(03).
[11]李云,吴玉程.《材料科学导论》课程内容及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ree-line Spirit" into th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Science (Bilingua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 Rui, Liang Yu, Wan Mingpan
(School of Materials and Metallurgy,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China)
Abstract: Regional culture refers to the cultural tradition that has a long history,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still plays a role in the specific region of China. It i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resour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innovative content of the "three-line spirit" of Guizhou province, combining the discipline advantages and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line spirit" in the course of"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science (bilingual)"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teaching content,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giving full play to its role of value guidance, quality cultiv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promotion in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let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help each other, give full play to the dual responsibilities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science(bilingual)"; three- line spirit; curriculum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