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年弹指间,归来仍抱师者梦
2023-03-03刘俊萍
作者简介
刘俊萍,山东省德州市北园小学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教育厅教育教学管理处教育专家库成员,德州市首批中小学教育创新专家团成员。先后被评为德州市优秀班主任、德州市教学能手、德城区首席班主任,曾获中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名师奖。著有《构筑有灵魂的班级管理》《相拥梦想一路前行》等丛书。在全国多地就教学案例《有一种力量——我是好老师》《直戳心灵的7个教育案例》《班级文化的提炼和设计》等进行专题交流。
从教34年,好像做了很多事,却又仿佛只做了一件事。没有多少轰轰烈烈的光荣事迹,更多的是平淡、琐碎的工作,带班、上课,教育孩子。把这些小事做好,正是我工作的核心内容。我想我也是无数班主任群体的缩影,普通、平凡,坚持奋战在教育一线上。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会更加坚定地选择教师这个职业。
一、红色家风,传承教育使命
说起我的从教之路,可以说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战争年代,我的祖父在山东省德州市以教师身份做地下党工作。革命胜利后,祖父为了能让村里的孩子上学,就把自家的两间房子腾出来当作教室,祖父与其堂弟创办了小学。当时,我的父亲已在镇上联中教学十几载,我的母亲就在本村小学教书。我长大后考上中专,那时候的中专生(女生)只有师范、卫校两个志愿可填,我想上卫校,成为一名护士。可是,我的父母却一致要求我选择师范。父母之命不可违,三年师范读下来,各科成绩均优异。我顺利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时至今日,我还依稀记得父亲的话:“明天你就要登上讲台了,你要记住,教书跟别的工作不一样,咱要踏实,要对得住自己的良心。”如今,祖父、父亲、母亲已经不在了,但他们的革命精神、为乡村教育事业做贡献的精神力量永远根植在我的血脉里。现在,我可以心安理得地告知我的长辈:我遵循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原则,我没有辜负国家的栽培。随着教书育人实践经验的积累,我愈发觉得一个人的精神土壤是没有极限的,心灵土壤的肥沃与贫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开垦与修复能力,信仰的种子在心灵的良田结出果实,果实成为新的种子,落在适宜的心灵土壤上,无意间成为最佳的播撒希望的人。我已教书整整34年,始终沉浸其中,我明白,这些都离不开家风带给我的深远影响。
二、一步一个脚印,图一个心安
1988年7月6日,我第一次正式登上讲台。那是一所农村联中,闭上眼睛,当时的情境一一浮现在眼前。我和一位曾经教过我的老师同在一个学校,他几乎每天都会到我的班里问学生我上的课怎么样,学生们兴奋地告诉他:“这位扎两个羊角辫的老师,上课很少翻课本,课文第几段在哪一页她都记得十分清楚。她给我们上历史课也是这样,从不翻书,书上的内容似乎全在她的心里。”我的这位老师一个劲地点头。那时候的我,以站在讲台上讲课不翻书为荣,觉得老师必须背熟教材,这样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一天晚上,母亲瞅着在泡子灯下背教材的我笑了笑:“真是个傻姑娘。”
一年后,我被调至城关镇上乡村小学,担任五年级语文、自然、思想品德教师,还要负责班主任以及少先队工作。提前背教材这个教学习惯仍然伴随着我,学生们由开始的惊讶,到后来积极地参加我组织的课堂背诵比赛。我请学生们自己选择尚未学习的课文,我们一起背诵,大大激活了他们背书的热情,班级学习氛围浓厚。两年后,小学毕业考试,我们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村支书购买了大镜子,并贴上写有“奖励给刘俊萍老师”字样的红纸送给我。后来我才知道,这个班级曾是个让很多老师头疼的班级。而我的不知情反倒让我毫无负担地、全身心地去对待班里的每个学生,我用赤诚播撒爱的种子,用专业让学生们信服。我知道,是我的那股子“傻”劲扎根到了学生们的内心,是包容、理解、平和赢得了学生们心灵上的共鸣。
后来,我调到了县里的实验小学,这是当时县里的窗口学校,领导视察、调研是常有的事。很多时候,领导只要到来必定会进教室听课。当时,老师们的专业水平、专业思想还比较落后,对公开课没有概念,没有谁愿意让领导听自己的课。但我觉得有人来听自己的课一定能帮助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因此,我向学校分管领导提出,如果领导来咱们学校视察,那就到我的教室听我的课。当时分管领导兴奋地拿起办公桌上的电话,直接打给校长:“公开课不用愁了,听刘俊萍的课就行啦!”就这样,凭着一股勇敢、一股热爱、一股“傻劲”,我走进了大家的视野中,并且受到了这样的赞赏:“大家应该像陵县实验小学刘老师那样上课,她的课堂跟别人的课堂不大一样。”那是我初具教学风格的时期,感恩多次公开课使我构建了反思性教学模式。从第一次公开课在玻璃片上用水彩笔写画、第二次公开课在硬纸板上用尖刀刻画图形在投影机上投影,到后面一次次教具的制作,到后来的PPT、小视频……我感受到了科技的日新月异,我赶上了时代的迅猛发展,感受到祖国对教育的重视,我从中成长了很多。
1996年,针对学生差异性大的班级,我进行了“分层作业”“每一次试卷‘操行评语’”“班中班”实践和改革,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整体成绩明显上升,班级的学习气氛日益浓厚。我的举措被当时的《陵县报》报道,紧接着,《德州日报》《德州新闻》《中国教育报》的记者们纷纷来到学校采访我,随后,我的带班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全县、全市甚至全省范围内传播,我的教育事迹也被竞相报道。但我并没有因为这些而停下脚步,仍像以往那样继续学习和钻研。这期间,有很多同事不理解:“小刘啊,你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你的班级也进步很大,你还一股子劲,拼啥呢,别那么‘傻’了,星期六还来学校批作业,图啥呢!”我嘿嘿一笑,不作过多解释:“不图啥,咱图的就是一个心安。”这些我都要感谢我的母亲,当时我抱着试卷回家给学生们写“试卷评语”,顺便跟母亲念叨周围人的想法时,有着30年教育经验的母亲告诉我:“只要你感觉是对孩子有益的,你就坚持去做,甭管别人说什么,心里感到踏实就好。”
三、小小“反思卡”,凝聚大智慧
说起“反思卡教育”启蒙,还要归功于我的一位学生。那是我第一次当上小学的班主任,那时的我还很年轻,站在学生中间,分不出我是老师,还是学生。我带的是五年级的一个班,同事们都觉得这是一件有困难的事情,因为这个班不是很好管理,有几位学生还曾和校长顶撞过。同事们给我提供这个班的一些情况,给我出主意。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我更是多了一份耐心和细心。我除了让学生体会到我对他们真挚的爱,同时也处处注意观察和严格要求他们。只要是教材里要求学生背诵的,我都是以和学生比赛谁背诵得快的方式完成。我对学生说:“每次上新课前,大家都要预习,把不认识的字词勾画下来。”很快,学生就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我也暗自高兴。一次上新课前,我依然是先让学生粗读预习,然后和学生商量:“对不认识的字词,你们是想自己查字典,还是老师读?”李玉胜同学声音最大:“老师读一遍!”其他学生也跟着附和,我被这气氛感染了:“好!我来读你们听。但老师也有一个要求,就是我读过后你们就不准再说哪个字或哪个词不认识,都听好了吗?”学生们也来劲了:“我们都听好了!”为保证学生听的质量,我又重复了一句:“真的听好了?”学生们回答得更有信心。于是,我就满怀感情地范读了一遍课文,然后与学生们一起把课文学习完。见还有点剩余时间,我就让学生自读一遍课文,我也沉浸在课文的叙述中。我在学生中间溜达,等走到最后一排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冲突戏剧性地发生了,但也正是这个“小冲突”,开始改变了我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和方法。一位高个子女生突然站起来,把语文课本举得很高,指着里面的一个词说:“老师,这个词怎么读?”我有点生气,但碍于在课堂上,我把声调降得很低,但同时很严厉地说:“刚才我们不是讲好了吗,听完了老师的范读就不准再有不认识的字。好好想想,老师先不告诉你。”谁知,她倒发起火来,把书往桌子上一摔:“你这是什么老师呀?人家有不认识的字也不告诉我。还是班主任呢!”我一愣,脸一下子红了起来。环视一圈,还好,大部分学生都在专心自读,我们的“冲突”被一片读书声淹没了。我们互相对视着,谁都不说话,直到她自己重新坐下,扯过书,做出读书的样子。课后,我不断反问自己:是我的错吗?是我提的范读了就不准有不认识的字詞的要求过分了吗?老师读过一遍,学生就应该没有生字、生词了吗?从那以后,我常常反问自己:这一堂课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收获?班级里一些问题的处理是否赢得了学生的认可?在教育教学中,我不知不觉养成了反思的习惯。
我构思了“反思卡”,并带着我的学生一同反思、一同探讨、一同前进。我从学生那里找到了支点,大胆地在我的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了“反思教育”,使“反思教育”成为班级文化的力量源泉,用来管理我们的班集体。对此,我十分感谢这位学生。
2002年12月,我将“反思卡”的做法写成了文章 《“反思卡”铸就灵魂的班集体》,并投稿参加全国性的论文大赛,也是这篇文章让我结识到德高望重的唐云增老师。一天,电话响起:“你是山东德州陵县实验小学的刘俊萍老师吗?”我在电话这端点了点头:“嗯,我是,请问您是?”电话那头传来语重心长的声音:“我是江苏无锡唐云增,您的比赛文章我看了,这篇文章写得很好,我想知道你是怎么想起和小孩子搞‘反思’的呢,又是怎么想起搞‘反思教育’的?”这件事给了我巨大的鼓舞,让我更加自觉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在祖国母亲60岁生日的时候,从我的教育日记中提炼出的内容形成了《班级文化管理方略——用反思教育构筑有灵魂的班级教育管理》一书并得以出版,受到了唐云增老师和李镇西老师的赞赏。2004年3月,在全国班集体研究会上交流汇报反思教育。这些经历修炼了我的教育品质,提升了我的教研能力,增强了我对教育的哲学思考,打开了我对教书育人的多方位认知,拓展了我的教书育人思路。
具体说来,“反思卡”这一以构建反思特色班级文化为目的,链接师生新思维、新动向的新型班级管理教育活动,非常符合班级文化管理“人人有主权、人人有自由、人人是主人、人人懂慎独、人人能管理、人人都奋进、人人超自我”的主调。我们在构建反思这一班级文化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就是有的学生产生了片面认识。有的学生认为:“把班级纪律、卫生搞好,板报办好,各种班级大赛赛好,不就行了吗?填写什么‘反思卡’?”特别是后进生,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针对这些问题,班主任只说道理是不够的,还要亲自“下水”,“扶”一把,让“反思精神、反思文化”如同朵朵浪花,一同奔向远方。
四、运用积极的教育情感,建设情感性班集体
记得师范毕业刚刚走向工作岗位,我在第一本备课本上写下了这样两句话:“活到老,学到老。把爱心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这样的教学才具有生命力。”
我认为,学生的情绪没有好坏之分,自然接纳才能体现班主任的修养和对学生的友好态度。教书育人急不得,学生尽情“表现自我”,才能给我们增加了解的机会。不同的学生,希望自己在班集体中获得不同的成长,而成长需要持久的养分,最持久的养分就是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我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够给予发自内心的尊重,坚守做教师的底线,始终保持最佳的状态,将友善奉献给学生。
记得曾带过一个成绩较差的班级,当遇到困难时,我尽量让自己冷静下来,多想想那些优秀班主任老师的成功做法,如魏书生老师、李镇西老师、刘彭芝老师、于漪老师、吴正宪老师……从他们那里汲取教育艺术的营养。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在科任老师允许的情况下,我把自己的办公地点转移到了教室,并且要求自己每天早上、中午、下午大课间和课外活动时间,分别和5个孩子谈心。这样,两周后,我就可以和全班79名学生谈心。为了教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不用扬鞭自奋蹄地跨越自己,我尝试在学生中进行“反思教育”并专门设计了“反思卡”,有效地疏通了师生间的交流渠道。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挺起胸、扬起头来走路、说话,我努力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鼓励学生经常与自己较量,少与他人对比,给自己一个实际的定位,学会给自己鼓劲儿。集体是大家的,人人都是班集体的主人。我坚持带学生们反思、和学生们一起写反思,为此,班内自发产生了许多小班,如文明人班、勤奋班、国凯(学生名字)班、李红(学生名字)班……各小班都有自荐或他荐的班长。每周,由大班长安排,各小班班长轮流到讲台前表扬自己的成员,进行演说。要求讲的内容必须是班里的真人真事,我则奖给受表扬者尺子、橡皮等学习用品。有一段时间,我發现学生非常喜欢学校门口西侧卖的烤饼,于是便经常找出学生某个方面的进步,奖励他们吃烤饼。有的学生一星期能吃到三次,他们吃得满足,学习、表现也更起劲:体操比赛,获得级部第一名;2名学生获得级部卫生比赛一等奖;3次平均成绩赶上或超过实验班;班内卫生制度取消,却依然整洁……当严格要求和反思教育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我的教育教学顺畅了,心里的幸福感也更多了。我觉得,正是那些深藏潜能暂时落后的学生,让我懂得了班主任和教师的内涵。
我以为学生毕业后,也就忘记了小学时代的事情,谁曾想,前两年,考上了山东师范大学的秦同学,还有其他几位考上了大学的学生跑到我所在的学校告诉我,他们去哪里上了大学,这一年的大学生活经过了怎样的历练,并要求再来我的教室听一堂课。我跟家长沟通后,这几位学生和我所带的班级听了我的《如果有来生》班会课,由于这几位学生想说的话特别多,基本都是他们几位轮流主持。最后,他们充满激情地说:“刘老师,我们完全理解了您那一次的流泪,完全明白了为什么那一次您的眼睛红了半天。”顿了顿,他们又说:“老师,生活中真的是有好多地方都需要忍耐,有时您不说话反而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懂得要想成功,是需要吃一点苦的。”我点头示意他们的认识是正确的,并告诫学生:“人生没有白吃的苦,努力干正确的事,会让自己更加愉快。你们赶上了好时代,要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他们紧握着双手,应和着我,并约定6年后再来我所在的班级听课。
这件事让我永久印刻在心中,坚定了我的教育信仰、教育初心。我更加坚信班级就是学生道德素养的修炼场,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生命与生命互相影响的能量场,我必须倾心倾力营造好这个能量场,使班集体成为学生寄托美好理想、发现生命意义的地方。教育是一个被发现、被认同的过程,师生彼此被发现、被认同,彼此的全面发展才会得到充分实现。
我是一个快乐的班主任,在30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磨砺中,关注美好人性的一次次诞生,以多种方式唤醒学生美好的品格。30多年,我没有丝毫倦怠,总是攒着一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扎根课堂,将奋斗的汗水洒在三尺讲台;处理好每一件小事,用爱心与责任温暖每一位学生;放下师道尊严,以包容、平和、友善等做真教育。尽管一线教育越做越成熟,越做越平和坚定,但我始终将点滴成绩作为新的起点。因为,这是学无止境的事业,唯有做到自我超越,才能在“人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与学生共同成长的道路上,也才会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