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更新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策略研究
——以兰州市七里河区良安小区为例

2023-03-03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李庆红种培芳

中国勘察设计 2023年2期
关键词:日常行为城市更新绿化

■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 李庆红 种培芳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居住区的不断涌现,老旧社区的问题愈发突出:空间布局不合理、公共空间绿化不足、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空间功能混乱等,导致空间活力越来越弱,空间利用率越来越低,加之随着后疫情的发展,人们被迫放慢生活和工作节奏,户外公共空间的行为活动再次被激活,邻里关系也得到了空前回归。因此,对老旧社区公共空间进行合理的微更新改造,是适应新时代发展和加快城市更新进程的必然举措。

我国的城市更新已由增量扩张的拆迁重建转化为存量优化的微更新建设。2016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严格控制各种开发区和城市新区的建立,着重提出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解决老城区空间秩序混乱、景观品质下降、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城市风貌。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兼顾完善功能和传承历史,落实历史建筑保护修缮要求,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在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环境品质的同时,展现城市特色,延续历史文脉。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时,在基础类改造的基础上,也注重改造或建设小区及周边无障碍设施、停车库(场)、电动自行车及汽车充电设施等配套设施。通过微更新建设重拾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功能与活力,可以更好地延续历史文化,展现地方特色风貌。

小区区位图(作者自绘)

小区公共活动空间现状(作者自摄)

小区道路空间现状(作者自摄)

小区公共设施现状(作者自摄)

小区居民年龄结构(作者自绘)

居民每天活动时长(作者自绘)

居民活动空间类型(作者自绘)

居民每天活动时间段(作者自绘)

城市更新视角下,微更新理念已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空间,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的主要存量空间,以落后于城市发展现状,亟待开展微更新改造与建设。本文基于微更新理念,以兰州市七里河区良安小区为例,通过访谈观察、现场调研,总结该小区的居民日常生活行为类型、年龄构成、活动空间类型、活动时间段以及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针对现状问题,结合居民生产生活,提出城市更新视角下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充分利用社区现有资源,打造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微小更新为前提、弹性预留下的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共享空间。

微更新的涵义及特性

微更新中的“微”是指微小空间、细微问题,而更新主要是对城市衰败空间中品质不高、利用率低、活力不足的小尺度空间,以群众需求和参与为导向,采取微调式循序渐进方式来激活城市空间活力,促进城市持续发展。这种更新方式是解决城市由于快速发展而导致老旧社区资源条件落后问题的关键举措[1]。

微更新工作,不仅要着重于空间规划布局、居民行为活动特征和城市文化的延续,还要加强对公共空间配套设施的添加与空间活动功能之间的衔接[2]。通过微更新这种灵活性的更新方式,有助于使老旧居民区变得轻灵起来。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改造采用微更新方式,还有利于场地的可持续发展,契合城市更新的发展理念[3]。

户外公共空间实地调研

调研对象与范围

调研对象为兰州市七里河区良安小区,地处吴家园西街。该小区包括8栋楼,小区共有居民852户,其人口年龄构成主要以41-65岁的中年人和18-45岁的青年人为主,分别占40%和36%,65岁以上的老人占17%,青少年及少儿占7%。良安小区邻近街区,地理位置优越,周边配套设施齐全。

调研方法与内容

将小区公共空间分为交通空间、广场空间、绿化空间三部分,并结合社区居民的日常行为活动展开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确认社区居民的年龄结构、活动时间段、活动时长和活动空间类型;用访谈法和观察法,了解社区居民在公共空间中的日常行为活动方式;基于居民日常行为,活动对社区公共空间的每一部分进行分析。

调研结果分析

居民日常行为活动

日本建筑师吉阪隆正提出生活三类型,即第一生活、第二生活和第三生活。其中,第一生活行为是指日常行为下的生殖、排泄、修养、觅食及维持生理和生命需要的行为;第二生活行为是指家务、生产、消费等[4];第三生活行为是指展示、构造、思考、玩乐等艺术、娱乐及思维活动。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将居民在公共空间中的日常行为活动划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三大类[5]。根据以上理论可以发现,在公共空间中居民出现第一生活行为类型的可能性很小,主要以第二生活行为和第三生活行为为主。其中,第二生活行为是一种必要性的活动,主要包括做家务行为和为了购买生活物资而形成的消费行为,其受到公共空间品质的影响较小(表1)。第三生活行为作为一种自发性的社会活动,多是在第二生活行为之后的闲暇时间里根据个人喜好而进行,受公共空间品质影响较大,与居民自生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可以将其分为康体行为、休闲行为、游戏行为(表2)。

表1 社区居民第二生活行为类型

表2 社区居民第三生活行为类型

表3 居住区常用植物分类

第三生活行为涉及社区公共空间所有功能区,而老旧社区小区现有的功能空间形式不能满足于居民的日常行为活动。

公共活动空间

公共活动空间是居民集聚性活动的主要场所,调查发现,小区中的这部分空间面积狭小,空间功能混乱,配套设施短缺、老化现象严重,部分公共活动空间被居民占用后搭建帐篷或堆放东西,配套设施也被作为室外晾晒活动的工具,导致居民用于日常活动的空间占比降低,长此以往,公共活动空间的利用率降低、空间活力下降。

道路空间

整个空间处于人车混行的状态,导致社区中居民的安全没有保障。道路两侧车辆的随意停放导致道路空间容易出现堵塞现象,对居民的日常出行造成困扰。小区路面有些地方不平整,对老人和儿童的日常行为活动和身心健康造成威胁。

绿化空间

社区内绿化空间比较分散,所占比重偏小,绿化景观的设计不具备参与性,部分绿地空间被居民圈占,被开辟成了“私人菜园”。植物的选择上,大多以乡土植物为主,植物品种单一,植物搭配不具有层次结构,缺乏空间趣味性,呈现未被修剪和打理的状态,植物景观处于一个“失落”的状态,导致社区中的软设施空间活力减弱,空间利用率不足(表3)。

生活配套设施

小区没有无障碍设施的设计,晾晒设施多为居民自发搭建而成,对空间的合理利用造成一定影响。部分照明设施损坏或较暗,处于长期未更换和修理的状态。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原则

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双碳”战略的大背景下,城市空间是碳排放的主要场所之一。作为城市主要元素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在微更新优化建设时应顺应时代大背景和城市发展需求,合理利用空间中现有的资源,合理规划现有空间以提高利用率,合理构造植物景观以起到固碳的作用,充分体现出城市发展和时代所需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需求导向原则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应该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了解社区居民的年龄结构组成、日常活动空间类型、每天的活动时间段、每天的活动时长等,从根本上解决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小区居民线上和线下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社区居民进行日常行为活动的主要场所有休闲空间、绿化空间和健身空间,在当下倡导全民跳操健身的时代背景下,居民对健身空间的需求高于其他空间,绿化空间和休闲空间紧跟其后。居民每天在户外的活动时长主要在1-2小时和2-3小时,分别占到40%和34%。居民的日常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下午的6点至8点,其次是早上的8点至10点和下午的4点至6点、2点至4点人数相对减少,其余时间段人数稀少。通过对小区中居民和居民需求的了解,得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的整体目标。

微更新建设原则

城市更新原则下的微更新理论旨在保护原有的城市文化底蕴,并在自上而下参与模式的基础上,尊重城市既有的发展规律,了解城市空间中现存的问题,对局部小地块以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方式进行规划建设,以实现城市空间的良好发展。转型期旧城区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作为居民生活的必要性场所,采用微更新这种小影响、微干预的生态更新方式,是适应我国当前城市发展趋势、推动城市科学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6]。这既可以有效提高居住区的空间品质,也是解决“城市病”和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大举措。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策略

根据对兰州市七里河区良安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实地访谈以及观察和问卷调查的结果,从城市更新的视角出发,结合居民的日常行为活动需求,以微更新的手段,对广场空间进行空间活力的激活、功能的优化提升;对道路空间路网进行梳理,从而实现人车和谐;将绿化空间与停车空间相结合,做到社区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化发展;注重绿化空间的居民参与性,增加绿化层次感,形成点线面的系统微更新形式,满足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

公共活动空间

空间触媒介入激活

触媒介入的方式是指利用简约明了的形式促进社区空间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的反应,从而激活居民在空间中的活动与交往行为,激发出居民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旨在解决居民与社区空间需求之间的矛盾。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结合对社区调研的实际情况,通过在空间介入“趣味活动设施形式”作为触媒空间,来增加公共空间活力及邻里之间的关系,从而带动周围空间的活力。通过对周围空间的合理利用,来增加公共活动空间的占比,以便更好地丰富活动空间的功能形式,从而缓解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不足和广场空间功能混乱的问题。

空间功能叠加复合

老旧社区作为高密度建筑的空间群体,通过功能的时空复合,不仅增加了小区功能的多样性,提高了公共空间的利用率,而且可以避免老旧社区空间不足的现象[7]。调研中发现,老旧社区的空间使用具有明显的时间段,通过利用时间差这一特性,可以在同一空间进行不同功能的赋予,实现空间的纵向叠加复合。一方面,通过增加微小便利的可移动设施,来满足居民活动的使用诉求;另一方面,是在不改变原有空间环境的情况下,只对空间要素进行调整,来激活空间的低技能式设计[8]。

增加多样化公共服务设施

在调研中发现,活动设施除了单一的健身器材,社区中不具备儿童娱乐区、老年人休闲活动空间,空间的服务人群具有一定的局限型,通过建设以儿童为纽带、家庭为支点、社区为平台构建的“儿童友好型活动空间”,从儿童的需求出发,让儿童能有更好的成长环境。在周围空间增设老年人的休闲活动空间,便于为照看孩子的家长提供休憩空间,打造出多元化的活动空间,以满足不同人群对空间的服务需求。

道路空间

实现人车和谐关系

现存的社区道路模式分为人车混行、人车分流、新的人车混行三种模式。人车混行模式是老旧社区建设时所普遍采用的道路模式,在城市更新和居民需求的背景下需要进行微更新改良。良安小区公共空间面积不足,直接采用新的道路模式很难实现,所以需要将资源集约复合使用,将小区外的道路空间通过时间的错峰处理来增加停车位,减轻汽车在小区中的容载量,从而增加社区道路空间,提高居民的安全系数。

绿化与停车空间相结合

社区内的居民用车大多都停放杂乱,这不仅会造成居住空间中碳排放的增加,影响城市健康发展,而且产生的噪音也会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植物具有良好的固碳和降噪功能,将小区的停车空间与绿化空间进行复合利用来吸收汽车产生的有害气体和隔绝噪音,以保证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通过选择高大乔木也可以对汽车起到遮荫的保护作用。北京园林科学工作者曾对65种植物测定,发现不同植物吸收CO2释放氧气的量是不一样的,乔木单位叶面积年吸收CO2的量如表4中所示。所以,在植物的选择方面,除了考虑乡土树种,也要结合考虑植物的固碳作用,通过合理的植物绿化将小区打造成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区。

表4 乔木单位叶面积吸收CO2的量

绿化空间

碎片空间的整合再生

通过合理开发利用社区中分散且小面积的“失意”空间来增加绿化面积,将公共空间中所占比例较大、活力较强的空间当成一个面作为触发点,用道路两侧的绿化空间作为线连接到点状的碎片化空间,将整个景观以点、线、面的形式串联起来,形成整体的绿化空间,既满足了居民对景观的参与性,也通过碎片空间的整合再生增大了居住区的绿化面积。对于碎片空间的绿化,可以用废弃的物流转运箱作为种植单元,再用多个种植箱组合在一起形成可参与式的小空间景观。将种植箱分层次的叠加起来形成景观层次感,在种植箱上盖木板作为坐凳,供居民休憩、聊天、观赏。种植箱里面既可以种植可食用植物,也可以种植观赏性的植物,可满足居民对“都市农场”的渴望。

提升景观的绿化品质

在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规划建设中,绿化景观的构建应当具有小区特有的文化象征,避免一成不变地进行绿化景观的营造。应以突显小区特色、满足小区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而打造出理想的小区公共空间绿化景观。通过打破原先平直单调的围墙墙面,将中国传统园林的漏窗景墙作为围墙,既可以隔离城市纷扰的同时,也可以彰显出小区的历史文化底蕴特色[9]。同时,在城市更新服务百姓居民的宗旨下,主题墙饰结合绿植,营造出具有传统文化记忆的小区公共空间绿化景观。

结语

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合理地对老旧社区公共空间进行微更新建设是推动城市更新的重要举措。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居民日常行为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微更新过程中要从居民的需求出发,以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目的。合理利用好社区中现存的可再生资源,有利于实现公共空间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希望在今后的城市更新中,更多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优化建设能够被重视起来,使社区中的每一个居民都能感受到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从而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猜你喜欢

日常行为城市更新绿化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日常行为干预模式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3-6岁幼儿日常行为礼仪养成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南充市西充县东风路幼儿园为例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TOD/城市更新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的影响与实施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