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佳子彧:90后指尖上的非遗舞蹈
2023-03-03屈一平
本刊记者 屈一平
一团团色彩各异的面团整齐排开,一个个大小不同的拨子、拨棍等工具有序摆放,用拨子一搓一压一挑,玉兔的鼻子和嘴巴栩栩如生;用拨子、拨棍一压一划,玉兔的双腿稳然“屹立”;将面团搓成一小块,用拨子、镊子等工具仔细“雕刻”,“作揖”的玉兔“双手”跃然而出……一个有“京气神”的面塑玉兔“京小团”(北京共青团IP形象)作品就完成了。
1月19日晚,在北京团市委举办的2023“青春北京 云上春晚”晚会上,500余万观众通过网络分享的面兔“京小团”作品,认识了北京青年榜样、国家级非遗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他用古老的技艺捏出了对新年的祝福。
走近郎佳子彧,能够感受到这位28岁的青年身上有一种独有的魅力。1995年出生的他,是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去年冬奥会期间,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二世在人民大会堂体验面塑制作时想要一对“冰墩墩”面人,现场展示创作的,正是郎佳子彧。去年新冠疫情高发期间,他还塑造了《百毒不侵 诸邪退散》《巾帼》等作品致敬抗疫医护工作者。他在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传播面塑文化,累计粉丝数量已超200万人。
郎佳子彧在认真地打磨他的面塑作品
“非遗”是有自己魅力的
记者:作为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请讲述一下您是怎样走上“面人郎”这条道路的。
郎佳子彧:小时候经常看到父亲捏面人儿,他不需要图稿,直接用工具在面团上“雕刻”,对此我非常着迷。记得我第一次做面人儿,父亲让我搓5个粗细均匀的面条,我搓的面条每次都像水彩笔那么粗,父亲就要求再搓细,直到与平时食用的面条粗细一致才行。还有一次,父亲从面团中揪出一块儿给我,将食指和中指合并,从中间搓压成一厘米粗细的条状面块,并要求做出20块类似的条状面块……现在想来,他是在一点点引导我。
记者:能真正做到“接棒”,又经历了怎样的“苦练”?是否对面塑技艺传承有过动摇?
郎佳子彧:记得学生时代每一个寒暑假都需要完成至少50件作品,保持并且锻炼自己的技艺。在这个过程当中确实是重复的,但是从来没感觉到枯燥,更没想过放弃,因为内心对面塑事业充满着强烈的热爱。小时候就觉得捏面人儿很有趣,自然而然就努力了,现在看来,这份热爱应该是家人对我的兴趣呵护的结果。
我的青春叛逆不是来自对面塑传承的抵触,更多的是面对外界的“叛逆”。2008年以前,捏面人儿作为非遗传承项目还少人问津,很多人将“非遗”等同于“老旧”的代名词。我当时的想法就是,一定要证明给大家看:“非遗”是有自己魅力的,捏面人儿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面塑传承的变与不变
记者:请谈谈面塑艺术的特点和传承。
郎佳子彧:面塑在汉代就已经有文字记载,以面粉为主要材料,采用揉、搓、剪、挑、压等手法来造型。南宋时期,面塑是可以作为食物品尝的,后来,才逐渐演变成独立的艺术形态。
面塑本质上是一种造型艺术,它有3个特点:第一,面塑操作的体积非常小,需要在几立方厘米的空间内创造出艺术形象;第二,面塑操作的材料有一定的时效性,不能像其他雕塑一样可以反复修改,面塑要求一气呵成;第三,面塑的内容需要具备高度概括性,因为体积较小,需要更精准、更精炼地去捏出内在特征,用心去感受,捏出的面人儿才能拥有“灵魂”。
记者:面塑传承能变的是什么,不能变的是什么?
郎佳子彧:这个问题其实是在所有非遗传承里最困扰大家的问题,由于每个人对事情的判断不一样,因此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给非遗项目发展探索一个方向。
我个人认为,面塑传承有3个方面不能改变:
第一,用面作为主要材料的初衷不能改变。它缘于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面塑是由祭祀活动推衍至人生礼仪,形成有生命力且寓意丰厚的艺术。
第二,创造的美好形象不能改变。古时候以面食奉献祖先,对其外形的美观特征具备极高要求,逐渐地,它的食材使用性被观赏性所取代,这样的过程标志着人类需求的升级,从实用需求逐渐升级为审美需求。
第三,面塑的技法不能改变。因为面人儿是以面形成的艺术作品,所以无论面塑作品体积大小,因材料而导致的制作技法,是不能改变的。
我认为,能改变的是面塑的题材,需要有时代气息的内容配合面塑技艺,打造完美的艺术造型,这样才可以顺应时代需求而完成面塑的传承。
更多展现人文情怀
记者:目前,面塑传承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郎佳子彧:很小的时候并不了解非遗传承的意义,捏面人儿只是我自己的一个业余爱好。2008年,面塑(北京面人郎)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面塑传承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后继人才的培养,让年轻人了解并爱上面塑艺术。年轻人的技艺和创作水平依赖于单个的传承人,会影响行业中其他业态的发展,无法形成良性的竞争。年轻人需要在一个教学相长的环境中成长,在创作上形成共鸣。
记者:您目前正通过拍摄短视频、举办线下课程等传播方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面塑艺术,这与您本科曾经学习的传播学是否有关系?今后您在面塑艺术的传播内容和形式上还有何创新?
郎佳子彧:因为本科学习传播学,习惯于使用新媒体传播形式,让更多人了解面塑艺术。到目前为止,已经拍摄了约300条短视频,主要内容是以传统文化的年轻化表达为主,线下开设的面塑艺术培训课程累计培训超过5000余人,效果还是不错的,大家都能在培训当中获得乐趣。
今后在传播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度表现传统文化魅力,挖掘面塑艺术本身的特征,在这个内容赛道里“卷”起来。我们新媒体传播的一个新方向是,不把面塑作为一种“杂耍”,而是更多地展现人文情怀。
记者:作为2022年北京青年榜样,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郎佳子彧:希望大家都能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仅仅勇敢还不够,更需要努力。人的一生很短暂,希望大家都能不辜负自己有限的年华,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