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人民至上

2023-03-03陈金龙

人民周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世界观方法论中国共产党

陈金龙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经验总结,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立场,也是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人民至上有其理论渊源、实践基础、文化底蕴,由此赋予其丰富的理论内涵,成为指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形成

任何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其理论、实践和文化基础,坚持人民至上自然也不例外。

理论渊源。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坚持人民至上,既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展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这实际上肯定了人民群众在人类历史发展、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作用,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在他们看来,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正是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创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物质条件。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之后,人民群众开始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促进了人类精神生活的发展。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没有千百万觉悟群众的革命行动,不可能推翻旧制度,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焕发出来的巨大毅力和自我牺牲精神,决定革命运动的结局,而无产阶级是唯一彻底革命的阶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书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是人民立场的表达,也是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使命。坚持人民至上,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经验总结。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政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中国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的贡献,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结果。第三个历史决议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时,既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更强调人民的创造作用。“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党领导人民”“党和人民事业”等表达,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充分展示了人民的力量、人民的精神、人民的品格,为坚持人民至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提供了实践支撑。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基于百年奋斗实践得出的结论,实践的历史过程和重大成就促成坚持人民至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

文化底蕴。文化的发展具有继承性、连续性,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至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充分吸收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人文精神的合理因素。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围绕人“最为天下贵”、民为邦本、惠民富民等关乎人的价值、人的生存发展问题,提出了系列有价值的主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提供了文化资源和历史借鉴。

二、坚持人民至上的内涵

坚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从人民力量至上、人民地位至上、人民利益至上、人民生命至上、人民评价至上等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人民力量至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靠的是人民的支持。如果没有人民的支持和人民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方针政策无法实施,中国共产党的理想目标追求也难以成为现实。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成就历史、成就现在、成就未来的最大依托,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人民地位至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种主人地位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就得到充分体现。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人民主体地位,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国家、政府、军队和中央银行、党的机关报的命名,都包含“人民”二字;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二字深深融入党的执政理念、目标追求,成为新中国的底色和标志。

人民利益至上。人民力量、人民地位,决定中国共产党必然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目的。正因为如此,党的百年奋斗才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存境遇,大幅度提高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生命至上。人民集体的构成及其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个体的生命存在,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包含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会再来”。正是在这层意义上,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一再强调“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坚持人民生命至上,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内容。

人民评价至上。时代是出卷人,党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社会效果如何,能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由人民来评价。中国共产党时刻注意倾听人民的声音,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人民评价至上的集中体现。人民评价至上,实质上是对人民力量、人民地位、人民利益的尊重。

坚持人民至上的多维内涵,从价值取向层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之道,从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路径选择。

三、坚持人民至上的未来发展

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未来的价值支撑与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要求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紧紧依靠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集中力量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阶段。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坚持人民至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需要,高质量发展正是奋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

坚持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更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坚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也在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充分利用我国发展具有的战略性有利条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历史赋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责任和神圣使命。

紧紧依靠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每个国家和民族走向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现代化既是世界性的历史进程,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是本土化的历史过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具有不同特点。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主要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原则进行系统阐释,建构起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框架。人是现代化的对象,也是现代化的主体,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人。坚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发挥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作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各方面力量,需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竞争力,有利于提升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自觉担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人民日报出版社近期出版的《坚持人民至上》一书,是“十个坚持”丛书之一,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坚持人民至上的未来发展六个方面,对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阐释,是理解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读物,既具通俗性和可读性,又具学理性和学术性,出版以后赢得社会各方面的认可。

猜你喜欢

世界观方法论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智能化的“世界观”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世界观—雕塑遗产》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