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毫针穴位针刺联合面瘫散口服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效果观察

2023-03-03贾光辉娄渊和张丙强卜凡

山东医药 2023年5期
关键词:毫针面瘫面神经

贾光辉,娄渊和,张丙强,卜凡

界首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安徽界首 236500

急性周围性面瘫是指发病7 d内的周围性面瘫,主要因寒冷刺激、病毒感染或面神经炎等因素所致,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症状多为眼睑闭合不全、口鼻歪斜、抬额受限等[1]。西医主要通过药物、手术等方式治疗该病,虽能取得一定效果,但仍存在较大局限性[2]。中医对该病的治疗历史悠久,常见疗法包括中药口服、针灸等。毫针针刺是无痛针灸常见疗法之一,能迅速刺激病灶相关穴位,具有操作简单、起效快等特点[3]。面瘫散由多种中药共同制成,具有化痰祛风、通络止痉等功效,常用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4]。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我们将毫针针刺联合面瘫散口服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观察其对面神经功能及面部残疾指数(FDI)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经界首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就诊的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纳入标准:符合《神经病学第2版》[5]相关诊断标准;晨起面部僵硬、表情肌瘫痪;肌电图检查发现面部神经损害;年龄18~80岁;病程≤7 d;自愿参与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严重精神疾病且认知功能障碍;合并代谢性或免疫性疾病;合并脑血管疾病。共收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55.64 ±5.13)岁,病程(3.64 ± 0.39)d;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55.24 ± 5.64)岁,病程(3.58 ± 0.46)d;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施以毫针针刺治疗,对患侧阳白、四白、攒竹、迎香、地仓、颧髎、颊车、牵正、翳风、双侧合谷穴进行消毒后,用5 mm左右的毫针浅刺,得气后采用泻法留针30 min,1次/天。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口服面瘫散治疗。面瘫散组成:将12 g老鹳草、12 g麻黄、12 g葛根、9 g黄芪、9 g防风、9 g荆芥、9 g当归、6 g白附子、6 g全蝎、6 g僵蚕、6 g蝉蜕、6 g川芎、6 g桂枝、6 g赤芍和6 g白芷打成粉末,并装入0号胶囊中,口服3次/天,每次10粒(5 g)。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

1.3 疗效评价指标及方法

1.3.1 临床疗效 治疗2周后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6]评估临床疗效:显效为面部表情肌正常,无抬额受限、皱眉受限、闭眼异常等症状;有效为面部表情自然,抬额受限、皱眉受限、闭眼异常等症状明显改善;无效为不符合以上标准。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2 面神经功能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参照House-Braekmann(H-B)分级量表评估面神经功能。Ⅰ级:面肌功能全部正常;Ⅱ级:轻度障碍,抬额、皱眉、闭眼等稍微受限;Ⅲ级:中度障碍,抬额、皱眉、闭眼等明显受限;Ⅳ级:中重度障碍,基本无法抬额、皱眉、闭眼等面部活动;Ⅴ级:重度障碍,完全无法进行抬额、皱眉、闭眼等面部活动;Ⅵ级:完全麻痹。

1.3.3 面神经麻痹症状评分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参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7]对患者面神经麻痹症状的抬额受限、皱眉受限、闭眼异常、耸鼻受限、患侧面肌肌力障碍等症状进行量化评分,分值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恢复越好。

1.3.4 FDI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FDI评估两组面部残疾状况,测评维度包括面部残疾躯体功能指数(FDIP)和社会生活功能指数(FDIS),共10个条目,FDIP评分越高说明躯体功能越好;FDIS评分越低说明社会生活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K-S法进行方差齐性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数据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35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显效30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3.3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2 治疗前后两组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治疗前两组面神经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2,P=0.559),治疗后观察组面神经功能分级降低情况高于对照组(χ2=9.187,P=0.002)。见表1。

表1 两组面神经功能分级对比(例)

2.3 治疗前后两组面神经麻痹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面神经麻痹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各面神经麻痹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各面神经麻痹症状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面神经麻痹症状评分比较(分,±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面神经麻痹症状评分比较(分,±s)

注:与治疗前同组比较,*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n 60 60抬额受限6.51 ± 0.58 8.94 ± 0.75*#6.58 ± 0.56 7.56 ± 0.71*皱眉受限6.08 ± 0.51 7.64 ± 0.53*#6.04 ± 0.52 6.84 ± 0.56*闭眼异常6.49 ± 0.56 8.76 ± 0.65*#6.45 ± 0.54 7.54 ± 0.64*耸鼻受限6.74 ± 0.71 8.71 ± 0.86*#6.78 ± 0.74 7.86 ± 0.82*患侧面肌肌力障碍6.39 ± 0.54 8.91 ± 0.86*#6.35 ± 0.56 7.56 ± 0.84*

2.4 治疗前后两组FDI比较 治疗前两组FDIP、FDI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FDIP高于治疗前而FDIS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FDIP高于对照组而FDIS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FDIP、FDIS比较(分,±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FDIP、FDIS比较(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n 60 60 FDIP 16.52 ± 2.12 22.64 ± 2.54*16.54 ± 2.15 19.54 ± 2.65*FDIS 15.71 ± 2.11 8.64 ± 0.74*15.64 ± 2.16 11.21 ± 1.25*

3 讨论

中医认为,急性周围性面瘫属于“中风”范畴,主要因过度劳作、风寒或风热入侵或机体正气不足所致的气血不和、经脉瘀滞,导致面部经络失于濡养而发病,因此治疗时需遵循活血化瘀、祛风散寒、通经活络等原则[8]。针灸作为常用于治疗面瘫的中医外疗法,其疗效较为确切;但在急性期采用传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极易加重面部水肿,因此部分患者对传统针灸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存在疑虑,多数不愿意配合治疗[9]。毫针针灸是中医常见的疗法,利用毫针对病灶相关穴位进行刺激,既可发挥通经活络的作用,又有助于加快病灶局部血液循环,促使面神经和受损组织修复,进而达到改善面神经功能和面肌痉挛的目的[10]。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显示,毫针针刺疗法在急性周围性面瘫治疗中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其中王海琴[11]研究发现,相较于接受常规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接受毫针针刺与耳背放血联合中药熏蒸治疗患者的H-B评分更低,且治疗1年后未出现复发,预后均良好;陈培峰等[12]研究也发现,接受中药熏蒸面部联合毫针轻浅刺法治疗的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其总有效率高达92.86%,而单纯接受针灸治疗者总有效率仅为76.79%,且中药熏蒸面部联合毫针轻浅刺法治疗者H-B评分更低,FDI评分更高。以上研究均表明,毫针在急性周围性面瘫治疗中具有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面肌损伤及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国内外对于毫针与面瘫散联合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毫针穴位针刺与面瘫散口服联合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95%,而单纯接受毫针穴位针刺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不足90%;且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下降情况优于单独接受毫针治疗者。分析其原因为,面瘫散方剂中的老鹳草是治疗面瘫的特效药,具有祛风通经的效果;麻黄、葛根、防风、荆芥、桂枝和白芷均能解表祛风,黄芪和当归能够补气养血,川芎和赤芍和行气活血,白附子可清热散结,全蝎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僵蚕可化痰散结、清热解毒,蝉蜕可凉散风热、退翳明目[13]。以上诸药共奏通经活络、补气活血之效,与毫针穴位针刺联合应用可发挥出内外兼治的作用,在增强毫针促面神经恢复方面发挥至关重要作用,有助于加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恢复[14]。另外,本研究还发现,接受毫针穴位针刺与面瘫散口服联合治疗的患者,其患侧FDI改善情况、症状评分提升情况优于单独接受毫针治疗者,提示毫针穴位针刺联合面瘫散口服在改善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症状及面部残疾情况方面均能发挥重要作用。究其原因,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面瘫散中的僵蚕成分多以磷脂和鞘脂类化合物为主,具有刺激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全蝎和白附子均具有强效抗炎、抑菌效果,同时还能调节机体免疫力;与老鹳草、麻黄、葛根、防风等药物共同制成粉末状,并装入胶囊中经口服进入人体,可达到引药入络、直达病灶[15]。与毫针联合应用,可提升面瘫散中药物起效速度,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强毫针促血液循环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患侧面肌痉挛等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针对处于急性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联合应用毫针穴位针刺和面瘫散口服对其进行治疗,能够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提升面神经功能恢复速度,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其局部面肌痉挛情况,在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毫针面瘫面神经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眼轮匝肌毫针排刺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
毫针深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温针与毫针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的疗效对比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