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融生态视角的沈阳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优化对策研究
2023-03-02梁馨元兰国海徐国涛王笑蕊
梁馨元,兰国海,徐国涛,王笑蕊
(1.沈阳建筑大学计划财务处,辽宁 沈阳 110168;2.沈阳建筑大学校医院,辽宁 沈阳 110168)
“金融生态”概念是借鉴了Tansley的“生态系统”概念进而提出的,其包括金融生态主体(金融机构)、金融生态环境(经济基础、区位情况)和金融生态调节(政策机制)3个部分,三者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最终构成相互依赖的动态平衡系统[1]。金融中心是指拥有密集的金融机构、先进的金融设施、灵敏的金融信息、发达的金融市场、高效的金融服务的城市[2]。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核心是金融生态的优化。金融生态结构由金融生态核、金融生态基、金融生态库3个层次构成[3](见图1)。其中,金融生态核(核心圈),是区域内金融机构的总体,包括所有商业银行、保险以及证券等与金融相关的机构;金融生态基(内部环境圈)是金融生态的内部介质,包括交通、通讯等与金融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经济基础等;金融生态库(外部环境圈)泛指科学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程度、政策制度、高级金融管理人才储备等。
图1 金融生态结构层次
近年来,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相关研究,但以金融生态为视角的沈阳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增值研究较少。魏媛媛等[4]指出了完整的金融生态系统至少包含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生态调节机制3个部分。李静[5]从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了辽宁省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条件,并从功能定位、财政体制、法制信用环境、中介组织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杨艳军[6]根据2009—2019年的中国金融中心指数分析了武汉市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和短板,以及中国31个金融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趋势。韩松[7]根据西安市发展的实际状况,结合已有研究,通过熵值法和综合评价法,计算出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值并完成了纵向分析。笔者基于金融生态理论将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分为金融生态核、金融生态基及金融生态库3个层次,针对沈阳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与劣势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并从沈阳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加快沈阳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步伐。
一、沈阳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优势分析
从政策机制、区位优势、经济基础、金融机构4个维度对沈阳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进行分析,全面总结沈阳市现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
1.政策机制
2022年,沈阳市发布了《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出台了《沈阳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以下简称“一枢纽四中心”)的功能定位[8]。同时,为加强顶层设计,更好地推动“一枢纽四中心”建设,沈阳市金融发展局印发了《沈阳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着力促进沈阳市金融产业的功能化布局、市场化推进以及差异化发展,同时积极营造良好政务环境,为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提供了优质的服务环境[9],围绕“深化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三大任务,致力于促进产融健康发展与良性循环,为沈阳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制保障。
2.区位优势
沈阳市位于辽宁省中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航空、铁路、陆运等基础设施完备,拥有机场航线达237条,与国际13个城市、国内98个城市(地区)有通航往来,与同在东北地区的哈尔滨市、长春市以及大连市等其他城市相比可谓区位优势明显。其在2021年的货物运输总量达1.9亿万t,同比增长率为3.6%;货物周转量达473.5亿t·km,同比增长率为0.9%;交通客运量达8 590.7万人次,同比增长率为10.1%;全年进出口货值达18.9亿美元,同比增长率为15.7%[10]。沈阳中欧班列开行510列(折算成列),累计开行量居东北第一、全国第七,年增长率为33.8%。沈阳市以自身的“提质强核”,着力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等城市核心功能,增强了对整个东北地区金融圈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
3.经济基础
沈阳市是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经济实力位列东北地区前列,区域内的经济优势明显。2021年沈阳市地区生产总值7 249.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7.0%。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5∶35.5∶6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26.3亿元,同比增长了4.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 570.3亿元,同比增长了7.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 353.0亿元,同比增长了6.7%。2021年新设的外商投资企业有159家,外资合同额为12.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比上年增长了 15.5%,实际到位8.2 亿美元。2021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 416.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7.7%。其中,外贸进口额累计完成931.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3.5%;外贸出口额累计完成484.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76.8%[10]。沈阳市在东北区域内拥有强大的整体经济实力,与东北地区的其他城市相比各项经济指标均处于领先地位(见表1),这为打造东北区域金融中心提供了良好条件。
表1 2019—2021年沈阳市经济发展数据
4.金融机构
在沈阳市设立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众多。截至2021年,沈阳市各类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9 374.9亿元,贷款余额19 230.1亿元以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56家;有2家证券公司、37家证券分公司和98家证券营业部,实现证券交易额39 116亿元;有1家期货公司、8家期货分公司和17家期货营业部;有25家上市公司、46家新三板挂牌公司;有447家保险机构和网点,原保险保费收入为405.2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7%[10];金融相关率为10.8,金融贡献率为2.7。由2019—2021年沈阳市金融发展数据(见表2)可知,沈阳市金融机构众多,金融发展态势良好,具备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核心基础。
表2 2019—2021年沈阳市金融机构发展数据
二、沈阳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劣势分析
尽管沈阳市在经济规模、金融产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已具备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但近年来在金融机构体系建设、金融从业机构布局、政府金融机制制定、金融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些许亟待完善之处。
1.金融机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沈阳市现有的金融机构体系尚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沈阳市是东北地区金融机构体系最为完善的城市,但是其金融机构总体规模与北京市、上海市及深圳市等中国一线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沈阳市的金融机构大多以国有或国有控股为主,外资金融机构并没有多少。沈阳市的金融机构普遍欠缺国际金融业务经验,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其机构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东北地区的金融辐射作用也有待加强。
2.金融从业机构有待进一步发展
虽然沈阳市金融从业机构目前的发展状况还算良好,但与金融从业机构发达的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沈阳市现有的金融从业机构定位和分工不明,缺少精准定位和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另外,沈阳市缺少证券交易所,每年能在主板上市的证券公司为数不多,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也屈指可数。沈阳市目前的证券公司以从事证券经纪业务的居多,从事投资银行类业务的很少,在金融产品开发方面的研究和投入严重不足,金融产品和业务结构不合理,金融从业机构经营同质化较为严重,这些都导致了金融资源无法更好地服务于金融实体经济。因此,沈阳市的金融从业机构有待进一步科学定位,金融服务的业务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
3.政府金融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
沈阳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还面临着政府金融机制协调不足的困境,沈阳市目前仍然欠缺统一的、有效的金融协调机制。由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监督管理机构分属不同系统,管辖范围和机制职能均有不同,各金融机制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政府金融机制存在监管“空白”。政府金融机制会对金融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整体政策机制的不健全会增大金融违约风险,造成金融纠纷等不良事件的发生,这些将对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带来负面影响。与此同时,沈阳市在中国的金融发展排名高于法治环境排名,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其政府金融机制建设是滞后于金融发展的。沈阳市想要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进程,政府金融机制的高效协同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4.金融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壮大
目前,沈阳市缺乏专业的、高层次的金融人才队伍。虽然沈阳市拥有辽宁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系统内的科研单位等众多高校院所,但仍然缺少精通国际标准化规则和国际组织运作规则的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高层次的金融管理人才是支持沈阳率先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的基础要素。金融人才队伍是建设区域金融中心重要的人力资源,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的短缺和较低的专业金融人才比例将对沈阳市建立区域金融中心起到阻碍作用,故应强化对于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三、沈阳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优化对策建议
1.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建设
(1)发展银行金融机构
沈阳市应进一步聚焦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关键领域和金融科技、基础设施等关键短板,加强各项政策举措的协同性、连贯性;全力争取建设成为“金融全牌照”城市,积极支持设立各类短缺的金融牌照,同时有序推进中国进出口银行在沈设立分行;大力支持国内外知名银行业机构在沈、来沈设立区域性总部、功能总部、特色专营机构和后台服务机构;推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新模式的探索与深化;继续加强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统筹推动沈阳市的4家农村信用合作社机构改革化险和转制农村商业银行,还要加强对不良资产清收和推动农村信用合作社募集股本资金,进而提高其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2)发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
沈阳市要进一步吸引证券期货业机构设立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研究咨询和投资银行等专业化子公司,引进培育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独立基金销售机构以及基金业务外包服务等证券业中介服务机构,全面构建种类齐全、服务高效的证券业机构体系。同时还要配合各级监管部门,摸清证券机构风险底数,强化多方协调,积极推进网络信贷证券机构破产重整方案获批,确保在沈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稳定经营和持续发展。
(3)发展保险理财机构
沈阳市应发起设立新型保险法人机构,如互助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及科技保险公司等。鼓励更多保险公司设立提供责任保险、健康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细分服务的专业保险机构;设立不动产、基础设施和养老等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设立保险经纪、保险公估、保险代理等中介服务机构,不断丰富和完善保险业机构体系。沈阳市应集中优势资源着力发展保险理财机构,拉长板、补短板,以局部跃升带动全局改变。
2.促进金融从业机构发展
(1)优化商业保险发展模式
沈阳市应进一步支持产业链成熟、信用良好的供应链核心企业设立商业保理公司,推出优惠政策吸引国内龙头商业保理企业来沈、在沈设立分支机构,统筹推进沈阳市商业保理行业规范化、高质量发展,同时着力加快商业保理业务的推广与应用。另外,还应加强金融保险领域的科技应用,深化探索金融机构合作、资产证券化等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进一步缩短企业的融资链条,降低融资成本。
(2)加强融资租赁发展
沈阳市应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沈阳片区、金融商贸开发区等有条件的地区探索设立融资租赁股权投资基金、融资租赁产业基金等,进一步推动企业改善资本金条件,提高资本运作能力,引导融资租赁企业健康发展。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具有产业背景的大型企业设立融资租赁公司,推动融资租赁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3)强化中介机构功能
沈阳市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围绕沈阳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结合新兴产业发展特点,畅通产融对接渠道,优化金融服务结构,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全面提升评估机构、投资咨询公司、保险经纪机构等中介机构的金融服务能力与水平。支持本地中介服务机构拓宽业务范围,鼓励有条件的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并购重组,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持续将中介机构做大做强做优。
3.发挥政府金融机制作用
(1)优化政府增信机制
沈阳市要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找准着力点,加快培育引进优质市场主体,在做好风险防控的前提下,推广信保基金,为缺少抵押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扩大“助保贷”融资规模,发挥“助保贷”的风险补偿作用。建立风险资金池补充机制,按实际规模要求不断充实资金池,增强银行与企业合作的信心。扩大创业担保贷款规模,加大金融支持创新创业工作力度,利用财政贴息措施,积极拓展创业担保贷款贴息专项政策范围。
(2)完善政府金融平台
沈阳市应充分发挥平台经济的溢出效应,依托沈阳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沈阳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应用服务平台,通过上线央行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工具和“助保贷”、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政府性政策工具,鼓励更多科技型企业完成平台注册,引导金融机构开发设计符合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最大程度上破解科技型企业及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3)加强政府融资担保力度
沈阳市要加快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确认工作,加强对国有融资担保机构收费等行为的规范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统筹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资源,做到顺势而为、杠杆引导,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设适应沈阳市产业发展需要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
4.建设金融人才队伍
(1)强化对金融人才的专业培养
沈阳市应继续实施引育并举的人才队伍建设策略,依托驻沈高校院所,强化金融人才培养,推动高等院校与金融机构共建金融类研究院、实验室及实习实训基地;财经类职业学院及高端金融教育培训机构,加快培养一批金融监管、基金管理、金融科技、金融创新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鼓励在沈金融机构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加大对设站单位和博士后的奖励资助,着力建设高素质金融人才队伍。
(2)加大对金融人才的引进力度
沈阳市应有效推动《沈阳市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等“1+N”人才政策的落实,对接“盛京优才英才”等高端人才引进计划,量体裁衣制定金融人才引进方案。建立“人才贷”“人才投”等投融资创新机制,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推动人才在政府、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之间合理流动。
(3)完善对金融人才的服务保障
沈阳市需要依托金融商贸开发区和“沈阳金融街”,打造国际化、高端化、生态化的人居环境,建设高质量现代化金融楼宇,形成高端金融人才集聚区。针对高层次金融人才在人才引进、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医疗健康等方面提供服务保障。研究设立金融人才认证服务中心、健全金融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满足金融人才多维度需求,全方位提升对金融人才的服务水平。
四、结 语
未来的工作中,沈阳市应以构建金融生态为核心工作,持续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全方位促进金融从业机构发展,充分发挥政府金融机制作用,以及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吸引集聚全球金融资源,创新金融业态,积极发展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全力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东北区域性金融中心,打造全国金融市场的“沈阳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