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雪门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理论研究*

2023-03-02方晨瑶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儿童素养

方晨瑶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2.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

张雪门(1891—1973),浙江宁波鄞县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幼儿教育家,是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开路人[1]71。20世纪30年代,张雪门与陈鹤琴被并称为“南陈北张”,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尊重与认可。张雪门自幼接受私塾教育,时间达七八年之久,熟读四书五经,国学根底颇深。而其家乡宁波作为学前教育引入的早期重镇,为张雪门后来投身于学前教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当时以海归人士①为主的其他思想新锐不同,张雪门从未游学于国外,主要是自学成才。张雪门尤长于化知识为行动,将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典型的“本土派”精英。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的儿童也能接受科学的幼儿教育[1]71,他将一腔热血注于培育人材以救时艰[2]。张雪门在北京、天津、河北、湖南、广西、陕西、重庆、台湾等地以多种形式兴办师范教育,结合当地社会情况改变办学方法,为全国各地有效输送了合格的学前教育师资。在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张雪门治学严谨,著述丰富,其幼儿教育论著中既有丰富的系统理论,又有扎实的实践经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理论是张雪门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幼教理念实现的根基。

回顾近年来张雪门教育思想研究,幼儿园行为课程研究与幼儿师范教育研究已然成为张雪门教育思想研究的热点,然而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这一问题缺少关注,且对张雪门的研究,多受资料所限,不能完整呈现其幼儿教师教育思想精髓。目前,学界研究较多的《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仅收录了张雪门教育论著、讲义、教材15本及论文25篇,且内容颇有删削。张雪门一生著书27本,其中不乏专论“教师”的著作;其发表的论文,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20—1949年间就有103篇,赴台后更有多篇论文及对幼儿师范指导的书信报告,其中多有讨论教师专业素养的力作,而这些资料并未引起相关研究的重视。此外,对于已有史料存在挖掘不足的情况,如《桂林文史资料》《宁波文史资料》《北京香山慈幼院院史》等文史资料大量记录了张雪门办学实践历史。1973年张雪门去世后,专有一册《张雪门先生纪念专集》收录了其亲人、同僚与学生的36篇文章②,其中不乏对其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理论的探讨。这些资料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张雪门从事幼教事业的历史场景,对于研究张雪门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理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进一步挖掘。本研究在充分挖掘分析史料的基础上,辅之以张雪门弟子华霞菱、王静珠口述历史,揭示张雪门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描绘张雪门主张的理想的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并探寻张雪门幼师专业素养理论的特色与现实意义。

一、张雪门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自古以来,中国教师的职业发展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在、自发的自然状态[3]。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为教师?“学高为师”的传统观念,将教育的作用限定在知识的传递上,将为师的资格限定在学问的高低上[4],有学问者自然成为教师。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忽视,千百年来阻碍着中国教师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直至清末,新式教育改革潮流已然不可逆转,中国需要何种教师以适应儿童与国家的发展,成为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

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基本[5],重视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是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发展的基础。然而在清末民初幼儿教育萌发之际,中国极度缺乏合格的幼教师资。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中国幼儿社会教育制度诞生,中国对幼儿教师的需求不断增长。当时的幼儿教师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教会的“牧师型”幼儿教师,虽在西方教育理念下有着较为先进的教育知识与技能,但其专业素养的根基却是建立在宗教上,其教育理念是为了培养宗教的传播者,而非为中国和中国幼儿;二是“日本化”的幼儿教师,这种“日式保姆”只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幼儿身心的特点,是一种混淆小学教师与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小学式”的幼儿教师;三是中国“封建式”教习/保姆,在封建礼教影响下,幼儿教师特别强调女子德行,这种强调甚至超过了对专业技能和素养的强调。这三类教师明显不是中国幼儿需要的教师。1924年,陈鹤琴等人在《一个理想的幼稚园》一文中感慨:“幼稚教育在中国可算幼稚极了。一方面没有人出来提倡,一方面没有人从事研究……至于幼稚教育师资的培养,除教会所办的三四处专修科外,恐没有几处适宜的机关担负这个责任。这是何等可痛呢!”[6]1933年,张雪门在《我国三十年来幼稚教育的回顾》一文中感慨,“保姆③的人才……既日益缺乏,而幼稚园的数反日益加增”[7],幼儿教师“量”与“质”的不足问题在当时已到了迫在眉睫的程度。

直至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国人教育学学科意识的增强与对儿童心理研究的深入,在新文化运动中儿童观念的变革下,幼儿教师专业的特殊性及重要性开始为人们所认识。1926年,张雪门在《晨报副刊》发表《参观三十校幼稚园后的感想》,指出幼稚园教育发展的趋势,“与其说是出于思潮的影响,还不如说是保姆的更动”[8]9。他甚至认为“幼稚园一般的缺点……完全在于保姆的身上”④。“保姆的缺点”有三种:一是只重教育的表象,而忽视教育的本质,只追求教育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学习的原理;二是只重课内的教育,而忽视课外的教育,更忽视了与家庭的联络;三是只注重自己的教,而忽视幼儿的需要[8]10。1927年,陈鹤琴主张由于幼儿心理和幼儿教育的独特性,幼稚园的教师非得有充分的专业训练不可[9]。张宗麟也指出,“普通师范生所学习的教育原理和技能……倘若移到学前教育,在原理上还有一部分可以引用,但教学技能却很难应用。……幼稚园……非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幼儿教师担任不可。”[10]此后,1927—1928年张雪门在《新教育评论》上发表《儿童观之幼稚教育》系列文章,1927年在《中华教育界》发表《怎样帮助新进幼稚园里的孩子》,1928年演讲《幼稚教育之重要与其现状以及今后我们应负大责任》,分别从儿童观、教育方法以及责任感等方面阐述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至此,教育界人士建立了初步的幼儿教师观念,即幼儿教师是具备专业素养的专门人才,而非清末时乳母、保姆等从事粗浅劳动的职业。

在此背景下,张雪门开始探寻培养中国幼儿⑤所需要的幼儿教师的师范教育道路,并在幼儿师范办学过程中,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有了具体的探索。1930年,香山慈幼院院长熊希龄聘请张雪门为实验师范教育委员会幼稚师范组主任,并与中华教育改进社合办幼稚师范科。1931年,幼稚师范科迁址,改称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张雪门任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校长⑥,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试验“教学做合一”的幼稚师范教育⑦。根据社会及幼儿对幼儿教师的需求,结合香山慈幼院“为平民服务”的办学宗旨,熊希龄与张雪门明确了合格的幼教工作者应符合的五条标准:科学的头脑、劳动的身手、宗教的热忱、平民的生活和团结的精神[11]195。科学的头脑是指幼儿教师学习工作生活要讲求科学,并要有科学的计划和安排;劳动的身手,指的是不贪图安逸、不迁就社会上的消极影响,养成勤劳习惯与生活技能;宗教的热忱则指幼儿教师要像教徒对待宗教信仰那样对待神圣的教育事业,亦即高度的敬业精神;平民的生活是指幼儿教师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以平民的生活为标准,生活作风应以艰苦朴素为原则;团结的精神,指幼儿教师应讲求团结互助,依靠集体的力量发展教育事业。这五条标准,较全面地涵盖了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此基础上,张雪门在后来的师范教育实践中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有了更加清晰的要求,并逐渐形成了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理论。

二、张雪门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理论的主要构成

在中国,幼儿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民国以后才逐渐受到认可。此前,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往往没有给予幼儿教师职业独立的专业性地位——早期保姆培养仍以贤妻良母为主要目标,这些保姆既可以充当小学堂教习,又可以充当蒙养院的保姆。五四运动后,伴随着儿童地位的上升,幼儿教育开始受到重视。面对幼儿教师数量紧缺、质量低下的问题,国人开始关注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教师以适应国家和幼儿的双重需求,成为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理论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张雪门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理论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尽管没有直接提出专门的幼儿教师理论,但张雪门在多本著述及论文中均有大量内容涉及幼儿教师专业的问题,虽分散却详细展现了其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理解。通过总结其关于幼儿师范教育及其著作中关于教师的论述⑧,可以发现,张雪门以幼儿发展需要为起点,秉持高远的家国情怀,以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为主线,明确了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理论的构成,主要表现为五大理论:人格修养论、教育观论、专业学识与能力论、教学方法论、专业发展论。

(一)人格修养论

人格修养主要指身为专业幼儿教师所必需的种种美德。张雪门指出,幼儿教师的主要工作是通过教育培养出健壮勇敢自信自爱的儿童幼儿,培养创造社会建设国家的主力[12]1067。幼儿教育的目标既如此,“人”的教育就不能仅局限于知识技能的传递,更要有多方面人格的陶冶和感召。教师要在人格修养方面下功夫,不仅应注意外在的行为规范,更要具备内在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张雪门明确指出:“学龄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从事这一工作者,诚能认识教育使命的重大,从今日起,不斤斤于个人的得失,在专业知能进修之外,更能在人格修养方面下切实的工夫!”[13]1435若幼儿教师能注意体验与反省“凡有关于教师必需”的种种美德,则“德业日进,对于教育工作之发展,不难发生新的力量”[14]1435。张雪门对幼儿教师的人格修养有着相当明确的要求,即“高尚、坚贞而优美”[12]1436。

第一,“高尚”表现为公正、坦率、勤勉、谨慎等种种美德[14]1435。“高尚”指向教师是否足以胜任这一工作,在幼教事业中是否“站得了”“站得住”。教育乃百年树人大计,教师道德“高尚”与否对儿童幼儿有绝大的影响。想要“树人”,须先“立德”。幼儿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为培养下一代健全国民[15],教师自身需具备“高尚”品德人格,如良好的道德品格、正确的价值观、遵纪守法及健康的身心等,这是幼儿教师是否可为教师的前提。

第二,“坚贞”指向教师对于幼教事业“站得长”“站得稳”。在物力维艰、战事吃紧的年代,“坚贞”的人格品质尤为珍贵。张雪门认为,“坚贞”源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以及强烈的信念[14]218。幼儿教师对幼儿、对教育要有发自内心的爱,爱是教师从事教育、坚守教育岗位的前提与基石,是支撑教师将其青春奉献给孩子、奉献给教育事业的精神力量。只有对幼教事业产生情感,教师才会无怨无悔地为幼儿、为教育事业奉献,进而生出职业信念。幼教工作往往复杂而艰苦[11]195,职业信念是支撑幼儿教师在幼教岗位上持久坚持的根源。教师要意识到幼儿教育对个人、对社会、对世界的重要价值,对职业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才能站牢幼儿教育岗位。

第三,“优美”是教师内在品质的重要特征,包括上进心、自我约束力、崇高理想等人格品质,强调对自身的时刻省察、进步与自我奉献[13]1435,指向在幼教事业中要“站得高”。张雪门指出,作为幼儿教师应做到为人师表,严于律己。教育对人的感化与陶冶作用,要求教师必须时刻自查,以高尚的人格、优美的行为举止为幼儿塑造榜样。通过每日自省待人处事、教育教学,知道什么地方做错了,为什么做错,如何才能不做错。教师要做到自尊自律,逐渐进步。同时,幼儿教师应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践行志向的毅力[16]44。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应站在时代的前列,促进及领导社会向前进步;教师除了要有脚踏实地工作的意志能力,更要形成长远的教育眼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作为拥有伟大人格的“人师”,应“始终对于教育抱着崇高的理想,怀着远大的抱负并将其一生贡献于教育,追求理想的实现”[16]44。

(二)教育观论

幼儿教师的教育观,是基于儿童观、经验观、教师观形成的一种专业认识。张雪门于20世纪50年代在《幼教辅导月刊》杂志发表《认清你的对象和你自己》,随后又通过演讲“认清幼儿并认清你自己”一题,从批判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成人中心出发,清晰阐明了幼儿教师应具备的正确教育观,即幼儿教师须“认清幼儿并认清你自己”[12]1425,认清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7]2,认识到幼儿的学习是依靠经验的生长。此外,幼儿教师还需认清教师的教育使命,即自身对幼儿的学习负有重要责任[5]1,引领幼儿认识社会、改造社会。

1.“认清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特性

幼儿是有别于成人的特殊的存在,“儿童自有儿童的人格”,“他的身体,他的精神,都和成人两样”[17]2。教师必须先“认清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幼儿,“然后可以谈教育”[18]2。

幼儿的学习发生于产生有价值经验的活动中,人类通过与环境的交互获得直接经验,张雪门将其称为人生的“基本经验”[19]21,是后续一切学习的基础。经验生长的过程,是由“固有的倾向,引出动作;现在的动作,改变倾向;倾向改变,动作也随之改变。如此循环不息,经验便不断的改造。每经一循环,在生长历程上就进展了一步”[12]373。幼儿在经验中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发展必须以行为做基础,脱离活动的学习是低效的;激发与维护幼儿的兴趣是引发学习的前提;单向传授、死记硬背等教育方式不适合学前幼儿,这也是幼儿园不能端坐静听、不能“小学化”的根本原因。

因此,教师要始终秉持“主观上忘掉自己,客观上认清儿童”[12]1409的基本原则。“主观上忘掉自己”,要求教师放低姿态,不要以成人视角看待幼儿。“客观上认清儿童”,要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独特的发展特性,在确保幼儿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后,“对于选材、教法、设备各方面才有把握,……这样就是好的教育”[12]1425。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忽视儿童当下的需要,只注意成人或社会的需要[12]1408。张雪门认为,教师对于幼儿,不应该像驯兽员之于动物;教师应该唤醒幼儿的需要,使之产生学习的欲望,再考虑习惯的养成与知识的学习[12]1415。

2.“认清自己”——明确教师教育职责

“认识教育,认识职业,而不认识自身,结果,教育者将仍陷于徘徊矛盾的苦闷,而不能获得坚定的信念。”[12]507教师对自身要有客观的认识,而后才有持久坚定的教育信念。幼儿虽有能力自主学习,但尊重幼儿不等于放弃教育幼儿,任由幼儿仅凭本能发展。教师应在“认清儿童”的前提下,充分履行引导幼儿学习的职责。张雪门认为,教师对幼儿的学习负有完全的责任[5]1。如何引导幼儿学习,教师需在三方面发挥作用。

第一,注意筛选课程经验。幼儿园课程须从幼儿生活中来,但生活中并非任何事情都适合选入课程[19]7。教师应作好经验的筛选,考量其是否能促进幼儿身体、知识、技能、习惯或兴趣、态度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幼儿将来参与日常生活与社会生活,以及幼儿是否有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张雪门尤其反对“孩子喜欢什么就做什么”的行为,而强调教师对经验必须经过精选,才能组成教材⑨。教师不仅要选取幼儿所需要的经验,还要选取幼儿所必要的经验[12]395。幼儿所需要的经验是指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与反应的,这类经验本身就能引发幼儿探究的欲望,激发其学习动机;幼儿所必要的经验虽并非由幼儿自发要求,但对于幼儿发展也极为重要,比如人类在社会中生活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包括饮食习惯、穿衣的技能、文字的知识等。虽然这些材料不能立刻激发幼儿兴趣,却是幼儿生活必要的经验,也要注意引导、激发、调动幼儿学习动机。

第二,引导幼儿“在劳力上劳心”。幼儿的学习是行动中的学习,不过并非所有的行动都有价值。对“行动”的教育价值,张雪门有着更深入的诠释:“教学的过程,就是依着正确的行动过程。胡想瞎干都非行动的正道;没有教育价值,也就非教学的意义了。正确的行动,实有目的,有计划,能实践,能有结果;结果虽有成败,但都足以改进经验。”[12]604行动要成为有价值的教学活动,必须“在劳力上劳心”,教师应注意培养幼儿在行动中思考,再以反思支配力量、改造在行动中的学习习惯,将行动与反思紧紧联系。为此,张雪门特别重视评价(张雪门称之为“检讨”“检查”)在教学中的作用。

第三,为幼儿的学习树立远大目标。张雪门强调,幼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基本习惯和基本意识,培养下一代的健全国民。作为中小学教育的基础,幼儿教育的价值不仅在幼儿个人发展,更在于国家与民族的进步。幼儿教师在培养时就须将“对于国际及社会有正确的认识,……并对婴幼儿童有热烈兴趣及相当之学识技能以完成……复兴中国之使命”[14]187作为重要目标,肩负着民族改造、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使命。教师应将幼儿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需注意对于社会过于远大的目标不是这一阶段儿童所能反应;与其注意超出儿童经验的课程,不如捉住儿童现时的心身[20]。因此,幼儿教育应从实际生活出发,向国家民族归结,既能切合幼儿生活经验,又能关注民族振兴的社会需要。

幼儿教师的职责,不在其知识传授的多少,而在于能否利用儿童的活动兴趣,使儿童与环境充分接触,从而唤起其需要知识的觉悟[21],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即发现与引导在前,指导与教授在后。幼儿的活动繁琐、复杂、千变万化,教师必须“时时审察,时时计划”[12]381。张雪门将幼儿教师称作“高深而重要的职业”[12]381,这种随机应变的教育智慧,才是幼儿教师工作的“高深”之处。

(三)专业学识与能力论

健全的学识与能力是教师支持幼儿发展的前提,是幼儿教师践行“生活教育”“行为课程”等教育理念的重要保障[12]388。

健全的学识包括儿童发展相关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通识性知识(普通学识)。首先是幼儿发展相关知识,除前文所述对幼儿的基本认识外,值得一提的是,张雪门特别指出教师要有对世界及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认识。张雪门认为,教育要取得成功,必须关注幼儿所处的环境及社会发展的趋势[12]1436。其次是教育教学知识,教学知识是引发幼儿有价值学习的必要条件。张雪门主张,必须根据自然生长的原则谋求课程的实现,以有用的自发活动实现教学的价值。教学方法并无定数,但其目的在于改造经验,使幼儿经验“有进步的扩充、发达与支配”[12]794。通过计划、组织、活动、联络、给予幼儿自担责任的机会等方式,以实现经验数量的丰富、经验质量的提升以及经验于新情境的运用。此外,教师还需注意持续充实普通学识,应对幼儿变化的学习兴趣。例如,种植、烹饪、建造、艺术等方面的活动都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如何将幼儿兴趣转变为学习动机,教师必须补充相关方面的基本知识[12]1424。教师能注意到这些方面,孩子们所得的经验自然丰富。因此,幼儿教师的学识并没有固定的范围,可以说,幼儿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教师就需要了解什么。教师的专业学识必须在与幼儿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印证,继续深化学习,从而转化为教师的专业能力。

健全的能力包括教学、观察、反思评价以及沟通合作能力等。第一,教学能力。教学并非简单的“教”,主要包括选择教学主题、决定课程单元、准备教材、引发动机等[12]388。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以幼儿和教师共为主体,以“教”引发与指导幼儿行为的能力。第二,观察能力。观察是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有观察能力,仅凭借书本学习到的“幼儿”并不是真正的幼儿,对于幼儿必须要通过观察、与之共同活动来了解。观察也有利于教师发现教育问题,产生新旧观念的冲突,从而实现个人修养的进步[12]381。第三,反思评价能力。张雪门强调,教师活动“不仅限于教学一种,尤当注意于观察和测验”[12]388。这里的“测验”不是“测查”幼儿能力,而是一种对行为的“批评”“检讨”“验证”。幼儿活动不论成功与否,都应该仔细回顾,即有“批评”——哪里成功?哪里不成功?为什么?还可以怎么做?批评是求经验的组织,验证是求经验的进展。如能将成功的原因组织在经验上,就可以支配下次的活动,实现经验的改造。因此,教师应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客观记录幼儿行为,帮助儿童回顾、详细评价他们的行为,以及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自己评价自己行为的习惯。第四,沟通合作能力。在张雪门眼中,教育的力量需要通过合作实现,“教师担任大众儿童的教育,却需要相当的同志”[12]508。教师首先要组成一个集团而形成一种“力”,依靠团体,互相提供助力。其次,还需注意与家长合作,先以幼儿的进步增强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再组织亲职教育[12]985。更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各种讲习会、讨论会、茶话会,增进关系,鼓励家庭参与幼儿教育。此外,教师还应注意与社会联系,幼儿园是整个社会建设的一部分。“教育的力量,在现代,是有限度的;单依教师集团的单独力量来建设新社会,这又陷入‘教育改造社会’的浅薄观念。”[12]510教育要发挥改造社会的功能,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要想提高全社会教育的意识,教师应投身社会各种组织,幼儿园应积极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观摩。幼儿园不应仅是幼儿活动的场合,更应成为当地文化的中心,以此实现幼儿教育与社会的真正联络。只有将教师作为“民族改造的先锋”,学校作为“社会建设的灯塔”[12]509,教育才有可能影响全社会的建设⑩。

(四)教学方法论

教学方法是教育实施中所必需的方法或手段上的教育修养。“教师在实施上,次于教材,所需要的是方法。没有方法的教师,无论教材如何的丰富,技能如何的精熟,归根结底仍旧不能引起儿童的反应。”[12]388“做学教合一”是幼儿教师教育实践所必需的根本的方法。“行动”是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核心,幼儿教育离不开“行动”。张雪门一贯重视行动在教育中的价值,“做什么,学什么,学什么,教什么”[14]192;同时他也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主张的支持者和积极践行者。他将“做”作为幼儿学习的基点,“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方法为幼儿提供了接触环境、认识环境及改造环境的机会。他更将“做”作为教师教学的手段,“做学教合一”也为教师提供了参与儿童、理解儿童、支持幼儿的机会。教师和幼儿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教、一个学的关系。师幼间的关系建立在“做”上[12]376。在“做”上教的是教师,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可见,教师或是学生,角色身份并不是固定的。只要能在“做”上教的,就是真的教;能在“做”上学的,就是真的学。这是对传统教育中“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一大颠覆,以“做”统一“教”和“学”,将教师与幼儿放在平等的地位。

教师要兼具“做事”与指导儿童“做事”的能力。具体来说,可以采用游戏、合作、讨论的方法等[22],这些都是适合幼儿“做事”的方法。当然,“做”要成为有价值的教学活动,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尤须有检查,要在“劳力上劳心”。妄作盲动、胡思乱想、劳力劳心(知行分离)都缺乏教育价值,只有“在劳力上劳心”才是有价值的行为[12]1428。教师必须形成“在劳力上劳心”的工作习惯,不仅运用身体力量做事,而且充分地用心思考。所谓“知行合一”,所谓“手脑双挥”,都必须根据“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的原则。张雪门的学生华霞菱在谈到他们实施行为课程的过程中,曾举“做豆腐”一例。幼儿对豆腐的制作感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做豆腐的单元活动,在行动上,可以到豆腐店参观,请教师傅豆腐的制作方法;回到幼儿园,教师给儿童提供石头碾子,让他们自己磨豆子。在思考上,幼儿在制作豆腐的过程中通过操作、观察、实验、比较,尝试解决自己的疑问。豆腐的由来、制作方法、其中发生的反应变化,通过“在劳力上劳心”,实现经验的改造与升华。

(五)专业发展论

专业发展可以保证幼儿教师始终能够适应幼儿、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满足教师个人专业成长需求。在国家内忧外患,正常师范教育尚未普及,幼儿教师专业素养良莠不齐的情况下,张雪门能够领风气之先,提出幼儿教师专业持续发展,乃至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理念,体现了其对幼儿教师专业性的深刻认识。他指出,“因为社会本来是常动不居的……人力未必百分之百都能适应这一环境的要求,还得重新检讨、计划和行动,直到经过无数次,才能完全达到目标。然而这一目标曾几何时,又因受他种环境的影响,又会发生多少的偏差,必须重新检讨、计划和行动。这些检讨、计划和行动,在教育上都可以说是学习。因之,人便得活到老学到老”[12]1355。

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个人与集体的力量。从个人发展看,教育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适应幼儿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达成教育目标,必须经历无数次的“检讨—计划—行动”循环。这些检讨、计划和行动,就是教师在实践中获得专业成长的过程[12]1355。教师要养成反省的习惯,在省察中实现人格修养的提高、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加强、方法的改良等等;通过走到幼儿中和社会中去,以谦虚的态度对待幼儿和社会,在实践中反思,才能发现幼儿和社会真实的需求,才能完成教育的使命。仅以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应付工作,不能适应社会,更不能引领幼儿发展。

教师个体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教师专业的发展,除了通过自省,还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12]510。如何发挥集体的力量促进自身专业持续发展?第一,参观优质、有自己教学主张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并非闭门造车的过程,参观是借鉴他园之优点,比较他人与自身之不同,借鉴他人优势解决本人困难的重要途径。要使参观的价值最大化,教师必须以省察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在请教问题、解决问题时,专业发展也就自然发生了[12]985。第二,增加交流讨论的机会,如定期举办读书会、讨论会等。如有条件,应与园内外的教师组建学习团队,针对各人学习心得或工作困惑相互交流,也可请专家指导[12]1062。这种共同学习不但可以营造良好的专业发展氛围,也切实解决了教师工作中的难题。第三,教师团体应走进社会,参加社会组织[5]3。不要局限于所处的一方狭小天地,应积极联络社会,不但在社会实践中自我发展,更应向社会宣传幼儿教育,增进全社会对幼教事业的重视。

当然,这一时期张雪门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探讨也存在不成熟之处。首先,在国家危亡的历史背景下,他对幼儿教育赋予了较高的救亡图存价值,尤其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他的理论表现出浓厚的民族改造特点,表现为对国家、民族需求的强烈回应,这也是他与同时期其他幼儿教育家观点的主要分歧之处。张雪门民族改造的幼儿教师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民国时期战争背景下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点,对于激发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动机、培养教师对幼教事业的献身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史上确实推动了幼儿教育的发展,只是对幼儿的生活、兴趣、需要有所忽视,限制了张雪门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科学探讨。其次,张雪门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探讨缺少更加系统的梳理与探讨,尽管他极力强调“健全”素养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且其丰富的师范教育经验有力地支撑了他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探讨,但遗憾的是,他关于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讨论几乎都零散地分布在其各种著述中。由于缺少系统组织,这一理论也存在论述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的问题。如其理论中很少有关于保育的部分,对幼师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指导幼儿游戏能力[23]等方面的阐述也不够深入,以及主要关注幼教实践中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具体专业素养,未能形成系统化的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理论。对这些不足的反思,对于当今幼师专业发展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历史启示

张雪门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理论是他基于对幼儿、对教师、对幼儿教育、对国家发展需求的关注,以幼儿发展需要为起点,以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为主线,以幼儿园与幼儿师范学校为试验基地,秉持高远的家国情怀,在实践中逐渐发生、形成的结晶。张雪门在吸收海外先进学前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源于中国的本土化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格修养论、教育观论、专业学识与能力论、教学方法论、专业发展论等五大理论,并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明确的基本要求。这是民国幼儿教育工作者自觉研究、试验、推广幼儿教育的重要成果。

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是影响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2012年,教育部发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教师专业素养得到了更多关注。已有研究指出,目前幼儿教师在专业理念及师德方面、教育观以及专业发展能力方面存在职业认同感不强、教育观念偏差以及职业发展规划不明确等问题[24-25]。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26]。新时代教育改革机遇之际,张雪门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理论对建设高素质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具有重要历史启示,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树立重道德、重品质、重信念的教师人格修养观。为了让每位中国儿童都接受完善的幼稚教育,张雪门立志要培养能够为了孩子、为了中国新一代国民献身的幼儿教师。这些教师不但要有熟练的技能技巧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有“高尚、坚贞、优美的人格修养”。张雪门对幼儿教师人格修养的强调,事实上体现了他对幼儿教师在其岗位上要“站得了”“站得久”“站得高”的要求,“高尚、坚贞、优美”表现为一种精辟而又通俗的总结。人格修养是幼教工作质量的保障,更是教师坚守幼教岗位的前提。在战事吃紧、物力维艰的20世纪上半叶,张雪门的学生们依旧能对幼教事业充满希望,为实现幼儿全面发展而主动克服工作困难,以顽强的态度坚守幼教一线岗位,这正是“人格修养”在教师专业生涯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证明。戴自俺曾感慨:“师范教育能办到这样的地步,让师范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终身从事教育,这便是最大的成功。”[14]220同时,张雪门倡导以更加开阔的视野看待幼儿教师的责任与工作。幼儿教师除要有“慈母的心肠”,肯尽“保姆的责任”,能应用科学的教育技术外,还应有高度的政治认识,能明白我国近百年来历史发展的特性以及教师对民族复兴应负的责任[27]。当代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应将人格修养作为教师教育工作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倡导培育“人师”型幼儿教师。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在任何环境下开展工作、坚持工作、创造工作,才能有全身心投入、百折不回的精神,才能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第二,建立科学儿童观与教育观,落实教育者职能。“儿童中心”是民国教育思想中的一记“强音”,在张雪门的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理论中表现为对幼儿的理解与尊重。儿童是教师的“镜子”,是“航海的明星”[28],教育必须建立在“认清幼儿”的基础上。同时,教师一面要以谦逊的态度了解认识幼儿,一面要精准把握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定位,在认清幼儿的基础上,充分履行教育者的职责。“认清幼儿并认清你自己”是张雪门对幼儿地位与教师作用间平衡的有益探索,具体表现为放低姿态,观察幼儿、追随幼儿、相信幼儿,继而通过引导而非教训的方式,不包办、不代替、不剥夺,给予幼儿在行动中学习的机会。这一探索使“儿童中心”的理念落地,并使教师明了如何教、为何教、何时教等幼儿教育中的关键问题,使教师与儿童的活动成为有计划、有组织、有价值的活动,在确保儿童地位的同时,将“教”与“学”的矛盾转为共生。

第三,开拓“在劳力上劳心”及“活到老学到老”的专业发展路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依赖持续的专业实践,实践是贯穿教师专业发展生涯的“活课本”。张雪门强调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劳力上劳心”,主张知识与能力必须融入实践才能体现其实际意义。“在劳力上劳心”是张雪门实践观念的精髓。通过实践,教师得以了解幼儿发展真实所需,得以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以明确当下自身知识与能力的不足,在做中学、做中总结、做中提高,实现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持续发展。除了个人要有自省的意识,张雪门还特别重视教师团体的力量。为发挥教师集团的作用,贯彻“学本于做”的专业发展原则,进一步促使教师养成“在劳力上劳心”的实践习惯,张雪门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在北平幼师及桂林分校的实验:在校内,他主张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体生活,每周教师应有专门的时间进行团体报告,检讨本周工作、研讨实践中的问题,并计划下周工作,实现“互教共学”;在校外,他积极筹办幼教指导刊物,刊登幼稚园课程实施报告、工作计划以及教育问题讨论;他还举行讲习会,召集各地毕业生回校,以讨论各地实际问题。事实证明,实践是幼儿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一个有效的办法”[14]203。

张雪门的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理论源于中国本土实践,在20世纪上半叶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师资,促进了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陈瀚笙先生曾评价:“雪门先生办的幼稚园和幼稚师范很有特色。”[12]1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张雪门永远能在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根据中国社会的真实现状和儿童的发展需要,以落地生根的方式办教育。他的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理论是极具中国特色、本土特色的,他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是极其“接地气”的;他永远在回应办学当地人民和儿童的需求。《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及基本内容框架,与张雪门的观点高度一致,正体现了他的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理论是精辟的、准确的,即使到了今天也不落伍、不过时。在强调“立德树人”、培育“教育家型教师”的今天,张雪门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理论依旧散发着活力。今后,张雪门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理论将进一步指导我国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质量是当前教师队伍发展的关键,应进一步认识师资在幼儿教育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在教师培养和培训过程中坚持师德为先,加强教师理想信念与责任担当,明确教师教育对象与教育目标,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踏实研究与解决问题,以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

注释:

①海归人士,这里指清末民国时期在世界各国求学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具有教育救国的崇高理念和得天独厚的学行优势。大量留学归国的海归人士是推动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其中学前教育界“海归”代表人物有陶行知与陈鹤琴。

②包括张雪门其弟张三茂、其女张玫、其媳崔同宜,其同事学生熊毛彦文、台静农、叶楚生、徐言于、洪炎秋、张清源、纪海泉、朱秀荣、关毓兰、彭震球、陈约文、徐君武、徐克日方、张允中、门祝华、黄进生、何少康、许碧莲、王介容、池宝华、李蟾桂、姚润珍、华霞菱、王静珠、余柏玉、林香、林爱、谈卫那、王桂梅、黄碧云及育幼院诸导生等人的纪念文。

③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规定承担保育教导之事者为“保姆”,此为中国早期的幼儿教师。

④需要说明的是,张雪门并非将中国幼稚教育的问题归咎于教师,只是为了避免泛泛而谈。他认为特别需要阐明教师对幼儿教育的重要影响,以及说明当时大多数幼儿教师素养不能满足儿童发展的事实。他在论文最后也特别声明了这一点。

⑤在张雪门著述中,多有将“儿童”与“幼儿”混用的情况,综观其论述,“儿童”一词多指“学龄前教育的对象”。当其谈及“儿童”“儿童观”时,多指0~6岁幼儿,而谈及“幼稚园教育”“行为课程”时,多指3~6岁幼儿。他在20世纪50年代发表的《儿童节的感想中》指出,“我不是说儿童教育和中小学无关,但幼稚园教育是中小学的基础,如果基础坏了,即使将来想好,也就不太容易”。可以看出其所研究的“儿童教育”实际是指向幼儿的教育。为避免混淆,本文论述部分使用“幼儿”,而引用部分依旧采用张雪门的“儿童”,以忠实于史料,特此说明。

⑥此前,张雪门还担任过其他幼稚师范校长,如星荫幼稚师范学校(1921)、北平孔德幼稚师范(1928)。

⑦张雪门对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主张,既是积极赞赏者,也是身体力行者。北平幼稚师范的校歌就是一个明证,歌词为:“生活兮教育,生活兮教育,我们生命唯一之伴侣。为汝勤力,不分旦夕,为汝驰驱,不顾险夷。人生意义在利他,他利己亦利,生活兮教育。/纯朴兮孩子,纯朴兮孩子,未来世界好坏之主体。浑然心地,不知害利,乐哉游哉,不计非是。社会价值在没我,没我以利人,先利小孩子。”参见:戴自俺.陶行知与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的深厚友谊[J].幼儿教育,1991(11):7-8.

⑧参考著述:《幼稚园组织法》第三章 教师;《新幼稚教育》第三章 幼稚园教育的对象和目的;《幼稚园教育概论》第八章 教师;《幼稚教育新论》第六章 今后的教师;《实习三年》;《幼稚教育论丛》;《幼稚教育讲义》第九讲 幼教的师资。参考论文:《儿童观之幼稚教育》《幼儿教育最容易犯的错误》《教师进修今后应亟重人格》《教师节谈教师进修》《活到老学到老》《从事幼教者今日应该如何努力》《认清你的对象和你自己》《幼稚教育之重要与其现状以及今后我们应负大责任》等。

⑨源自笔者对王静珠女士的访谈。王静珠,台中教育大学名誉教授,1959年在台湾教育部门纪海泉引荐下,结识张雪门,并在张雪门指导下完成其《幼稚教育》一书的撰写。此后一直与张雪门保持书信联络。

⑩这里张雪门讨论的落脚点在于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与幼稚师范教育,他具体讨论了幼儿教师为改造民族可以作哪些努力。可以看出,这种讨论在其他层次的教育中也是相当有价值的。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儿童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