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四重价值维度探析
2023-03-02刘浩林
□ 李 劲 刘浩林
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5.,“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阐明了生命共同体的双重意蕴。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还进一步指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3)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3.这一理念科学廓清了自然环境的重要地位,合理调节了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深刻阐发了和谐共生的理想旨归,是追求人和自然双重解放的思想指引。当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4)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03):4—19.,深植生态保护意识、平衡人与自然关系成为当务之急。从价值维度对生命共同体理念进行分析研究,领略理念蕴含的深刻价值反思,剖析它的价值取向、把握它的价值实践,进一步体悟其殷切博大的价值情怀,有利于充分发挥生命共同体的理论指南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擘画生态文明蓝图、开拓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
一、价值反思:开创生态危机治理新范式的逻辑起点
伴随时代发展,资本主导下的工业文明带来了生产力的惊人提升,但同时也对自然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摧残损害,资源紧缺、人口膨胀、生态破坏等现实冲突催生了一系列对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反省和追问。生命共同体理念直面这一众说纷纭的时代议题,针对生态危机及其带来的精神危机、社会危机展开深刻的价值反思,凸显出强烈的生态自觉和价值自觉。
生命共同体理念既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又把握住人的主体地位,它反驳了生态中心主义的内在价值论,并指明人与自然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独特关系,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共生价值”,完成了生态文明理念价值内核的创造性转化。内在价值是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理论支撑,深层生态学派创始人纳斯指出:“人类的福利和繁荣以及地球上非人类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同义词:内在价值,固有价值)。这些价值不依赖于非人类世界对于人类目的的有用性。”(5)Naess A.The Deep Ecological Movement:Some Philosophical Aspects[J].Philosophical Inquiry,1986,8(1—2):10—31.质言之,世间万物、所有存在都有其价值,这种价值蕴含于其自身之内。以这种理念为指导,摒弃开发利用自然、彻底回归自然似乎成为人类对待自然的应有态度。但是内在价值过度美化自然界的作用,缺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把握,并由此带来联结性和关系性的丧失。一方面,内在价值论妄图从自然的现实事实直接得出其本身蕴含的内在价值,没有妥善地解决休谟难题,混淆了事实和价值的区别,忽略了两者之间偌大的差距,亦即缺少联结性,这也致使内在价值的出场直接缺少连贯逻辑的支撑。另一方面,价值是一种关系性概念,它必然在主客体的关系中产生。在生态中心主义者那里,自在价值没有在一定关系中进行孕育而直接脱胎于自然的自为存在,如此它便陷入了实体的范围,关系性的缺失使自在价值不能成为未来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支柱。正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所言:“人类‘利用’自然的意愿将大量地包含道德、精神和审美的价值——但它们是人类的价值,而不是从具有它自己神秘而不可接近的目的的一种外在的、被崇拜的自然中解放出来的想象的‘内在’价值。”(6)[英]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M].刘颖,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168.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们本身的欲望和需求。如果忽略人的存在,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神秘主义的泥淖,通过降低人的存在感和蔑视人的尊严来彰显自然界的价值,这种价值终究也会失去其意义。
生命共同体理念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从整体性视域出发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融共生。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3.同时,他还强调自然界和个体的人对于历史实践的前提性制约作用。显然,自然界作为原始生存资源的唯一供给者,更具有根本意义上的外在约束作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石”(8)耿步健,葛琰芸.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内涵及意义[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22—27.,实现自然界可持续发展是追求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此,人与自然的共生价值逐步显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02).,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从深层意义上阐发了共生价值的意义,即人类和自然相互依附、共存共荣。共生价值的提出是对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双重审视,它既非生态中心论所谓的自然界自在拥有的“内在价值”,亦不同于人类中心论所表达的人为自然设定价值、偏重自然“工具价值”的观点,而是突出人与自然两个系统的和合共生。共生价值是一种关系价值,是人与自然之间有机联系的表征与拓展,两者依凭物质循环和能动实践展现出相互制约、相互调节、井然有序、共生共长的双向互动关系。
总的来说,生命共同体理念对于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内核展开反思,辩证性地把握人的需求的满足和大自然良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构想,实现了价值内核从内在价值向共生价值的转化。共生价值沿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开拓了马克思恩格斯“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的一体性观点,凸显了谋求人与自然双重解放的理想。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支点的共生价值,将促进建成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绿色发展之路。以这种发展道路为指引,人们既能实现自身需求,也能避免消费主义和贪婪欲望带来的铺张浪费。同时,共生价值将在未来时空中引导人们建成一个“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7.的社会,使人能够在自我解放和自然解放相统一的过程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对于理论内核的反思,同样催生出对于外部世界的反思。生命共同体反省人与自然、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生态不平衡关系,凸显出将正义价值和生态价值相结合的追求。正义,常常包含着一种“应得”的意蕴,正义价值意味着某种价值的“应得”,同时它作为一种关系价值,与自然生态产生关联时得以表现出复合性的意义,即对自然界应得的生存发展权利的保障。罗尔斯提出了关于正义的两大原则,并在首要的“自由原则”中表达出“正义即公平”的思想。作为公平的正义可以运用于人与人的领域是彰明较著的,然而一旦涉及自然界这一非人类生命体,公平的正义就不能成为大自然中正义的表征。因为人类难以将自然界完全地当作同类来对待,有时甚至会不理性地牺牲自然利益来满足自身需求,由此在人与自然的正义领域,就呼唤一种全新的正义观来实现人对非人真正意义上的公正。生命共同体理念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白领域,它以人为价值主体,谋求人类群体生存发展的同时,从伦理正义上追求对自然界蕴含的生态价值的维护。生命共同体理念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旨趣,就是将正义价值和生态价值相结合,促进对于生态公平正义的追求。
坚持正义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有效结合,是践行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内在要求,强调了人与自然同为生命共同体的必要构成部分,在各自谋求存在与进化的过程中,应当以和谐共生的价值立场去面对不可避免的利益争端。体现这两种价值密切耦合的生态正义,能够合理缓解人与自然间的利益矛盾,对生态正义的践行也就意味着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1.生命共同体理念要求人们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的立场和心态,自觉承担起对自然界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生命共同体理念所引导的这种正义和道德层面的维护,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人对自然的迫害,进而惠及人类本身,达成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的和谐,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16)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296.
同时,生命共同体理念阐发出来的生态正义,更加注重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生态不平衡问题,这种重视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强调维护代际间的生态正义。罗尔斯曾提出正义的储存原则,这种原则“可以被视为代际之间的一种相互理解,以便各自承担实现和维持正义社会所需负担的公平的一份”(17)[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79.,来在代际之间贯彻公平正义。将此原则引入生态环境领域,就与生命共同体对代际之间生态正义问题的解决不谋而同。在当代过量消耗资源、过度破坏环境,是对子孙后代生存资源和生活环境的剥削和压榨,更是对人类长久发展这一愿景的侵犯和破坏,当代人应当明确认识到自己沉重的生态责任。基于此,生命共同体理念愈加注重保护后代人的核心生态利益,“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4.从代际生态正义的角度出发,才能理解“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于民族未来”(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8.这一话题的深刻意义。另一方面,强调维护国际间的生态正义。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在全球范围内攫取资源、产生垃圾,赤裸裸地展现出生态霸权主义。爱护生态、保护环境是人类进化史中的永恒主题,在这方面不同国家有共同的义务和责任,但应当明确这种共同是以现实区别为基础的共同。发达国家依托资本掠夺和积累率先开启现代化进程,对自然界造成更多无法挽回的玷污和损害,在环境修复和生态治理方面理应承担更多责任。只有在这种“差异的共同”理念指导下开展环保工作,才是对生态正义的真正捍卫。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2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0.,把构建生命共同体和开创人类命运共同体牢牢地结合起来,将生态正义理念落到实处,应用到绿色地球的建设进程中去。
二、价值取向:追求人类真正解放的伦理至善
生命共同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是期望通过建立和谐的生存生活状态,使得人类可以进一步追寻自由自觉的存在状态,最终获得真正的自由,这是生命共同体的根本价值取向。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21)[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人的生命活动是自由的活动,因而人亦是“自由的存在物”。但在西方“深绿”思潮和“浅绿”思潮的观念中,人和自然的本性都遭到掩藏,尤其是人的自由本质在被掩盖和异化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人类获得真正自由成为一种奢求和妄想。
以生态中心主义为核心的“深绿”思潮,强调把道德关怀的范围扩张到非人类生命体中,有着鲜明的反人道主义色彩。它秉持自然优先论,把人类和自然对立起来,对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持有明确的反对态度,向往一种人类从未染指的自然,即“荒野”。“深绿”思潮过分强调地球和自然界的作用,这种主张漠视了人的自在本性,它勾勒出的人类屈服于自然、听从于自然、唯自然是从的图景,突出表明了人不再是目的,显然是对人的理性的亵渎和否决,掩藏了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同时,“深绿”思潮把经济和科技的进展看作生态危机的根源,构成了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否定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推动文明发展的人的创新性、能动性也在无形中遭到压抑和批判,人类无法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人的自由本性难以得到充分展现,甚至在一系列的否定中趋于黯淡消失。自然的发展历程不是单纯独立的,是与人类社会协同进化的人化自然的发展过程,当人的自由本质在“深绿”思潮中逐步褪色、渐趋隐藏,自然的完全性也受到削弱,自然实现发展的可能性就受到严重制约。
以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浅绿”思潮,主要观点是在资本主义的框架内进行生态治理,“通过技术革新、自然资源市场化和制定严格的环境政策来解决生态危机。”(22)王雨辰.论西方绿色思潮的生态文明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17—26.“浅绿”思潮摒弃了以康德“人为自然立法”为代表的过分抬高人类主体地位的理念,并且批驳了狭隘短视的人类沙文主义,指明以人类为自然主宰的观点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日渐紧张。“浅绿”思潮固然肯定了人类的价值,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部分不足,但是这些缝缝补补式的改进没有脱离把自然视作工具的根本观点。它们主张通过技术与政策治理自然,本质上还是蕴藏着人对自然进行支配、控制、统治的意涵,而且这种治理在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制度下开展,自然必然会被资本操纵和剥削。“浅绿”思潮的思维逻辑依然以近代机械自然观为基础,自然在这种理论框架内成了资本无限度追逐利益、满足自身需求的工具,其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实质是资本中心主义,技术和政策只不过是资本掠夺自然资源的中介罢了。自然成为资本的工具、成为工具理性的奴仆,人类就无法真正做到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也就不可能实现。同时,自然的工具化也会使人的本性被掩盖,人们漠视资本对自然界的剥削,不愿承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也终究不能避免资本对人的异化,人的劳动本身变成异己的力量反过来统治人,马克思描述的四重劳动异化现象将一一呈现,最终人自身的规定性湮灭在资本的运行逻辑之中。如此,在自然的本性丧失的同时,人的本性也会被隐藏,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将不再可能。
无论生态中心主义还是现代人类中心主义,“都是把孤立的个体作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否定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的有机统一”。(23)刘燕.“生命共同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格局[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9(01):11—16.生命共同体理念正是对上述两者的重构和超越,正所谓“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4.。生命共同体看到了人和自然之间休戚与共、共生共荣的关系,在脱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下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处新面相。它一方面批判人对自然的依附和崇拜,突出“人是目的”,充分体现“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8—119.;另一方面使自然摆脱资本的异化,在自然实现本性的同时人也脱离资本的异化,凸显自我的自由本质,人与自然双双实现了本质的复归。
以批判“深绿”“浅绿”思潮为基础,生命共同体理念谋求人类自由的取向与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呈现出理念追求上的一致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19世纪,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但这也导致资本逻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愈发不可调和。马克思和恩格斯辩证性地审视其面临的时代难题,有力地把握问题背后的本质,指出“瓦解一切私人利益只不过替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转变,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两个和解”的提出,是解决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理论探索,表明了人与自然实现双重解放的实践逻辑。在新时代,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遵循了“两个和解”的思想精髓。
第一,生命共同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解。自然界是人类存活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离开了大自然供应的生产工具和原材料,人类社会的维持和进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但同时,人类“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3.,对于人的目的性闭口不谈无异于掩耳盗铃。能动的个人总是以自己的内在尺度去认识和改造万物,人们对自然的索取和利用终归要靶向性地达成自己实践活动的目的。因此,关键之处在于避免人类对自然的支配和征服倾向,在内心深处树立敬畏自然的信念,在实践中表达爱护自然的态度。正因为“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所以要在生命共同体理念指导下,充分利用人作为智慧生物的精神和意识来达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立足于尊重自然的基本立场开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实践,最终在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相统一、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过程中,完成“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8—929.。这种和谐状态下的调节和利用不仅不损害自然界的根本利益,而且能帮助自然界开创更多发展的可能。
第二,生命共同体追求人与人的和解。人与自然的和解固然是人之解放的前提基础,“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3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7.,但当人与自然的相处向着和睦状态发展时,新的理想探索必然要落脚到对人与人和解的追求上。一方面,追求人与人本身的和解。在维护生态、节约资源的过程中,人通过节制侵占自然资源的贪婪欲望而发掘出自我的善真本性,与自己的过度膨胀欲望达成和解。人不被无底洞一般的贪欲所吞噬,能够运用理性和意识来控制需求,维护了人之为人的基本尊严。同时,生命共同体理念看到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局限性,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基点,发起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这摒弃了资本对改造自然的驱动刺激作用,让人从资本的奴役下脱离出来,既避免被资本驱使着掳掠自然资源,也摆脱资本对自身的盘剥。人不会再让无形的资本力量和异化统治来支配自己,可以“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3.。另一方面,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解。生命共同体将个人和集体紧密相连,明确个体的人和集体群类之间共存共荣的关系,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统一将促进个人与集体的和解。个体清洁环境的力量将汇聚成保护生态的磅礴伟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在这样和谐的状态下,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得到和解,每一个人都能在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去探寻人性中的本质内容。
对于“两个和解”的追求,赋予了生命共同体价值取向全新的内涵。它倡导人类获得真正自由,为人的发展指明未来进路,即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两个和解”的过程是人与自然双双得到解放的过程,人不再被异己的力量所统领,掌握了自然运行规律和社会历史规律的人将合理运用规律,自由自觉地缔造自己的历史。人类追求的自由王国,正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3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7.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社会;那时的共产主义,正是“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
三、价值实践:从理论批判到实际指导的现实路径
生命共同体理念不仅是意蕴深厚的哲学概念,还是具有鲜明实践指向的生态文明建设纲要。生命共同体超越西方生态治理观,开创“德法兼具”治理观,同时秉持整体思维与“和合”思想,推动生态治理的价值实践。
针对生态治理的方法论,西方一直有诸多激烈争辩,其中两种主流观点可以概括总结为德治主义和技术主义。倡导生态中心主义的学派坚持生态治理的德治主义,即通过价值观的修正和道德的约束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长期不平等的畸形关系。生态中心论者既谴责人类对自然的侵占,也把科技发展看作破坏生态的主要原因,因此他们“缺乏对现代大规模技术、技术与官僚精英的信任,而且他们憎恨中央集权和物质主义”(37)[英]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M].刘颖,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48.。这就导致了其生态治理观上单纯的德治走向,他们主张依托价值观转换带动生存方式的变化,进而实现生态优化,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很难在现实土壤中落地扎根。另外,倡导人类中心主义的学派坚持生态治理的技术主义,渴望凭借技术改进、政策革新、治理创新实现经济发展和环保工作的双重提升。他们从促进资本主义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妄图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结合预防、整治、惩罚等功能全面的政策,就可以在生态保护工作中高枕无忧,他们忽视了人的环保意识对治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必然要落入技术至上主义的窠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任何目标的实现,任何规则的遵守,既需要外在的约束,也需要内在的自觉。”(38)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3.生命共同体理念正是以规章制度作为外在约束,用文化熏陶诱发内在自觉,以期完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宏伟目标。这个过程实现了德治主义和技术主义的辩证统一,阐发生成“德法兼具”的生态治理观。一方面,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法规制度,推行严格全面的自然治理政策,辅之以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先进绿色技术,最终建立系统性的外在保障体系,在客观的“法”方面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3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99.,利用评价指标的指向作用在全社会引导建设生态保护文化,并最终树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良好价值观,让内生的强大动力规范调节环保行为。让环保成为人的道德自觉,在主观的“德”方面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德法兼具”的治理观整合各方优势,秉持系统思维,在刚柔并济中推动“形成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4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9.
在“德法兼具”的治理观基础上,生命共同体还批判汲取西方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继承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对西方生态治理观的全面超越。西方生态整体主义思想表明,“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用来处理人与土地关系的伦理,也没有一种伦理,用以处理人与土地上所生长的动植物之间的关系”(41)[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舒新,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209.,并进一步指明了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的思想。生命共同体借鉴吸收整体主义的理论精华,其思想肌理中无不体现着整体性、系统性特征。首先强调自然本身是一个整体,“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4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7.,大自然天然拥有互联共生的整体之美,因此治理自然界“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注重从整体入手”(4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6.,坚持对生态环境的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其次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以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为中介的”。(44)孙要良. 唯物史观视野下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解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04):85—91.人应当爱护自己的自然家园,将此整体观落实到实践中,就是治理自然的同时也要整治人类社会的生产运行,通过构建绿色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聚敛和抽剥,让人与自然都享有自在发展的权利。同时,我国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深邃的自然智慧,“中和”指导人要有限度地向自然索取,“道法自然”教导人遵循万事万物规律,“天人合一”引导人追求一种至和状态,以实现内心的清净和灵魂的安宁。生命共同体理念沿承天人一体、和合共生的理念,强调自然和谐、人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三者之间的融溶贯通,在“合”的状态中达成“和”的境界,最终促进生态善治与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生命共同体理念蕴含的生态治理观作为一种崭新的、全面的、系统的治理观念,其德法兼具、注重整体、追求和谐,是在新时代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原则旨向和实践进路。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清理前行道路上的多重阻碍,推动开展丰富多元的生态治理价值实践。
同时,以基础层次的生态治理改革实践为前提,生命共同体理念将眼光看向更深层次,它为生态危机把脉问诊,精准探清资本逻辑这一根本病因。生命共同体理念通过批判资本逻辑,摒弃资本对人与自然的掠夺和异化,进一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价值实践。随着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快速发展,资本这一“普照之光”在现代社会中拥有愈来愈大的权力。资本依凭生产和再生产活动,轻而易举地操控劳动力,并借助人逐步侵蚀自然界,资本得到“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4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32.。资本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运转轨迹和发展规律,就构成了资本逻辑。资本逻辑作为“物化的生产关系的资本自身运动的矛盾规律”(46)鲁品越,王珊. 论资本逻辑的基本内涵[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05):3—9.,因其无休止索求剩余价值的本性和追逐快速资本积累的欲望,迅速地霸占各种资源、掠夺各项利益。在自然界中,空气、水、土地等资源都要为资本的增殖目的服务,它们成为资本机器运行的“螺丝钉”;在人类社会中,资本吮吸活劳动的鲜血获取生命力,人本身变成资本扩张的工具,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被异化为露骨的经济利益关系,他们成为资本无限逐利的“工具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资本逻辑的钳制下更是伤痕累累、日趋脆弱,资本逻辑在背后的操控让人对待自然的方式成为集污染、破坏、侵掠为一体的“犯罪行为”。人类沾沾自喜地以为征服了自然,殊不知“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560.。
就掠夺行径而言,资本逻辑对于人与自然存在空间和时间双重维度的掠夺。“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4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9.,在空间上,资本不顾一切实现增殖的逻辑,表征出资本蛮横的扩张特质,这种扩张性压榨了人与自然的生存发展空间。无节制地伐木开矿、肆意排放污染物,导致生态产品赖以存活的自然空间被逐步侵蚀,人类需要的各种资源质量下降,变相丢失良性发展的空间。同时,借助蒸蒸日上的科学技术,资本获得“科技加速度”,资本不再甘于一隅之地的掠夺,而把目光瞄向了整个地球。在依托全球市场和互联网而关系日益紧密的地球村中,资本的空间布局趋于扩大,这种全球性的空间掠夺正是对全体人类根本利益的攫取。在时间上,资本妄图无底线地缩短周转时间来获取更多利益。虽然自然界有其内在运行规律,但是“血淋淋”的资本选择忽视生态循环周期,为了更快获取资源、更快实现增殖,资本罔顾部分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无视其他资源恢复的周期性,开展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开采。如此一来,资本逻辑不仅消耗了自然界可预见的未来发展时间,还透支了人类社会后代的存续时间。资本“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4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一个资本无限增殖、人与自然却双双陷入不可持续境地的残酷世界。面临这种危机,生命共同体理念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批判资本逻辑的掠夺问题。面对空间被压缩,生命共同体理念站在“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5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1.的角度,表明生态空间被压缩亦是人类生存空间的减少,要“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5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实现绿水青山的复归,保住生态空间也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面对时间被透支,生命共同体理念尖锐地指出资本逻辑带来的生态破坏“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5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4.,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5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8.。这是惠及子孙、福泽绵长的宏伟事业,需要多代人的传承接力。
就异化行径而言,资本逻辑扭曲了人和自然本性,使两者呈现出异化的状态。资本逻辑使当代人对一切社会现象进行经济理性计算,所有行为皆成图谋自身最大化利益的活动,他们不断蒙蔽自身的情感、良知,成为利己的“经济人”。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22.质言之,资本是生产关系,它寄生在一定的物身上,进一步表现其增殖魔力。被异化了的当代“经济人”势必被这种“物”所吸引,由此诞生出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等等,人类臣服在这些资本“代言物”的脚下,为其着迷、疯狂,资本逻辑对人的异化昭然若揭。同时,长期沉浸于经济逻辑的思维中,人被异化成为“单向度的人”,丧失了畅想未来、探索未知的勇气与意识。不止于此,人的异化也牵及到自然的异化。自然在当代人眼中不再是神圣崇高的存在,而是弱化为一种同样具有经济价值的普通事物,自然资源被贴上价格标签开展交易,市场经济的工具理性完全溶解了地球家园的多维价值。西方的两种论断也映射出自然的异化现象,市场决定论认为“只要在经济决策中赋予环境适当的价值,环境就能得到更好地保护”(55)[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8.,技术决定论则深信技术进步可以克服经济危机,两者下意识地把自然当作彰显本身作用的工具,自然界的生命力、创造力被其漠视消解。两种论断既没有将自然置于正确地位、给予尊重态度,也丝毫没有意识到当下的市场和技术被资本逻辑所操控,它们终究只会沦为资本增殖的手段,修复、保护自然只是黄粱一梦。生命共同体理念着眼于异化现象愈发普及的现实逻辑,批驳资本逻辑,努力通过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来唤醒人的美好本质。“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5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4.的论述,把生命价值和生态价值等同起来,力图让人们在捍卫地球环境的过程中从资本逻辑的侵蚀毒化中脱离出来,实现生态共情、感悟生命美好、发掘自由本性,完成良知和本质的复归。
归根结底,生命共同体理念跳脱出资本主义框架,站在了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指出生态问题频发的底层逻辑,意识到“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0.生命共同体理念指明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社会本身的内在规定和理想旨趣。只有打碎资本逻辑,刨除资本增殖本性,看到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的根本长远利益,开展政治经济制度的深层次变革,才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合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四、价值情怀: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的力量源泉
生命共同体理念内蕴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情怀,这种广博崇高的价值情怀既是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应有之义,也呈现了价值反思、价值取向、价值实践的感性升华,更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各得其所”理想图景的不懈探索,是一种根本意义上的价值追求。“人是一切价值的主体,是一切价值产生的根据、标准和归宿,是价值的实现者和享有者”(58)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99.,生命共同体理念满足人民“富绿同步”的需求,并进一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些皆是以人民为中心价值情怀的深邃昭彰。
生命共同体理念延承马克思主义一贯的“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的实践性,强调人类与自然要在现实的实践中实现良性互动,其核心要求就是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5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这一思想观点条理明晰地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绿色发展的关键之处在于促进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有效耦合,质言之,就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开创“富绿同步”的发展新路。
首先,生命共同体理念从全新的高度强调了发展和保护相平衡的重要性,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统一奠定了前提基础。人与自然同处于唯一的地球家园,在如此现实条件下,“发展和保护”将是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永恒主题。只有正确把握发展生产和保护自然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把绿色发展观、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6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9.的论述,将生产力与环保相融合,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具体而言,生态环境限制着生态价值状态、分布、样式,通过保护环境,才能营造良好的生态条件,让自然资源的价值得到充分呈现;改善环境则是丰富和优化了生态产品的种类和质量,有利于增殖自然资本,促进绿色金融、绿色科技的繁荣进步,间接促进生产力发展,从真正意义上“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6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5.。
其次,在科学认识环境保护与生产力之间密切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两山”理念为核心的绿色财富观,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统一提供了实践进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62)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弘扬人民友谊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N].人民日报,2013-09-08(001).“两山”理念分别指明了环保和发展的兼顾论、优先论和转化,它强调生产力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筹兼顾和辩证转化,既为改善自然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还使自然资源的多元价值得到阐发与呈现,打通了保护和发展之间的转化路径。在治理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需要探索出一条长效化的绿色发展道路,为后续开展生态保护提供持续的资金、物质支持。当环保和发展被牢牢统一起来时,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被注入强大内生动力,同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历史走向趋于一致。
最后,以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衍生出“生态民生观”的追求目标,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统一探寻到理想旨归。“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6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63.,它内含着生态为民、生态益民的基本价值意蕴,是“对民生诉求的生态回应”(64)邓玲,王芳.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理论内蕴与时代意义[J]. 治理研究,2019(02):12—18.。在这种理论格局的指导下,“富绿同步”之路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融洽共存,为人民提供良好生态产品和突出的生态效益。分开来看,保护生态有助于打造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则是完善绿色经济业态的重要驱动力;总体而言,两者互促互控、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有利于实现生态资本向富民资本的转化,既缓解了自然资源愈发紧张的时代难题,也回应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现实诉求。它们的最终落脚点都在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使增进人民福祉成为理念本身的终极归宿。
生命共同体理念不止步于满足人民“富绿同步”的需求,还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更为深厚的人民情怀。马克思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14.,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是基于生产力发展的外部条件和人民需要趋于多元化的内在要求而催生出的时代议题。对优越生态环境的需要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少部分人或许囿于当下生活的满足,被眼前收入利益所诱惑,对生态建设抱有抵触和拒绝的态度,但马克思主义遵循的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信仰,“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6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其根本需求必然是持续性的发展状态、更良好的生活环境。因此,“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民意所在”(6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83.,秉承这种价值观念,生命共同体通过建设生态文明、保护自然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来满足人民的多样化需求。
一方面,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人们用以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6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4.自然界是人类获得基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根本来源,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目的对自然界进行改造,没有了自然这一客体,人需求的满足和目的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同时,完整和谐、自我发展的生态系统具有更加丰富强大的功能和属性,能够为人类供给更多种类、更高质量的物质资料,促进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根本意义上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人民的物质利益。另一方面,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人作为社会性的感性存在物,不仅有物质层面的需求,还要求“在精神方面更自由地发展”(6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5.。优良的自然生态营造出的优美生活环境,具有放松身心、愉悦心灵、陶冶情操的功效,“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7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8.,良好的自然环境带给人的艺术观感和幸福体验是独特的,不能为其他人造物营造的精神快感所取代。
同时,更应当注意到秉持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对人民生态需要的重视和满足。需要是会不断发展的,“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7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经济需要、文化需要、社会需要等一系列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人们的生态需要会逐渐萌发。生态需要是“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完善、稳定、和谐、优美的一种依赖和渴求”(72)张云飞.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48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这一系列的向往就包括“更优美的环境”。生命共同体理念聚焦人民对良好生态、美好环境的需要,亦即聚焦人民的生态需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关注人民生态安全需要。在生命共同体理念指导下推进环境修复和生态治理工程,减少了高危害性生态风险事件的出现,同时还给绿色产品和绿色食物创造了更多优质产地,提高饮食安全程度,为大众提供了外部环境和内在摄入双维度的生态安全保障。其次,关注人民生态获得需要。在推动群众参与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大家肉眼可见地观察到环境质量提高,诸如雾霾、沙尘暴的发生频率降低、城市绿化面积提升带动城市环境优化,人们意识到“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7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02).,自己的付出得到回报,这充分满足了大众的生态获得需要,也助力环保工程形成内源式动力,锻造了“持续环境治理——生态获得感增加——保持环保投入”的良性循环。最后,关注人民生态幸福需要。“自然不仅仅具有对象性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有满足人的丰富性和全面性需要的价值”(75)穆艳杰,于宜含.“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当代建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03):170—178.,在践行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历史进程中,自然的价值得到全面呈现,必要生存条件包括空气、水资源、食物等得到高质量提升;新型生活需求例如洁净环境、美丽景观、静谧空间等逐渐得到满足;同时绿色产业更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渠道,绿色经济带动生产力发展、生态产品增加,全方位提高了人民的生态幸福感。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永恒议题,生命共同体理念沿袭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两个和解”的理想,反思历代文明以来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批判资本主义体制下人对待自然的行为,站在全人类解放的高度,呼唤一种人与自然繁荣与共、和谐共生的崭新关系。生命共同体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和活动规范,其价值实践也是人民的生态保护行为从被动到主动、从盲目到自觉的规律性过程。人民群众必然是这一过程的价值主体,是共同体的建设者和良好生态的享有者。在生命共同体理想状态中,人类得以“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7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0.。总而言之,惟有以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立足人民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我们方能向着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和谐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