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技术冲击背景下播音主持的价值坚守与发展路径研究

2023-03-02贾斐然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3期
关键词:真人主播主持人

贾斐然

(作者单位:海南广播电视总台)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辅助新闻生产并非新鲜事物。近10年发展历程可见,人工智能已经历三次技术迭代:使用自然语言生成(NLG)技术的自动化阶段、分析大型数据集合同时解释趋势的“AI增强”阶段,以及生成型人工智能(如ChatGPT、 微软Bing等)阶段。全球几家知名媒体已经使用或计划使用生成型人工智能,而日前,世界上第一家完全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新闻网站NewsGPT也已露面。

2018年,中国AI开发者大会上提出了“未来20年将是AI改变世界的20年”,这一提法得到与会者广泛认同。而今,人工智能应用的触角渐渐延伸到国内传媒行业,如播音主持从过去单方面的真人主持人,到现在的人工智能主播和真人主持人搭配,大数据和云计算支持下的人工智能技术,丰富了主持舞台,改变了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给受众提供了更多收听收看节目的视角,但这也给传统真人主持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1 播音主持领域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现阶段,依托信息传媒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在播音主持领域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一是语音识别技术,二是虚拟主持人技术,三是情感机器人[1]。这三种人工智能均借助大数据作为载体,技术的成熟度和高科技含量也逐年提升,并被广泛应用于播音主持领域。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主持领域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大态势。

1.1 应用越发广泛

人工智能技术最早出现在英国。在我国,第一次使用智能AI是在2015年,东方卫视《看东方》栏目推出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从此以后,人工智能AI不断被发掘并使用到广播电视中来。2018年11月,以新华社主播邱浩为原型设计的AI主持人在第五届互联网大会的主持现场亮相,创造了24小时播报零失误、零误差的业界传奇业绩。同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定了“5G+4K+AI”的舞台播音战略,人工智能从此在央视的带领下,被如火如荼地运用到了传媒领域的方方面面。

1.2 技术发展迅速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播音主持领域,一开始主要是依靠语音合成技术,凭借其离身重组的功能,主要就是单向输出,以语音播报为主。而后随着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播报和传递信息,还能实现真人与数字结合、具身与离身交互,甚至还运用了包括语音合成、人脸识别、人脸建模、图像合成、机器翻译等多项人工智能技术以提质增效。例如,2019年,央视网络春晚上,撒贝宁与人工智能主持人小小撒同台献艺,实现了真人与AI的舞台互动。如今,央视频还打造了“超仿真主播生产力平台”,建立起AI全流程采编及播出系统,以实现海量信息的快速生产。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中,升级版AI主持人雅妮的跨场景沉浸式报道,让人耳目一新“自由穿越”“一步跨进”等采访场景得以实现,且能够与多地嘉宾同时连线,实时互动,这都是人工智能技术升级的结果。

当下,国内AI主持人也在超仿真、AI驱动和全场景分身三个方面实现了全球技术引领。最新使用的人工智能主持人甚至可以进行数字化分身,在手机应用程序、网页Web端、H5小程序、电视端等分别建立专属模型“程序”,再适配到不同端口应用的需求,以增强AI的互动性,为各平台的业务拓展带来更多可能。此外,人工智能主持人表现力也全面提升,如从原来冷冰冰、较为僵硬的语言风格及肢体动作,到现在具有了微笑等面部表情,以及各种肢体动作如点头示意、挥手、点赞、摊手等,在实现智能化的同时更加人性化。2022年,中央电视台5G新媒体平台上,推出了首个超自然语音、超自然表情的超仿真主播“AI王冠”,其与财经主持人王冠的声音、语态、神情等几乎如出一辙,这都是技术引领之下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主持领域的发展呈现。

1.3 受到大众欢迎

人工智能播音员、主持人作为新鲜事物吸睛能力十足,受到人们喜爱。比如《人民日报》数字传播与科大讯飞共同打造的虚拟女主播“果果”,依靠“智能语音实验室”的语音转写技术与塑造的虚拟播音员形象出圈。《人民日报》数字传播为其专门开设了“人民智播报”微信公众号,开设公号7个月以来,线上快速积累了将近百万粉丝。而在线下,团队制作的“果果”播报,每日上屏播发,上线5个月期间,日触达用户超过1亿人次。播发5个月以来,短视频轮播2.1亿次,触达受众超过10亿人次。可见,在融媒体时代,人工智能利用前沿科技生产优质内容,使新闻播报既快速又准确的同时,还能带给观众新奇的观看体验,因此,得到了大众的欢迎和认可。

2 人工智能对播音主持行业的影响与冲击

虽然,对于受众而言,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能够带来更为丰富的视听感受,大大丰富了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对于真人播音主持行业来说,却不啻于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2]:

2.1 信息传输效率更高,不断“输出”

以全国“两会”期间,“AI超仿真主播王冠”为例,虽然,它可以与真人王冠同台共同播报《“冠”察两会》,但是,相比于真人具备更加强大的信息汇聚能力。AI主播可以不眠不休,完全配合节目需要。时间上,它不光可以实现24小时全天候在线直播,还可以持续性地对时效性强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分钟级响应;空间上,它则可以充分解放真人劳动力,完成更高效播报。“两会”期间,央视网推出了“3D超写实数字人”虚拟小编小C,在《C+真探》节目中远程连线“两会”代表云采访,在大大提升采访的趣味性和新鲜感的同时,还解决了特殊时期面对面采访的不便。这也是人工智能主播打破时空局限,提升信息传播效率的典型实例。目前看来,虚拟主播不单可以实现多语言的新闻自动播报,还能做到支持由文本到视频的自动输出,更为便捷地实现了从文本到视频的转换,减少了时间和空间对于真人主持人的限制,比真人主持人更有优势。

2.2 信息处理能力更稳定,战胜“人脑”

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主持人具有更加稳定的信息处理能力:一方面,可以不受身体情况、个人情绪状态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借助数据库的强大容量,人工智能主持人拥有比人脑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海量数据来满足播报需要。比如“AI王冠”不仅可以做到信息精准、全面的传达,还有着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作为视频虚拟人,它能够全天24小时不间断机器学习,以丰富自身“神经网络”,有着比普通人类更高效的学习能力,为更好地传递信息、进行自我功能迭代建立基础。而且,“AI王冠”还具备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知识图谱的能力。它可以在强大的工程师团队和专业的财经内容团队支撑下,完成包括财经数据收集、趋势研判、可视化包装、虚拟人播报等各流程,将信息的“采”“编”“播”高效融合,实现一体化,并直接面向用户,提供给用户更直观、更专业、更全面的信息,真切诠释何谓“一个人像一支队伍”,这也是“AI王冠”会得到“元宇宙特约评论员”称号的原因。再者,如数字建模系统支持的AI主持人,可能取代电竞节目主持人;数据量化的一些节目,AI主持人则可能会取代经济或者金融方面的主持人;具备实时反馈、动态监测能力的AI主持人可以取代天气预报主持人。因为在这些方面所需要的能力,都是真人主持人很难企及的,这充分展现了科技力量在播音主持领域的应用前景无限。

2.3 场景适应性更强,“成本”更低

人工智能技术的模仿性更强,相比于雇佣真人主持人来说,长期来看,成本和造价相对更低。比如第二届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大会省级广电创新运营峰会上,数字人“时间小妮”,不光可以语音播报,甚至还可以进行情景对话;2020年新华社推出的AI主播“新小微”,也有了如真人般的发肤和面貌,在情境对话的同时,还能做出各种真人姿势和表情,与人无障碍交流。此外,对于一些恶劣环境(如洪水、地震、火山)等现场的播报,人工智能主播也可以克服场景困境,自动适应职业需要,这都是真人主持人所无法做到的。但相比于AI主播强大的专业能力来说,人工智能主播的费用却相对较少,因其花费主要在前期的开发设计上,而真人主持人一般需要终身给予资金支持,对于真人主持管理、培训、学习等方面的附加费用也更高。

3 AI冲击背景下播音主持的价值坚守与发展路径

人工智能主播出现之后,对于传统真人主持人的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在AI冲击背景之下,真人主持人只有走好守正创新之路,坚持个性化职业发展,坚守自身职业定位,不断适应观众需要,才能在融媒体时代把住发展方向,不至于被取代和淘汰[3]。

3.1 提升人文修养,注重以情化人

尽管人工智能主播具有语音、图像等多种识别能力,却唯独缺少感情识别的技能。对于人工智能主播来说,现阶段的算法、技术和伦理等尚不能支持其拥有真人情感。而对于一些节目来说,尤其是一些需要主播情感感知、情感输出的节目来说,人工智能主播还不能完全胜任。比如东方卫视虚拟主持人“小冰”可以为观众唱歌、吟诗,但是却不能理解诗歌流露的感情,也不能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并进行即兴演绎。它能与上百万手机用户在线互动聊天,却不能很好地与人类共情。尽管现阶段已经推出了人工智能情感主持人,情感也渐渐更有色彩,但在这一层面上,AI情感主持人仍处于学习阶段,真人主持人还是技高一筹,更加适合观众的情感需要。《朗读者》中,许渊冲坐在轮椅上,主持人董卿的跪地成为播音主持界的榜样,充分体现出对大师的尊重和对观众的尊重。这些细节中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恰恰是播音主持人最高的修养,也是最打动人的地方,而这也是人工智能主播无法达到的境界。因此,真人主持人只有不断提升对受众的人文关怀,做到以情动人,为节目赋予灵魂和温度,让节目“入面”更“入心”,才能触发观众的共情,真正留住观众的心。

3.2 提高技术资质,准备人机耦合

就当前发展态势看来,未来,人工智能主持人的应用会更加普遍,因此,真人主持人想要走长久的职业发展之路,就要做好人机耦合的心理建设和思想准备。敢于创新、勇于接受新生事物,也是优秀主持人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之一。一方面,真人主持人要转变自身思维,充分认识到AI主播和真人主持人并不存在谁被谁取代的问题,而应该相辅相成;更要从人工智能主播的优势中看到自身的不足,并从人工智能主播的优势中学习借鉴。另一方面,要主动寻求更好的人机耦合的合作方式,做好节目搭配,如一些机械性、重复性强,数据和信息处理量大的直播工作,以AI主播为主,人类播音为辅;而一些需以经验作为基础,突发情况较多的直播,则要以真人主持人为主,AI主播为辅。此外,真人主持人应该随时做好学习和转岗的准备,在更多岗位进行锻炼和自我提升,从而在一些科学技术无法更好地处理问题、AI主播不能替代的地方显现自己的优势,开辟属于自己的阵地,从而站稳脚跟,确保有为有位[4]。

3.3 明确自身风格,打造品牌效应

被人工智能主持人取代的岗位,往往出现在一些中规中矩的节目中,如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等,而一些个性化的节目,个性化鲜明的真人主持人往往无法取代。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主持人或播音员本身就是节目的金字招牌,也是吸引观众目光、提高收视率或者收听率的关键因素,这就是主持人自身的品牌效应,也是节目的核心竞争力[5]。对于观众来说,喜欢一个节目的原因是多样的,对于主持人的喜爱程度也不尽相同,但不管何时,风格鲜明的主持人往往更受欢迎。而且,相比于人工智能主播来说,真人广播播音员主持人基本都直接参与到广播节目的采、编、制、播的全过程中,自身对节目内容和定位更加明确,能将节目的风格和个人魅力的结合发挥到极致,由此,也提升了观众的忠诚度和用户的黏性。比如之前的《实话实说》《鲁豫有约》,之所以深受观众喜爱,很大原因得益于主持人挥洒自如的谈吐、与观众幽默风趣的互动;后来的《诗词大会》《鉴宝》,得益于主持人端庄大气的主持风格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每年被群众议论声最大的春节联欢晚会,大量声音也集中于对主持人的谈论,这都是真人主持人自身对节目强大影响力的表现。因此,真人主持人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养,让自己的主持风格更加多样化、多元化以适应观众需要,同时提升自身审美能力、拓展审美边界、强化个人品牌影响力,才是收视率提升及在人工智能冲击之下牢牢占据一席之地的关键。

4 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AI主播及时、高效的信息产出成为可能。一方面,它可以针对多领域、全场景,深层次地激活AI虚拟人的未来价值,另一方面,这对于深入浅出地输出信息资源,让更多观众及时、准确地了解新鲜资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主播日益彰显出与真人主持人相媲美的播报能力,让受众在接收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科技感体验,充分显现新兴技术赋能新媒体的突出优势,是新时代践行媒体融合升级的充分体现。

但在提问、互动和思辨,以及情感关怀和个人魅力等方面,AI主播相比于真人主持人来说是很难超越。人工智能主持人的单一形象和具象化缺失的特点,也决定了其不能具备真正的播音创作能力,更不能完全取代真人主持人。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播音主持行业只有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长处,将其发展为合作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将彼此优势更好地融合起来,进一步探索人机耦合的新思路,才能进一步拓展播音行业的发展路径,向着更长远处迈进。

猜你喜欢

真人主播主持人
主持人语
James Legge’s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An Examination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his Multidimensional Adaptive Selection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第一次做小主播
Imaginations and Reimaginations of National Origin—A Case Study of the Two Times that the Gaxian Cave was Discovered
我是小主播
传播真相 追求真理 涵育真人——我的高中历史教育之梦
我是小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