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题材纪录片中的母亲镜像叙事研究
——以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为例

2023-03-02陈小娟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3期
关键词:镜像纪录片建构

韩 笑 陈小娟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人文学院)

刘晓津拍摄的《寻找眼镜蛇》,开启了国内女性题材纪录片的大门[1]。进入21世纪以来,更多的女性导演活跃在纪录片领域。新媒体的发展推动着纪录片题材的细分,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也推动着女性意识的表达,这些都为女性题材纪录片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近年来,有关女性题材的影视剧与女性题材纪录片大量涌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呈现出当代中国女性真实的生活状况与丰富的人物形象。

《了不起的妈妈》是由姜又兮执导、腾讯视频出品的教育题材纪录片,共12集,每集时长30分钟左右。该片也是以母爱为主要议题的女性题材纪录片,旨在探访全球不同地域的华人母亲,了解其真实的家庭生活,展示网生代妈妈是如何平衡个人与家庭的。该片还直击当下各类教育痛点,把母子关系、女性成长等问题都抛给受众。片中母亲多元化的育儿方式、新时代独立女性的生活态度,均在互联网平台引起了热议,被称为“网生代妈妈育儿的人类学调查实录”。

本文将基于拉康的镜像理论,以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为个案研究对象,详细探讨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中母亲与孩子既相互对抗又相互依存的镜像关系。母亲是女性题材纪录片中最常见的女性形象,纪录片也正逐渐形成“母亲镜像”的艺术风格,《了不起的妈妈》中“母亲”也是主要的叙事对象。

1 自我依附他者:母亲镜像对个体的影响

镜像理论是由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指人自我主体建构的方式和过程。镜像阶段出现在一个人6~18个月大之间,婴儿看到了自己映射在镜子中的形象,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产生迷恋、想象和认同[2]。正如拉康所说的,他在遇到自己镜中的形象时表现出欢天喜地的样子和寻找部位的游戏[3]。镜像阶段其实就是婴儿看到镜子中的他人和投射的自我,逐渐完成自我意识的过程,自我在“他者”的影响下完成自我认同以及确认与他人的关系。婴儿通过镜子映射看到了完整的自己,同时也看到了母亲的形象。婴儿将自我的想象、迷恋、认同都投射到母亲身上,母亲是婴儿最重要的“他者”,对婴儿的个体自我意识产生影响。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第一集,来自洛杉矶的华人妈妈静涵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和牛津大学的教育硕士,她希望将女儿茉莉培养成花滑世界冠军。茉莉在一次比赛中取得了最后一名的成绩,静涵非常担心因为自己的决策失误使得孩子丧失信心。茉莉的教练来自世界顶级的花样滑冰教练团,所以茉莉的学习费用较高,为了减轻家庭压力,在做好全职妈妈的同时,静涵重新做回兼职老师。除了每周6天的花滑训练任务,静涵也要陪同茉莉拍摄广告、参加体操训练、学习线上的编程课……静涵力争上游,想要打破美国对华人只会学习的刻板印象,坚持走体育路线。如此努力的学霸妈妈对茉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母亲镜像也时刻映照在茉莉身上,茉莉在又一次的比赛中获得了银牌。从镜像理论来观照《了不起的妈妈》,可知孩子第一个依附的“他者”是母亲,其在母亲身上看到了自我,逐渐获得自我认同。

福原太平指出:“我为了成为真正的自己而必须舍弃自己本身,穿上他者的衣装。”[4]母亲作为孩子重要的“他者”,在孩子自我建构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纪录片中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依附母亲——“他者”的过程。北京妈妈李琦是任职于谷歌的海归学霸,她逐渐接受儿子小帅并非学霸的事实。学习成绩中游的小帅颇具商业头脑,不仅学校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还是哔哩哔哩网站的UP主(uploader,指在视频网站、论坛、ftp站点上传视频音频文件的人)。观众好奇小帅为何具有这个年龄本不该有的独创性和思考能力,李琦的教育理念告诉了大家答案。透过纪录片中餐桌上的对话,我们能看出李琦一家相处的氛围是轻松融洽的。在餐桌上,小帅与李琦讨论数学,虽然他的解法是错误的,但李琦也没有当面戳破,反而细细聆听。透过影像可以感知到,李琦在两个孩子儿童时期就给其植入了只有通过努力才能获得成果的思想。小帅在片尾用“聪明”评价妈妈,称李琦很多事情都能处理好。如此理性聪慧的母亲形象自然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可见主体透过母亲镜像实现了自我认同。

2 母亲镜像下主体自我的建构

镜像阶段中的婴儿把镜中的形象认为是自我,认为仅仅通过观看这个完整形象便能够实现对自己身体的想象性操控。这种认同方式中,婴儿将不属于自己的完整性误加到自己身上,而忽略了自己生活经验匮乏的事实,这就构成了异化的基础。镜像阶段的虚幻性使得婴儿将自己与镜像联系起来,当主体借助于他者进行自我建构的同时,其实也是一个自我形象背离和异化的过程[5]。镜像阶段在婴儿18个月时终止,但主体会依照与他人的关系编制成更为复杂的自我意识与镜像联系。孩子把母亲当作第一个“他者”进行自我建构,在母亲镜像的影响下,其自我认同逐渐形成。

《了不起的妈妈》中,孩子对母爱的本能占有欲得到了充分体现。片中刚开始就向观众展示成都单亲妈妈辛欣与儿子原儿之间“暴力”的相处模式,即辛欣直接把不听话的原儿“暴打”一顿。更令辛欣头疼的是,原儿不能接受妈妈重新收获了爱情。辛欣第一次带未婚夫查理回家,原儿哭得撕心裂肺,并说出“再也没有人爱我”的话。原儿每一次哭闹、恶作剧都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都是在吸引母亲的注意力。辛欣有着火辣的性格,原儿受到母亲影响,性格直率、敢爱敢恨。随着原儿与查理接触增多,我们也能看到原儿非叛逆的一面,如原儿在篮球比赛结束后和辛欣调侃“就怕不传球的队友”,同查理打游戏时称兄道弟。辛欣说榜样的作用非常重要,她也身体力行让原儿看到了自己是如何对待他的亲生父亲与继父的。当原儿尝试敞开心扉与母亲交流时,辛欣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分享给了原儿。影像结尾处,在辛欣和查理的婚礼上,原本我行我素的原儿在辛欣和查理面前下跪敬茶,并称呼查理为父亲,这种意料之外的画面更加温馨感人。原儿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依照母亲镜像不断审视自我,这个过程中反叛和异化现象是正常的。

拉康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语言文字是人类沟通的手段,是思维实现的媒介。儿童完成个人发育的过程就是从完全依附他者向独立个体转变,通过语言系统进入现实世界的过程。拉康认为,在象征界中,社会法则和文化秩序属于“大他者”;在想象界中,“小他者”是自我的投射和理想自我[6]。《了不起的妈妈》中,因为教育问题,昆明的单亲妈妈Tina和儿子彬彬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Tina爱好摄影,在大理开办过个人影展,纪录片中Tina随手带着单反,为孩子们拍照记录。母亲镜像时刻影响彬彬龙,彬彬龙的房间里摆满了他的绘画作品,从这些画作中我们能看出他的天赋和强烈的个人风格。无论是在餐厅彬彬龙与Tina发生争吵,还是彬彬龙在自己的房间,纪录片都多次给出了他玩游戏的画面特写。在采访中,彬彬龙谈到希望可以充分体验游戏世界,这是他对现实世界的逃避,也是他“对抗”妈妈的表现。彬彬龙谈到,他因为混血身份一直备受关注,希望自己可以像正常的中国人一样读国内大学。这属于彬彬龙的“理想自我”,而“理想自我”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然而,现实中他却因为家庭、经济等只能读职校。不管在婚姻还是在工作上,Tina都很有主见,她谈到,彬彬龙跟她非常相似。在母亲的影响下,彬彬龙也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孩子,正因为两人都很有主见,两个人的矛盾冲突随时在发生。彬彬龙在不断实现“理想自我”的过程中与母亲发生碰撞,这也是主体自我建构的过程。无论是原儿还是彬彬龙,他们都通过母亲镜像看到自我,并与“他者”建立起联系,这种自我认同本质上就是异化的。

3 镜像叙事下母亲形象建构与情感传递

长久以来,女性题材纪录片和女性纪录片导演在纪录片领域受到的关注度都相对较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女性题材纪录片得以快速发展。不过,哪怕到如今,纪录片中刻画的女性群体形象与故事也还是较为传统的。在母亲形象的建构中,母亲往往是勤劳慈爱的,承担着相夫教子的重担。但人性是复杂多面的,上述传统的母亲形象是片面的、单一的,与现实生活中的母亲形象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姜又兮执导拍摄的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被称为“人间真实片场”,记录了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职业的年轻女性,她们丰富、立体、独特的网生代妈妈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屏幕上的母亲形象。另外,纪录片作为一种媒介呈现是现实的“镜像”,也是个体自我意识的映射。在新媒体时代的蓬勃发展下,不同尺寸的荧幕建立起了众多的“镜像”,受众在“镜像”的映照下受到了虚拟情感环境的影响。受众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将目光投射到影像中的母亲形象上,唤醒情感在场体验,实际上是在虚拟与现实的镜像中获得心理满足的过程。

“恋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经历的情感阶段,在母女关系中,由于女儿与母亲相同的性别、相似的生命体验,女儿更容易受到母亲的影响[7]。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第三集,定居在大理的单亲妈妈乐乐,将女儿赵梅朵比作她与前夫“分手的礼物”。乐乐说她的教育理念就是给子女自由,从不参与教育内卷,所以梅朵没有任何的辅导班,没有升学压力。梅朵喜爱烹饪和画画,乐乐每次都对梅朵的作品赞不绝口。乐乐还有一个儿子叫何一禾,他在采访中说到,乐乐对于自己高中转校、退学都表示同意,并且表现得都比较淡然。在赵梅朵和何一禾身上,我们都能看到乐乐的影子。女儿和妈妈同样的温柔开朗,儿子和妈妈同样的从容独立,有自己的见解。母亲镜像在乐乐与孩子们之间发挥着重要作用,母亲作为“他者”影响着孩子。在传统观念中,母亲作为女性,不仅要承担生儿育女的工作,也要经营好一个家庭,大众媒介建构的母亲形象也常常都是如此,或沉默隐忍,或温柔贤惠。但是,在乐乐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女性的独特和坚韧。《了不起的妈妈》赋予母亲群体更为复杂的形象,母亲镜像叙事有了全新的表达。

透过镜头语言,受众从虚拟的情感碎片观照现实中的自我,实现个体的情感认同。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中,上海全职妈妈宝妮和丈夫为女儿雯雯选择音乐的道路,纪录片中宝妮现阶段的任务就是全身心负责雯雯的上音附小考试。宝妮是一位漂亮的全职妈妈,监督雯雯练琴、辅导作业是宝妮每天的任务,也因此,纪录片刚开始就展示了严厉的母亲形象。宝妮为女儿扎头发,用上海话命令雯雯挺起背,雯雯说“一听到上海话就准没好事”。备考上音附小是背水一战,宝妮在长期压力堆积下脾气暴躁,对雯雯要求很严厉,因此雯雯练琴的时候眼眶总是湿润的。《了不起的妈妈》中的人物经历是大多数人的现实写照,受众通过屏幕的“镜子”,将自己对母亲的情感投射到纪录片中。对于宝妮的教育方法,受众多通过发送弹幕来讨论,其中多数持批判态度,认为宝妮将自己的压力全部转嫁到雯雯身上。但是,当雯雯如愿收到上音附小的录取通知后,弹幕里又出现了“没有严厉的妈妈,哪来优秀的答卷”“努力才有收获”“借点运气”等称赞宝妮的声音。由此可见,媒介即现实生活的镜像,受众将纪录片中的人物作为“他者”,通过影像中的“他者”审视自己。

4 结语

《了不起的妈妈》真实记录了形形色色的网生代母亲,她们共同具备独立、强大、睿智的一面。无论是“鸡娃”式教育(指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像打了鸡血一样一直学习,不停努力)还是“佛系放养”,母亲都在育儿、家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纪录片中,每一个孩子都以母亲镜像为参照进行想象投射,实现自我审视、自我建构。在影像外,受众以屏幕为情感纽带,以影像里的形象为“他者”审视自我,在虚拟与现实的镜像映照下感知母爱温情。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题材纪录片为女性群体发声,捕捉更为真实、多面的女性形象。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的导演姜又兮在采访中提到:“我看到了这个时代独立女性的坚韧和强大。”影像中的母爱令观众动容的同时,也为网生代母亲如何平衡家庭与个人带来了新的思考。

猜你喜欢

镜像纪录片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镜像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镜像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