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传统文化融入影视美育课程的思路

2023-03-02王译晗王志扬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3期
关键词:文科影视美育

王译晗 王志扬

(作者单位:1.东北师范大学;2.吉林艺术学院)

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新文科建设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核心项目之一,旨在通过新视角、新方法、新路径来打破学科壁垒,促使多学科之间深度交叉与融合。美育是全面育人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当下高校美育建设尚处于发扬“美”与践行“育”的共融初探阶段。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为美育工作提出了新方向。高校在开展美育教学的过程中,只有秉持新文科跨界融合思路,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课程设计结合,方能适应当今国家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因此,分析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美育现状和问题,探究其背后原因,从而寻求行之有效的课程建设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的现状

教育部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切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为我国高校美育课程建设明确了发展方向,笔者以此为标准关注分析美育课程建设的现状。

1.1 师资力量逐渐壮大,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均

近年来,高校美育资源供给呈现出上升趋势,各高校开始结合自身特色构建立体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美育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对美育师资培训、建立师资交流平台等也愈加重视。尽管如此,部分高校仍存在师资力量不够完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首先,高校对美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还需提升,部分高校美育的师生比还暂未达标。其次,教师对美育课程的认识程度急需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不充分,导致美育部分教育功能缺失。再次,美育资源开发尚需加强,社会美育、学校美育和家庭美育三大教学资源存在脱节现象,从而压缩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1.2 学科视野逐步拓宽,但课程内容创新不足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学科融合”的理念,目的是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美育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机制[2]。目前,部分高校已尝试拓宽学科视野,突破学科边界,实现美育与音乐、舞蹈、美术、影视等艺术专业的“小融合”,或与文学、史学、哲学等人文学科之间的融合,但还未真正实现与计算机、科技等专业跨学科的“大融合”。此外,部分高校课程仍存在观念滞后、内容陈旧、授课形式单一等问题,这不仅与新文科跨界融通理念存在差距,还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美育课程中的转化。尤其是美育课程内容多以艺术鉴赏为主,同质化严重,个性化缺失,使其对大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提升作用没有得到完全开发。

1.3 教学模式趋于创新,但学生实际体验较弱

随着对美育课程认识的不断深入,各高校对美育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界提出了加强美育分类教育、充分利用和开发数字化资源、以中华美育精神“培根铸魂”等观点[3],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美育教学模式的革新。此外,部分高校美育课程建设也推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课堂的改革,此模式更适应于初建美育课程的高校,符合新时代的教学实际,但也会暴露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感较弱、参与感不强等问题。

比如,部分高校在美育课程建设中,开设了“概论”“欣赏”类课程,目的是给学生传授基础的美学思想和理论[4]。这样的课程使得学生的参与度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高校和教师仍将美育课程视为一门理论课程,缺乏对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视与设计。审美不是静止的,不能单从静态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被动地感受美。因此,高校和教师需要重构美育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美育课程实践,可通过营造沉浸式的课堂体验,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体验美、领悟美,从而更深层面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2 新文科背景下构建影视美育课程的必要性

影视美育是指将多媒体作为依托,将影视作品作为载体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美育途径。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影视作品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发生了变化,影视作品对大众美育的功能显著。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要利用好影视这一大众喜闻乐见的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融入课程中,构建影视美育课程体系,亦是美育课程创新与发展的时代要求。

2.1 高校美育课程优化及创新的客观要求

新时代,美育工作服务于培养创新人才,助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高校开展美育课程是落实美育工作最直接的方式,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均开设了以艺术理论与作品鉴赏为主的公共美育课程。但是在新文科建设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走下历史舞台,以学科融合与跨界等方式进行美育课程的优化和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影视恰好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其综合了音乐、绘画、建筑、舞蹈、雕塑、文学等多种元素,融合了教育性、观赏性、艺术性的特质。此外,与上述艺术元素相比,影视艺术又具备了视听的可感性和具象性等特征,可以用动态的画面来再现生活百态、反映真情实感,这都极大地丰富了高校美育课程的内容,优化了美育课程的新形式。未来,影视美育课程将逐渐在高校的美育工作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2.2 社会发展进程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实际要求

新文科理念强调学术应用与社会服务。新文科建设是由政府发起并主导、自上而下的、强调中国特色的一项国家战略和系统工程。因此,新文科理念下高校在开展美育课程时,应探索既符合时代要求又顺应美育规律的发展路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国家。影视美育课程因其视听直观性、多元兼容性、传播广泛性以及潜移默化性[5],更适合被应用在高校美育课程中,从而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

一方面,社会发展需要全民审美素养的提升,利用影视这一更具传播效果的方式是美育的现实路径。影视美育课程教师通过向学生剖析优秀影视作品中的思想内核和文化属性,可以引导学生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二次传递”,形成“以点带面”的效果,有助于提升全民审美素养。另一方面,开设美育通识课程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国家政策,强化文化认同,激发民族意识。在课程中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以助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

2.3 大学生素养提升及能力培养的现实要求

新文科背景下的高校美育课程由于具有引导性、启发性及塑造性,承担着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修养的重要使命。随着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短视频以大学生喜爱的可视化、图文化等冲击力强的传播方式,满足着其心理需求,但也使得部分大学生沉浸在“show场”中无法自拔,导致其在价值观上陷入迷茫。而高校影视美育无疑将有助于扭转这种现象。从授课形式上看,影视作为一种现代媒介技术,符合美育形象教育的现实需求,其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能够使受教者接近于审美境界;从授课内容上看,影视艺术符合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的需求,优秀影视内容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从授课过程来看,影视的娱乐性符合美育“寓教于乐”的特点,通过作品中扣人心弦的情节和优质的画面,可以使学生在娱乐中欣赏美、领悟美。

3 新文科背景下将传统文化融入影视美育课程的思路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中蕴含了大量的中华美学思想,为美育工作开展注入了生命力。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影视美育课程并发挥其传递文化理念、丰富人文底蕴的育人作用,成为新文科背景下影视美育课程建设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影视美育课程现状,笔者从教学目标确立、授课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给出课程建设思路,为传统文化融入影视美育课程提供参考。

3.1 传承核心价值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影视美育课程应自觉地将传统文化作为核心指向,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为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指引方向。首先,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滋养。当下,众多媒体打造了以展现“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为特色的文化节目,如《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为影视美育课程提供了多样的文化素材,而其内在精神力量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滋养。其次,建构大学生对民族形象的认同,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培根铸魂。个别西方影视作品呈现出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而近年来我国一些爱国主义题材影片如《八佰》《战狼》《金刚川》等,在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方面作出了宝贵的探索,可增强学生的民族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铸魂育人。再次,激发大学生的使命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近几年,很多电影作品如《最美逆行》《中国医生》都书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报国情怀,影视美育课程应充分利用此类作品激励学生敢于担当、勇挑重担,强化其“天将降大任于我也”的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魂聚力。

3.2 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深化改革课程内容

传统文化始终是美育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而影视作为一种独特的柔性美育手段,可以潜移默化地唤醒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性认同。为了更好地将影视美育的教学目标寓于课堂之中,高校应围绕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课程内容改革:一方面是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通过讲解作品文化概念,解读角色文化内涵,分析选题文化理念,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深刻认识其文化价值,最终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另一方面应以优秀影视作品为着力点,从艺术特征、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创作原则等方面入手进行影视作品鉴赏。影视作品是反映人类心灵、世间百态的一面“镜子”,深度挖掘影视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因子和美学元素,有助于让高校美育工作落到实处。比如,电影《梅兰芳》塑造了符合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形象,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影视人物塑造等方面产生情感共鸣,进行情感陶冶,使学生获得情感的升华与思想的感染,以充分发挥电影艺术的美育功能。

3.3 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全面提升课程感知

目前,高校影视美育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课堂互动与实践内容,导致学生的课堂体验感较弱,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未来,高校可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设置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影视美育课程:第一,引入案例教学,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美育知识的结合展开讨论,突显课堂的互动性与启迪性。例如,以热映的主旋律作品为例,通过分析影片在表现国情、抒发爱国情怀上的技巧手法,使学生深刻理解影视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态势,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第二,开展情景教学,此模式强调课堂的实践性与参与性,能够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其长于抒情、含蓄蕴藉的艺术特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戏剧的情境,教学生穿戏服、走台步等动作,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最终提高其文化艺术修养。第三,设计实践教学,通过文化艺术展演、微电影竞赛、艺术下乡等活动,实现从感知美向体验美的转化。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传统文化的相关纪录片,让学生了解中国精神、中国审美,并在课后充分利用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让学生目睹文物风采、感知传统文化,在“游”中“学”,以提升其文化修养和审美素养。

4 结语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以影视剧、纪录片、短视频等为主要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影视美育课程,逐渐在高校美育工作中占据重要位置。虽然高校影视美育建设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但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机遇。对此,高校应正视美育课程发展中的相关问题,从目标设定、内容革新、教法探索等路径进行影视美育课程的再探索、再升级。特别要注意高校美育教师在影视作品方面“把关人”的作用,向学生体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符合时代背景的优秀影视作品,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为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的创新发展提供现实依据与案例借鉴,助推复合型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

文科影视美育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孙文科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