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虽暖,却也是致病之源
2023-03-02杨师
杨师
65岁的曾女士在躺椅上睡了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口角歪斜, 到医院检查后才得知是患了面瘫。医生说,曾女士面瘫的最大诱因就是“睡着后吹了风”。
这让曾女士非常困惑:温柔的春风竟然也会成为致病的罪魁祸首?
风是春天气候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即气流。气流的变化可影响人的呼吸、能量消耗、新陈代谢和精神状态。风具有二重性:适度气流使空气清洁、新鲜、对健康有益;反常的气流,则有害于人体健康。
春风拂面的感觉虽然让人倍感清爽,然而“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春天是气候由寒转暖的季节,气温变化较大,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开始繁殖,活力增强,容易侵犯人体使其致病。
风能加剧空气与皮肤的热量交换,使体内的热量过多散失,造成人的抗病能力下降;风能使空气湿度极大地降低,使人们的鼻腔黏膜变得干燥、弹性减少,防病功能随之降低,许多病菌乘虚而入,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等的发生或流行;当汗出当风时,毛孔张开,风邪乘虚从外表侵入人体;而过度寒冷可使体表皮肤血管收缩,能直接诱发某些风湿性疾病;在户外若受强冷的大风吹袭时间过长,容易引起面神经麻痹,造成面瘫;春风也使得花粉更容易扩散,让某些人群患上花粉过敏症,表现为支气管哮喘、鼻炎、紫癜和多种皮肤病等。
《黄帝内经》认为,“风者,百病之长也”。在众多引起疾病的外感因素中,风是主要致病因素。一年四季,风无时不有。而四季中的温热寒凉之气,也会借机侵袭人体,导致人体发生疾病。在众多引起疾病的外感因素中,风是主要致病因素。
风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子,也可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风病之病种较多,而病变复杂。因此,要预防春季疾病,当以防风、防寒为主,尤其是在早春时节。
春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春季早晚温差较大、冷暖多变,对血管舒缩调节功能要求较高,所以心脑血管病变在春季容易发作,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春天里,空气相对湿度低,气压高,气候干燥,体表蒸发快,体内的红细胞积压和血液粘稠度就增高,血流速度减慢,血管收缩的时间相对延长,所以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冠心病突发、心肌梗死的患病率和病死率高峰,也大都在每年的1~2月份,尤其在遭遇持续4~5天的降温、大风以及寒潮控制的气候时,更易诱发此类疾病。由于血管遇冷收缩,寒冷刺激可以使供养心肌的冠状动脉发生收缩与痉挛,在血管痉挛处容易发生血小板聚集,引起血栓,这就会使冠状动脉闭塞不通,导致心肌缺血与坏死。特别是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多数伴有血管硬化和血管狭窄,气候的突然变化常常会刺激血管痉挛,引起心肌供血减少,严重的会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寒冷还能促使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引起自主神经功能亢进等一系列连锁反应。除此之外,寒冷季节容易使年老体弱者呼吸道感染,暴露的机体对热量的需求会剧增,这些都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导致并发心肌梗死。
此外,寒冷会使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小动脉持续痉挛,血压进一步升高,脑血管硬脆处容易破裂,导致出血性卒中;寒冷还会使血液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血液粘性增加,容易使脑动脉硬化患者的脑血管狭窄处,发生血液堵塞,形成脑血栓,导致缺血性卒中。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与邪气两方面因素。正气的4力包括活动力(精神)、适应力(自然)、抵抗力(疾病)、修复力(人体)。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人体的正气不足,则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本,但不否定外界致病因素在特殊情况下的主导作用。
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来致病因素,须及时躲避。人们应时刻注意外界气候的变化,尤其是节气变化,因为一般常见病发病都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1月要重点预防心血管疾病,2月要重点预防脑血管病,3月要重点预防过敏性疾病和慢性病复发,4月要重点预防红眼病。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春季还容易患温病。重点要预防支气管炎、肺炎、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白喉、百日咳、麻疹、猩红热、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等。
患有宿疾者要当心春天旧病复发。尤其在春分前后,慢性病患者最容易复发,如偏头痛、胃疼、慢性咽炎、过敏性疾病、哮喘、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精神病、皮肤病等最为常见。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患者因饮食不当而导致胃出血。
天地、四时、万物对人的生命活动都会有影响,要想在自然界中求得自身平衡,首先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四时气候变化,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此外,还要注意经常保养精神,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才能适应气候的变化,抵御外邪,保持或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