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 因城而荣
2023-03-02郗志群陈天奇
郗志群 陈天奇
通州历史,因城而荣,与时新生。
开启了新时代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历程的通州,正与周边关联区域携手并进,共同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开发建设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一核两翼 服务首都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指出:“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重大战略。
2017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这是一张奠定首都未来发展大框架的蓝图,其中提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规划。“一副”即指北京城市副中心,是总体规划的城市新节点所在。随后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此后,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共同构成北京新“两翼”。
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这里将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并将国企、教育、医疗等市属资源向城市副中心布局,逐渐形成既与北京城市血脉相连、又可自我顺畅循环的新型城市,其与正在建设的雄安新区在高效分解北京城区压力的同时,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2019年初,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标志着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迈出了新的重要一步。通过新规划的建设,未来城市副中心将形成“一带、一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承接好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使之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典范,成为首都的一个新地标。
运河北首 璀璨明珠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会上宣布了“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决定。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2012—2030)》显示,在申报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的文本中,大运河北京段沿线有52处物质文化遗产点,另有5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通州段(包含通惠河、北运河通州段)的遗产点在其中占了很大比重。
历史上,通州的运河边曾经留下过无数动人的故事,例如燃灯塔“宝塔镇河妖”的传说、八里桥又名扒拉桥的故事、吴仲修闸遇鲁班、乾隆下江南的奇闻逸事、铜帮铁底古运河等。以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让这条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碧水长流、两岸常青,不仅是世界遗产组织对中国的期许,也是造福子孙的千年大计。
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通州为重头,也是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主要抓手,更是“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州的历史文脉绵延闪耀,运河文化特色鲜明,相关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相互呼应,成为北京三个文化带建设的一大亮点。三个文化带中的大运河文化带,是涉及通州的重要工作,也是新时代通州大力加强运河文化挖掘与文脉梳理、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点工作。在北京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通州古城、北京城市副中心也是重点的文化展示区域。
蓝绿交织 水城共融
在新时代,通州正在通过重新建构水与城、水与人的和谐关系,实现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合力打造的一个基本目标——水城共融。
经过近年来的生态建设,通州的运河水面不断扩展,鸟儿多了起来。从夏天的翠鸟、白鹭、鸬鹚,到冬天的金翅雀、秋沙鴨……运河上的鸟,是绿色生态最敏锐的探测器,近年来河湖体系的修复、绿色生态的保护,让这里水天一色、鸥鹭齐飞。
随着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在距离大运河森林公园几步之遥,始建于1978年,曾经家喻户晓的东方化工厂也在悄然转型。当庞大的裂解炉轰然倒地,这一刻不仅宣告化工厂已完成历史使命,也宣告城市建设新时代的开启。120多万平方米的厂区,已被置换为绿地;在它的周边,大剧院、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拔地而起。这里已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城市副中心还将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到2035年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规划建设中的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的绿色空间结构,实现森林入城,让蓝绿交织成为这座城市的底色。
蓝绿交织建设的同时,古今同辉也是副中心建设的重要目标。通州位于千年大运河北首、百里长安街东端,自古为京畿咽喉重镇,要坚持大历史观,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明确主副空间秩序,形成长安街东延长线规整有序、端正大气的畿辅门户形象。还要处理好水与城、蓝与绿、古与今的关系,使文化传承成为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特色。
2019年1月11日,北京市政府四套班子正式迁入通州,为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开拓发展新空间做出了努力,与此同时,通州也在那一刻被赋予了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战略地位。展现京华风范、运河风韵、人文风采的城市风貌,是新时代通州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北京市围绕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形成了“长期有规划、中期有行动计划、年度有折子工程”的规划实施体系,在大运河文化之河、生态之河、发展之河、民生之河、融合之河建设方面已累计实施80余个重点项目,纵贯千年、横跨七区的北京段大运河亮出了亮丽新名片。北运河通州段综合治理主体工程已完工,滨水绿道、景观广场、亲水平台沿河布置,连接成线。在原东方化工厂厂址基础上进行城市更新形成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心森林公园,以没有围墙的星形环状向公众开放,融合了二十四节气生态元素,在北运河和运河故道旁阐释着副中心新城独特的生态理念。2022年6月,北运河京冀段(从北京通州到河北廊坊香河)全线62公里实现游船通航,在不远的将来还将开通跨省航行旅游。10月,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在修缮保护后重新开放,并完成了夜景亮化。路县故城遗址公园一期已具备开园条件,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地标建筑包括副中心剧院、副中心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即将完工。这里正在创建北京东部唯一一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一幅生态水城的崭新面貌正日新月异、可知可感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宏图绘就,大幕拉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顺利推进,目前已初见气象,通州的生态水城形象也正在从规划图纸转变成现实场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里将建设成为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没有大城市病的城市。
(本文是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大运河文化带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1ZDA04〉阶段性成果)
(郗志群,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天奇,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 钟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