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转移分析

2023-03-02余文忠

山西农经 2023年2期
关键词:林业经营生态

□余文忠

(淳安县林业局青溪林业中心站,浙江 杭州 311719)

林下经济能在农民增收、加快生态建设及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解决以往林业管理粗放、投资周期长和投资见效慢等问题,对维护林业经济稳态、提高生物复合程度和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当前林下经济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分析有关概念,并对林下经济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1 林下经济的概念

林下经济的概念由J.Russell Smith 于1929 年首次提出,其论述了林下经济的产业经营方式,关注如何在林下生产饲料的同时保持森林环境健康。林下经济概念接近于“agroforestry”,属复合型农林经营体系,狭义的林下经济是指在林木冠幅下从事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活动,并有意识改善林下经济产业的生长环境条件和产品产量。

国内林下经济的相关研究和实际生产并不局限于林下空间,而是以整个林地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为基础进行的,因此在国内林下经济应被定义为“除森林系统中木材等林产品外的所有增值类经营生产范畴”,增值不仅限于经济增值,还包括可持续的环境增值[1]。目前,林下经济主要包括林下种植业、养殖业、产品采集加工以及旅游业,既包括“林下”,也包含“林中”和“林上”产业,其中林下产业的复合程度成为地区林下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林下经济具有经济性、生态互动性两个特点。

2 林下经济的理论基础与评估方式探析

林下经济理论基础包括生态经营理论、经济学理论和社会林业理论[2]。生态经营理论强调通过林下经济形成物种多样、自我调节能力强的自稳生态系统,并利用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产生多样化经济收益方式,形成短长期经济效益结合的综合性经济业态。生态经营理论强调林下经济的独立性、综合性、自适性和可持续性,通过生态环境建设能满足自然系统各部分之间的恰当比例关系,减少人为配置的生态缺位问题,通过提高林下经济的生态自适能力,减少人力和资金等各项投入。同时,林下经济能满足当代人的精神消费需求,通过生态经营不仅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更能实现生态旅游等产业开发出的林业观赏性价值与体验经济价值。

经济学理论强调林下经济的收益,无论是直接可量化的农副、畜牧产品,还是旅游业的发展都以经济增长为目的,但林下经济的经济学理论并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反而是强调通过建设生态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提高林下经济的市场竞争能力,并以当地气候条件、土地资源和林业环境特色为基础,建设适应当地的经济与生态循环系统,在保证生态稳定性和环境优美的前提下最大化谋求经济效应。与生态经营理论具有共同之处,二者皆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符合绿色经济发展理念。社会林业理论与农户有关,林业经济直接主体为林业管理局和农户,涉及农户自身利益,林下经济模式对传统林业经济的重构会改变原本的生产关系,重新组建社会关系。因此,发展林下经济也要考虑当地农民,既要充分吸纳劳动力,解决就业和农民经济收入问题,也要考虑农户和管理人员对技术和相关管理、产业经营方式的理解程度,切实考虑农民利益,并加强实地考察,确保林下经济模式的可行性,避免市场交易中的弱势群体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遭遇折损。

林下经济理论以生态系统经营理论为主导,重点关注林下生态物种间互作、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研究,这也是林下经济的实现方式[3]。基于林下经济理论基础,构建林下经济发展的评估模式,林下经济评估主要有经济价值评估、社会价值评估及生态价值评估3 种方式。

生态林以土地和林业资源为依托,不仅能组合输出木材、农产品及畜牧产品,而且通过开发森林资源的环境价值,发展成为具有旅游、文化、康养等综合潜力的产业,能综合性创造长短期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层面,林下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林下种、养殖,发展出一批专职技术人员和林业专家,多元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生态价值评估层面,以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保护环境、物种多样性为目的和手段,定期检测与评估生态林的环境生态作用。

3 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初步投入发展林下经济的无序性

目前,林下经济采取集约型的经营方式,不仅可以降低经营及管理成本,还能实现生产的规模化和个体化,能在不改变家庭户为生产经营单位的前提下发展林下经济。但在林下经济的初始投入环节,必然要面对管理无序等问题,林下经济采用何种种植、经营模式以及对应的技术问题都需要在前期规划中考虑,并在摸索实践中不断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在林下经济的初始发展环节,最需要考虑产业的设计问题,选择种植哪种林下作物、选择对应的养殖产业,需要结合当地气候及林地资源特点,考虑物种之间的生态适配性。但在初步投入环节,由于各方力量及视角的单一,考虑问题不够周详,缺乏整合和带动其他相关技术与资源的能力,面对各个方向问题的掣肘,导致林下经济初始着力工作不知道从哪个方向切入,造成管理上出现混乱。同时,技术使用、资金投入和规划设计上的混乱,导致林下经济发展缓慢,无法形成既具备环境生态价值又实现经济创收的综合性经济体系。

3.2 林下经济发展面对的技术性问题

林下经济发展以解决技术性问题为主,应根据当地土地资源发展适应性的综合种植与养殖体系。面对生产技术难题,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农户都缺乏相应的技术知识,难以依靠自身力量选育种植作物及细分品种,对于林下经济的维护和关键时间节点工作不足。若采用传统粗放式的种植方式,容易造成生态系统的不协调,为环境发展带来隐患问题,导致林下经济无法形成综合性的生态系统,只能产出单一、特定的几种农作物,与传统农业没有多少区分。

由于缺乏技术及管理知识,林下经济的农产品品质难以得到保证,不利于林下经济的长效协调性发展,以抵御外界环境或市场因素变化。比如,灾害问题造成农副产品滞销,林下经济可以通过环境及畜牧业等其他方式获得经济收益,解决短时间的困难,但由于技术缺乏,林下经济的作物品质有时得不到保证,难以形成高附加值产品,无法获得长期收益和实现长期发展。

3.3 林下经济发展的品牌建设不足

林下经济实现经济创收需要将产品卖出去,更需要打响产品品牌,形成持续的经济获益。林业经营由于原本单一化的种植方式,对产业设计、产业模式及销售渠道缺乏认知,市场竞争力不足,对市场定位、产品营销等概念都缺乏了解,也无从得知林下经济怎样发展的问题。品牌建设不仅是形象设计,更是林下经济从生产到终端销售建设起的整个产业“人设”。品牌建设需要从产业和市场双方出发选择林下经济的生存方式,构筑可持续发展模式,找到自身独有的产品特点并不断放大。透过品牌建设,获得林下经济发展的“飞轮效应”。但根据多年的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来看,林下经济当前品牌、渠道建设和产品控制并不理想,难以持续定向输出产品和打造IP。

4 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转移策略

4.1 解决技术要点和优势产业选择

面对各个方向问题的掣肘,需要有全才和深入林产业工作的专业人员提供建设性意见,林下经济既需要资金投入,也需要专业人员指导。有研究针对林下经济技术要点,探究复合农林养殖业的养分循环、光能截获、能量流动特征和植物间的水分竞争及化感作用,以探索最佳的种养殖经营模式[4]。林下经济应解决产业技术问题,根据林业特点配合农作物种植。当前林下经济种植技术包括森林园艺化经营、野生环境模拟、森林抚育以及野生采集法等。其中,园艺化经营便是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和光分布特性,通过调整林地密度和冠幅改变林下郁闭程度,实现生态协调性和生物多样性。野生环境模拟法则通过模拟自然环境,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最大程度还原自然野生林的生长环境,能提高林产品价格[5]。以浙江省淳安县为例,其具有丰富的林地资源,在“林下”进行多种农作物种植,便是利用了森林园艺化经营技术。淳安县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养殖产业,比如当地约13 万hm2山核桃经济林、竹林和用材林可因地制宜发展黄精、白芨、白术、鸢尾、三叶青等多年生草本中药材。地势平整的林地还可种植前胡等一年生中药材,或种植紫花苜蓿、百三叶、黑麦草等草本植物,为林下养殖产业提供优质饲草。

同时,在林下配套养殖鸡、羊、竹鼠等,通过技术攻关,解决物种共存共生可能产生的问题。中草药种植是当地的优势产业,不仅能减少林下经济的盲目性,承继地方特色,更重要的在于形成“以药为业”的林下经济模式,形成地方特色卖点。此外,淳安县积极评估当地林地资源,计划将具有一定景观生态功能和康养价值的森林资源建设成综合民宿民居、运动健身与康体疗养的森林游憩产业,遵循生态优先,探索公益林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4.2 林下经济产业与经营模式探索

林下经济发展需组织好产业经营模式。林下经济的经营蓝本需符合天道和市场的真正需求,提供真正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找到其他地方所不能创造和模仿的核心价值,提高林下经济各项产品的独特性和附加值。当下存在“企业龙头+大户+农户”的集约化林下经济经营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农户的不利地位,通过经营大户的加入连接起农户和市场。另外,还存在“企业+基地+科研+农户”的经营方式,一方面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另一方面企业的加入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和相关经营指导,将林下经济产业进一步模式化和产业化。

除了以上集约化的经营方式之外,政府应鼓励当地林业经济实现个性化发展,鼓励林业和家庭农场、生态观光、旅游度假等产业结合,形成多样化和体量大小不同的林下经济模块,以满足不同消费者以及游客的需要和满足农户对个性化经营方式的需要。以淳安县林业经济为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早在2017 年开始对利用林下空间种植培育重点发展的中药材和食用菌的农户,按政策标准给予补助。连片种植三叶青、黄精、白芨、七叶一枝花、前胡等中药材可每公顷一次性补助9 000 元;种植新发展竹荪等名贵食用菌则每公顷一次性补助30 000 元,该政策延续至今。此外,当地乡镇也积极出台相应的补助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该地2021 年新发展林下经济规模达1 052 hm2,其中林下种植中药材黄精1 005 hm2、茯苓2.1 hm2、灵芝0.4 hm2、三叶青13.3 hm2、何首乌13.3 hm2、前胡11.3 hm2、白芨6.7 hm2。淳安林下经济经过10 余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壮大,形成了林药、林菌、林茶、林桑、林苗、林粮、林菜、林草等林下种植,林禽、林羊等林下养殖以及森林游憩业等业态模式。淳安县林下经济发展规模位居浙江省前列,已经成功带动10 万农户增收致富。

4.3 产品质量控制与品牌、供应链建设

林下经济组建形成优势产业经营模式是其根本,但也要控制好产品质量,塑造积极的游客体验,通过品牌建设、直播营销等方式,提高林下经济影响力,形成长期转化的消费流量。

林下经济品牌建设应严格控制好产品质量,可以根据当地林产业特点,设计产品质量监督控制体系,此处根据林下经济的整个流通过程进行设计,具体见表1。

表1 林下经济产品质量控制体系设计

除前期生产、种植以及储存运输等环节外,产品附加值定价与营销策略至关重要,营销与定价策略会影响顾客对产品感知,影响产品品质的外在形象,进而影响到林下经济的品牌建设。合理的定价方式一方面有助于经济效益实现回流,另一方面能支撑林下经济产品品控的各环节。依据林场地的产品属性和市场需求、消费者对产品认知进行产品质量控制,促进产品产业的良性发展。林下经济产品不仅包含食用的农牧产品,更涵盖生态环境建设和旅游体验塑造,通过空间设计布局、特色产业模式设计,能形成地方独有的林下经济品牌。

5 结束语

通过分析林下经济概念和理论基础,发现林下经济包括经济、协调、创新等内涵特点,在于环境、经济可持续及产业的创新发展。林下经济既包括农牧产品,也包含产业综合形成的环境空间,既属于第一产业,也能迈向第三产业。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转移,需要解决产业设计问题,选择优势产品和产业业态,同时摸索出具有优势特色的经营模式和品牌建设方式,以此实现第三产业向第一产业的赋能驱动。

猜你喜欢

林业经营生态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生态养生”娱晚年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land produces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