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信息专业组管理模式的构建及实施效果

2023-03-02刘建欣陶珍晖蒙景雯

护理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专业组护理人员信息化

刘 卓,刘建欣,李 珂,王 丽,杨 丹,陶珍晖,蒙景雯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 100034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年)》[1]指出,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护理事业创造了新条件,在“十四五”时期,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护理服务模式,为病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护理服务。护理信息是指在护理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情报、消息、数据、指令、报告等,是护理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2],而信息护士在医院护理信息化发展中承担着领导、开发、管理、培训等重要角色[3]。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护士的作用,是医院临床护理信息实践面临的重要课题,迫切需要实践探索。护理专业组是指将具备某领域专业知识的护士集中起来,通过小组形式体现该领域的专业护理作用[4]。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信息专业组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以充分发挥信息护士的引领作用,规范护理信息专业组管理,促进护理信息化发展,助力智慧医院建设。我院自成立护理信息专业组3 年来,实践效果较好,现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自2019 年9 月起我院护理部成立护理信息专业组,实行特色专业组运行模式。选取我院护理单元负责护理信息工作的护理信息联络员64 人,其中男2 人,女62 人;年龄(34.14±5.52)岁;工作时间(11.92±6.20)年;从事病房护理信息管理工作时间(5.13±2.22)年;职称:主管护师18 人,护师45 人,护士1 人;学历:硕士1 人,本科45 人,专科18 人。护理信息专业组管理模式实施前(2019 年7 月—2019 年8 月)和实施后(2022 年5 月—2022 年6 月)选取我院690 名护理人员开展护理信息能力调查。纳入标准:具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工作≥1 年;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外院进修护理人员,在职不在岗。

1.2 方法

1.2.1 构建护理信息专业组

1.2.1.1 确立护理信息专业组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护理部负责顶层设计,确立护理信息专业组指导思想:以推动我院护理信息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设智慧护理为目标,以深入服务临床为根本,以提升护理质量、保障病人安全为抓手,发挥信息化管理对护理学科发展的助力和驱动作用,做有温度和有品质的护理。护理信息专业组的工作目标包括规范和创新两个方面,规范指通过护理信息专业组管理规范临床信息行为,优化信息化流程,提升病人安全系数;创新指基于临床实践中现存和潜在的问题,借助服务设计、技术接受模型等理论,依靠专业团队创新开发基于临床工作任务导向的系统及功能模块,以提升医护人员使用体验,进而提高临床工作效率。

1.2.1.2 构建护理信息专业组组织架构 护理信息专业组设立核心组专业团队、科室片区负责人、护理单元信息联络员3 层组织架构,由护理部直接管理,设顾问1 人、组长1人、副组长2 人、秘书2 人。核心组专业团队包括护理部护理信息学专家、各专业领域(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临床护理信息专家、护理信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信息中心工程师及软件工程师。核心组专业团队下设科室片区负责人,由各科室选派精通护理信息工作的人员担任。科室片区负责人下设各护理单元护理信息联络员,由各护理单元选派精通护理信息工作的人员担任。护理部统筹护理信息专业组工作,对专业组实施全面管理。组长负责护理信息专业组组织管理、安全管理、有效运营、会议管理及季度工作汇报,负责定期收集临床对护理信息建设的意见及建议及跨部门、跨专业沟通协调,定期向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汇报阶段性工作进展、工作计划及存在的问题。护理信息专业组副组长协助组长做好护理信息组统筹安排工作,协助组长开展各项工作,按计划召集信息联络员,召开护理信息专业组工作会议,协助组长做好跨部门、跨专业的沟通协调,组长不在时暂时履行组长职责。护理信息核心组专业团队工作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制定有关护理信息标准管理规范及规章制度,培训和提高护理人员信息能力与素质,开展三级层面的护理信息化质量督导,规范临床护理人员护理信息行为,借助信息化技术将护理领域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开展护理信息化专科会诊与学科诊断,帮扶临床科室解决临床问题,推动我院护理信息事业的发展。科室护理信息片区负责人积极配合核心组专业团队工作,负责推进所管辖区信息工作,督导所辖区域护理信息工作的落实、收集并及时反馈所辖区域存在的问题,定期开展所辖区域护理信息工作推进的质量分析、完成护理人员护理信息技术和规范的培训、考核、监督执行,对护理信息化建设及改进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措施。护理单元护理信息联络员积极配合科室护理信息片区负责人工作,负责推进本单元护理信息工作,督导本病房护理信息工作的落实,收集并及时反馈问题,配合信息中心及软件、硬件工程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工作中的各类故障和阻碍因素,督导本病房护理人员认真记录移动护理推进记录表,定期开展本病房护理信息工作推进的质量分析,负责本病房护理人员护理信息技术和规范的培训、考核、监督执行。

1.2.2 制定护理信息专业组管理模式 根据护理信息专业组管理需求,设置质量管理组、教育培训组、科研/循证实践组及专科会诊组4 个专业小组,每个专业小组设组长1 名、组员4 名。质量管理组负责标准制定、质量督导和质量促进。标准制定,即制定本组制度、标准及流程,并制定5 年发展战略目标、年度工作计划及护理信息核心指标;质量督导,即制定专业组督导管理制度(包括督导形式、督导方案及督导内容等)并开展全院护理信息工作,落实督导;质量促进,即根据质量督导结果,定期反馈至临床,并指导临床运用PDCA[plan(计 划)、do(执 行)、check(检 查)和act(处 理)]等科学管理方法提高护理信息核心指标。教育培训组,负责定期开展护理信息化组内培训、院内分层培训及考核。科研/循证实践小组负责基于最佳实践指南,构建并推广保障病人安全的信息化功能举措。专科会诊组负责收集临床护理信息化意见与建议,并在会诊时指导护理人员,解决临床常见问题;需优化的项目与工程师沟通落实优化。同时,针对科室疑难护理信息化问题,组织开展多学科(护理部、医务处、财务处、信息中心、药剂科、输血科等)护理信息化会诊,及时解决与反馈相关的问题。护理信息专业组管理模式详见图1。

图1 护理信息专业组管理模式

1.2.3 实施护理信息专业组管理模式 护理信息专业组在护理部的领导下,对全院护理信息工作进行管理。①制定专业组工作方案:专业组组长组织组员共同制定专业组工作方案,包括护理信息专业组的组织架构、人员分工、工作内容以及护理信息专业领域关键核心指标,以此工作方案作为专业组开展各项工作的依据。②制定护理信息化手册:专业组组长组织组员共同编写病房护理信息化手册,手册中包含护理信息学理论概述、医院护理信息系统内容及简介、信息化相关制度流程及应急预案、病房护理信息管理工作组织架构、临床各项操作掌上电脑使用流程规范、病房护理信息化管理督导及持续改进记录、护理信息化常见问题处理“十知道”口袋书,以此手册作为指导病房护理信息工作的规范。③人才培养:搭建“精英⁃骨干⁃基础”的金字塔式育人机制,通过继续教育、院外学习、学历教育、分层培训、轮转信息中心等方式开展信息护理人才培养,定期开展组内培训与院内分层培训考核。④创建双向问题反馈机制及例会制度:建立护理信息化例会制度及自下而上及自上而下的双向问题反馈机制,每季度收集临床护理信息化意见与建议,联合信息中心工程师及时解决临床问题;每个月开展全院核心指标督导,定期反馈质量督导结果,并指导临床运用PDCA 等科学管理的方法提高护理信息核心指标。

1.2.4 效果评价

1.2.4.1 护理信息能力 采用罗红[5]设计的护理信息能力量表对护士信息能力进行评价,包括护理信息意识、计算机操作能力、计算机软件管理能力、护理信息操作能力、护理信息管理能力5 个维度,共32 个条目。量 表Cronbach′s α 系 数 为0.947,内 容 效 度 指 数 为0.957,量表信效度良好。采用Likert 5 级评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计1~5分,总分160分,得分越高,代表护理信息能力越强。

1.2.4.2 护理信息指标 根据临床使用护理信息系统情况,创新构建了护理信息客观化指标,以便科学管理和督导护理信息化的临床使用,本研究统计部分核心指标。①掌上电脑医嘱执行情况:以掌上电脑输液医嘱执行情况为例,掌上电脑输液医嘱执行率=掌上电脑执行输液量(例次)/输液总量(例次)×100%。其中,掌上电脑执行输液量即统计周期内,使用掌上电脑全程扫码结束输液的数量,输液总量即统计周期内本护理单元的输液总例次。②电子排班发布及时率:规定护理管理系统中电子排班发布的最晚达标时间为每周五17:00,系统根据时间计算出电子排班发布及时情况,作为考核护理管理者使用护理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一项指标。③护理会诊情况:实施护理信息专业组管理模式后,核心组专业团队依据我院护理会诊流程和专业组会诊制度的相关规定,基于护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护理会诊功能模块,并设立会诊及时率指标,规定会诊完成时限。12:00 前申请的会诊,须于当日完成;12:00 以后申请的会诊,最迟于第2 个工作日内完成。④效果评价指标:包括项目评级、流程优化和成本效益。

1.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进行非参数检验;定性资料以频数、百分比(%)描述,进行χ²检验或Fisher 精确检验。

2 结果

2.1 项目评级 护理信息专业组自成立以来,协助医院信息化改造工作,顺利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等级测评4 级及互联互通成熟度4 级甲等评审。在护理信息专业组的努力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平稳上线,临床护士对新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接受度和满意度均较高。

2.2 能力建设结果

2.2.1 护理信息专业组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病房护理信息联络员护理信息能力得分比较(见表1)

表1 护理信息专业组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病房护理信息联络员信息能力得分比较[n=64,M(P25,P75)] 单位:分

2.2.2 护理信息专业组管理模式实施前后临床护士 信息能力得分比较(见表2)

表2 护理信息专业组管理模式实施前后临床护士信息能力得分比较[n=690,M(P25,P75)] 单位:分

2.3 信息指标结果

2.3.1 护理信息专业组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掌上电脑医嘱执行情况(见表3)

表3 护理信息专业组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掌上电脑医嘱执行情况比较 单位:例次(%)

2.3.2 电子排班使用情况 实施专业组管理模式后,电子排班使用率由61.80%上升至100.00%,电子排班发布及时率由61.80%上升至98.81%。

2.3.3 护理会诊模块使用前后会诊及时率比较(见表4)

表4 护理会诊模块应用前后会诊及时率比较 单位:例(%)

2.4 流程优化 实施护理信息专业组管理模式以来,专业组在最佳证据的基础上制定并优化临床护理流程30 余项,编写相关护理信息化操作手册40 余项,拍摄信息化相关视频10 余个,开展相关培训50 余次,深入临床跟班,开展护理信息化专科诊断,针对信息化问题,还原使用场景,现场办公,累计解决临床信息化问题1 500 余次。

2.5 成本效益 实施护理信息专业组管理模式后,核心组专业团队以医学教育三阶段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及师资发展与培养为出发点,结合护理教学的全过程,设计开发智能护理教学平台,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培训、考试管理、教学反馈、教学资源以及系统管理模块。以平均工资5 000 元/月计算,每名护理人员的综合成本约为60 000 元/年,医院护理培训的人力成本约为483.91 万元。使用该平台后2019 年全年有效减少了50% 以上的三级、二级、一级现场培训及考核,经统计,全年花费在培训和考核的时间约为77 425 h,总计约241.96 万元[6]。

3 讨论

3.1 护理信息专业组管理模式促进了临床信息人才的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数据挖掘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出现,护理信息学科飞速发展,基于临床护理信息化现状,一方面,护理教育工作者和护理管理工作者要增强护士信息能力培养的意识,充分重视和开展护士信息化能力的培训,促进护理信息事业的进步和发展[7];另一方面,护理信息能力对于临床信息系统的成功使用和提高病人安全实践至关重要。因此,护理人员应接受和使用信息技术,增强护理信息能力[8]。有研究指出,各医院现已开始重视护理人员的护理信息能力,但不同医院培训工作的开展、落实、接受培训的人员覆盖面参差不齐,医院相关部门及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护理信息能力的培养,重视和鼓励护理人员参加信息技术相关培训[9],鼓励护理管理者参与护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以提高护理信息能力[10]。根据临床现状,护理信息专业组创新搭建“精英⁃骨干⁃基础”的金字塔式育人机制,基础育人指针对3 年内的规范化培训护士及全院护理人员,开展一系列护理信息相关基础线上、线下课程,以普及护理信息学知识、技能;骨干育人即选拔临床护理信息骨干及护理信息管理者加入护理信息专业组,开展组内培训和院外参访学习,系统提高护理信息素养和能力;精英育人指吸纳护理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护理信息专业组的骨干力量,搭建国内外继续教育平台,参加国内外护理信息专科护士大会,深入学习护理信息高阶知识与技能。结果显示,护理信息专业组自成立以来,通过前期耕耘,提升了全院临床护理人员护理信息能力。与田君叶等[11]结果一致,优化了护理信息专业人才结构,促进了临床护理信息人才的培养,为临床培养了一批善于思考、具有慎独及创新精神的护理信息专业人才,开辟了护士职业生涯发展的新序列,提高了护士满意度和成就感。

3.2 护理信息专业组管理模式推进了护理信息化的进程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信息专业组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掌上电脑医嘱执行率、电子排班使用率及电子排班发布及时率显著提高,与刘小青等[12]研究结果一致。护理信息专业组在医院护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起到了引领作用,信息系统只有与护理管理理念和文化相融合,才会具有重要的价值潜能[13]。如果护理管理者不具备信息学能力,组织将面临无法获得预期投资的回报,或无法获得信息通信技术在临床护理实践方面的安全保障和质量效益[14]。护理信息专业组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护理管理理念与卫生信息学以及信息系统的有机融合,采用“点⁃线⁃面”实施策略,有效推进了临床护理信息系统、护理管理信息系统、智能输液监控系统、重症监护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移动手持终端、移动护理推车、无菌物品标签打印机等护理信息化软件与硬件的使用进程。“点”指选择护理信息化第一批试点护理单元,树立标杆,优先资源配置,开展护理信息化软件及硬件的优先试用;“线”指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分别选择第2 批试点护理单元,与第1 批试点对应连成主线,建立沟通桥梁;“面”指护理信息化全面铺开,覆盖每个护理单元,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培训、建立考核指标及试点病房带教多管齐下,推进护理信息化进程。

3.3 护理信息专业组管理模式实现了护理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信息专业组管理模式的实施有效节约了人力成本与各项支出,专业组与工程师共同参与系统开发,经过流程再造,实现了静脉输液、输血、口服给药、静脉采血等多项流程的闭环管理,利用护理信息化手段,有效保证病人安全。专业组以临床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与工程师共同开发基于医学教育培养路径的智能护理教学系统、基于服务设计理论开发护理会诊电子系统,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及护士对系统的满意度和接受度。护理信息小组的建立和实践提高了信息管理质量和效率,提高了护士信息系统应用满意度,加强了基于信息化的护理科学管理效能[12,15]。

4 小结

专业组模式能够通过团队的形式放大专家在某些领域的影响力,在临床其他学科中已有较好的应用[16]。我院护理信息专业组通过确立指导思想和规范、创新的双目标,构建护理信息专业组组织架构,制定护理信息专业组管理模式,以核心专业团队为基础,开展质量管理、教育培训、科研/循证实践以及专科会诊4 个方面的工作,构建专业组核心指标,建立护理信息化双向问题反馈机制,搭建精英⁃骨干⁃基础的金字塔式育人机制,促进了临床信息人才的成长,推进了护理信息化使用进程,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节约了成本,实现了护理闭环管理。因不同医院信息化水平的差异,护理信息专业组的构建和管理模式还需根据各家医院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研究。

猜你喜欢

专业组护理人员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动物药专业组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2016IPA年度国际摄影奖最佳表现作品选登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探析与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