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霍华德庄园》中人物的精神生态困境审思

2023-03-01王艳丽刘知国

关键词:精神生态福斯特冷漠

王艳丽 刘知国

收稿日期:2023-11-02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22AH052732);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23AH052290)

作者简介:王艳丽(1988-  ),女,山东嘉祥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助教,硕士。

DOI:10.13685/j.cnki.abc. 000723

摘  要: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霍华德庄园》主要以玛格丽特和海伦两姐妹寻找真爱和精神居所的经历为主线,描述现代社会初期英国中产阶级人们之间的矛盾、隔阂和冲突,进而揭示人们遭遇的种种精神生态困境,堪称一部发人深省的经典佳作。从精神生态视角审思《霍华德庄园》中主要人物的精神生态困境颇具现实意义,它既能体现福斯特极富创造性和前瞻性的精神生态价值观,又能为当代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福斯特;《霍华德庄园》;精神生态;迷失;冷漠;焦虑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23)04-0063-05

一、引言

作为20世纪初期英国杰出的批评家、理论家、散文家和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 M. Forster,1879—1970)一生共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其中,《霍华德庄园》被视为福斯特早期最优秀的作品,堪称英国小说由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转型时期的经典。小说主要以玛格丽特和海伦两姐妹寻找真爱和精神居所的经历为主线,描述了现代社会初期英国中产阶级人们之间的矛盾、隔阂和冲突等,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经典佳作。在《霍华德庄园》中,福斯特用清新淡雅的语言深刻地揭露了爱德华时期城镇都市化及工厂机械化背景下,生活在伦敦城的中产阶级人们所遭遇的种种精神生态困境。

根据中国知网数据检索可知,1994年8月7日至2023年10月25日以“《霍华德庄园》”为主题发表的中文文献总量为138篇,其中包括期刊论文84篇、硕士学位论文50篇、博士学位论文3篇和会议1次。对上述文献成果进行梳理发现,大部分国内外学者主要从生态女性主义、叙事学、人文主义思想、文本分析等视角解读小说中的“联结”思想和“焦虑”主题,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13篇。其中,晓峰、秋风(2001)和梦杳(2005)从电影叙事学角度解读《霍华德庄园》中的人物形象。[1-2]岳峰(2005)从人文主义思想方面分析小说的“联结”主题并指出“这种‘联结往往是借助于隐匿在人际关系中的婚姻母题来阐述的,福斯特希冀通过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联结给普遍疏离的世界注入温情、睿智和灵魂,最终拯救冷漠顽固的

心灵”[3]。岳峰(2006)再一次重申小说中“联结”主题并指出“福斯特式的‘联结其本质上是一种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者对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不‘和谐进行补救的方法”[4]。王青青(2010)认为福斯特所推崇的“联结”实质上是用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世界,并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对小说进行解读,解构长久以来存在的人与自然的分离,男权社会的男女不平等,以及人与人之间严格的等级观念,从而达到社会与自然及社会内部的和谐统一。[5]唐莹(2010)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词汇、叙事及话语手段揭示小说中所表达的“联结”愿望。[6]同年,胡强和肖科苗在论文《一部典型的“英国状况”小说——论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焦虑主题》中提出,“小说《霍华德庄园》的中产阶级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转型时期人们的精神状况、价值标准和伦理取向”[7]。首次关注小说中人物的“精神状况”。此后,国内学者们纷纷将小说中主要人物在文化层面所反映的“精神状况”作为研究焦点,如2012年许娅的《单一反讽还是双重反讽?——论<霍华德庄园>对自由—人文主义全民文化观的深层反思》、2017年纳海的《寻找英伦的神话:<霍华德庄园>中的“英国问题”和国民性》、2019年文蓉的《“找家”的书:<霍华德庄园>中的共同体重塑》和2022年苑辉的《<霍华德庄园>中的文化与国民性重塑》 [8-11]。然而,以“生态”为主题发表的文献总量较少,更鲜有人对小说主要人物的精神生态困境进行全面系统的审思。

精神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传统的自然生态主义不同,主要关注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人。[12]鲁枢元(2000)在《生态文艺学》中提出精神生态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主体的健康成长;二是一个生态系统在精神变量协调下的平衡、稳定和演进,即内在关系如人的内在精神生活的平衡和稳定,外在关系如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13]当精神变量无法有效地协调生态系统平衡时,人作为精神主体便无法健康成长,甚至出现各种精神生态失衡现象,如“人性的极度扭曲导致精神的匮乏,信仰的不断缺失导致精神的困顿,爱与被爱能力的丧失导致精神的混乱”[14]。朱鹏杰(2010)指出“精神生态的平衡与健康是解决地球生态危机的关键”[15]。故分析《霍华德庄园》中主要人物的精神生态困境颇具现实意义,既为我们了解福斯特超前的精神生态思想提供了契机,又能为构建和谐的现代社会提供价值启示。

二、《霍華德庄园》中主要人物的

精神生态困境

福斯特笔下的《霍华德庄园》中主要人物的精神生态困境主要表现为施莱格尔姐妹爱情观的迷失、亨利和查尔斯父子情感的冷漠和伦纳德·巴斯特的焦虑等。从精神生态视角审思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精神生态失衡现象,剖析造成精神病症的原因,进而探索在社会高速发展时期,如何重构健康的精神生态,探寻实现精神生态和谐之方法,意义重大。

(一)施莱格尔姐妹爱情观的迷失

福斯特笔下的施莱格尔姐妹(玛格丽特和海伦)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富有、敏感而又不乏善良。在父亲理想主义观念的熏陶下,注重精神追求,有着丰富的内心生活,但在感情方面毫无经验,可谓是一片空白。姐妹俩自信美丽、家境殷实,整日醉心于伦敦城里的各类思想沙龙和文艺社团,努力塑造着她们远离凡尘的精神世界,希望生活永远像文学作品中描写得那么美好和谐。然而,与威尔科克斯一家和伦纳德·巴斯特的相遇把她们拉回了现实世界,打破了她们这一平静而又美好的愿望,进而使她们的爱情观出现了短暂的迷失。

施莱格尔家的姐姐玛格丽特是位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的中产阶级“少女”。与亨利·威尔科克斯结婚之前,她始终保持着独立自主的个性。之后与亨利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爱德华时代中产阶级上层女性对爱情的迷茫。玛格丽特之所以要嫁给亨利,一部分原因是出自一位“老姑娘”的恨嫁之心。在玛格丽特看来,她既不像海伦那样年轻,也不像贵族小姐那么富有,一个有身份地位的人看上了她,恰巧填补了她的情感遗憾。另一部分原因是当亨利表白时,她正为找居所而困扰。如若嫁给亨利,便不必再为“找房子”发愁。此外,她还看到了亨利身上现代人的“奋斗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促进了社会发展,让我们摆脱了“原始荒蛮的生活”。她也洞察到亨利的生活缺乏激情和对“旧的文明”的尊重。于是,玛格丽特便想通过婚姻来改造亨利,激发亨利潜在的情感活力,弥补他精神世界的空虚。“虽然他老练成熟,她或许还是可以帮他建起一座彩虹之桥,把我们内心的平淡与激情联结起来”。换句话说,玛格丽特爱上的不是亨利这个具体的人,而是爱上了自己头脑里的某种思想和理念。在某种程度上,玛格丽特起初同海伦一样,对于爱情的理解有所偏颇,认为爱情就是一种救赎。

施莱格尔家的二女儿海伦朝气蓬勃富有活力,性格上热情率直、同情心泛滥,对爱情拥有美好的憧憬。在与威尔科克斯家相处的过程中,海伦第一次接触到了新的思想,这种思想让她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让她头晕目眩。即使亨利·威尔科克斯先生驳斥她推行妇女选举权的主张,粉碎她男女平等的愿望并称她为傻妞,她也不介意,反而对威尔科克斯先生增添了些许崇拜,不仅违背了自己的初心,而且心甘情愿接受威尔科克斯一家的说教。甚至当施莱格尔家长期奉行的文明礼貌的观念被一个一个打破时,她还暗自思忖“我被虚伪的说教蒙蔽了,撕开这层伪装,对我来说也是好事”[16]23。此时,海伦并没有意识到她已经偏离了自己所要追求的精神信仰,沉迷于物质享乐而无法自拔。这一切都为海伦对保罗懵懂的爱情幻想埋下了铺垫。虽然海伦与保罗素未谋面,但通过周围人的描述和自己的幻想,海伦误以为保罗是一位阳光、温暖、勇于承担责任的绅士,能够给她带来“积极向上”的思想。此时,她已天真地将保罗认定为自己一生的灵魂伴侣。正如小说中描写的:“她的所思所行,一呼一吸,都在默默为迎接保罗做好准备。保罗就是她命中注定的那个人。”[16]23直到威尔科克斯家的小儿子保罗到来,一切的幻想成为现实。在与保罗暧昧热吻后,保罗的懦弱害怕,以及威尔科克斯一家人的若无其事让海伦顿时明白了自己的愚蠢,并产生了对爱情的绝望和迷茫。结束与保罗的荒诞恋情后,她才意识到当时只是着迷于威尔科克斯一家的活力,并不是对某一个人的爱。而在与伦纳德·巴斯特的关系中,海伦则更多的是出于同情、怜悯和愧疚。当得知他们提供的错误信息导致巴斯特夫妇毫无生活来源,快要饿死时,海伦的同情感、愧疚感被激起。于是在某个夜晚,两人产生了共鸣,发生了一夜情。事后,海伦回忆道“两次都是因为孤独,都在夜晚,事后都有恐慌”[16]311。从海伦的两次情感经历可以看出,正是海伦的冲动及对精神世界的完美追求导致了她内心的孤独失落和绝望,使自己的爱情观出现了短暂的迷失。

施莱格尔姐妹的感情经历,映射了工业革命后期,现代人一方面享受着身体的舒适,另一方面也承受着“精神异化”的煎熬。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深陷精神生态困境时容易做出荒谬的决定,进而承受无尽的感情挫折,付出昂贵的代价。尽管如此,福斯特依旧呼吁在迷茫与绝望中的人们,尝试各种方法来拯救英国现代社会中 “发育不良的心”,不惜以“爱情与婚姻”为代价达到联结的效果,也要将物质生态与精神生态“调和”起来。这何尝不是一种讽刺。通往和谐的道路很多,何必以“爱情与婚姻”为桥梁。由此可见,福斯特想要通过创造和谐的生态环境来拯救日渐衰落的帝国的迫切愿望和执着之心。

(二)亨利和查尔斯父子情感的冷漠

在贫富差距极大的爱德华时代,实业者们过度痴迷于物质财富的积累和享受,而对精神层面的生活不屑一顾,以致整个社会弥漫着金钱的“铜臭”味。福斯特笔下的亨利和查尔斯父子正是这一时期实业者的象征,他们一方面信仰物质财富至上,倡导“金钱万能论”。另一方面对待亲情、友情和爱情极度淡薄。由于人性的淡漠和扭曲,他们长期饱受着精神层面“恐惧和空虚”的煎熬。

小说中被讽喻为“奥林匹亚神”的亨利·威尔科克斯是一位成功的生意人,更是物化时代精神生态异化的典型代表。[17]在亨利潜意识中,物质财富胜于一切,精神情感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不值一提。他一贯秉持的观点是“文学和艺术除了有益于磨炼性格,都是胡说八道。”并固执己见地认为自己的内心从不贫穷。然而,对威尔科克斯太太遗嘱的蔑视、巴斯特失业的无视和海伦未婚先孕的鄙夷无一不体现其精神的空洞和情感的冷漠。小说中,房屋霍华德庄园与其说是威尔科克斯太太的陪嫁之一,不如说是其情感的依托和精神家园的象征。为了使其精神和情感得以延续,威尔科克斯太太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写下遗嘱:“我要让施莱格尔(玛格丽特)小姐继承霍华德庄园。”[16]95亨利在得知遗嘱内容后,脑海里闪现的词语竟然是“背叛”“荒唐”,并丝毫不顾及太太露丝的遗愿,也无意探究露丝将霍华德庄园赠给玛格丽特的深刻寓意,无情地将遗嘱焚毁。原因竟是他将霍华德庄园视为其物质财产的一部分,而他的财产不容外人分割,这将其冷漠自私的一面暴露无遗。足以见得,在物质财富与精神情感面前,亨利会永远坚守其“初心”,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当巴斯特因失业食不果腹选择向亨利寻求帮助时,亨利情感的冷漠和内心的虚伪被进一步呈现。在埃微婚礼上,亨利遇到了自己在海外殖民地时期的情妇雅基。看到历经身心折磨而落魄的旧日情人,亨利并未心生怜悯,而是因担心自己的声誉受损而命人将其赶出。更是在得知雅基的现任丈夫是巴斯特时,残忍地拒绝了帮助。之后,更将巴斯特的失业归为“鞋子夹脚”事件,并冠冕堂皇地告诉旁人,巴斯特的失业与贫穷是由底层阶级基因里自带的“好逸恶劳”的低劣品质导致,与自己“善意”的提醒无关。事实上,這位可怜的巴斯特先生恰恰是听从了他“好心”的建议而失去工作的。对巴斯特失业的无视证明亨利内心的虚伪和情感的冷漠至极。亨利在得知海伦未婚先孕的消息时,内心对其充满了鄙夷与不屑。当玛格丽特请求让妹妹海伦在霍华德庄园休憩一晚时,为了维护自己在人前塑造的美好形象和物质利益,他在故作“掂量”后冷血地拒绝了,并美其名曰“住旅馆更舒适”。由始至终,亨利考虑的只有自己的声誉和利益,全然不顾未婚妻玛格丽特的感受,并在激烈的争论中,完美地呈现了其“虚伪”“自私”“冷漠”的一面。

“人皆为己”是威家大儿子查尔斯的座右铭。查尔斯为了自身的“享受”随意践踏自然环境和人的自尊。汽车是他喜爱的交通工具,而汽车疾驰后的灰尘把路边艳丽多彩的花草染成了白色,还有一部分进入了村民的呼吸道。此时,查尔斯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却将责任归咎于人们没有在路上铺柏油。甚至当朋友汽车碰到一只狗还是猫时,只是留下司机处理后续。最后,还得意地说是只“烂猫”。可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逐渐疏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部分人不再敬畏自然,反而多了一份冷漠。当查尔斯得知巴斯特是海伦未婚先孕的“罪魁祸首”后,便拔剑挥斥瘦弱的巴斯特先生。由于查尔斯的“鲁莽和冲动”导致了巴斯特的死亡。然而,他却用“死翘翘”这种调侃的语气形容巴斯特的死亡状态。由此可见,查尔斯对巴斯特之死没有丝毫自责和内疚,反而“愚蠢”地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一方,巴斯特这种人就应该受到教训。为了维护所谓的“好名声”,竟将他人死亡当作儿戏,查尔斯·威尔科克斯人性的冷漠由此可见一斑。

亨利和查尔斯父子在精神生态层面的空虚,以及“冷漠”的利己主义思想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冲突和生态困境,也造成了威尔科克斯太太突然离世和查尔斯锒铛入狱的悲剧。可见,福斯特在现代社会初期便意识到资本贪婪的本性及精神贫乏的危机,必将造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衰落。同时,为我们做出警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要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协调,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培养人们团结奋斗的思想和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同时,教导人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怜爱之心,做到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为创造美好和谐的社会提供应有支撑。

(三)伦纳德·巴斯特精神的焦慮

生活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小人物往往会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无形的控制与压迫,无法控制和掌握自己的命运,进而引发内心无尽的焦虑。

小说《霍华德庄园》中,伦纳德·巴斯特作为资产阶级的小职员,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却对高雅的艺术有着强烈而又执着的追求。精神的理想化与生活的现实化使其饱受着孤独与焦虑的长期煎熬。巴斯特来自中产阶级的最底层,与那些“上流人士”相比,他在礼仪、才智、健康和人缘方面要稍逊一筹。贫穷让他无法专心追求精神生活的富有,“打记事起,他总有需要操心的事情,总有些事情让他不能专心的去追求完美”[16]38,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严重失衡所导致的精神生态困境是巴斯特痛苦、焦虑的根源。

与施莱格尔姐妹的初识,是加剧巴斯特痛苦的催化剂。在一次高雅的音乐会上,由于海伦的“粗心”错拿了他的烂雨伞。结果,伦纳德却忧心忡忡,无法安心欣赏贝多芬美妙的音乐。“他怎么也忘不了那把被偷的雨伞。是的,雨伞是真正的糟心事。在莫奈和德彪西身后,那把雨伞萦绕不去,如鼓点般持续不停。”[16]38一把海伦不以为意甚至都不知道是“圆头柄”还是“钩柄”的满是窟窿的“破伞”竟让巴斯特如此痛苦和心怀焦虑。为了取回这把“破伞”,他宁愿跟着玛格丽特徒步绕路了很久。只因为这把雨伞是他在所谓民主的呼声下跻身中产阶级上流社会的象征。倘若失去它,他就会跌落深渊,就此“烟消云散”。贫穷让他萌发对人性的不信任,怀疑施莱格尔姐妹的好心,更认为“邀请他进屋喝茶”是一场骗局。然而,这一切猜测只是局限于他狭隘的思想“正经女人”不会这么做,他们的这种做法完全是因为“居心不良”“心术不正”和“冷漠无情”,进而缓解其内心的焦虑,增加其可笑的阶级优越感。但其臆想很快被饥饿感揭破,“空空如也的肚子开始呱呱乱叫,告诉他,自己是个傻瓜”[16]44。

失业使巴斯特内心的焦虑感达到了高潮。在玻利菲昂火险公司任职时,巴斯特像机器一样机械地完成公司任务,不与同事交流,对公司经营状况更是“一无所知”。当施莱格尔姐妹告知他公司运营情况不妙时,巴斯特“崩溃”了,内心的焦虑瞬间转化为愤怒,更是冲两姐妹发起火来:“我不需要你们的恩惠,我不想喝你们的茶。我本来很开心的,你们干嘛要扰乱我的生活。”[16]140施莱格尔姐妹善意的提醒,以及外在的生活压迫使巴斯特寝食难安,内心更是充满了无尽的忧虑。巴斯特为了摆脱其精神生态困境,选择换工作月余后,很不幸地遭到了裁员,进而彻底沦为了中产阶级的弃儿。巴斯特努力尝试后,最终还是跌入了深渊,其内心备受打击,精神极度焦虑。现实的苦闷使巴斯特无力改变自身的困境,企图通过精神追求而跻身中产阶级上流的愿望破灭。自此便一蹶不振,依靠亲人朋友的接济度日,过着“职业乞丐”般的生活。外在环境的压迫和自身的焦虑使巴斯特逃避责任,选择“躺平”般的生活,最终不堪重负走向“死亡”。

福斯特笔下的伦纳德·巴斯特“不是个体,而是一个案例”[18],他所代表的是现代社会初期千千万万个在机械化和城市化背景下被扭曲的产物。福斯特更希望借助巴斯特的悲惨遭遇,警示现代人盲目追求精神富有而忽略物质财富的积累是不可取的。同样,被现实击垮,选择“躺平”逃避现实的行为也终将走向破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有良好的心态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即使深陷困境,也应重拾信心,有“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志气,争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结语

如前所述,《霍华德庄园》描述了现代社会初期以中产阶级为代表的英国人在物质、文化与精神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痕,并由此导致人们跌入了精神生态困境的深渊。从精神生态视角对小说中人物的精神生态困境加以审思,不难发现福斯特在反思人与自我精神生态问题的同时,对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彰显了其极富前瞻性的精神生态价值观。[19]他在小说中呼唤人们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联结起来,并督促现代人重新审视物质与文化和精神的关系。小说中,福斯特强调只有将新旧文化弥合起来,让精神生态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社会发展才会更有希望,才能行稳致远。总之,《霍华德庄园》蕴含了福斯特对人们精神生态问题的深刻哲思,饱含幽默和反讽,极具社会批判意义。从精神生态视角审思该作品中主要人物面临的精神生态困境,发现福斯特超前的生态价值观,不仅能为我们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提供有益参考,也能为我们当下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更能为我们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价值启示。

参考文献:

[1]晓峰,秋风.左手与右手交锋——穿越维多利亚时代的10部经典爱情电影[J].电影文学,2001(4):29-3.

[2]梦杳.霍华德庄园[J].电影评介,2005(6):73.

[3]岳峰.E.M.福斯特小说中的婚姻母题[J].名作欣赏,2005(20):9-14.

[4]岳峰.冲突·融合·隔膜——《霍华德庄园》的“联结”主题解读[J].南昌大学学报,2006(1):152-156.

[5]王青青.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的《霍华德莊园》[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0(4):218-220.

[6]唐莹.对立下的“联结”——对《霍华德庄园》的文体解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3):76-79.

[7]胡强,肖科苗.一部典型的“英国状况”小说——论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焦虑主题[J].外国语文,2010(5):7-11.

[8]许娅.单一反讽还是双重反讽?——论《霍华德庄园》对自由-人文主义全民文化观的深层反思[J].国外文学,2012(3):110-118.

[9]纳海.寻找英伦的神话:《霍华德庄园》中的“英国问题”和国民性[J].外国文学,2017(4):14-26.

[10]文蓉.“找家”的书:《霍华德庄园》中的共同体重塑[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9(4):119-124.

[11]苑辉.《霍华德庄园》中的文化与国民性重塑[J].中国图书评论,2022(8):86-97.

[12]赵谦.昆德拉《身份》中人物的精神生态困境审思[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6(2):89-91.

[13]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48.

[14]刘知国.论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小说中的生态思想[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3-57.

[15]朱鹏杰.中国“精神生态”研究二十年[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5): 45-52.

[16]E.M.福斯特.霍华德庄园[M].巫和雄,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

[17]文蓉.《霍华德庄园》:追求失落的精神家园[J].绥化学院学报,2015(11):38-40.

[18]Norman Page. E.M.Forster[M].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7.

[19]刘贻伟.论《霍华德庄园》中福斯特的社会关怀[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7(5):42-47.

Ruminations on the spiritual-ecological predicaments of the characters in Howards End

Wang Yanli, Liu Zhiguo

(Basic Teaching Department,Anhui Business College, Wuhu Anhui 241002)

Abstract: Based on the vision of two sisters, Margaret and Helen, for finding true love and a spiritual home, Howards End , written by Edward Morgan Foster, is regarded as a thought-provoking classic, which describes the contradictions, estrangements and conflicts between the middle-class people in England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modern society, and reveals the spiritual-ecological predicaments that people encounter.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ruminate on the spiritual-ecological predicaments confronted by the main characters in Howards E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iritual ecology, not only reflecting Forster's creative and forward-thinking spiritual-ecological values, but also offering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ntemporary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Foster; Howards End; Spiritual ecology; Loss; Indifference; Anxiety

猜你喜欢

精神生态福斯特冷漠
过度冷漠是种病
吉祥物
吉祥物
突然之间
东霞
长大不是变得冷漠,而是变得温暖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从生态主义角度解读安·贝蒂的《一辆老式雷鸟》
论《惟妙惟肖的爱情》中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态
福斯特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思想研究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