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触摸泥中6000年前的鹿角

2023-03-01王效国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大学生 2023年2期
关键词:陶片鹿角遗迹

文/王效国(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胡坑基遗址为河姆渡时期史前遗址,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由宁波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北京联合大学考古研究院共同发掘,被评选为2021年度浙江考古十大重要发现。

1.大雨淹没探方

2021年8月,还在学校“辽金元瓷器”考古实验室工作的我,接到了导师通知,需要我和同门兄弟,去宁波的胡坑基遗址进行发掘。我俩简单收拾一下,坐上了开往宁波的高铁。

突降大雨,一片“汪洋”

下了车,连行李都没来得及放,我们就直奔工地,想探探南方的土质土色与北方的有什么区别。接站老师笑了笑,卖了个关子:“怕是你俩要看到‘水漫金山’喽!”我俩对视了一下,脸上都是很懵的样子。到了工地我们才知道,刚布好的探方被汛期的大雨淹了。看着眼前的一片汪洋,我俩无奈一笑。就这样,雨水期持续了将近一个月。

雨过天晴,由于前期雨期耽搁了工期,老师又派了4名同学来支援发掘工作。首先开始排水工作,在探方附近挖几条沟渠开始引水。八九月是江浙一带常见的台风期,加之土壤含水量较大,需要在每个探方同一侧挖约50cm宽的小沟渠,进行探方内的排水工作。正式开工的第一天,先进行表土层的清理,主要是对地表的植被、近现代生活垃圾进行清理。表土层清理完成后,就开始对扰土层进行清理,此时的工作量还不多,只需要在翻动的泥土中找一下是否有早期的陶片、瓷片等遗物的混入。

10月的宁波非常炎热,我们导师利用假期时间来到工地看望我们,并指导工作,几位老师拿着手铲带着大家刮面,观察土质土色的变化。“我们揭露新地层的时候,要用手铲对其进行刮面,要顺着一个方向,掌握好力度,不要觉得这个过程繁琐、麻烦,刮面的过程也正是我们发现遗迹的过程”,我的导师黄可佳老师说道。我们观察到,南方的黏土与北方尤其是晋陕豫等地的黄土完全不一样,不论是刮面还是向下发掘,都比北方困难很多。

为了让我们了解当地史前文化,老师带我们先后参观田螺山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等,用实例告诉大家南北方史前文化的差异和今后在发掘时应注意的问题。

2.与民工大叔一起清理柱洞

3.对未提取的木构件进行饱水处理

遗迹初现,干劲十足

随着向下清理,一个个柱洞与灰坑等遗迹现象开始出现。密集的柱洞,说明这里当时建造了房屋。为了探明房屋的修筑范围、当时所用的木构件,大家铆足了劲,拿着手铲一点点向下挖。“我这里的木头露头了”,“我这里的木头也露头了”,木头的露出,让大家对几千年前的房屋构造更加好奇,也加快了清理的速度。每一个遗迹下面仿佛都存在着一个宝藏,每个同学都把自己当作一个寻宝人,充满了干劲。“大叔,可以来帮我一下吗?我这里出了个大家伙”海云飞喊道。原以为只是小小的一根木头,没想是个大立柱。为了不破坏立柱及下面压着的木棍,她和大叔两个人明确了分工,大叔用手铲对立柱的范围进行清理,她用木签剔除木棍与立柱之间的淤泥。

干了整整一下午,待清理完成后成,海云飞发现自己的腰已经累得直不起来,“值了值了,干了一下午终于把它给清理出来了”,她笑着说道。地层未完全揭露,露出的木构件无法进行提取,为了让它们保持饱水状态,我们只能每天进行喷水,再用保鲜膜覆盖,以此来保持它的湿度。对于已经提取的木构件,我们则带回驻地,对其编号、记录,泡至纯净水中,防止其干裂。

“鹿角,鹿角,我这里有鹿角”牛思恩大声喊着,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没有想到南方考古发掘报告中经常出现的鹿角竟然也被我们挖到了。看到残损的鹿角,大家都十分地激动,使劲搓了搓自己手上的泥,争着要摸一摸这根距今约6000年的鹿角。

为了更好地完成此次发掘,宁波文遗研究院的梅术文和杨懋杰老师常驻工地,孙国平老师不时来工地与我校老师一起为大家解决发掘难题。每当我们揭露新地层,老师们总会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们:“一定要注意土质、土色的变化,以及其中的包含物有什么不同,一定要用手铲进行刮面,注意区分不同堆积和遗迹单位。”对于能够辨别器型的陶器,老师们会告诉我们如何判断其大致年代,该器型在不同时代的变化特征。当我们完成一张张遗迹图的绘制,老师常常仔细检查,有时还会对遗迹尺寸进行测量,从而确定其数据的准确性。每一个遗迹现象都是不同的,当遇到较为复杂的遗迹现象时,老师便会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告诉大家该遗迹的形成过程及发掘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为了更快地完成整个考古工作,带队老师杨菁老师把我们几个人分成三个小组,下工后对地层内的陶片进行整理。首先,根据陶片的陶质(夹砂、泥质)、陶色进行大的分类,统计不同类别的陶片在每个探方、每个地层中的数量占比。其次,对陶片进行拼对,争取拼出完整器。再次,将能够辨别器型的陶片找出来,登记标本号,进行描述。张语哲同学美术功底深厚,专门负责绘图工作,绘制好后交给摄影经验较为丰富的家辉同学,进行拍照,并记录归档。至此,出土器物的初步整理已经基本完成。我们总是笑称自己为“考古流水线”工人,每个人分工明确,一环紧扣一环。

4.发现鹿角

5.分工合作,整理陶片

6.探方内躲雨

7.完成发掘

大雨来至,深陷“泥潭”

越向下清理,地下水的渗出速度越快,探方内淤泥堆积,无奈我们都只能换上胶鞋。进入深秋,天气变化更加无常,上本就泥泞的土壤,我们在探方内寸步难行,时不时地脚陷泥潭是家常便饭,需要大家互相帮助才能向前行走。地层的含水量较多,给发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这也并没有打消大家对发掘的热情。大家都耐心地使用手铲清理着淤泥,用手去感受着泥下是否覆盖着陶片,每当我们发现陶片,我们便会说道:“又找到宝了。”民工大叔们也笑称我们是“泥里的寻宝人”。

接近5个月的工地生活,让我们对考古发掘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们对考古工作更加充满热爱。发掘与整理工作已基本完成,我们也圆满完成了此次发掘工作,每个同学在兴奋之余,对胡坑基遗址更是有了很深的感情。我们在研一学习新石器课程的时候,重点关注仰韶与龙山等北方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对于身处宁绍平原的河姆渡文化,不甚了解。此次实习是一次很好的机会,通过胡坑基遗址来一窥河姆渡先民们的生活场景。通过后期的研究,老师们一致认为,这里应是一处类似于码头的滨水遗址,而我们所发掘的众多柱洞,连接起来便是一处处房屋遗迹。在后期整理材料的过程中,透过一张张遗迹图和一片片陶片,我们似乎感受到了那些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的温度。

胡坑基遗址的发掘让我收获满满,也是我真实接触考古发掘的一次启航。

猜你喜欢

陶片鹿角遗迹
稷山郭家枣园遗址东周时期圆陶片用途浅析*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Deer’s Antlers 鹿角& Woodchuck土拨鼠
惊艳!可可托海的地震遗迹
方外观遗迹旧照
突然头上长鹿角
雅典陶片放逐法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