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记的是勇气
2023-03-01胡雨凡中国人民大学
文/胡雨凡(中国人民大学)
根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对器官捐献的介绍,器官捐献,指当一个人去世后,根据本人的生前意愿及直系亲属的意愿,遵循“自愿、无偿”的原则,将其功能良好的器官捐献给器官功能衰竭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
小霍床头摆放的器官捐献卡与感谢信(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也想去登记器官捐献。”听到妈妈准备进行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后,小洙突然对妈妈说道。出乎意料地,妈妈厉声警告她:“你还这么小,不要太早考虑这件事。”
小洙百思不得其解。妈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护士,深刻了解病患家属的苦痛与需要,自己也有意向进行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但她却阻拦小洙去登记。“器官捐献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妈妈为什么害怕我去做这件事呢?”
直到小洙和朋友们分享了彼此有关器官捐献登记的故事,她似乎理解了妈妈的心情。毕竟,器官捐献,从一开始就与死亡紧密相连。
圆圆一成年就完成了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她曾是等待器官移植的病患家属,亲历过日复一日的等待、痛苦与绝望。她难以忘却那一天,父亲在患尿毒症七年、透析三年之后,终于等到了匹配的肾脏,全家人也迎来了解脱与相拥。现在的她希望自己能在死后,给予等待器官移植的病患家庭“生”的希望。
潘潘的父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观念保守派,也能深刻理解器官捐献对他人、对社会的意义。但潘潘发现,父母认为她登记的行为意味着她已然考虑了死亡,比较担心她的精神状态。潘潘说:“父母比较害怕,总觉得有点死亡的预兆。”
当前,大众对器官捐献的认知已有很大提升,却仍普遍保持闭口不谈。这或许是因为“器官捐献”一词,不仅会唤起人体器官的幻觉痛感,还将死亡的形态具象化了。
当一个人开始考虑器官捐献,就不得不考虑完整的“死亡”。当我死亡时,什么样的健康条件才能通过医学评估?进行完器官捐献后,或我的遗体被用作医疗科学研究后,会变得面目全非吗?有关部门将如何为我的遗体进行遗容修复?我的遗体将如何被推进焚化炉?我的器官将会被捐献给谁?获得我器官捐献的病患及其家属,又将度过怎样的生活……器官捐献隐含了死亡的前提。因此,人们把对死亡的恐惧投射在与死亡相关的器官捐献上。
登记器官捐献的人,未必都仔细考虑过死亡的问题。而深思熟虑后登记的志愿者,也未必能真正摆脱对死亡的恐惧,或者获得对有限人生的某种淡然与超越性。不过,还是有些东西被器官捐献登记悄悄改变了。
根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对于器官捐献相关问题的解答,自然人脑死亡后,只有在其身体健康通过严格的医学评估的情况下,且获得直系亲属的共同同意后,器官才能按照自然人生前的意愿进行捐赠。完成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后,小霍对生活也越来越有责任感,她不再将“死亡”随意挂在嘴边。“如果我的死是出于轻率的决定,那么我是在不尊重生命。”
同样,潘潘现实生活中的焦虑与不安也得到了小小的治愈。完成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后,她感到心中的石头落了地,看着电脑屏幕中的英语演讲,她突然觉得,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反正死是必然的,而且我已经为我自己预定了一个光明的结局。”她常常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她将擦去一些家庭的眼泪,发挥生命中最后一份余光,在人们的掌声中平和地死去。
上述年轻人在历经种种关于生死的思考、登记器官捐献后,尽管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也无法像期望的那样对死亡、对人生大彻大悟,至少在完成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后,他们获得了一些直言死亡与面对生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