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审计助力银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大发挥建设性作用
2023-03-01郭维娅
郭维娅
(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局,北京100005)
1 引言
习总书记强调,审计要深入研究审计对象,精准高效揭示问题。侯凯审计长发表《坚决做实研究型审计》讲话,要求“把研究贯穿审计工作始终”。新时代,审计事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审计工作不仅要指出问题,还要尽可能地揭示问题背后的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制度漏洞,以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其中必由之路。在审计署的指导下,近年来商业银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更为清晰、内容覆盖更为全面,通过对“关键少数”领导人员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在促进权力规范运行、促进反腐倡廉、促进改革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审计发现问题整体情况来看,一些问题反复出现,一些问题“似曾相识”,反映出审计在帮助被审计单位提升管理质量、改进工作方面,还存在较大空间。经济责任审计注重“人”的履职行为,关注权力的运行过程,可以通过进一步聚焦管理行为和管理过程,增加审计揭示问题的深度,进而加大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发挥。
2 加大发挥商业银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建设性作用的思路
2.1 对被审计人履职风险判断的精准性可进一步提高,更加聚焦被审计机构的特点
一些审计项目存在套路化、流程化的情况,审前对被审计对象及所在机构的了解不够充分,对被审计人的履职情况、被审计单位的特点和所在区域的经济、金融发展状况掌握不够全面,在哪些政策应被包含在审计范围内、哪些业务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报表和数据应该被纳入审计分析等方面,分析还可进一步加强。工作中存在审计效率不够高、审计重点不够突出、审计结果存在以偏概全等情况。从高质量审计视角看,审计项目对于被审计人任职期间履职风险判断的精准性存在提高空间,可进一步结合被审计人和被审计机构的具体情况进行优化。
2.2 揭示问题与被审计人履职的融合性可以进一步提高,更加聚焦被审计人或机构的管理问题
多数审计项目仅揭示表象问题,较少从被审计人经济责任的角度揭示履职问题。经济责任审计是围绕领导人员推动主责主业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开展的审计,在揭示被审计机构表象问题外,更需要对被审计人的履职过程、履职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搞清楚被审计人的履职行为究竟存在哪些错误、偏差或不足,导致被审计单位的某些发展指标不理想或经营管理不合规等问题,应是审计需要进行根源性、系统性分析研究的内容。从高质量审计视角看,审计项目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业务问题、管理问题的了解和分析,从研究部署、方案制定、推动落实、监督与后评价等流程和环节入手进行问题探究,提高问题表象与被审计人履行经济责任存在的问题的融合度。
2.3 审计建议与根源性整改的结合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加大审计建议对于改进管理的作用
多数审计项目提出的审计建议存在大而化之的现象,原则性建议较为普遍,如加大营销、强化管理、严格制度执行等,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根源性整改帮助不大,对实现既查已病、又防未病的目标作用有限。从高质量审计视角看,审计项目可以进一步结合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从机制建设、流程设计、管理措施、控制环节等层面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3 研究型审计助力银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发挥
“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提升”既是国家审计也是内部审计发展中一条贯穿始终的重要经验。研究型审计是调查研究与审计实践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产物,致力于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其核心精神之一就是要从表象发现深入本质揭示。它既要注重发现问题,更要注重解决问题,不单要揭示表面业务问题或行为现象,还要找出这些问题或现象背后的根本性原因。将研究型审计融入商业银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需要在充分了解银行实际的基础上,吃透政策、在业务的重点难点上下功夫,通过深入分析经济问题、权力问题找准审计着力点,从而系统地研究问题发生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路径,以实现高质量审计的目标,并更好地为商业银行发展服务。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具有较为明显的政治性、战略性与实效性的特征,因此可以把对政策、体制、制度、机制等方面的审计研究,贯穿经济责任审计安排全过程。从是否基于项目两种情况入手,引导经济责任审计在质量、效率和作用发挥方面更进一步。
3.1日常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3.1.1 围绕党和国家经济金融重大决策进行审计研究
日常工作中,应当持续地系统性地做好政策研究,把握党中央、国务院重大经济金融决策,了解政策出台的背景、战略意图、改革目标等根本性、方向性问题,深刻理解背后的长远考虑,不断提升审计工作的政治性和前瞻性。按照二十大提出的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主要任务,我国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因此,日常审计应重点关注支持实体经济、绿色发展、粮食安全等宏观政策,深入研究如金融服务制造业、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金融政策。
3.1.2 围绕金融监管机构的关注重点、银行自身改革发展关切的战略事项进行审计研究
当前阶段,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内容包括支持小微、支持科创、消费者权益保护,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等;银行自身改革发展的战略要求主要包括数字化转型、集团客户、线上信贷、外包管理、网络安全等。要把监管机构和银行自身改革发展的关注重点、任务目标、方案措施和评价标准等内容摸准吃透,特别应对其中的重点风险领域开展研究。
3.1.3 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机构的日常性非现场监测
银行业是数据密集型行业,为审计的非现场监测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在非项目期间,应当有意识地对一些重点机构、重点业务、重点数据情况进行监督。要积极学习和熟悉各类业务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使之为审计所用,针对性地研发审计的非现场分析模型,持续提高利用数据分析手段核查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实现对授信业务、资金结算、财务费用、运营管理、员工行为等主要业务领域和关键风险点的在线监测。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可根据项目具体需求提取使用,有效节约审计资源(见图1)。
图1日常审计研究
3.2 融入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审计研究
研究型审计可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审前、审中、审后阶段分别聚焦不同重点,加大项目查证深度和审计的作用发挥(见图2)。
图2 将研究型审计融入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
3.2.1 审前阶段,着重提升对被审计人履职风险判断的精准性
可在一般项目的审前分析内容之上,增加对被审计机构对党和国家重大经济金融政策、监管机构要求的内化情况,以及对银行自身战略部署情况的审计研究。①初步锁定重点关注业务范围。非现场调取被审计机构及其平级机构,和上一级机构在党和国家重大政策落实、监管机构重点关注的业务,以及银行自身战略要求方面的数据,查看任务完成情况。重点关注目标任务完成不理想的业务,以及领导人员任期内经营数据变化较大的业务。②被审计机构对于审计重点关注政策是否制定了内化方案?是否在方案中明确了牵头落实部门、主要配合部门,以及各部门的职责?是否明确了年度目标、阶段性目标、时限要求等。③被审计机构对于审计重点关注业务是否设计了合理的业务流程?是否根据被审计行所在地区特点制定了差异化的业务拓展思路?是否有业务创新?是否及时收集、掌握同业相关情况?④被审计机构对于审计关注业务是否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如培训机制、信息交流机制、协商机制、反馈机制、调整机制、后评价机制等;需向上级行反映的问题或困难是否有渠道进行反映?⑤被审计机构对于审计关注业务是否有必要的系统支持?系统维护是否配备了相关保障力量?对系统功能的改善和升级需求是否有响应机制?⑥被审计机构对于审计关注业务是否制定了相应的绩效激励方案?绩效方案是否合理?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查证和研究,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被审计机构在党和国家经济金融政策落实、监管机构关注重点方面的内化情况,从公司治理层面对被审计人的政治意识和履职能力进行判断。
3.2.2 审中阶段,着重解决将审计发现的问题由表象深入到管理环节的问题
在一般项目的审计实施之外,重点增加对被审计机构政策执行的全链条研究和配套资源的合理性研究,找准症结、深入揭示问题。对发现的问题要进行系统性思考,揭示和反映问题要往深里多思考一分、多研究一层,既要把原因了解清、分析透,还要厘清问题的责任主体。①了解被审计机构对审计关注业务在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具体环节。这个过程涉及领导管理理念、管理风格、管理环境、管理方法等多方面内容,较为复杂,要加大与被审计单位及相关单位的谈话和情况了解,力争弄清业务与管理、管理与履职之间的关联。例如,审计发现某银校合作类项目在连续两年项目效益远未达预期的情况下,仍继续追加投资,项目在追加投资当年出现亏损。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多止步于揭示银校项目亏损的问题,但是,按照研究型审计思路,还可以将查证工作更进一步,挖掘管理方面的问题。通过访谈、调阅相关会议纪要和会议记录等方式,深入了解对合作项目追加投资的过程和原因,了解该项目的决策过程是否存在大额项目支出未经集体决策的情况?是否存在决策流程不合规的情况?是否存在“一言堂”、决策错误的情况?是否存在数据虚假的情况等。若确实存在上述情况且证据清晰,则可以从领导人员决策管理层面揭示问题,将项目亏损作为问题后果,使问题揭示与被审计人的责任履行关系更加紧密。②了解相关管理机制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打破审计“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揭示问题,而不能提出解决问题之道”的瓶颈,可以按照“结果—原因—机制—治理”4 步关联分析,针对具体事项和问题,查深查透,尤其可以从领导人员履职的角度出发,多关注管理链条存在的问题。例如,培训机制方面,业务经办人员是否在业务开展前接受了新业务的培训,培训内容是否能够基本覆盖业务需要?是否存在经办人员对业务的相关要求不清楚、不明白、不理解的情况。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方面,被审计机构在相关业务中遇到的疑惑、问题和困难是否通过反馈机制及时反馈至业务牵头部门?下级机构是否也有相应机制将问题反馈上一级机构?业务推进与协商机制方面,牵头部门是否履行了牵头职责,及时进行了业务指导和调整,在责任模糊、业务推进不利时,是否通过协商机制推动了问题解决?③了解相关业务决策过程的合规性和决定的执行结果。重点关注业务决策是否由有权人作出,是否存在超业务权限决策的情况?决策作出的决定是否执行到位,是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走偏、变形、错误执行或未执行的情况?④了解关键的资源配置是否到位,绩效激励是否明确。重点关注业务的关键资源配置是否到位,是否配套了必要的人力和财力资源?相较本行的其他业务,是否存在资源配置失衡或缺失严重的情况?绩效方案是否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是否发挥了应有的激励效果,是否派生了其他的负面影响?⑤了解审计关注业务的系统运营情况。重点查看业务系统是否对业务的发展起到了应有的支持作用。例如,系统是否实现了信息登记、数据归类、风险识别、预警阻拦等基础性作用?与客户接触的系统界面操作是否便捷?是否操作烦琐影响客户体验等情况?系统是否存在关键功能缺失或数据出错的情况?系统是否与他行同类系统存在较大差距?⑥了解同业对类似业务重点或目标的落实计划和执行情况,辅助审计组对于发现问题线索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准确判断。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查证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被审计机构在业务管理中的问题,紧密结合被审计人的履职行为进行问题揭示,能够较大地提升问题与被审计人责任的关联性,更加突出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特点。
3.2.3 审后阶段,着重优化审计建议专业性不够、建设性作用不强的问题
在对业务全流程有更深入的掌握和了解后,写好审计报告,并从独立第三方的角度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特别是有利于根源性整改的审计建议。①提升审计报告质量。审计发现的问题越往深层挖原因越是管理问题,需要在分析表象、研究机理的基础上切实厘清本质问题,并在审计报告中准确反映和定责,增加审计报告深度,提升质量。②提升审计建议质量。找准推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的着力点,联系实际、从上到下,从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金融风险防控、预警、处置、问责的角度,提出可落地、可执行的审计建议。可以将所提审计建议直接转化为政策措施、推动改革发展作为目标之一,逐步提升审计建议专业性。③加强审计成果运用。巩固和强化内部审计与银行内部派驻监督、纪检监察、干部监督等多种监督力量的协同机制,思路上互相学习借鉴,成果上加大多方共享,增加审计成果运用渠道和运用方式。
通过上述做法,进一步推动被审计人提升履职能力、促进被审计机构改进工作,加大发挥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设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