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
2023-02-28王丽
王丽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关于自身能力和执行特定任务的信念体系,被广泛认为是影响个体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选择和学术成就的关键因素。在幼儿阶段,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尤为关键,这一时期幼儿心理和行为模式的确立将深远地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轨迹。家庭教养方式通常涵盖了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所持的态度、信念、行为模式和互动风格。受不同的文化、社会经济状态、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呈现多样性。本文介绍了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学习中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以期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助力幼儿健康发展。
一、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情感安全感。首先,一个充满关爱和支持的家庭环境能使幼儿在面对外部世界挑战时拥有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就感。其次,家庭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幼儿对学习和社交的基本认知和期望,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能影响幼儿在学前教育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和社交模式,使幼儿表现出积极的社交行为和主动的社交态度。最后,当父母用积极的反馈和适度的奖励,认可和支持幼儿的学习努力和学习成果时,幼儿更容易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相信自己有能力通过努力实现学习目标,并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从而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
相反,一个充满冲突和忽视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幼儿产生不安全感,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例如,当父母表现出重技能轻情感、重结果轻过程时,幼儿可能会形成一种依赖于外部奖励的学习动机,他们的学习更多是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和奖励,而非出于内在的兴趣和好奇心。一旦外部奖励消失,他们的学习动力就可能随之减弱。此外,在家庭中经常遭遇严格管控或被忽视的幼儿,在学前教育环境中可能更容易表现出消极的社交态度和被动的学习行为,也就是说,不健康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幼儿在学前教育环境中的互动方式和学习策略,降低其自我效能感。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一)教养风格
家庭教养方式的核心是教养风格,它涵盖了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所持的态度、价值观、行为模式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幼儿成长的第一个社会化环境。
在民主、开放的教养风格中,幼儿通常能够在充满支持和理解的环境中成长。这种环境能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尊重和认可他们的个性和选择,为他们提供充分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更容易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感。这种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是自我效能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幼儿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更有信心面对学习中的各种挑战。
相对而言,在专制、嚴格的教养风格中,幼儿可能在高度管控和要求严苛的环境中成长。这种环境通常强调服从和规则,较少给予幼儿表达自我和试错的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可能更加注重遵循规则和满足父母的期望,弱化对自己内在兴趣的探索和能力的发展。这种外在导向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可能抑制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因为他们的行为和选择多出于外部的压力和期望,而非内在的兴趣和动力。
家庭教养风格与幼儿学习中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联也体现在对失败的处理和对成功的归因上。在积极、支持的教养环境中,父母通常会用更加理解和包容的态度看待幼儿的失败和错误,并帮助他们在失败中建立新的知识架构,这有助于幼儿形成一种积极的挫折容忍度,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在应对困难时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在专制、严格的教养环境中,幼儿可能会因为害怕失败和害怕遭受惩罚而在学习中表现出过分的保守和回避,这会对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沟通模式
沟通模式在家庭教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存在于父母与幼儿的所有互动中,深刻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效能感作为幼儿学习动力的重要心理基础,其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沟通模式的影响。沟通模式与幼儿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不仅体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层面,还体现在幼儿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等多个方面。
在开放、积极的沟通模式中,父母通常会鼓励和支持幼儿的表达和探索,给予他们充分的言语反馈和情感回应。这种沟通模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安全、支持的环境,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观。当幼儿的观点和感受得到父母的认可和支持时,他们更容易形成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和信念,进而增强自我效能感。这种自我效能感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推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尝试。
相对而言,在封闭、消极的沟通模式中,父母给予幼儿的言语反馈和情感回应较少,也较少支持和鼓励他们的表达和探索。在这种环境下,幼儿可能会感到被忽视和拒绝,他们的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感可能受到负面影响。这种负面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观可能抑制他们自我效能感的发展,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能更加依赖外部的指引和支持,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沟通模式还通过父母的期望和要求,间接影响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在开放、积极的沟通环境中,父母能够更好地理解幼儿的需求和感受,他们的期望和要求更加符合幼儿的实际能力和兴趣,这有助于增强幼儿的学习效果,促进他们自我效能感的发展。而在封闭、消极的沟通环境中,父母可能难以理解幼儿的真实感受和需求,他们的期望和要求可能与幼儿的实际能力和兴趣存在较大偏差。这种不匹配的期望和要求可能导致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经历更多的困难和挫折,进而影响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效果。
(三)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与幼儿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和相关性,涵盖了情感认知、情感调节和情感交流等多个层面。
在充满爱和支持的家庭环境中,幼儿通常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体验,更容易掌握有效的情感调节策略。这种情感认知和情感调节能力有助于幼儿更加稳定和持久地投入学习,也更容易在面对学习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稳定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同时,在充满爱和支持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会通过积极、正面的情感表达来传达对幼儿的关爱和认可。这种情感表达能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情感安全感,使其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观。当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情感需求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满足时,幼儿更容易形成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和信念,进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相对而言,在缺乏情感表达和支持的家庭环境中,幼儿可能较难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体验,他们的情感调节能力也可能受到限制。这种情感认知和情感调节上的困难可能导致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情感的波动和冲突。同时,在缺乏情感表达和支持的家庭环境中,父母较少给予幼儿情感的关注和回应,也较少支持和鼓励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这样,幼儿更易感到被忽视和拒绝,这种负面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观可能抑制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四)期望设定
作为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和评价,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家庭教养中期望设定的影响。期望设定与幼儿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紧密相关,涉及认知、动机和行为等多个层面,体现在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等多个方面。
家长应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和兴趣,设定一些既具有挑战性又可达成的学习目标。这种期望设定能为幼儿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动力,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当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尝试和探索,最终实现期望和目标时,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就会进一步增强,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继续探索和挑战。
相对而言,在一个过高或过低的期望设定环境中,家长可能较难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和兴趣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这种期望设定可能导致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过多的困难和挫折,或者缺乏足够的挑战和激励。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可能受到负面影响,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进而降低学习兴趣。
三、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笔者选取了某市的两所幼儿园作为案例分析对象,旨在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学习中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在这两个幼儿园中,家长的社会经济背景、文化教育背景和家庭教养背景均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家长的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上,还体现在幼儿的学习行为和自我效能感上。
(二)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在调查中,笔者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方法,旨在获取大量的定量数据,方便进行统计分析和推广性的解释。笔者选取了某市的两所幼儿园作为案例分析对象,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100名大班幼儿的父母作为调查對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相关数据。该问卷设置的问题如下。
1.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您的教养方式是怎样的?
A.民主且开放 B.有时开放有时严格
C.专制且严格
2.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您的沟通模式是怎样的?
A.开放且积极 B.有时积极有时消极
C.封闭且消极
3.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您的情感表达是怎样的?
A.积极且正面 B.有时正面有时负面
C.消极且负面
4.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您的期望设定是怎样的?
A.科学且合理 B.有时过高或过低有时科学合理
C.一直过高或过低
5.您孩子在老师的反馈中表现是怎样的?
A.能干 B.一般 C.较差
6.您的孩子在面对困难时会如何处理?
A.坚持尝试直至解决 B.尝试几次后放弃
C.很快放弃
7.您的孩子在学习新事物时通常感觉怎样?
A.充满信心和好奇心 B.既有信心也有担忧
C.缺乏信心和好奇心
(三)结果分析
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显示,70%的家长选择了“民主且开放”的教养方式,27%的家长选择了“有时开放有时严格”的方式,仅有3%的家长采用“专制且严格”的方式。可见,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家长倾向于采用民主且开放的教养方式。
通过进一步的t检验分析,笔者发现在“民主且开放”教养方式下的幼儿在自我效能感上的得分(平均值M=4.5,标准差SD=0.8)显著高于在“专制且严格”教养方式下的幼儿(平均值M=3.2,标准差SD=0.7),如图1所示。这一结果说明,民主且开放的家庭教养环境更有利于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
在沟通模式的相关性分析中,数据显示开放且积极的沟通模式与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63,P<0.001)。反之,封闭且消极的沟通模式与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58,P<0.001)。这进一步证明了开放且积极的家庭沟通环境对幼儿自我效能感的正面影响。同时,笔者通过情感表达与期望设定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积极且正面的情感表达与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65,P<0.001),科学且合理的期望设定与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得分也呈显著正相关(r=0.59,P<0.001)。
结语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家长的教养风格、沟通模式、情感表达和期望设定等多个方面共同作用,影响着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然而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未来的研究需要采用更加复杂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深入探究这一关系的内在机制和作用路径。
(作者单位: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海创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