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
2023-02-28贺善侃
[摘 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性,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特性。唯物辩证法关于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方法论原则给了我们正确看待“西方现代化”和“中国式現代化”及其关系的思想武器。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出来的。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基于中国特殊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性。中国式现代化破除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唯一性,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对中国发展,而且对世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具有开创性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3)04-0036-09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21的进军号角。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P22在此,一个“更”字凸显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性”在于“中国式”三个字上。“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2]本文拟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基本属性(方向)以及与西方现代化模式之比较四个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性作一些探析。
一、对西方现代化的历史性突破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唯物辩证法所说的普遍性是具体的普遍性,亦即并不排斥特殊性即个性,而是把特殊性即个性包含在自身之内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即共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内涵极为丰富的。因此,“现代化”虽然具有普遍性即所有现代化国家必须具有的共性,但必然是把各个国家的特色包含在内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普遍性,而不是一种抽象的、一尊的、到处可以生搬硬套的普遍性。
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给了我们正确对待西方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关系的科学方法论原则。
一般认为,“现代化”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化过程,是以工业化的实现为核心的社会全面变革,也是人类文明的深刻变革。现代化的核心是“生产力的解放”和“人的解放”。
世界近代史上,现代化始于欧美等西方国家。从十七、十八世纪开始,欧美等西方国家陆续走上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英国通过工业革命,率先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之后,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和美国先后踏上现代化之路,并进入世界强国之列。基于这一历史事实,有人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甚至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仿效“西方化”模式。其实不然,这种观点恰恰是忽略了西方现代化的“西方”二字,把“西方”的特殊性与现代化的普遍性相等同了。
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尽管不完全相同,但都具有“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中心的现代化”共同特征,展现出西方现代化固有的逻辑即西方现代化特有的个性。主要是:其一,在经济运行方式上,采用以资本为中心、以物质利益为根本驱动力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手段,显现出资本对劳动的残酷剥削以及由此导致的贫富两极分化逻辑;其二,在政治运行方式上,采用以代议制为特点的资产阶级专政,显现出以争夺执政权为核心目标的激烈党争及其政治分裂逻辑;其三,在对外关系上,采用以殖民扩张为特点的疯狂掠夺手段,显现出强权政治、对外战争逻辑;其四,在生态问题上,采用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策略,显现出破坏生态、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逻辑。
诚然,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曾经创造过前所未有的成就,诸如:“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创造了“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P277的生产力。
不可否认,西方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是世界领先的。西方现代化为其他国家确实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现代化经验(这些现代化经验体现了现代化的普遍性)。然而,许多人恰恰忽略了这样一点,现代化的普遍经验必须与各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才起作用,现代化才能落地。以至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乃至当今,西方现代化一直被尊为至高无上、独一无二。不仅不少西方政治家、理论家竭力鼓吹“西方现代化”模式,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纷纷仿效。
可随着历史的推移、世界文明的进步,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弊端逐步显露,并日益明显。尤其是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深度冲击的世界,资本贪婪、制度失灵、治理低能、文化衰败、社会分裂、贫富分化、种族矛盾、政治腐败等资本主义痼疾充分暴露。西方现代化的种种神话不断破灭,不再具有垄断现代化道路的影响力了。西方现代化弊端的暴露,是由其固有逻辑即西方现代化的资本主义特性所决定的。西方现代化背后隐藏着文明论上的“西方中心主义”和“殖民主义”两大传统。正是这两大传统决定了西方现代化必然走向衰败的逻辑。
首先,以西方现代化为标志的西方文明论有着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这种倾向的形成,鉴于西方现代化进程开启较早并创造了雄厚的物质财富这一事实。在十九世纪以前,西方社会一直普遍认为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只有西方是开化的、文明的。之后,尽管勉强承认了其他文明形式的存在(英文中“文明”一词从单数改为复数),但总认为西方文明优于、高于非西方文明;认为全部人类历史都是以西方文明为中心而展开;西方文化和价值理念带有普遍性。非西方的文明发展只能遵循西方文明道路才有前途。这种思想,甚至渗透到了绝大多数欧美以外的非西方国家。虽然也有一些西方的历史学家,如汤因比等人对“西方中心论”提出质疑,但并不是主流思想。“西方中心主义”倾向至今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从而导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在全世界范围内对“现代化”的认知中,几乎把“现代化”与“西方化”划等号。
其次,以西方现代化为标志的西方文明论有着根深蒂固的“殖民主义”传统。起始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西方现代化发展进程,同时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启的资本输出、殖民扩张和全球资源掠夺的罪恶进程。无论在非洲、大洋洲,还是在南北美洲以及亚洲,许多地区都记录下了西方殖民者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诸如:罪恶的奴隶贸易、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对殖民地资源的野蛮掠夺……。例如,当今公认为最发达国家美国的现代化进程就起始于对北美大陆原住民印第安人的殖民掠夺。十九世纪50年代起,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实行“保留地”制度,把印第安人安置在指定的居住地,但这些地方几乎都是当时十分贫瘠的区域。通过这种方式,白人继续不断侵占印第安人原来的领地。1887年至1933年间,全美印第安人被夺走大约9000万英亩(约合36.42万平方千米)土地,占1887年印第安人拥有土地总量的65%。美国在建国后上百年的时间里,为掠夺土地和资源,通过西进运动等系统性地驱逐、屠杀印第安人,导致其人口从十五世纪末的约500万人减少至二十世纪初的约25万人。以至有人指责美国是建立在“偷来的土地”上的国家。凡此种种,无不印证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在“西方中心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双重逻辑之下,这一最早由西方开启的现代化道路在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受到了来自诸多方面的挑战。
其一,“非西方文明”的崛起和对“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论的抗争。“西方中心主义”大行其道的结果,必然是经济垄断、政治霸权和文化意识形态偏见的肆虐。这与“非西方文明”追求不同文明平等基础上的交流互鉴、取长补短的基本原则以及对文明多样性的诉求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当今,“西方中心主义”导致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越来越不得人心。
其二,“非西方文明”的和平崛起诉求和西方现代化国家坚持的殖民扩张之间的冲突。西方的殖民扩张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正遭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几百年来一向主导世界的发达国家内部矛盾重重、实力相对下降,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当今“地球村”,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休戚相关、命运与共。整个人类愈益成为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以美国居于中心地位的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正面临越来越多的现实挑战,越来越难以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在这样的大变局中,西方殖民扩张的路线必然越来越不得人心。所谓的西式制度优势和道路优势荡然无存。
鉴于此,率先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西方国家纵然有众多值得借鉴与学习的现代化有益经验(如先进的科学技术),但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而言,西方现代化的资本主义、殖民扩张逻辑是绝不能仿效的,必须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普遍追求,但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正确解决自己国家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成功实现现代化,就必须针对自身国情,有的放矢地选择符合本国现实条件的现代化道路。这就提出了基于本国历史和现实的现代化道路和模式的开创性问题。实践证明,现代化虽然起始于西方国家,然而现代化并不专属于西方社会。任何国家都可探索符合本国现实的现代化道路和模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4]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只能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5]P9
在经济领域,中国确立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就破解了发展市场经济必然导致社会两极分化的难题。
在政治领域,中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努力健全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基层民主的重要作用,健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发挥人民政协功能,巩固和加强爱国统一战线。这就消除了西方政治生活中常见的激烈政党竞争和严重政治极化现象。
在生态领域,中国积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绿色发展、绿色消费,不断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积极建设“美丽中国”,同时积极参与和引导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努力兑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就跳出了发展经济必然破坏生态环境的怪圈。
在对外关系领域,中国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真诚呼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全人类共同价值,反对霸权主义、坚持多边主义,广泛参与全球治理,着力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打破了“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要继承的是作为现代化必须具备的普遍性,要摒弃的恰恰是西方现代化中的“西式”标志即凸显西方资本主义特性的东西,而要探索的恰恰是基于本国特殊国情的具有现实性和开创性的现代化道路和模式。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
中国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后来者。世界历史迈入现代化进程后,中国始终面临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辛亥革命到中华民国,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几乎对各种具体形态的“西式现代化”模式都进行过尝试。但结果都很不理想。事实证明,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路。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起,就自觉担起了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路的重任,开辟了一条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之路,从而加快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4]
基于自身特殊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既胸怀现代化宏伟理想,又从中国国情出发,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探索、艰苦奋斗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业基础极为薄弱。面对共和国当时的工业现状,毛泽东同志曾感慨:当时的中国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中国共产党人立下愚公志,将实现现代化作为长远的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从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到2021年实施“十四五”规划,中国的现代化一步一个脚印坚毅前行。从党的十三大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五大提出“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步骤日益明确,战略路径日益清晰,战略规划日益完备。
历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1954年,毛泽东在领导起草国家宪法时明确提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目标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的总任务。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穷,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956年,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把“四个现代化”写入总纲:“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6]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命题,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7]P29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是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未来30年将是我们完成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8]
中国共产党艰苦探索现代化道路,并为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百余年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大阶段。
一是准备阶段。这一阶段覆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真正开启,应该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了。然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工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把实现现代化作为一个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作为接续奋斗的强大动力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9]P3在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从1921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靠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凌云壮志,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付出巨大牺牲,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10]P8。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二是夯实基础阶段。这一阶段覆盖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和全中国人民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开展全面大规模經济建设,努力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初步创建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10]P14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据统计,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钢铁、石油、煤炭、粮食、棉花、棉纱等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就进入世界前列。工业门类齐全程度、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在发展中国家中是首屈一指的,并在部分领域接近甚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所有这些,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加快进程阶段。这一阶段为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的工作中心顺利实现转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全面开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中国式现代化”新天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10]P22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10]P15,“中国式现代化”从此进入快车道。
四是冲刺阶段。这一阶段从党的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起,直至二十一世纪中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有力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到2021年,我国庄严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0]P6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1]P6。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推进,我们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到不可逆转的进程。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进入了全面冲刺阶段。
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越走越宽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越走越宽广,根本原因就在于既继承了体现现代化共性的东西,更开创了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三、扎根中国特殊国情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破除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唯一性,开辟出一条立足中国实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新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9]P13-14创造了区别于“西方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历史贡献。“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东方榜样,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方面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1]P21-22
“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五方面特征是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而提出来的,充分彰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特征。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体现了文明的整体兼顾性。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基本国情,也是实现现代化的严峻压力之一。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因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1]P22中国式现代化要化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动力,将庞大的人口体量视为一个密切合作的整体,深入挖掘潜力、合理调配资源,提高现代化整体效益,让老百姓人人可以平等享有现代化成果。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了文明的人民普惠性。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普惠性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理应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努力目标以及衡量标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P22
其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体现了文明的全面协调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1]P22-23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全面进步”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思想为指引,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的良性循环为路径。这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
其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文明的可持续性。在现代化浪潮中,因片面掠夺自然而导致的资源枯竭、生态崩溃不胜枚举。中国式现代化力图跳出“污染——治理”的循环怪圈,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构建自然与社会双赢的文明新形态。这同样是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
其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体现了文明的合作包容性。中国从不把自身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强加于人,充分尊重各国对现代化道路和模式作自主选择的权利,倡导各种文明在平等基础上的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合理竞争、合作共赢。我们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1]P2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合作包容性的道路,这是履行社会主义国家国际义务的必然之举。
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扎根的中国国情包含有两条最基本的内容:一是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以及长期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二是中国是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指引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以及党的创新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所说的“中国式”,主要就是针对以上所说的中国国情而言的,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基础。
立足于中国特殊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多个层面开创了社会文明新形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将助力本国经济的行稳致远和人民的福利改善,还将为创新全球治理体系、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新的历史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开辟,无论对中国的发展还是对世界的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体现在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对于世界发展的重大意义,体现在给世界上所有发展中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区别于西方化的新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必须兼容走向现代化的多样道路。”[11]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不仅极大推进了世界现代化进程、彻底改写世界现代化版图,而且以自己的成功经验极大丰富了现代化理论、拓展了现代化道路,雄辩地证明了现代化并非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
四、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实现对西方现代化的历史性突破并开创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崭新道路并取得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4]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现代化,“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基础之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P22-23
这些本质要求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现代化。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味着必然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使命担当。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3]P285,它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P285。中国共产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至上、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一切行动的宗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是“国之大者”。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把“人民至上”的理念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新时代提出的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也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面向未来,无论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还是2035年远景规划目标,都把“共同富裕”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味着必然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P37实践证明,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土壤、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民主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反对生搬硬套别国的民主,反对用统一的尺度去衡量民主与否。事实表明,西方某些国家到处兜售、强加于别国的所谓“民主”,只不过是有钱人的游戏,是搞颜色革命、侵犯别国主权的“杀手锏”。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民主政治道路,体现了极为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
其三,中國式现代化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味着必然要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发展的重要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展望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时,就把人和自然之间矛盾的解决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之一。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P45然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下的“异化劳动”把人和自然界对立起来,共产主义扬弃了把人和人、人和自然界对立起来的异化,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对待自然的应有态度、基本立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因此,要推进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必须同时是一个美丽中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必然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鲜明地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其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味着必然要坚持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3]P88历史和现实已经日益证明了这个预言的科学价值。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就要坚持互利共赢、对外开放,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合作。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反复声明,中国最希望和平,以便发展自己,并对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可见,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现代化。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2]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二十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一次严重挫折。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垮台、曾经是社会主义阵营成员的东欧诸国发生剧变,国际上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出现了严重的历史误判,乘机叫嚣“马克思主义不灵了”“社会主义失败了”,资本主义制度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之类的论调。这股思想浊流对我国的政治气候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面对巨大压力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正是有了二十一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范例,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才能以崭新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才能发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历史向世人昭示: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没有辜负中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如果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也在那场多米诺骨牌式的变化中倒塌了,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失败了,那社会主义实践就可能又要长期在黑暗中徘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也必然会被打断。”[5]P12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2]当前,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胜利完成,不可逆转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以坚定的步伐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迈进。我们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各种压力无处不在、严峻挑战在所难免。但无论遇到什么风浪,甚至是惊涛骇浪,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一以贯之,决不可有丝毫动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人民日报.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新华社.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2-07-28.
[5]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J].求是,2022(1).
[6]石平洋.“四个现代化”是如何提出与发展的[N].学习时报,2020-05-29.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新华社.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N].人民日报,2021-01-12.
[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0]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1]习近平.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9-22.
PromotingChinese Modernization:An Unprecedented Pioneering Undertaking
HE Shan-kan
(School of Humanities,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 200051,China)
Abstract:Promot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a pioneering undertaking that has never been done before.Chinese modernization has not only the commonalities of modernization in other countries,but also somedistinctindividualities based on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The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 of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commonness and individuality in materialist dialectics gives us an ideological weapon to correctly view “Western modernization” and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their relations.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has been created through arduous exploration and struggle by generations of Chinese communists uniting and leading the people.Practice has shown that the new path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conforms to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 and is groundbreaking based on the special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has broken the exclusiveness of the Western modernization model and created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forthe development of China,but also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Key words:Chinese modernization;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責任编辑:邱 明)
[收稿日期]2023-03-06
[作者简介]贺善侃(1947—),男,湖南长沙人,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哲学与社会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3年度研究课题“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