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工匠”引领下的课程思政实践育人载体研究
--------基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过程自动化专业(群)的分析

2023-02-28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工匠红色育人

盛 强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新能源工程与汽车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99)

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具有相同的价值指向。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教育类型,肩负着重要使命,承载着培养新时代“红色工匠”的重任。高职院校更应深入把握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新动向,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红色工匠”,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大国工匠“匠苗”,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一、“红色工匠”的内涵

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离不开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要培育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33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职业教育更应进一步优化育人体系,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大国工匠[2]67。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个时期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青年学生是技术技能的学习者,更是红色精神的传承者。不论是传统的工业经济还是新兴的数字经济,都需要大量具有红色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弘扬好红色精神,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职业素养良好、技能水平高超的“红色工匠”队伍,激励更多具备红色精神、熟练掌握工匠技艺的高职院校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使这些“红色工匠”“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

1.红色精神滋养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的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3]6面对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发展要求,“红色工匠”的培育必须要使“红色基因”“红色精神”与“工匠精神”相互渗透[4]30。红色精神内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丰富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提升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使工匠精神不仅打上了红色印记,还具备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敢为人先、百折不挠、追求卓越、技能报国等特质。

2.大力发扬工匠精神是实现创新强国目标的重要保障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5]4一个民族的创新离不开技艺的创新。传统工艺是在传承与创新中得到发展的,而现代制造,尤其是现代智能制造,对于创新的需求更加迫切,对工匠技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不仅要有娴熟的技能,而且要有创新精神,要积极地参与每一个产品的开发,每一项技术的革新,每一道工艺的更新。

综上所述,为更好地服务人才强国战略,为国家输送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又红又专”的“大国工匠”。

二、课程思政是培育“红色工匠”的重要载体与实践途径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急需的,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以及促进就业创业等重要职责[6]9-10。其实践实操类、理实一体类、线上线下混合类等课程,以及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都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

根据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三年制高职学生在校学习周数约为97周,占总教学周数(120周)的80%。由此可见,学生以在校学习为主,学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传承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场所。从课程设置上看,学校设置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操作课等专业课程,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也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载体。从学习空间上看,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专业课程实训室(实验室)以及用于课后活动的大师工作室等活动场所,肩负着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任。然而,在校期间学生在实训室接受的实践教学训练是基于仿真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实践操作,对工匠技艺技能的训练、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传承远远达不到“红色工匠”的培育要求。从用人单位的反馈看,往往是那些在校期间经历过职业技能大赛锤炼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更受欢迎。究其原因,相对于未参与竞赛训练的同学,这些学生具有更强的企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可以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但是,能够依托现有课外实践平台,参加市级、省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竞赛的学生人数占比不到5%。学生课外技能实践平台的短缺,严重制约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传承,因此,高职院校急需搭建并完善学生课程思政的实践育人平台。

1.职业教育承担着传承技术技能、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责任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职业教育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3 496.13万人。其中,职业本科在校生12.93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1590.1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数的45.85%,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7]109-112。为推进现代制造业快速发展,国家需培养一大批技术技能高超、职业素质素养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8]8有效地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引导学生以技能成才、以技能报国是课程思政育人平台的重要职责[9]32。

2.高职院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10]189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 012所,其中高职(专科)学校1 486所,高职院校占高等学校的50.40%。可见,高职院校已经成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课程思政育人平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 高职院校的人文通识类课程、职业通用核心能力课程等都应成为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平台。在课程教学中,已经提炼形成的“做中思”“思中做”的理念,有助于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职业技能类课程探索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11]8。同时,学生的社团活动和职业技能活动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在职业教育实践类课程中融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精心设计相关职业技能活动,实行“做中学”,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践行,有助于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红色工匠”。

三、“红色工匠”引领下的课程思政育人载体的培育实践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州职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群)以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项目为载体,构建“红色工匠”课程思政育人模块(参见图1),扎实推进课程思政进课堂。

图1 “红色工匠”课程思政育人模块图示

课程思政并不是增开一门课程,也不是增设一定的课堂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立德树人”。

1.构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课程育人载体 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群)开设创新与企业基础、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实践、沟通技巧、创业组织与领导等聚焦科学精神与创新素养培养的人文通识类课程和职业核心能力类课程,并深入挖掘其内在的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建立面向学生的基础课程思政育人载体[12]178-179。

此外,该专业(群)在运用这些载体的过程中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用好中国古代文化典故,如“巧夺天工”“匠心独运”“技近乎道”等;还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如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让“工匠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2.搭建融合工匠精神的专业课程育人载体 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群)现有的职业教育实践类课程课时占比达50%,该专业(群)在人文通识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建设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核心的专业课程育人载体(参见图1)。当下,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学做一体、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等课堂改革措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不断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13]131。但是,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相关专业课程内容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如:专业核心课触摸屏技术应用的课程思政元素设计(参见表1),专业选修课3D打印技术的课程思政元素设计(参见表2)。这些设计将课程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专业教学之中。

表1 触摸屏技术应用课程思政元素设计表

表2 3D打印技术课程思政元素设计表

3.构建融合课程思政元素的课后育人载体 以培育工匠型人才为目标的育人载体,即由学校和企业共建共享型的工匠学院和企业学院,成为在校学生开展学习交流、实践操作、创新创业的平台。课余时间,学生可利用工匠学院的设施设备开展社团活动和职业技能竞赛训练等实践活动。社团活动、职业技能竞赛训练等学生课后活动符合高职学生喜欢动手的性格特点,可以达到教育无痕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在活动中,教师也可以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坚定同学们的理想信念[14]73。同时,这种活动也便于学生和校内导师、企业导师沟通交流,有助于把企业横向课题引入工匠学院活动项目,形成以工匠学院为基地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

4.搭建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育人载体 在校大学生每天使用微信、抖音等短视频的时间很长。利用短视频、朋友圈、公众号等推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业课程教学作品和文章[15]205-207,可以强化培育效果,使微信、抖音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力工具,搭建起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互联网育人载体。例如,湖州职院以浙江青年工匠、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优秀校友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从“塑匠心:以赛促学,练就高超技能”“铸匠魂:深入工作岗位,践行工匠精神”“传承工匠精神:成为‘工匠型’教师”等几个模块入手,讲述一个普通的高职学生蜕变为“浙江青年工匠”的成长故事。另外,学校还在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优秀校友榜样事迹系列推文,如“从‘匠苗’成长为‘浙江青年工匠’,他C位出道!”,以宣传身边的榜样、发挥榜样的力量。

四、结 语

通过开展“红色工匠”培育引领下的课程思政实践育人载体研究,搭建了适合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群)的以人文通识类课程、职业通用核心能力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打造了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和传统学生社团活动等课程思政育人载体,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为核心,以培育“红色工匠”为目标的课程思政实践育人载体,有效提高了“红色工匠”的文化育人效果,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与素养,更好地激励了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今后,团队还将继续探索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入融合,进一步研究在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和社团活动中强化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猜你喜欢

工匠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90后大工匠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红色是什么
工匠风采
红色在哪里?
工匠神形
追忆红色浪漫
工匠赞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