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视角下的“互联网+养老”模式分析
2023-02-28麦理浩
麦理浩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1)
一、人口老龄化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政策的主流是计划生育,因此人口出生率由1978年到2010年时处于持续下降的状态,直到2011年后出生率才开始回升。2016年,国家出台了二胎相关的政策,逐步开放二孩,该年的出生人口也明显增长。然而到了2018年,该年我国的新生人口不增反降。而2019年,全国的新生人数约为1400万人,人口出生率10.48%,自然增长率约为3.34%,人口增长下滑明显。与此同时,由于生活条件与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的平均寿命有所上升,从而加速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与其他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的老年人口增长正处于一个“加速超车”的时期。2015年我国共有1.4亿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数比10.5%,而2020年将会激增到1.8亿和12.6%,并且还会持续增长,预测于2025年“十四五规划”后达到小高峰2.1亿。图1表明在2050年,这一群体的总数将会高达3.8亿,预计占当年全国人口总和的28%(数据源于《2019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政策》)。
图1:数据来源:《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政策》
人口老龄化给城镇化转型和乡村振兴带来了一系列不稳定因素。一方面,过快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不仅破坏了原本的劳动力健康循环机制,影响劳动力的正常供给,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政府在退休金和养老金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大大加重了社会负担。
尽管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已经提高了一个档次,但鉴于老龄化程度以及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大量青壮年人口被引向城市,部分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贫困山区存在着老年人口集中而养老资源却在不断流出的问题。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服务资源和条件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成为了各界学者热衷讨论的热点问题。
二、传统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资源紧缺
随着社会发展新时期人口结构的大调整,老龄化开始进入“超车”时代。在未来三十年内,老年人赡养负担加重和养老资源短缺的问题正在逐步显现出来。按图2在2020年全球数个人口老龄化均达到12.6%的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作横向比较的话,在近乎同等老龄化程度的情况下,我国的人均国民GDP仅仅刚超过1万美元(约7.2万人民币),不仅距英美韩等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也低于荷兰、芬兰等国家,未富先老状况突出。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加剧了社保收支矛盾,过于沉重的养老金负担让部分地区特别是东北出现了财政紧缺。另一方面,仅凭现有的公共养老资源如床位、护工、医疗设备等已无法满足逐年增高的养老需求。就养老机构所需要的床位数量来看,至2020年初,中国经过登记的养老相关机构约有19.8万个,共有各类型床位约766万张,而同时期对床位有需求的老人已经超过了4000万人,床位平均占有率远远低于10%,床位缺口巨大。因此,现有的养老模式需要在供需平衡上进行新一轮的改革(源于《2018-2024年中国养老机构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如图2。
图2:数据来源:恒大研究院
(二)养老保障体系分配呈地域性不均衡,区域差距较大
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和大部分沿海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和偏远地区则相对贫穷落后,这种差异性结构也是导致我国养老模式发展呈地域性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从最具有代表性的养老金待遇来看,2020年在人均养老金方面排名靠前的省份几乎都是处于沿海或政治交通条件优越的发达地区。其中上海、北京和浙江这三个地区在人均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方面稳占前三甲,而待遇水平较低的如贵州、广西、吉林等,均属于较为贫困的内陆山区或边陲地区。从字面数据来看,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在养老保险待遇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且这一差距会随着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的推进而不断扩大。这不仅会引发社会不公等问题,也使得养老资源配置趋向于不合理化,出现资源浪费等现象。
(三)家庭等传统养老模式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加
家庭作为社会养老的传统基石,自古以来就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统家庭模式发生了诸多变化,例如家庭规模逐渐缩小、人口流动性加强、养老的意识越来越淡薄等等。在当代中国,家庭的核心结构逐渐趋向于小型化。城乡二元结构和经济的地域性差异迫使人口向发达的沿海地区、城市地区转移,家庭养老最为依靠的人力需求已无法得到正常满足。在生存的重压下,家庭的养老意愿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异也会逐渐显现出来,而这就会导致家庭子女的赡养能力的下降,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也会逐渐涌现。
三、“互联网+养老”模式在应对老龄化时期养老问题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养老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养老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如果不解决当前存在的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整个养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将会受到影响。根据统计数据,至2020年底全国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约4000万,按照国际常规要求,照顾这些失能老人所需要的护理人员比例是2:1,但目前国内能做到的情况只是1:10,与国际标准之间差了20倍。
而“互联网+养老”模式通过运用信息化和通信等技术手段,为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长者提供安全监护、日常服务、心理安抚、学习娱乐等全方位、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在许多西欧国家,互联网参与养老服务模式的应用已有30多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最初的区域内简易系统,到互联网发展期间数字技术系统的应用,大范围地覆盖城市甚至国家层面的智慧养老系统平台应用,将老龄人口、服务资源、福利资源、医疗资源、保险资源、财政税收等结合起来,形成完整体系,大大降低了公共资源的支出,通过预防、康复、及时救助等措施,也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国家大力鼓励智慧养老发展的大背景下,老龄化速度加剧、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发展智慧养老产业是必由之路。智慧养老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沟通和交流成本,降低养老服务成本,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二)优化养老资源区域配置
解决配置不均、供需不平衡的关键在于如何精准识别不同区域、城乡之间老年人群体的具体需求,以此为基础利用互联网强大的统筹、协调功能推动资源的跨区域流动。现代信息技术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与整合能力,不但可以分析、识别、匹配数据,还能加快资源跨区域调动的过程,从而解决部分落后地区养老资源供不应求的状况。凭借数字互联网高效的信息共享和区域协调功能,“互联网+养老”平台可以推动多元养老服务资源供给主体间的信息交流。此外,互联网平台可以把各个养老服务提供主体如社区、养老机构、政府机关的相关职能部门等的养老相关资讯集中整合在一起,从而避免信息过度阻塞的情况,减少养老资源过度集中和浪费的现象。
四、当前“互联网+养老”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技术投入角度
在“互联网 + 养老服务”发展过程中,一些关键性技术的研发未能得到有力的支持,也是现阶段“互联网 +养老” 行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当前,大多数技术研发工作主要是由各个企业独立进行,分散于不同领域和环节,缺乏行业统一标准和规划。此外,在研究经费方面,一般企业很难独立承担高昂的技术投入与人员支出,政府部门给予的经济补贴与援助也还远远不够。当前为了吸引企业投资,大多数地方政府都会采取项目试点形式,依靠政策及项目扶持来推动行业发展,其中蕴含着较大的商业机遇和政策红利。但企业与政府不同,他们的目标是取得更高的利益而非改进公共服务,因此容易伴随一系列的风险。
(二)从老年人群体角度
受传统观念及经济能力限制,当前仍有一些老年人不具备使用互联网设备产品的条件与意愿。《老龄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表明,2018年我国经常使用网络产品的老年人仅占群体总和不到10%。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产品的定价普遍较高,部分老年人不具备经济条件,或受传统储蓄观念的影响,因而消费意愿不强。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社会在智能产品方面缺乏对老年群体的专门宣传,而老年人的信息阻塞、缺少学习能力,对这种智能产品的了解度不足,因而自己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老年人使用智能产品的意愿,甚至诱发他们的抵触心理。
(三)从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角度
当前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科学统一的行业规范。在数据管理方面,部分平台的信息安全没有保障,缺乏监督反馈机制。数据分析、整合和处理方面,大部分平台的技术都处于起步阶段,数据处理和利用水平低下,缺少足够的数据挖掘能力,远远没有发挥数据的真正价值。而且平台对收集到的健康信息的保护并不充分,缺乏有效的隐私保护条款,因此信息泄露事件频发,甚至被不法人员利用,导致老年人遭受经济损失。平台也缺乏相应的监督反馈机制,导致提供服务的质量参差不齐,服务的质量难以提高。
五、推动“互联网+养老”模式健康发展的对策探讨
(一)加强互联网平台的规范建设与安全监管
当前“互联网+养老”平台的参与量众多,但平台质量与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制度规范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老年人安全信息泄露的案件不时发生。因此政府应完善“互联网+养老”平台的服务规范,加强监督制度的建设,健全政策法规,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优势,优化监管流程,从而推动养老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进程,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同时,在平台数据搜集与信息管理方面,个人的安全也是相当重要的。为打击相关盗取个人信息与泄露个人隐私的不法平台,政府一方面应坚决加大对泄露和盗取个人信息的互联网平台的惩罚力度,维护老年人的信息安全。另一方面,安全部门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强化技术环节和信息安全监管,定期安排技术人员对网络服务平台和信息平台进行维护和改进。
(二)社会加强互联网观念宣传,破解老年人“数字鸿沟”
熟练掌握互联网与智能设备的使用是老年人能充分享受互联网养老服务的前提。然而,随着人体的老化,老年人的学习能力和对新知识的认知理解下降,因此老年人在使用手机、iPad等社交工具时会遇到一定的阻碍,以至于形成“数字鸿沟”。为此,我们应在家庭养老模式中渗透更多的科技因素,提高老年人对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接受度。我们还要面向老年群体做好互联网工具和智慧养老的宣传工作,结合老年人的特点,以简单易懂的形式,依靠家庭、社区、志愿者等组成宣传团队,帮助老年人破解“信息鸿沟”,提高他们对社交软件与智能设备的掌握程度。
(三)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随着养老服务需求的增加,打造一支数量和质量皆优的智慧养老专业人才队伍,是打造互联网养老服务的重要基础。一支专业化、人性化的人才队伍是不可缺少的。除了基础的社工团队,还需要相当规模的信息技术人员和互联网管理者。
因此,首先要充实专业人才的储备,加强专业建设与培训,特别是社会工作、健康管理以及智能化养老等专业,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其次,在待遇方面,政府应稳步提高养老服务人员薪酬水平,加强薪酬与服务人员的水平能力和职业技能素养等的匹配度。价值观方面通过社会媒体给予广泛的宣传,让广大群众了解、支持他们的工作,在社会营造一股尊重养老行业从业人员的氛围。最后在人员配置方面,通过借助互联网人才信息平台,精准对接人才供需信息,让岗位需求与人员专业度相匹配,从而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