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说AI人工智能算法在艺术领域的利弊得失

2023-02-28编辑刘小贱林路

摄影之友 2023年2期
关键词:数码技术摄影绘画

编辑:刘小贱 文:林路

人工智能在一般技术领域中的运用,一直是掌声不断。然而一旦到了艺术创作领域,就会出现极端的两极对峙:有人欢呼雀跃,有人黯然神伤。这里面的缘由,值得剖析一番。

专栏作者

林路

摄影媒体人

上海师范大学摄影专业教授、摄影专业硕士生导师,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艺术策展人。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英文缩写为 AI 。众所周知,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其实,人工智能只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类似于人类智能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令人感兴趣的是,由于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进行模拟,尽管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有点耸人听闻?更有意思的是,人工智能在一般技术领域中的运用,一直是掌声不断。然而一旦到了艺术创作领域,就会出现极端的两极对峙:有人欢呼雀跃,有人黯然神伤。这里面的缘由,值得剖析一番。

我们知道,人工智能涉及到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哲学和语言学等非常广泛的学科,几乎遍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其范围已远远超出了计算机科学的范畴。从思维观点上看,人工智能不仅限于逻辑思维,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思维、灵感思维才能促进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发展。于是,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风生水起,也是必然的。尤其是人工智能绘画,更是突破了人类自身的极限,从而让绘画分析进入到一个更为广泛的视野中,以人文精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开绘画艺术的新领域。而且这时候的人工智能绘画,不仅仅是人们所认知的神秘、绚丽、深沉、复杂、时代感强,体现出非凡的想象力,更重要是的,引发超出我们预料的诸多应接不暇的难题。

从最早 AI 绘画 MidJourney生成的数字油画,参加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的艺术比赛夺得了第一名开始,就引发了网络上巨大的争论。过不了几年,DALL-E的出现,AI 开始拥有了一个重要的能力,那就是可以按照文字输入提示来进行创作!这样一种跨界的艺术思维转换,让闻知者大脑都来不及转向,就进入了轻松实践的狂喜之中。随后,2021年 1月开源了新的深度学习模型 CLIP(Contrastive Language-Image Pre-Training), 又成为更先进的图像分类人工智能。最令人恐惧的是,它搜刮了40 亿个“文字—图像”训练数据!通过海量的数据,再投入让人咋舌的昂贵训练时间,CLIP模型终于修成正果。

也许有人会问,这么多的“文字—图像”标记是谁做的呢? 40 亿张啊,如果都需要人工来标记图像相关文字,那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都是天价。而这正是CLIP 最聪明的地方,它用的是广泛散布在互联网上的图片,却也为日后的运用埋下了伏笔!

然而就在不久前,AI 研究人员一个算法上的重要迭代,就把 10年后我们才可能享受到的 AI 作画成果直接带到了当下所有普通用户的电脑前!你只要体验过当下以 Stable Diffusion 为代表的最先进 AI绘画模型所能触达的艺术高度,也许可以欢呼雀跃——“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两个曾经充满着神秘主义的词汇,同时也是人类最后的骄傲,其实也是可以被技术解构的。

Artstation 上充满着艺术家的作品,但他们大多抵制 AI 制图

网络上甚至有人断言:对人类灵魂神圣至上说法的拥护者而言,当今 AI 绘画模型所展现的创造力,是一种对信仰的无情打击。所谓灵感、创造力、想象力,这些充满着神性的词,即将(或者已经)被超级算力+大数据+数学模型的强力组合无情打脸了。

只需投放几张图片,输入一串文字,现实生活的照片就转变成了二次元世界或油画风格,就是没拿过画笔的人也能“创作”,让 AI 绘画一时间成为各大网站的流量密码。但在受到用户热捧的同时,AI绘画立马遭到大批画家的抵制,不少画家已将“禁止投放作品进入AI绘画系统”加入个人简介。全球知名视觉艺术网站ArtStation 的上千名画师发起联合抵制,禁止用户将其画作投放AI绘画系统,认为任由系统学习模仿画作是在侵犯版权。接着, 标有“ NO TO AI GENERATED IMAGES(对 AI 绘画说不) ”的图片刷屏网站,也推出了特定功能限制 AI 绘画系统采集数据,画师可自行选择是否被 AI使用作品。

其实,这绝非是 AI 所引出的话题。试想一下 20 多年前,数码技术的初创时代,不是也曾经出现了数码复制挪用的诸多涉及版权的公案?狼烟四起争吵了半天,有人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在你已经挪用修改的作品上放上一个圆形加上斜杠的图案,以表示这是经过数码技术修改后的画面,而非简单的使用。这个图案使用了一段时间,很快就废弃了。因为这一切似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拿来主义,你是否加上了自己的原创,而非简单地照搬。这样一来,似乎一切争议就此烟消云散。

然而也有人因此得寸进尺——他们认为摄影的挪用不仅仅局限于经典的绘画或摄影作品,还可以是直接翻拍他人现成的摄影作品,转而成为新作。这些被拍摄的摄影作品大多为杂志上的商业广告,然后被放大,放在画廊中展出。理查德·普林斯是这种“挪用艺术”的先驱人物之一——他自 20 世纪 70年代开始涉足这样的艺术形式,从拍摄诸如钢笔、家具之类的广告摄影作品入手,然后开始拍摄更注重表现力、影响力的广告,如万宝路广告。他的理由是,拍别人现成的摄影作品,可以得到他自己创造不出来的画面。他甚至打了比方,说这好比从收音机里听一些曲子,感觉上总好过自己一个人在家里用音响放出来的效果。1992年,他还为自己的艺术手法辩护说:“没人关心这种作品。如果说到偷,要想偷东西,当然是去银行了。2005年,他的一幅“万宝路牛仔”的“挪用”摄影作品,创下了摄影作品的拍卖纪录,达到120万美元!尽管他的做法曾经引起原创者的愤怒,他也曾因为有过一次被诉上法庭的败诉,但是在更多的场合,他是一个“挪用”的成功者。

关键是,在技术的成本上,AI 画作不仅本身成为商品,生成画作的关键词也被拿来售卖,某电商平台显示,2.8 元即可购买上百组生成关键词。更有 AI 绘画的线上教学课程现身市场,以培训“AI 插画师”为名,传授“驯化 AI”经验,售价在 39—100 元之间。此外,AI 绘画还被运用于元宇宙领域,出现了相关 NFT 产品。

尤其困难的是,《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是由人来完成的作品,即使是法人作品,实际上也是由具体的人来完成的。AI显然并不是具体的人,因此不应该被视为著作权所有人。然而也有人认为,AI 由人创造,因此 AI 或 AI 的创作者享有著作权,但时至今日,还没有一个有影响力的判决出来佐证这一观点。尽管 Pixiv 在不久前宣布会为 AI 生成作品添加标识,同时增添相关的筛选功能。网站的 AI 作品将会与通常的作品完全划分。这和当年的数码技术标识如出一辙,估计出现后,也会很快消亡。

更有意思的话题接踵而来——比如,一位土耳其的摄影师利用 AI 技术,开展了“如果什么都没发生( As If Nothing Happened )”这一项目,模拟出一些早逝的名人如果仍在世,现在会是什么样子。这位土耳其摄影师阿尔珀·耶西尔塔斯(Alper Yesiltas )将制作的图像发布在个人社交账号中,立即引来了不少网友的追忆和怀念。李小龙、迈克尔·杰克逊、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等等影视歌星均让人大呼“回忆涌上心头”“真的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有人问:如何避免这些已逝去的名人的肖像权问题?耶西尔塔斯回答:“这个项目纯粹是出于个人的好奇心。因为我认为用作素材的照片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公共领域的照片。我认为这些照片肖像权的所有者可能不想联系我。我只在我的个人账号上分享了这些作品,突然整个世界都感兴趣了。”

目前还在测试阶段的 Midjourney 促使着 AI 制图迅速成长

他的回答很巧妙,如同打了一个擦边球,一时间让人不知所措。

这让我想到了将近30年前的一则案例——美国广播公司曾评出十大争议杂志封面,其中《新闻周刊》于 1994年6月27日版刊发前美国橄榄球巨星 O.J.辛普森(O.J.Simpson)的面部照片,而《时代周刊》刊登了同一张照片,却用数码技术进行了修改。修改了什么?仅仅是将辛普森的脸部肤色加深了一些,更黑了一些。那意味着什么?诸多的联想让你自己去完成:关于种族歧视,关于社会等级……仅仅是深了一点的肤色,就引发了如此波澜。更何况如今的 AI 的“肆意妄为”,我们只需要退回到当年的原点,也就容易释怀了。只要你的作品不是对名人的恶意攻击或者带有人生侮辱,带着放松的心态呵呵一笑,管它是 AI 还是普通的数码技术!

还记得当年一幅为法国著名时装品牌伊夫·圣·洛朗名之为“鸦片”的香水所拍摄的广告?摄影家史蒂夫·梅塞尔之前在世界上各类杂志的影像都没有任何争议。但是这幅模特儿索菲·达尔在深色背景前仅仅戴着珠宝和穿着高跟鞋的画面出现在英国街头时,却引起了强烈抗议。也许画面的含义过于露骨了,英国广告标准局最终要求在街头广告牌上撤下这幅广告。所以,技术的运用不是问题,关键是你的底线是否符合日常的道德规范,或者符合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文化准则和审美趣味。其实每当一种新技术出现时,会有人黯然神伤,就是因为他们一股脑地将责任推到了技术的层面,这就有点简单化了。

AI 绘画,或者更广泛的,AI 生成内容领域(图像、声音、视频、3D 等)还会发生什么,让人充满了遐想和期待。尤其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总会在不断促使完善相关的保护机制。只是保护机制的出现始终晚于技术的成熟,所以为什么最早打擦边球的获胜者,才是最高级别的人工智能!

猜你喜欢

数码技术摄影绘画
数码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你画成啥样,我就长成啥样
数码技术在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探析
数码技术与现代插画艺术的融合
欢乐绘画秀
WZW—bewell摄影月赛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最美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