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视角下高校党建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2023-02-28孟欣
孟 欣
(沈阳化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沈阳 110142)
引 言
学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地方,同时也是基层党员教育和培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前提和基础,对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若将基层党建工作直接复制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中,势必会影响高校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无法满足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需求,也将影响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创新的发展路程。然而,目前基层党建工作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科学化水平。就目前经济条件下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而言,已经无法满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共产党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对现行的党建工作思路、方式和模式进行创新,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积极提升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因此,在当前背景和形势下,需站在经济学视角,明确党建工作科学化创新的意义,深入挖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创新与发展存在的问题,了解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路径研究,这对开创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经济学视角看党建工作科学化创新的意义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加快了经济发展的脚步,对于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创新而言,这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经济学视角来看,党建工作科学化创新对基层党建工作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第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化创新做出了明确的指示,确立了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方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了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提升的价值和意义,党建工作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以高校基层党建为基础,与国内其他企业共同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化创新是党建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遵循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针。第二,从当前大环境来说,中国的经济正在不断向前发展,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制约中国发展,抛出了“中国威胁论”。中国在这种复杂的世界政治环境中要想谋求发展,就必须建立具有指导性的发展目标,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时刻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化创新,保证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向前发展,将指导思想与经济工作相融合,提升党的综合实力,巩固党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政治基础。因此,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化创新是提升党的政治地位的新途径。
二、党建工作科学化创新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党组织队伍结构有待完善
党组织队伍结构是否合理是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从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队伍结构来看,无论是年龄结构还是文化结构都不大合理,其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全国高校党组织班子结构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高校党组织领导班子中年龄超过50岁党组织人员超过50%,是基层党组织成员的主要人群,而年龄在20~40岁比较年轻的党组织成员数量比较少,仅占16.24%。从党组织队伍年龄结构上来看,高校基层党组织队伍出现了严重的老化现象,没有形成年龄梯队。从文化结构上来看,大部分基层党组织成员的学历为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等高学历成员比例比较小,博士学历的人只占11.57%。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基层党组织队伍年龄偏高、学历较低。部分年龄大、文化水平较低的党组织人员工作能力不强,并且存在“到站”和“养老”的思想,缺乏对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持有的党建理念比较落后,这样不合理的基层党组织队伍结构势必会影响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和创新,不利于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创新。
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党组织领导层和管理层对组织结构优化建设工作不够重视,而且高校忽视了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将一些年龄比较大、文化素养比较低的工作人员安排到党建工作中,甚至在实际党建工作中出现一人担任多个职务的现象,党建工作繁重,促使基层党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下降,没有充分的时间用于自身能力水平的提升。虽然部分高校党组织队伍中融入了一部分年轻人员,但是这部分人员党建工作经验有限,同时高校又缺乏对这部分年轻党员的培育,导致高校党建工作效果不佳。因此,完善高校基层党组织队伍结构是目前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基层党组织活动载体单一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如何丰富党组织活动载体、拓展基层党组织活动渠道、增强党的思想宣传是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创新所面临的新课题。从目前基层党组织活动开展情况来看,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载体比较单一,仍然以传统载体为主,其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目前党组织活动形式仍然以传统载体为主,包括讲座、报告会等,利用互联网开展党建活动较少。在基层党建工作中,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党组织活动模式是最为党员群众所期待的活动方式。但是现阶段基层党建工作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停留在传统的活动形式上,党建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没有充分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从而导致基层党建工作的效率较低,党建工作科学化创新仍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阶段。
表2 基层党组织活动开展情况
(三)基层党建工作制度不够健全
制度是基层党建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对基层党建工作开展具有指导性作用。但是目前部分高校的党组织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还存在制度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其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全国高校党组织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党组织的制度建设还有待完善,其中只有7.51%的党组织在制度建设方面基本健全,并且在实际党建工作中能够对制度严格落实,还存在28.77%的党组织在制度建设方面不够健全,这充分说明了基层党组织在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上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不断完善和严格落实党组织制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大任务,这一过程既包括积极纳入新的制度和法规,也包括对不符合发展需求的制度条规的删除和摒弃。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党要用自身制度的先进性去影响和指导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根据世情、国情、民情对现有的制度进行积极创新,并严格落实制度,使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
三、基于经济学视角探索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路径
(一)完善基层党组织队伍结构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完善的基层党组织队伍结构是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的必然存在。完善的基层党组织队伍结构是高校党建工作开展的必要条件,对高校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也是建设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路径的关键所在,应结合经济时代下党建发展需求,优选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提高党组织队伍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效果。
将优秀的党员干部落实到基层党组织领导岗位上,条件是要具有丰富的党组织领导经验和党务经验,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具备先进的党建工作理念,具有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工作精神,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的要求,选拔党组织成员。让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人代替党组织队伍中文化水平较低、年龄较大的工作人员,消除基层党组织队伍年龄梯队和老化现象,综合基层党组织队伍的文化素质,对党建工作经验比较少的党组织成员积极进行再教育,提升基层党组织成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为了提高党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其工作压力,需要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者的薪酬,同时保证每一个岗位都是“一岗一人一责”,慎重选配“一岗双责”制干部,以此减少党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使其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自身能力提升和学习上,构建一支结构完善的基层党组织队伍,结合高校教育体系,为现代化经济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形成完整的高校党建运行体系,将高校实际教育工作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奠定高校经济发展基础,对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创新提供基础性条件。
(二)丰富基层党组织活动载体
根据党建工作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党建目标、党建内容、党建重点等,提高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针对性,求真务实地解决基层党员群众的需求,为经济工作保驾护航。除此之外,党组织领导人员和管理人员要持有与时俱进的工作态度,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重要阵地,对党组织活动载体进行创新,丰富党组织活动形式,设计专门的党建网页,在互联网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理论、党的政治纲领和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宣传,并且在党建网页上及时发布与党组织活动相关的信息,开发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载体和工作方式。提高高校党建工作在活动载体中的经济性,加强人员配置经济管理,从经济视角开展基层党组织活动,将党建工作科学化贯穿活动载体全过程,协调党内活动部署,增强党建人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凝聚广大基层干部职工的力量,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政治优势,实现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
(三)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在现有的制度基础上,以满足新时代党建工作制度需求为基准,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对党建工作运行机制进行创新。
规范党组织领导行为,建立基层党务四级管理制度,由党委统一领导,党组织部牵头,基层党员配合,实施齐抓共管的基层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党建工作管理。建立基层党组织监督制度,细化党建工作职责和任务,确保每一次党组织活动和党建工作都能得到有效开展,推动高校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制度的落实力度。
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创新,能够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因此还需要完善并实施基层党组织评价制度,积极开展基层党组织内部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通过不断的评价和外部监督,逐渐提升党建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促进高校党建工作质量的快速提升,使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创新之路得到良好的经济性发展。
综上所述,在经济学视角下,党建工作需要创新基层党组织队伍结构、活动载体和制度,这是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的主要路径。
结 语
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是新时代党组织建设的必然趋势。本文从经济学视角,结合目前党建工作科学化现状,对党建工作科学化创新路径展开研究,提出了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的相关建议与意见,对保持基层党建工作的长久活力,以及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科学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由于此次研究时间有限,提出的发展路径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笔者今后仍会在这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为党建工作科学化创新和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