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2023-02-27温秀萍

幸福家庭 2023年2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家长心理

温秀萍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着幼儿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还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呵护幼儿心理,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保证幼儿健康成长。

一、幼儿园层面

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个集体场所,是幼儿最早接触的外在环境,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将其渗透在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为保持幼儿心理健康打好基础,为幼儿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以积极的态度影响幼儿

幼儿年龄小,各方面的发展尚未完善,可塑性强。教师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工作和幼儿,从而影响他们、感染他们,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

每天在课堂上、活动中,总会有幼儿来“告状”,久而久之,部分教师就会产生不耐烦的情绪,这是不对的。教师一定要积极应对幼儿反映的情况,因为教师眼里的芝麻小事在幼儿眼里是大事。教师要及时处理,正确引导,纠正幼儿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笔者以自己处理的一件小事为例,具体如下。

乐乐:“老师,童童刚才骂了我。”

教师:“他为什么骂你?”

乐乐:“他说我踩了他的脚。”

教师:“那你踩了没有?跟他说对不起了吗?”

乐乐:“我不小心踩到的,没有说。”

(笔者将乐乐和童童叫到一起,对他们说——)

教师:“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要及时道歉。但是小伙伴不小心踩到你,你就骂人的话是不对的。小朋友之间互相碰着、踩着很正常是不是?你们都向对方说声对不起,好吗?以后在相处中要宽容、谦让哦。”

(两名幼儿手拉手,一起欢快地跑进了教室。)

可见,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教师需要耐心、细心地与幼儿沟通,抓住幼儿的矛盾焦点,帮助幼儿化解,不仅能培养幼儿包容、大度的胸怀,让幼儿和睦相处,久而久之还能使幼儿具备团结、互助的美德,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奠定基础。

(二)用行为影响幼儿的人格发展

由于自我的、个性化的一些能力没有形成,再加上认知能力、判断能力较弱,幼儿大多喜欢简单模仿,并主要通过模仿来学习,教师在平时与幼儿相处中的言语和行为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鉴于此,教师要在工作中注意自己的言行,既要尽量让自己做他们的小伙伴,又要用范本式的行为影响幼儿,让幼儿在学习的同时逐渐认识这种言语、行为的优势,看到这些言语、行为在与人相处方面的价值。

教师可以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与幼儿交流,打开幼儿的心扉,了解幼儿的心理,做到在交流中引导,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例如,某天课间,笔者看到班上一名性格内向的幼儿在一个人看漫画,便走过去与她交流。

教师:“宁宁,你在看什么书呀?能不能和老师分享呢?”

宁宁:“我在看《仙人掌与刺猬》,它讲的是一株仙人掌的故事。由于它身上有刺,其他植物都不和它玩。最后,这株仙人掌遇上了满身是刺的刺猬,它们成了好朋友。”

教师:“宁宁真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可能被所有的人喜欢,但一定会有喜欢他、愿意和他做朋友的人,对

不对?”

(宁宁点了点头。)

这样虽然一时改变不了幼儿的状态,但只要教师发现困扰幼儿的问题,并有意识地引导,就能逐步打开幼儿的心扉,重塑幼儿的性格,从而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

在幼儿园中,教师是与幼儿相处时间最长的人,也是幼儿最崇拜与尊敬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为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持心理健康,教师要注意自己与幼儿相处中的言行举止,要用自己积极的心态、良好的行为习惯感染和影响幼儿。例如,教师在教学时,要面带微笑;在处理幼儿之间的矛盾时,要和蔼地讲道理,耐心地引导;在看到幼儿弄乱书籍、玩具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整理,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在幼儿遇到困难时,要耐心引导;等等。这样不仅能在无形中影响幼儿,让幼儿在不知不觉间得到改变和提升,还能让幼儿正确认识一些事物,保持幼儿心理健康。

(三)日常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心思敏感,心理较为脆弱,教师不应该等到幼儿之间出现矛盾、发现幼儿不合群等情况时,才开始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从幼儿入园开始,教师就要无条件地关爱他们,为他们创造一个民主、关爱、和谐、温暖的成长环境,让幼儿感受到被爱、被关注,从而使其保持轻松、快乐的心态。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又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阳光、乐观开朗的性格。

第一,教师要尊重和接纳幼儿。部分教师没有用平等的姿态与幼儿相处,他们觉得幼儿年龄小,不懂得什么叫尊重。但笔者认为,感知被尊重的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幼儿精神成长的养料和前提。所以,教师一定要全身心地接纳幼儿、尊重幼儿,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幼儿有表达的权利,也有被尊重的需要。无论何时,教师都需要耐心、认真地倾听幼儿的诉求,尊重幼儿的想法。

第二,教师要平等地关爱每一名幼儿。在幼儿教育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幼儿的爱会存在偏差,虽然这些教师自身并未察觉,但是心理敏感的幼儿能感觉到,从而会产生自我否定和自卑心理。教师爱每一个幼儿是天性、是职责,也是职业道德,教师要在教育中平等地爱每一名幼儿。教师可以将爱融入与幼儿相处的日常,如多与他们交流、多给他们微笑、多拉拉他们的手、看到哪个幼儿衣服不整齐了帮忙整理一下、手脏了带着洗一下。这些小事都会给幼儿被爱、被关注的感觉,能温暖幼儿的心灵,让幼儿变得有爱心、有耐心,有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二、家庭层面

除了幼儿园,家庭是幼儿最主要的生活场所与环境,所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幼兒园和家庭共同重视。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努力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是保持幼儿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一)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

坚强的意志是一种能促进幼儿不断成长的优良品质,在幼儿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幼儿亲身去品尝成长的滋味,探索生活的奥秘、知识的奥秘。

例如,笔者观察到,一名家长在接幼儿放学时,从不帮幼儿背书包。笔者问这名家长为什么不帮幼儿背书包,她说这是幼儿自己的事情。在后续的沟通中,笔者了解到这名家长很注重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如让幼儿自主打扫房间的卫生、自主穿衣、自主进餐。这名家长表示,刚开始,幼儿不配合,甚至撒泼打滚,还说家长不爱她。在坚持一段时间后,幼儿做得又快又好,特别有干劲。这时,笔者才恍然大悟,难怪这名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其他幼儿强,而且在一些游戏中遇到困难或者障碍时,总能坚持破局、高效完成。

可见,适当的家庭教育不僅能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还有助于增强幼儿的意志力和自理能力,对于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

(二)重视与幼儿的深度沟通

在生活中,有些家长在与幼儿沟通时,总是以“你还小,长大了就知道”或者“你这么小,懂什么呀”等话语来结束交流。这无意中抑制了幼儿与家长沟通的兴趣和欲望,导致幼儿把一些话藏在心里,久而久之成为心理负担,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对于一些事物的认识和是非判断,是通过与父母的沟通确立的,这也是他们提高认知的重要手段。所以,家长一定要重视与幼儿的深度沟通,无论多忙、多累,都不要抑制幼儿表达和沟通的欲望,要抓住一切可以沟通、交流的机会,让幼儿感觉到父母的平等对待,同时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让幼儿养成与人沟通、交流的习惯。

例如,大多数幼儿回到家会给家长讲述幼儿园发生的一些小事,如哪个幼儿在课堂上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对此,家长不能觉得无聊,要耐心听完,并且抓住幼儿的诉求点进行引导,鼓励幼儿向其他表现优秀的幼儿学习。这样不仅能培养幼儿积极的生活态度,还能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认知,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为幼儿心理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结语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要在幼儿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用自己积极的态度、言行影响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关爱幼儿,与幼儿沟通,重视幼儿反映的“矛盾”与“情况”,因势利导,教育幼儿。同时,家长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重视与幼儿的深度沟通,培养幼儿自信、乐观的性格,为幼儿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甘肃省清水县永清镇温沟幼儿园)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家长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心理感受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