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启蒙与民族认同
——对延安时期文艺社团活动的考察

2023-02-27锐,

关键词:工农延安抗战

高 锐, 李 惠

(1.延安大学 学术期刊中心, 陕西 延安 716000;2.延安大学 文学院, 陕西 延安716000)

延安时期(1935—1948)中国共产党为了广泛宣传抗日救亡主张,动员群众参与抗战、服务抗战,先后在延安组建了中国文艺协会、西北战地服务团、文艺月会、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鲁艺木刻工作团、民众剧团等60多个文艺社团(1)统计数据来自钟敬之、金紫光,《延安文艺丛书(文艺史料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这些文艺社团在艰苦的抗战岁月中主动担负起启蒙大众、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重任,通过文艺活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动员组织群众参与抗战,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界关于延安时期文艺社团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高杰《延安文艺运动中的社团组织及其流派风格》一文梳理总结了延安时期的文艺社团组织及其各自的流派风格与存在特征(2)参见高杰,《延安文艺运动中的社团组织及其流派风格》,《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郭国昌《文艺社团的转型与延安文学制度的建立》一文探究了延安文艺社团的转型在延安文学制度建立过程中的作用(3)参见郭国昌,《文艺社团的转型与延安文学制度的建立》,《文史哲》,2013年第1期。。王荣《从“组织起来”到“文艺战线”:陕甘宁文艺社团机构的建立及发展》一文在梳理陕甘宁文艺社团组织建立、发展的基础上,探究了其在延安文艺运动及其组织领导体制化发展过程中的意义(4)参见王荣,《从“组织起来”到“文艺战线”:陕甘宁文艺社团机构的建立及发展》,《大西北文学与文化》,2020年第1期。。马贺美《抗战时期延安文艺社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一文探究了延安文艺社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起到的作用(5)参见马贺美硕士学位论文《抗战时期延安文艺社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22年。。这些成果侧重于探究延安时期文艺社团的流派风格、发展概况及其对延安文艺制度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方面的影响,但缺乏对文艺社团启蒙大众,激发大众民族国家认同感等方面价值与意义的关注。探究延安时期文艺社团对工农大众的启蒙及其在激发大众民族国家认同感方面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对于明确延安时期文艺社团的历史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 抗战与救亡:延安时期文艺社团活动的宗旨与历史语境

延安时期通常是指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起县),到1948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央机关东渡黄河前往华北这13年的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斗争,革命力量由弱变强,政治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影响力日渐深远,使得延安也成为全国抗日民族革命的政治中心,各地文化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吸引着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奔赴延安,汇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洪流。这些知识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积极组建文艺社团,开展文艺活动,充分发挥了文化艺术在抗日战争中的宣传动员能力。

延安时期,最早创办的文艺社团是1936年11月在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成立的中国文艺协会,其创办宗旨是为了“把全国各种政治派别,各种创作倾向的文艺团体、文艺工作者团结起来,扩大巩固在抗日统一战线中的力量”[1]305。显然,文艺社团的组建被纳入整合政治思想、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革命话语之中。中国文艺协会在成立之初,就被赋予“发扬民族革命战争的抗日文艺”“促成巩固的统一战线”[1]304等抗日救亡的民族革命重任。毛泽东认为,中国文艺协会的成立,弥补了以往没有将文艺爱好者组织起来“进行工农大众的文艺创作”[1]304的不足,他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时的讲话中明确要求,文艺协会的文艺家们“要到前线上去鼓励战士,打败那些不愿停止内战者。……发扬民族革命战争的抗日文艺”[1]304。洛甫也认为,在抗战救国的大环境下,中国文艺协会应该“以文艺的方法的具体表现,……促成巩固的统一战线”[1]304。博古也指出,中国文艺协会的任务,一是“发展广大群众的文艺”,二是“将千百万大众的斗争故事传到全中国和全世界”,三是“团结文艺工作者,成为抗日民族革命战争中的战斗力量”[1]304-305。从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中国文艺协会的要求中可以看出,延安时期的文艺社团担负着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历史重任,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中的战斗力量”[2]78。因此,延安时期几乎所有文艺社团的创办,都立足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所领导的民族解放斗争这一现实语境,其创办宗旨都与抗日救亡这一历史使命密切相关。

首先,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抗战、服务抗战。延安时期诸多文艺社团创办的宗旨就在于启蒙大众、唤醒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服务抗战。如1938年5月,在延安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娱乐改进会,其创办旨在“利用并改进传统文化艺术”“使广大群众的一切娱乐活动能够配合伟大的抗日战争”[1]492。1943年12月成立的联政宣传队也明确主张,要为工农兵服务,重点为兵服务,“写兵”“演兵”,并且始终坚持深入部队生活,从部队的实际出发,“以文艺为主要武器,面向部队,为提高和巩固部队的战斗力服务”[1]568。1940年4月,为开展敌后文化工作、动员广大民众参加抗战,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总剧团创办[1]512。1941年4月成立的延安业余杂技团,旨在“团结延安各界对国术、魔术、杂耍等有专长或兴趣之同志”“研究且发展此项活动的各种民族形式,以充实新的内容,使它成为群众工作的武器”[1]537。而鲁艺实验剧团的创办宗旨是“用艺术的武器和日本帝国主义搏斗”[1]512。延安中央管弦乐团的成立旨在“为党的宣传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中西乐器演奏员和声乐独唱的歌手以及合唱队员。同时通过各种演出形式,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跃延安的文化生活等做出积极贡献”[1]601。西北战地服务团创办目的旨在“提高抗日军之抗战情绪,巩固抗日军之抗战意志”“唤起中华民族之儿女们的斗争情绪和求生存的牺牲精神”[1]486。从上述诸多文艺社团的创办宗旨可以看出,延安时期文艺社团开展文艺活动的前提即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政策,动员工农大众参与抗战,服务抗战,唤醒民众的反抗意识,鼓舞斗志,坚定抗战信念。同时也反映出延安时期文艺社团的文艺活动既是一场唤醒大众的启蒙运动,又是一种民族革命的政治动员。

其次,团结文艺工作者,统一革命认识。延安时期文艺工作者来源广博繁杂,思想多维复杂,如何将这些文艺工作者团结在一起,使其为抗战服务,文艺社团的组建无疑是一种有效途径。延安时期几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隶属于某一文艺社团,通过组建文艺社团,吸纳具有相同理想、相同兴趣爱好的文艺工作者,共同开展革命文艺活动,既团结了文艺工作者,活跃了文化生活,又整合了革命思想,增强了民族认同。例如,延安文抗创办的目的就是“联合在延安文艺作家,共同坚持对日抗战”[1]369。延安青年大合唱团通过开展群众性的青年音乐活动,既活跃了青年的文化艺术生活,又实现了延安各界青年中歌唱爱好者的联合。延安星期音乐社通过文艺活动,在活跃群众文娱生活的同时,也团结了延安业余音乐工作者。有的文艺社团活动宗旨虽然在于提高文艺创作水平,促进文艺运动发展,但在客观上也使得参与其中的文艺工作者在思想上形成合力,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譬如鲁艺木刻工作团,虽然旨在“研究木刻技术,提高理论修养,推动木刻运动”[1]607,但他们的木刻作品“皆以抗战建国为题材,采用民间印刷技术水印套色制成”[3]658,不仅推动了木刻这项技艺的传承,也很好地配合了抗战宣传。可见,虽然不同的文艺社团有着不同的社团宗旨,但各个文艺社团在延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引领下,开展文艺活动,深入群众,启蒙教育群众,动员其支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联合起来一致抗日。因此,可以说,延安时期文艺社团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文艺工作者,启蒙工农大众,整合革命思想,建立民族认同和民族自信的有效手段。

总之,延安时期的文艺社团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时刻,每个文艺社团的创办都有着明确的目的,围绕团结文学艺术爱好者,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活跃大众文化生活,启蒙教育工农大众,开展文化艺术研究,提升文艺创作水平等开展文艺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激发工农大众的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国家身份认同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二、 大众化与民族化:延安时期文艺社团活动的实践方向

延安时期的抗战历史语境,使得发动组织工农大众进行一场全民抗战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但因中国共产党所在的边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落后,教育缺失,广大工农大众处于无知无识的状态,识字者甚少,“平均起来,识字的人只占全人口的 1%”[4]118。工农大众文化水平较低,使得文艺大众化与民族化成为延安时期文艺社团实践活动的必然选择,不仅文艺创作中要摒弃脱离群众的欧化语言,广泛使用民间的俚语、俗语,选择贴近工农大众日常生活的文艺题材,而且文艺形式也要大众化、民族化,既要具有中国民间文艺的特点,又要是工农群众熟悉的、喜闻乐见的,这样的文艺才符合工农大众的接受水平与审美趣味,才能使文艺深入工农大众,真正成为工农大众所理解、所接受的文艺。正是基于这种文艺大众化、民族化的现实需求,延安时期文艺社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致力于大众化、民族化的文艺实践,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文艺形式,通俗易懂的大众生活语言,积极开展文艺运动,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

(一)深入工农大众,开展街头诗的创作与朗诵活动

为了配合抗日救亡运动,延安时期的文艺社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入工农大众,通过街头诗的创作与朗诵活动进行革命宣传,创作出一些脍炙人口的街头诗作品,譬如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季纯的《给我一支枪》等,这些街头诗以简短而又富有感染力的诗句,道出了抗日救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既有艺术感染力,又激发了工农群众抗日救亡的热情。延安诗会通过在群众中举办诗歌朗诵会,办街头诗墙报,把诗送上街头,送到群众中,“让诗和老百姓发生关系”“让老百姓在墙报上看见他们所了解的话,看见他们所知道的事情”[5],用诗歌表现团结抗战、保卫边区、军民合作、缴公粮、选举、救济灾民等时代生活内容,让群众感受时代生活脉搏,通过诗歌的形式,有效激发了工农群众的抗日热情。山脉文学社也积极进行诗歌面向工农兵的文艺实践探索,通过利用群众大会进行诗歌朗诵,在山岩、墙壁上刻写文艺标语和街头诗等方式有组织地开展群众文艺活动,启蒙教育群众,“用自己的笔为民族革命战争而呼唤和战斗”[2]259。延安新诗歌会则结合延安时期抗日战争形势,致力于诗歌大众化、民族化实践,开展群众性街头诗写作和朗诵活动,“利用各种集会,朗诵诗歌,写街头诗,使延安诗歌运动出现了新气象”[6]255。路社更是利用社会活动的机会,深入群众,秋收时帮助“抗属”收割农作物,并“以边区农民生活和秋收为题材,进行创作”“将诗歌用大字抄在纸上,张贴出来。……经常有许多人观看或抄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7]273。此外,边区诗歌总会等文艺社团通过出版诗歌墙报和诗刊宣传抗战,并积极收集民间歌谣,开展街头诗创作和诗歌朗诵活动,这些大众化、民族化的文艺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怀安诗社也利用旧体诗词形式,推动旧体诗歌的大众化,借以抒发忧国忧民的革命情怀,为抗日救亡宣传服务。

可以说,延安时期文艺社团基本上都能深入工农大众,从工农大众对文艺娱乐的现实需要出发,利用民族化的文艺形式,有机融入抗战救亡的时代内容,使社团文艺活动成为有效组织工农兵大众参与的集体性娱乐活动,并将民族革命必胜的信念传达给群众,让大众真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是与人民同甘共苦的政党,从而增强了工农大众的民族国家认同感,使得更多的工农大众投入到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

(二)利用、改造传统文艺形式,创造符合大众审美趣味的文艺作品

因传统文化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如何有效利用传统文化艺术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更多的群众支持,是延安时期文艺社团活动面临的问题之一。延安时期诸多文艺社团通过利用、改造民间文艺形式,寓教于乐,创造、表演符合民众审美趣味的文艺作品,吸引工农大众观看,以期激发其抗日热情。譬如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编排的秦腔剧《查路条》,不仅赋予秦腔这一地方戏以新的时代内容,而且在形式上融入了边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急口令:

“我、我、我老婆子六十六,三碗五碗吃不够。上山拔黑豆,坐在家里缝棉裤。全家老少七八口。男男女女都受苦。自己种棉织细布,自己拦羊吃羊肉。虽然不敢说我有,吃穿二事不发愁。谁知来了日本兵,横行霸道不讲情,杀男人,抢女人,金银财宝都抢尽。……正在无法行,忽然来了八路军。八路军,真来能,爬山过洼快如风,鬼子一见事不成,手忙脚乱逃性命,紧跑慢跑到山中,偏偏碰见个八路军。八路军,真勇猛,大喊一声向前冲;带盖密拉斯,枪枪瞄得准,手榴弹轰、轰、轰!打得鬼子胆颤惊。全村百姓真高兴,杀猪宰羊去欢迎。”[8]419-421

这种对于传统文艺形式的利用与改造,契合了工农大众的审美趣味,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边区群众欢迎。

同样,陕甘宁边区民众娱乐改进会针对抗战时期边区民众文娱生活中依然陶醉于“‘奴家呀,情郎呀’一类不能配合时代的情歌”[1]95的现状,通过收集、改编陕北民间歌谣小调、绕口令等,赋予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以新的时代内容,充分利用“大鼓、小调、道情、滑稽剧、滑稽舞蹈、自卫军劈刀、木偶戏、快板、双簧等形式,宣传新的、革命的内容,受到群众的赞扬”[2]698。延安平剧研究院充分利用平剧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形式,编排了《刘家村》《赵家楼》《上天堂》《难民曲》等表现抗战现实题材的剧目,不仅宣传了抗战,而且也符合边区工农大众的审美趣味,产生了很好的艺术宣传效果。

此外,延安业余杂技团在演出中借助传统武术、魔术、口技、相声等符合工农大众审美趣味的文艺形式进行宣传,得到了工农群众的热烈欢迎,“很多机关都争相邀演”[7]409。鲁艺宣传队通过学习改造陕北传统秧歌,“去掉不健康的化妆和表演”,充实以“废约、拥军、拥政、爱民及生产运动”[6]525等新的现实生活内容,每天在延安农村演出五六场秧歌,群众争相观看。鲁艺木刻工作团创作的《军民合作》《保卫家乡》《努力织布,坚持抗战》《一面抗战,一面生产》等表现农民生产生活的新年画,因为其艺术风格符合工农大众的审美趣味,故也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

显然,延安时期各个文艺社团能针对大众文化生活的现实需要,充分利用、改造传统文艺形式,创造出反映抗战现实,符合大众审美趣味的文艺作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政治主张,使群众在文艺娱乐活动过程中,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宣传,主动加入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斗争之中,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文艺社团活动充分发挥了文艺服务抗战的社会功效。

(三)适应抗战形势,大力开展民族戏剧运动

如前所述,延安时期因边区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不识字者众多,而戏剧作为舞台艺术,因表演的直观性备受边区群众青睐,因此,戏剧艺术在延安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生命。延安时期组建了诸如鲁艺实验剧团、抗战剧团、边保剧团、工农剧社、人民抗日剧社等诸多戏剧文艺社团,这些文艺社团通过编排符合抗战宣传需要的话剧、歌剧、秧歌剧等多种边区民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宣传抗战,从而掀起了延安戏剧运动的热潮,诞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戏剧艺术作品。譬如秧歌剧《兄妹开荒》,在角色取舍上,扬弃了陕北旧秧歌剧中的丑角,内容上摒弃了旧秧歌剧中男女调情的成分,代之以新的工农形象和愉悦的劳动场面,通过兄妹间的对唱、对白,将积极开荒生产、争当劳动英雄的时代话语融入工农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使工农大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深受边区群众喜爱。歌剧《白毛女》不仅成功地塑造了杨白劳与喜儿这样一对勤劳善良的贫苦农民形象,有力揭露了剥削阶级的罪恶,反映出当时广大工农群众的共同命运,引发强烈共鸣,剧中杨白劳与喜儿父女的唱段在今天依然广为传唱,在我国歌剧发展史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外,歌剧《刘胡兰》《周子山》,秧歌剧《夫妻识字》《十二把镰刀》,秦腔剧《血泪仇》《穷人恨》等诸多戏剧作品,都将民族解放的时代内容与民间传统艺术形式有机融合,既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又满足了边区群众的精神娱乐需求,实现了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成为革命艺术创作的典范。这些延安时期诞生的戏剧作品产生了独特的号召力与影响力,使得平时“想尽办法召集……老是不容易召集起来”[9]的工农大众,一下子就被戏剧迷住了,“不吃饭都想看”“看了后,走也不想走,总是还想看”[9]。不仅激发了工农大众积极参加民族革命的热情,而且鼓舞了士气,提高了工农红军的战斗力。可见,延安时期文艺社团通过创作、排演民族化、大众化的符合民众审美趣味与时代境遇的戏剧艺术作品吸引工农大众,进行革命宣传,极大地激发了工农群众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其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促使其生发出誓死捍卫国家民族主权的决心及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革命勇气。

(四)开展文化启蒙,普及革命思想

文化落后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民族革命面临的问题之一,面对物质匮乏、精神荒芜的边区工农群众,开展文化启蒙、普及革命思想显得尤为必要。延安时期,文艺社团主动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文艺活动紧紧围绕抗战的现实语境,通过教唱抗日革命歌曲、举办歌咏活动,张贴宣传标语,举办漫画、连环画展览,出版通俗文艺刊物,进行革命思想启蒙。鲁艺木刻工作团胡一川的黑白连环画《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每一幅图画配以简短文字说明,“夜黑摸进敌后院”“手榴弹屋里开了花”“鬼子脑袋搬了家”[10]27,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军民英勇抗敌的场景。陕甘宁边区音乐界救亡协会,通过组织演唱《生产大合唱》《延水谣》,教唱抗日革命歌曲等文艺实践活动,向工农群众介绍音乐知识,以音乐唤起民众内心革命激情。延安青年大合唱团也通过排演《黄河大合唱》《八路军大合唱》等脍炙人口的曲目,鼓舞士气。大众读物社致力于文艺大众化,通过出版《边区群众报》,组建大众读报组,举行陕北语、音乐、民歌比赛活动,开展文化启蒙,发展边区文化教育,提高边区人民文化知识水平,使艺术走向工农大众。西北战地服务团深入广大工农兵群众,通过张贴抗战宣传标语、漫画、连环画,组织“战地社”,出版《战地》《西北文艺》《诗建设》等文艺刊物,普及革命思想。

此外,抗战文艺工作团深入抗战前线,搜集战地材料,创作反映前线生活的文艺作品,向全国介绍根据地抗日军民的英勇抗战事迹,并通过建立文艺通讯网,举办文艺座谈会,交流文艺工作经验,做群众工作,宣传抗战,进行文化启蒙。鲁迅文艺工作团也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文艺工作者到前方去的号召,深入部队生活,开展前线文艺工作。积极帮助部队宣传队排演戏剧、讲课、教歌,并通过编写战士读物,培养文艺通讯员等文艺实践活动开展文艺宣传教育工作。可以说,延安时期各个文艺社团能深入工农大众的日常生活,通过民族化、大众化的文艺形式进行文化启蒙,借助文艺活动融入工农大众,团结群众,发动群众,鼓舞士气,圆满完成了文艺服务抗战的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 民族意识与革命意志:延安时期文艺社团活动的话语建构

民族意识作为民族文化在个体心灵中的投影,常常以不自觉的方式而存在。革命意志作为一种为实现革命目的而不畏艰险、自觉奋斗的精神,为革命者所推崇。延安时期民族革命战争背景下特殊的历史语境,使得民族意识与革命意志的重要性被凸显。如何激发广大工农群众的民族意识与革命意志,是延安时期诸多文艺社团开展文艺活动所面临的问题。而深入工农群众,以工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和话语方式宣传民族革命,是延安时期文艺社团的共同选择。延安时期文艺社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利用文艺活动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激发工农群众的民族意识与革命意志,使工农群众主动参与抗战、服务抗战,从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宣扬抗战御辱思想,激发群众爱国热情

延安时期,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民族的危亡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民族意识,他们极力奔走呼告,积极组建文艺社团,通过文艺活动,宣扬抗战御辱思想,描绘抗战胜利后的景象,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热情,形成延安时期特殊的话语氛围。譬如,人民抗日剧社表演的舞蹈剧《丰收舞》,通过表现边区军民获得丰收后的欢乐景象,激发了民众对于未来民族革命胜利后,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憧憬;《统一战线舞》通过表现团结抗战这一主题,号召工农大众团结一致,抵抗外族侵略;在《红色机器舞》中,“小舞蹈演员们用音响和姿势,用胳膊、大腿、头部的相互作用,逼真地模拟了气缸的发动、齿轮的旋转和发动机的轰鸣,以此体现未来工业化的中国的远景”[11]71,激发了民众对于未来独立自由新中国的想象。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拍摄的影片《延安与八路军》选取了革命青年奔向延安,延安军民秋收劳动等抗日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和场景,通过生动的镜头语言,不仅呈现了当时“天下人心归延安”的历史事实,也激发了工农大众强烈的民族意识与宁死不屈、保家卫国的革命意志。

此外,鲁艺木刻工作团通过木刻版画直观的图画语言,向工农大众宣传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思想。如刘岘的《反扫荡》《伏击敌人火车》、庄言的《前线归来》、沃渣的《军民打成一片》,陈铁耕的《游击队的英姿》、彦涵的《不让敌人抢走粮食》《奋勇突击》、胡一川的《掘壕沟》、夏风的《从敌后运来的战利品》、焦心河《送郎上前线》、蔡若虹的《只有行动起来才能达到彼岸》等木刻版画作品通过颇具情节性的图画语言,呈现出军民团结一致,奋勇反抗的动人画面。

显然,延安时期各个文艺社团,能通过刻画抗战中工农群众的日常生活,激发工农群众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感,使得工农群众明白全民抗战不单是政治家、革命家、知识分子的事,而是全中国所有普通百姓的事,从而主动投身抗战、服务抗战。可以说,延安时期的文艺社团充分发挥了文艺强烈的感染力,以艺术的形式进行抗日宣传,唤醒了潜藏在工农大众心底的民族意识与革命意志。

(二)宣传党的政治主张,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坚持抗战,坚决维护、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如何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也是文艺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之一。延安时期各个文艺社团,通过演出剧目,营造话语氛围,积极宣扬“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观念,以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例如,人民抗日剧社编排的歌剧《亡国恨》,通过揭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与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蹂躏,来激发广大群众的民族意识,以期使大家团结一致,抵抗侵略。事实上,歌剧《亡国恨》也产生了这样的艺术功效,据当年人民抗日剧社副主任杨醉乡回忆,人民抗日剧社在安塞县南红区与白区交界处的杨家沟村演出宣传时,国民党官兵曾一同观看,当看到《亡国恨》中“日本鬼子蹂躏东北,杀人放火,奸污妇女,抢夺我国资源的滔天罪行后,……有的人激动得站起来接连高喊:‘打回老家去,收复东三省!’”[11]74,红军战士和苏区群众一起“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欢迎友军一致抗日!’等口号”[11]74。这种台上表演抗日剧作,台下高呼抗日口号的文艺演出活动,营造出民族团结的话语氛围,有效地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客观上也起到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艺术效果,国民党士兵看了“演出后就不愿再打红军了!”[12]110同时表示:“你们的戏演得好,唱出了我们的心声,说出了我们的愿望,今后上边强迫我们与红军打仗时,枪口朝天放,大炮轰荒山,保证不伤红军兄弟”[11]74。这样的文艺社团宣传活动,“把日寇的侵华罪行和党的统战政策搬上舞台,感化了不少友军,比办几期训练班都解决问题”[11]75。诚如当时在延安采访的美国记者斯诺所说,这些剧团虽然不能“向世界提供什么有艺术价值的东西”“可是却能满足真正的社会需要”,既能感染民众、打动民众,又能消除“人民的疑虑,使他们对红军纲领有个基本的了解”[12]110。这样的文艺演出,既贴近生活,又本色逼真,使得工农大众能够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政治主张。虽然这些文艺活动带有明显的革命宣传意味,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艺术,它们有着“寓教于乐”的艺术功效,凭借这些文艺社团的宣传活动,广大民众“得到了极大的革命启蒙”,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信念”[12]111。因此,可以说,这种文艺社团活动带给民众的不仅仅是精神娱乐,更重要的是革命思想的启蒙与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对于改变现实生存境遇的憧憬。广大民众对于民族、国家、社会、个人有了全新的认知,生发出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与坚定的革命意志,进而拥护中国共产党全民抗战主张,并自愿参与到抗日战争中来。

(三)传播民族革命话语,鼓舞民众革命斗志

延安时期,各个文艺社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文艺活动传播革命话语,凸显“家仇国恨”“官逼民反”的时代主题,使文艺活动中弥漫着浓郁的革命话语氛围。人民抗日剧社编排的歌剧《亡国恨》《送郎上前线》、民众剧团编排的秦腔剧《血泪仇》《穷人恨》、鲁艺实验剧团的京剧《松花江上》《松林恨》等剧目,能将民族革命话语转化为工农大众日常生活话语,有效鼓舞了工农大众的革命斗志。如鲁艺实验剧团编排的京剧《松花江上》开篇张恩、孔武等人的念词,“日寇汉奸一起扫”“关里关外掀怒潮”“革命不在少与老”[8]3,民众剧团排演的《血泪仇》中对国统区“又是壮丁又是粮,穷人活的无下场”[8]462的反动统治的控诉,对陕甘宁边区“党政军民齐开荒”的歌赞。延安平剧研究院排演的京剧《难民曲》,通过崔老头一家来边区前与来边区后完全不同的生活境遇对比,凸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人民的幸福生活,并鼓舞工农大众,“到将来敌占区国统区都解放,中华大地普照阳光。要建设新中国人民把福享,要建设社会主义地久天长”[8]154-155。民众剧团排演秦腔剧目《查路条》,剧中诸多人物的对白、唱词完全是革命话语的生活化,刘姥姥出场的自我介绍,“从前不问国家事,如今变成救国人”“练刀练枪学本领,念书识字学文明,男女老少都有用,大家团结好威风!有人要来把我问,妇女联合会里有我的名,我也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解放中华民族的一个人”[8]443。剧中农甲、农乙“打日本全靠着百姓参加”[8]429的对白,军官“男女老少齐发奋,何愁胜利不来临”[8]432的唱词,无一不传达出坚定的革命意志与必胜的革命信念,对于激发工农大众的斗争热情,增强革命信念颇具功效。

此外,延安青年大合唱团所排演的《黄河大合唱》《抗大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八路军大合唱》等歌曲,鲁艺美术工厂的《上海三次起义》《减租》《坚持抗战,努力春耕》《保卫边区》《女子游击队》等木刻版画等,将“起义”“开荒”“生产”“救国”“减租”“保卫边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解放中华民族”“建设新中国”等诸多革命话语有机融入文艺作品之中,将其转化为工农大众所熟悉的日常生活语言、图画,传达出边区工农大众齐心协力共同革命的决心与革命必胜的信念,产生了良好的鼓舞民众斗志的艺术功效,在文艺社团举办的文艺活动中,常常是“台上的歌唱声与台下的鼓掌声、口号声交织在一起”[11]80,不仅拉近了中国共产党与工农群众的关系,而且有效传播了党的全民抗战主张,起到了凝聚民心,鼓舞斗志的现实功效,使得工农大众纷纷要求参加革命、服务革命。

总之,在中华民族抗日救亡压倒一切的时代背景下,延安时期的文艺社团充分利用文艺强烈的感染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在满足广大工农群众娱乐需求的同时,借助文艺作品促进边区选举、减租减息等民生运动,积极向边区群众乃至全国人民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军民团结起来英勇抗日的情景,生动地反映了敌后抗日军民的生活,有效配合了全民抗战,成为中国共产党宣传抗日主张、激发民众民族认同的有效手段,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对扩大中国共产党政治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工农延安抗战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朱德:“抚育部曲亲如子,接遇工农蔼如风”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走进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