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防工程中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探究
2023-02-27董亚磊
董亚磊
目前,人防工程建设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日益扩大。根据其特殊性,伸缩缝设置标准应高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根据技术标准,此类结构中的部分位置禁止设缝,这就需要发挥后浇带的技术优势,保证整体结构完整,以免缝隙引发结构变形。在工程开展前应把握设计要点,合理选择后浇带的位置、间距与宽度,在施工中加强模板、钢筋、混凝土浇筑与养护等环节的管控,使高层主体与裙房间的差异沉降、混凝土热胀冷缩、温度应力等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1 后浇带施工技术概述
后浇带技术主要用于解决温度、收缩、不均匀沉降等引发的变形裂缝,根据功能不同,可分成伸缩型、温度型、沉降型3 种类型。在建筑结构中,建筑面积越大,伸缩裂缝的出现概率便越高,为了预防裂缝问题,可通过设置伸缩后浇带的方式解决;环境温度变化会对混凝土产生一定影响,容易引发混凝土裂缝,使工程结构受损,通过设置温度后浇带的方式,扩大建筑结构的延展性,较大程度避免了热胀冷缩问题;部分相邻建筑处于不同沉降差下,使建筑结构受到影响,通过沉降后浇带技术可有效连接单体结构,地基结构承载力得以均匀分散,从而解决沉降差问题。后浇带技术在人防工程中的应用比较广泛,此类工程通常需要具备防化、防核辐射等功能,因此不宜设置各种施工缝。根据相关规定,在防护单元中也不应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而后浇带的应用可使整体结构完整,减少变形的发生,在满足建筑质量与安全的要求下,还可节约成本投入,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1]。
2 后浇带技术在人防工程中的应用
2.1 设计要点
在人防工程中,后浇带设计要选择恰当的位置,通常混凝土外表会出现开裂情况,在后浇带辅助下可释放较高的约束应力,若工程中使用膨胀混凝土,则还应填充缝隙,便于平衡残余应力,消除裂缝。在特殊情况下,可将后浇带设置在内力较小处,将其控制在1/3 梁板位置,也可在主楼与裙房相互连接的情况下进行设置,充分发挥其性能。对于混凝土中受力较小的位置,可优先设置后浇带,以免频繁搭接受力钢筋。在后浇带设计中,实际间距不应超过40 m,后浇带宽度应控制在1 000 mm 以内。对于厚度不超过200 mm 的墙体,可选用800 mm 宽的后浇带;若墙体厚度大于200 mm,则选用1 000 mm 宽的后浇带。在后浇带形式设计中,应结合实际墙板厚度来选择。若墙体厚度在300 mm以内,则优先选用直缝形式;若墙体厚度尺寸在300 ~600 mm,则最好选用对称坡口型;若厚度超过600 mm,则应选用企口缝;若情况复杂,则可灵活使用多边形后浇带,并且在接缝处设置止水带,以提高防渗性能[2]。例如,某人防工程高度为9.6 m,耐火等级为三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施工所用墙板厚度尺寸大于600 mm,应优先使用企口缝断面。
2.2 后浇带的位置选择
在人防工程施工过程中,后浇带的位置十分关键。通常结构的荷载值一般为2.0 ~3.5 kN/m2,要根据混凝土构件的实际受力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准确的受力结果。剪力墙结构作为主要的承载构件,不可在中间设置后浇带,而且还要确保留设位置不会对结构整体性产生损害;在梁板结构施工中,可将反弯点处作为后浇带的预设位置,由此减轻荷载对后浇带造成的干扰,降低混凝土的构建压力,提高应用效果。
2.3 施工技术
2.3.1 模板施工
根据设计图纸与相关规定预设模板,施工后不可随意调整技术方案。在浇筑前,应先分析框架梁施工缝挡板的实际情况,再利用钢管支撑处理,便于提高混凝土的振捣效果。同时,结合规定要求,统一预设钢丝网模板,所用钢丝规格相同,使模板更加均匀,增强结构稳定性,为后期拆卸提供便利。当后浇带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高于设计值的70%时,需将模板由上至下拆除,避免影响结构的稳定性。若人防工程的裙楼、高层建筑间的设计跨度较大,应在确保模板刚度满足规定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因地下室梁支撑受力过大导致结构受损。
2.3.2 钢筋施工
该项施工对后浇带整体质量具有较大影响,在浇筑工序前,应检查钢筋的基本信息,如数量、规格、性能等,并二次复核,确保钢筋尺寸符合材料规范要求。
在后浇带制作中,多使用螺纹钢筋,交叉位置完全绑扎,便于振捣;焊接位置与端头相距至少100 mm,搭接长度为钢筋直径的10 倍,相邻端头的距离至少为500 mm,确保钢筋结构稳定可靠。在操作中,尽可能减少钢筋断裂,使其合理排列,并优化配置各构件。若构件跨度较大,可先适当切割钢筋,切割后还要严格把控焊接质量,提高贯穿效果,避免受力变形情况产生。若后浇带处梁板宽度较窄,则应一次完成钢筋配置;若梁板宽度较大,则应按照标准合理断开,再在浇筑前焊接完毕。在垂直钢筋模板施工缝作业中,可先用高压水枪将骨料清理干净,再清理施工缝和钢筋网内的杂质。针对工程中的缝隙,施工单位可选择单层钢筋网搭设模板;但受材料影响,混凝土砂浆容易误入网中,对此应积极处理梁板构件,减少砂浆误入。若使用双层网,可发挥钢筋的支撑作用,利用焊接技术控制钢筋[3]。
2.3.3 混凝土施工
在主体浇筑60 d 后,顶板施工验收合格的情况下,方可浇筑后浇带。对于沉降后浇带,应在主体浇筑14 d 后明确实际浇筑位置,由相关部门审核完毕后方可浇筑。浇筑环节由以下3项内容构成。
第一,凿毛处理。对于需要处理的表面,先进行凿毛,去除碎石等杂物,再用清水冲洗,剔除钢筋外表的残渣,审核钢筋的数量与规格,确保满足设计要求,并注重隐蔽工程的验收。
第二,浇筑振捣。在振捣中,应确保密实,以免过振情况发生;有效控制水泥砂浆流失,降低材料损耗率,合理安排振捣棒与模板间的距离,一般保持在5 ~20 cm。对于预留后浇带接口处,可使用钢丝网模板,并与施工缝垂直。对于施工缝处应持续浇筑,在振捣期间应朝着施工缝方向推进,加强缝隙位置的振捣,确保紧密贴合;待施工缝进入初凝状态后,便可用压力水枪冲洗,直至骨料显现,并反复冲刷钢丝网。若工程中采用木质模板,则应整体拆除后方可浇筑;若孔隙明显,应及时修补,待修补完毕后,结合建筑实际情况进行表面处理。
第三,浇筑时间控制。因人防工程不同区域结构有所区别,所用后浇带形式也不尽相同,在浇筑中应合理控制时间。例如,沉降后浇带需要在建筑基本沉降完毕后,才可浇筑施工,还要提前将底板钢筋冲洗干净,并保持一定的湿润度,时长为1 d,最后将积水清理干净。需要注意的是,后浇带应使用无收缩混凝土,且标号上高于两侧混凝土。例如,建筑工程使用C35 混凝土,后浇带则需要采用C40 混凝土,在振捣后还要确保内部紧密、外表光洁,禁止存在裂缝。
2.3.4 防水与养护
为了避免人防工程地下室出现渗水情况,应做好防水处理。首先,在底板与后浇带墙体处安装止水带,长度尺寸为350 mm,宽度为3 mm,可适当外露一节,长度在150 mm 左右;还应优化挡土板材质,结合实际情况优化配筋设计,由此提高防水效果。其次,在挡土板外面铺设防水卷材,要求两端外露400 ~500 mm,实现全方位的防水效果。最后,在卷材外表面涂抹聚氨酯,增强防水和防渗性能[4]。在后浇带施工场地四周应设置围栏,避免人员误入使成品受损;待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50 d 左右便可拆模。在浇筑结束后,应及时开展养护工作,用土工布覆盖混凝土,达到保温、保湿的目的;并将养护液涂抹在表面,增强养护效果,养护时长最低为30 d,确保符合设计强度要求。
3 后浇带技术施工质量保证的措施
3.1 明确施工技术要求
受后浇带自身特性影响,若处理不当,则很容易因质量不达标引发事故,出现开裂、渗漏等问题,甚至威胁结构安全。在施工中应明确技术要求,严格遵循施工规范,确保后浇带两侧混凝土的浇筑质量,避免混凝土出现疏松、漏浆等情况。在浇筑期间,环境温度应低于两侧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并派专人负责控制环境温度;在混凝土浇筑结束后,派遣专人负责防护,覆盖养护局部位置,确保后浇带范围内干净整洁,无金属腐蚀现象产生。在封闭施工前,首先根据图纸要求,禁止周围堆放施工材料,合理控制施工荷载,并加强后浇带两端的临时支护;其次,清理干净内部杂物,对钢筋进行除锈,凿毛处理两侧混凝土,并涂抹界面剂。部分人防工程采用快拆体系模板,应注意后浇带周围的支护质量,以免模板拆除中因松动、位移等导致结构开裂,影响整体施工质量。
3.2 妥善处理施工缝
对于后浇带中的裂缝位置,施工单位应结合图纸内容,选用堵头板进行修补,以保持良好的接口形式。在人防工程施工中,一些施工单位没有严格遵循图纸,未高度重视支撑接口处的施工处理,错误采用斜坡形式,使得振捣操作无法满足规定的强度等级与密度,还会增加渗水风险。在正式施工前,应妥善处理施工缝截面,清除表层杂物,若遇到软土、松动土层,可先剔除土层,再润湿混凝土。根据是否有防水要求,对水平施工缝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于有防水要求的施工缝,可在缝隙中间顺着结构设置1 条钢板止水带,材料选用Q235B 型钢,每段长度为6 m,两段间的搭接长度为100 mm,纵向焊接,且禁止出现夹焊、气渣等情况;将止水带固定在墙上,每间隔2 m 焊接1 个钢筋支架,确保位置准确;上层混凝土正式浇筑前,将衔接位置的混凝土和止水带清理干净,并在施工缝处加做1 层加强层;在浇筑时,接槎面需要保持湿润,先浇筑1 层厚度为50 mm 的水泥砂浆,促进新旧混凝土完美结合。
对于没有防水要求的施工缝,其留置位置可选择为每层楼板处和梁底100 mm处。在处理时,先将新旧混凝土衔接的凿毛面清理干净,再选用与新混凝土相同配比的砂浆,涂抹厚度为40 mm,最后浇筑混凝土。
3.3 合理选择后浇带设置形式
为了提高后浇带的施工质量,应合理规划其宽度、间距与位置,并加强后续收缩与沉降监测,提高项目的综合效益,具体措施如下。
(1)宽度设置。在后浇带施工中,合适的宽度可提高对混凝土温度、收缩变形的抵御。在人防工程实践中,宽度设置过小,会影响后期混凝土的浇筑质量,且因后浇带混凝土自身带有收缩变形性能,易在后浇带位置产生二次开裂。因此宽度设为800 ~1 000 mm,以提高施工质量。
(2)间距设置。在人防工程中,后浇带的主要作用是预防混凝土早期收缩应力引起的变形。在封闭前,混凝土是否释放全部收缩应力,这与后浇带自身的收缩量具有紧密关联。在间距设置期间,应综合分析后浇带封闭前结构的收缩量和混凝土的结构类型等,可适当延长封闭时间,以便有更多时间观测,促进后浇带的功效发挥。大量实践表明,将间距设置为30 ~40 m 最为合理[5]。
(3)位置设置。在混凝土结构中,后浇带有助于提高结构的变形量,使其自由收缩,降低裂缝发生的概率。在后浇带位置有两条施工缝,会影响结构受力,而且该接缝具有刚性特点,应将其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在人防工程结构中,应将后浇带设置在温度收缩应力较为集中的部位,以发挥其技术优势,避免混凝土出现开裂情况。
3.4 把握后浇带施工注意事项
为了人防工程中后浇带施工的顺利开展,应把握以下施工要点。
第一,通常后浇带按照一般施工缝要求处理,预留后浇带两端需要确保浇筑质量,禁止疏松、跑浆等情况产生,采用钢筋支架、铁丝网以及钢板网等隔断,选用企口型断面,不可预留直槎。在接缝位置设置防护栏,将表面覆盖完毕,避免后期施工影响接缝。
第二,在灌注补齐前,先要妥善处理受损钢筋,如弯曲变形等,将现场杂物清理干净,凿毛企口侧面并涂抹界面剂,再选用高一级的膨胀混凝土灌注。待基础施工完毕后,浇筑后浇带处的混凝土。因该项施工具有隐蔽性,应按照隐蔽工程标准验收,密切观察沉降程度及后浇带连接位置情况,适当延长观测时长,待满足要求后,再填实和验收。
第三,受后浇带影响该位置结构属于悬臂受力状态,在混凝土未达到预期强度前,禁止随意拆卸底模板支撑架,应单独架设该处的支撑架,并合理安排浇筑时间,使主体结构质量得到切实保障[6]。
4 结语
在人防工程施工中,后浇带技术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对整体建设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在实际施工中,应明确设计要点,严格按照技术流程与要求作业,把握施工注意事项,谨慎处理施工缝,使该项技术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促进人防项目品质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