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寺庙公共空间特征探究
——以东海观音寺为例
2023-02-27姜倩
姜 倩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寺建筑风格、园林形式与中国的道家、法家、儒家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中国的寺庙风格。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舍宅为寺”兴起,表现了天人合一、追求自然的意境与情怀[1];唐宋时期,寺庙成为城市的公共交往中心,进行大量的世俗活动;到明清时期,寺庙逐渐成为游憩场所,其附属的园林还兼顾了城市公园的功能。
1 上海寺庙空间调研
上海市的多数寺庙都经历过大修或重建,逐渐发展成为特殊的城市公共空间。这些寺庙各有特色,调研选取建制完整、有地区特色的寺庙进行研究分析,依据条件选择龙华寺、静安寺、玉佛禅寺进行调研。调研从选址、建筑、园林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龙华寺占地较为广阔,南北长度大于东西长度,寺庙轴线呈南北布局,这种布局强化了纵深的轴线感,具有典型的传统寺庙空间特征。龙华寺的建筑功能齐全,体制较为完整,寺院内既有园也有塔,内外环境相互渗透,是典型的净土宗寺院。
静安寺是位于中心商业区的新建寺庙,被周边商业围合。其空间表现出现代寺院世俗化、商业化的典型特征。寺庙建造了宝塔,形成了寺庙塔寺一体的格局。同时,寺庙与商铺、轨交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寺院丛林”形式[2]。
玉佛禅寺是宫殿式的传统格局,其建筑空间强化层层递进的轴线关系。基地面积小,中轴布置天王殿、大雄宝殿、般若丈室,僧寮采用民居院落式的布置方式,建筑之间采用连廊连接,形成完整的游览通道,能够加强空间联系。内部设有集中广场,起到分流的作用。总体布局规整,绿地率不高,建筑密度较大。寺庙空间特征如表1 所示。
表1 寺庙空间特征
以上3 座寺庙的主要空间各具特点,因地制宜,充分满足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功能需求。
龙华寺基地较为宽敞,空间具有渗透性,形成寺、塔、园分离的布局特色,建筑与场地比例合理[3]。
静安寺是上海市最具商业性的寺庙,从建筑风格到空间布局均体现了商业化的运作模式。
玉佛禅寺是上海佛教协会办公地,年均参观人数多、布局密集,形成内向型空间模式,形成若干院落单元,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其宗教地位。
2 上海寺庙公共空间特征
2.1 强化轴线,均衡布局
从案例调研中不难发现,轴线是寺庙空间的基础,两侧配殿有时是单体,有时是院落,均衡地布局在轴线两侧。即便是龙华寺、玉佛禅寺等基地不规则的寺庙中,也有轴线。轴线布置的建筑多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
建筑是时代记忆,上海市的寺庙融古通今,一定程度上融汇了现代建筑的艺术特征。现在建造的寺庙建筑大多采用现代材料与传统风格相结合的设计手法,以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建筑形式构建出具有时代性的建筑形态,这是今后寺庙建筑风格的发展方向。
2.2 人地矛盾下的高密度寺庙空间
寺庙是具有社会属性、公共属性的服务场所,其服务对象包括僧侣、香客、居士、游客等。上海市现有寺庙的周边地块均已形成成熟的居住区或商业,寺庙难有拓展用地,具有场所使用频度高、活动举办密集等特点,人地矛盾突出,对于寺庙公共空间的复合利用提出更高的要求。
2.3 具有公共空间特征的寺庙园林
城市寺庙园林空间局促,建筑密度高,缺少丰富的自然环境,但是拥多元的人文资源和众多的信徒香客。寺庙园林具有时代性,其空间布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能够满足现代人对于公共空间的功能需求[4]。一方面,传统寺庙前寺后园或前园后寺,寺庙少有大面积的绿化园林空间,因此可运用设计手法增加空间绿化层次,增添绿意[5]。另一方面,建筑与园林相互补充,从而形成集礼佛、游览功能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3 东海观音寺规划设计实践
项目为东海观音寺重建工程,位于奉贤海湾镇杭州湾北岸,是上海最南端的寺庙。整体规划占地约43 333 m2,建筑面积约6 000 m2。设计以“吉祥文化,和谐社区”为目标,以佛教寺庙为主体,以慧慈公园为载体,是集吉祥文化与游憩功能于一体的滨海园林寺庙。
3.1 采用北寺南园、轴线居中、两侧院落的空间格局
基地为南北狭长的地块,形成北寺庙南园林的空间布局,寺庙中轴线继承传统寺庙格局,整体呈中轴对称布局,轴线上布局礼佛区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圆通殿和弘法台,文殊殿和普贤殿位于圆通殿的东侧和西侧。寺内生活区和接待区的附属配套建筑分别位于礼佛区的西侧和东侧。北地块寺庙总体规划礼佛、接待、生活3 大功能区。
礼佛区寺庙殿堂以圆通主殿为中心形成南北中轴线,殿前形成方形广场空间,以满足大客流聚集。广场东侧为文殊殿,西侧为普贤殿,建筑均为坐北朝南,3 座主殿结合广场围合成半内向公共空间,沿着大殿北侧短轴线设置弘法台,上为金殿,成为寺庙的北侧屏障。金殿配合台基,在增加建筑高度的同时能够丰富轴线的层次感。接待区与生活区两侧的配套建筑源于玉佛禅寺的空间布局理念,形成对内的斋堂生活区和对外的会议、接待、住宿等功能区域。其功能区域均自成院落,建筑采用两层,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满足功能与场地的需求。
北侧寺庙与南侧公园统一规划,轴线向南延伸,强化公共空间功能,南侧的慧慈公园丰富了空间层次。沿轴线空间规划为一轴、三区、六景的空间格局,形成“望吉祥石、走吉祥道、过如意桥、穿大牌楼、撞慈慧钟、观双龙汇、礼观音寺”由南到北的游览路线。图1 为东海观音寺布局图。
图1 东海观音寺平面布局图(来源:上海亦境景观建筑有限公司)
3.2 将佛教文化融入公园
现有规划指标无法满足传统“寺园一体”的空间格局,将南侧围墙完全打开,将慧慈公园纳入寺庙总体规划,可以满足“寺园一体”的空间需求。一方面,可以满足社区公园与寺庙游憩分开设置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居民、游客提供活动休憩场所。
采用将佛塔布置于寺前公园内的创新模式,兼顾标志性及游览性功能。这种布局模式可拓展寺庙的功能区域,同时使其成为公园的景点。将传统铜钟从室内移至室外也是寺庙规划设计亮点,丰富了轴线景观的同时,也为寺庙和公园的游憩提供了一处互动式的景观,是一种新空间布局手法。另外,将放生池布局于公园的西侧,完善了寺院功能,也使得公园多了一处具有佛教文化气息的水景。图2 为东海观音寺全景鸟瞰图。
图2 东海观音寺全景鸟瞰图(来源:上海亦境景观建筑有限公司)
3.3 创新设计方法
寺庙采用传统明清建筑风格,格局采用传统布局形式,与海湾的总体环境相融合。传统寺庙大多就地取材,采用砖木结构材料。现代寺庙全部采用传统木结构无法满足消防和抗震要求,所以设计时采用仿传统风格,主体结构采用钢砼结构,装饰部分使用木装饰的设计手法。这种方式既符合寺庙的风貌要求,又符合消防要求。为了满足节能、环保等技术要求,探索新材料也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寺庙的装饰、栏杆等采用新型竹木复合材料代替传统的原木结构、原木装饰。为增加公园的水体面积,强调水景气势,利用现有水资源,放大观水景观,形成“曲水绕园”的瑞祥格局。景观水体环绕公园,满足景观观赏的同时能够增加水体净化长度;将放生池设置于慈慧莲舍前,以满足庙放生的功能要求,两处水体既独立又有联系。设计采用先进的水处理设备净化水体,同时引进吸污能力较强的水草。
4 结语
寺庙公共空间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随时代不断创新,上海寺庙空间格局也经历几个时代的演变,延续至今仍是宋元以后的“伽蓝七堂”制,空间对称、功能完善。上海现有寺庙建筑特征符合上海城市特色,有很强的时代性。本文以东海观音寺为例,分析了上海寺庙的公共空间特征,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