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建筑脊兽装饰艺术解读与数字化传承路径研究

2023-02-27宋若一冷先平傅方煜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3年3期
关键词:构件装饰传统

宋若一 冷先平 傅方煜

中国古建筑中构件元素由于材料、工艺和文化演变,存在功能转化为装饰的特点。作为中式建筑的重要部分,传统建筑屋顶最高处的脊兽构件发展,同样是从功能产生到装饰呈现以及意义衍生过程,体现了中华文明演化脉络。

中国古建筑面向当下城镇化快速发展,产生了传统经典装饰艺术的系统认知,甚至存在开发式破坏。据故宫古建修缮中心太和殿维修工程项目部记载[1],太和殿的蹲兽各有不同程度的排序、样式、或者重复的错误情况 ,以及颐和园排云殿、故宫乾清宫均有脊兽错位、丢失的情况,虽然都已重制后补回原貌,但足见脊兽被忽视的程度。此外,脊兽的制作工艺在逐渐失传,虽然各地区有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2],但传承方式不够规范高效,制作技艺信息不断衰减,且一些部门普遍对脊兽等文化资源缺乏认知和重视,采用模具灌注或分段流水线生产拼接制作的脊兽,呆板粗糙,缺乏灵气。针对此类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探究了建筑装饰艺术中脊兽这类装饰元素的类型、演变和文化内涵,探讨其当下数字化传承路径。

1 脊兽装饰艺术的类别和演变

1.1 脊兽装饰艺术类型

“脊兽”是个笼统的概念,其位于中国传统建筑屋顶部位,所谓“五脊六兽”只是俗称,存在以下几种划分类型。

(1)安置部位方面,脊兽可分吻兽、走兽、戗兽、套兽、望兽、垂兽等[2]。其中吻兽为屋顶正脊两端装饰构件,兽口吞脊,亦称正吻、吞脊兽;走兽构件位于角脊之上,多做蹲踞状,其造型及数量与建筑等级相关;戗脊兽多用于歇山顶或重檐建筑的岔脊界后;套兽位于屋角下构件,为保护翼角或窝角梁;望兽多应用于钟鼓楼、城门楼等之上,兽头作瞭望状,寓守望平安之意;垂兽位于垂直于正脊的屋脊之上,内设铁钉或铁链来加固瓦件。

(2)材质工艺方面,脊兽可分琉璃、砖雕、陶塑和嵌瓷艺术等。据推测,北魏时期已将琉璃用于屋顶构件,多用于官式建筑;砖雕为从东周就流传的技艺,砖雕脊兽多用于传统民居;陶塑是随着岭南地区脊饰独特的造型而诞生的一门技法,所制作的人物圆雕和高浮雕等脊饰惟妙惟肖,别具一格;嵌瓷艺术为自明代在闽台地区兴起的一门技法,嵌瓷脊饰色泽明快,极为华丽。

(3)等级规制方面,脊兽作为建筑屋面重要部分,涉及皇家、官府、寺庙、民居建筑,如今尚无更早的史料记载,至宋朝《营造法式》起,对于脊兽的规格制度才有了详细记载。到清代,对脊兽有了一套森严的制度。以蹲兽为例,故宫太和殿为最高标准,下级建筑按等级依次递减。

(4)地域分布方面,脊兽艺术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并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中原地区多为官式建筑,脊兽按则例严格有序,大方庄重;江南地区建筑纤细优雅,脊饰相应的淡雅清丽;岭南地区自明清起推崇戏曲艺术,脊兽也颇多戏曲元素;闽台地区屋脊组合较为多样化,脊饰夸张艳丽,华美纷呈。西藏地区的建筑受佛教文化影响较为深远,脊饰金光灿烂,以模拟佛光。云南地区受泰国、缅甸文化影响较大,当地的屋顶遍布雕饰,装饰多且小巧,如宝顶、瓦猫、吉祥小兽等。

1.2 脊兽装饰艺术演变

作为建筑屋顶主要装饰对象,存在以正脊脊兽为主,其他部位脊兽逐渐发展的过程。总体上形成了从单纯功能部件到功能装饰于一体,甚至具备阶层意味的建筑装饰形式。

(1)功能装饰化时期。资料显示,脊兽最初是功能性构件。1960 年在湖北省沙市市郊出土的筒瓦脊兽是我国现存的最早一件纪年脊兽,其内壁刻有“元光元年”即西汉汉武帝时期。传统建筑对于筒瓦屋面最为常用的就是腰钉和葱台钉。葱台钉钉在筒瓦陇最下之“勾头”身上,以阻止整陇筒瓦下滑[3]。该脊兽就是起葱台钉钉帽的作用。

(2)装饰丰富化时期。隋唐期间的鸱尾造型简约,形似鱼尾向正脊中间卷曲。唐代前中期,鸱尾逐渐开始有鳞状纹饰。唐代后期,鸱尾的头部逐渐演变成具象的兽头,鱼形尾部卷曲上翘,头部咬住正脊。宋代工匠开始对吻兽造型细化,逐渐将脊兽立体化成龙的形象,包括龙角、龙须、龙爪。且据《营造法式》记载,宋代也对蹲兽有了数量、形制的规定,目前尚无实例。

(3)内涵阶级化时期。明代开始有了吻兽背上插一把剑的造型,从开始的固定功能,到后来在吻兽背后加塑一条小龙,并将剑插在小龙身上以显示皇权不可动摇。到了清代,为标示等级彰显权威,朝廷颁布了关于蹲兽的严格完备的则例,以传统官式建筑中最高规格的故宫太和殿为例,太和殿上的蹲兽的位置顺序依次是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仙人骑鸡[4]。

2 脊兽装饰艺术文化解读

2.1 脊兽传统美学思想的呈现

(1)来源自然的拟态美。脊兽的形式与自然密不可分。应用最广的一是走兽,有学者认为脊兽的形式灵感来源于工匠们对自然景象的想象凝结,屋檐上的猫,山岩上的野兽,如故宫太和殿上的蹲兽与飞檐翘角组合产生的视觉观感,让厚重庄严的大殿变得轻巧灵动;二是飞禽,最早于《诗经·小雅》中“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描绘的是如飞禽般的屋顶形态。这些景象慢慢被刻画在民居、祠堂、庙宇、戏台上,在宫殿上有了规章制度等级限制的说法,现如今又回归于民众,不用担心僭越只需欣赏和应用其中的美。

(2)体现人造的构形美。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极为讲究,脊兽的布局完美地和建筑融为一体,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对称,屋脊两边的脊兽从数量至造型,都遥相呼应,给人一种稳定、平衡感。传统建筑屋脊上对称的脊兽使屋檐高低错落变化间有了均衡的艺术美感。二是线性,脊兽的线条感和传统建筑屋顶的线条十分契合。如蹲兽躯体脖颈的线条,身上祥云鳞片等花纹,这些流畅优美的曲线和屋檐一起显得松弛有度,和谐美观。三是秩序,中国传统建筑千百年来尤为注重制度,不论是建筑群还是单一建筑,都十分具有秩序感。脊兽在屋脊上遵从则例排列,搭配建筑错落有致,层层递进所塑造的整体感、秩序感,都能使建筑更加和谐美观。

2.2 脊兽传统哲学思想的升华

(1)取自“天人合一”自然理念。脊兽取自自然的元素,出于对自然的敬畏,与自然和谐统一是中国古代造物思想“天人合一”的典型体现,具体表现为3 个特征:一是“崇尚天地”,脊兽表达了对天地的崇拜,希望与天地相通,与自然融为一体;二是“中庸适度”,脊兽一直沿用标准的制度,虽然在造型上有不断的变化,但不为追求建筑的华丽而胡乱增加数量和多余的浮夸装饰;三是“经验为本”,中国的传统营造技法往往是一脉相承的,这其中有利有弊,优点是这样的传承方式极忠实于前人技术和古代原型,使中国得以保留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营造技法,时至今日民间仍有技艺精湛的脊兽制作匠师;缺点是这样的模式往往将创造力禁锢在原有的形式里,导致难有思维上的飞跃性突破。

(2)映射“阴阳五行”哲学观念。“阴阳”和“五行”思想源于古人的自然崇拜,是深刻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与制度的朴素的对立统一观点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脊兽文化中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中国古代哲学树立阴阳对立统一的原则,如太和殿上的蹲兽就遵守着这样的平衡之道。龙代表“阳”,凤代表“阴”,正脊上的龙吻和凤鸟,垂脊上蹲兽中的龙凤皆取阴阳调和之意,脊兽灵动的造型与庄严的建筑动静相宜。另外一方面,中国历代传统建筑以木构造为主,防火是重中之重,因此脊兽作为功能构件和装饰构件,凸显精神崇拜认知,多为鱼和龙、螭等神化兽。以五行相生相克,体现人认知活动对自然事物规律的充分理解,是中国古代建筑营造的风格理念的高度哲学概括。

3 脊兽装饰艺术数字化的传承路径

3.1 艺术信息数据采集

脊兽装饰艺术基础属性信息采集是数字化保护应用过程的首要环节[5],结合脊兽分类方式,对脊兽相关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包括构件形态图、材料工艺、历史信息、文化特点等,分为以下步骤:第一,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基于地理空间三维坐标的数据,结合高清数码相机、光度立体三维扫描仪采集形态数据,采集脊兽对象的序列影像,基于 SIFT(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算法和区域增长法进行影像的密集匹配,解求出脊兽几何数据和属性数据,从建筑整体空间布局到单体脊兽构件空间数据,形成综合空间数据化和形成实景化界面。第二,文化信息数据采集。前期主要通过查阅古籍文献、图像资料、历史典故以及实地采访、调研[6]、测绘等方式获取基础资料;运用数码相机、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采集数据。第三,数据库建立。结合收集的图像、音频、视频、资料共同构成完整的详细信息库,并利用GIS.3DSMAX.Cyclone 等软件技术将脊兽及其空间场景和图片资料转化为空间、艺术和文化信息数据,在后期建立三维虚拟模型,形成更加直观的空间信息,与脊兽相关文字、图片等基础资料共同构成完整的详细信息库。

3.2 艺术信息模型建构

艺术信息模型建构包括数字孪生基础上的数字建模和面向应用模型矢量处理,涉及以下环节:第一,信息数据处理,对扫描图像数据、POS 文件和像控制数据进行了空间层面上的一级区域分类、二级部位分类、三级形态分类,以及艺术信息层面上的历史分类、文化分类、工艺分类。第二,信息数字建模。结合采集的影像数据,结合激光雷达点云数据进行建筑物和构建三维重建技术,运用pix4d、smart3d 等建模软件最终生成脊兽的三维实景模型,通过计算机软件生成包含场地 GIS 三维模型,进行虚拟仿真系统路径的构建,实现360 全景交互三维空间场景。第三,模型矢量处理。面向科研、施工等运用领域,衔接应用软件进行模型矢量化处理。

3.3 交互体验平台开发

脊兽装饰艺术在应用中产生当代价值,结合交互体验平台实现以下作用:第一,建设媒介高度融合传播矩阵。基于传输文字、影像、声音、动画、视频、网络和AR/VR 等技术手段实时人机交互的方法,实现“云展览”,让历史“说话”,让文物“鲜活”[7],实现综合多维数字艺术传播形态。第二,构建工程设计辅助路径。结合工程设计需求,脊兽信息艺术模型打造构件坞,嵌套BIM 系统平台,结合传统古建数字可视化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建立。满足使用者对构件进行添加、删除、修改以查看场地数据,并可在平台三维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模型的替换、更改和展示。第三,衍生“活态化”文创开发。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实现脊兽空间环境、历史景观展现、文创再造、文化价值有效传播及资源转化,同时利用互动游戏、交互体验满足当下人们需求,建立平台式服务模块、学术模块、公众互动模块和管理模块,实现脊兽装饰艺术的传承和转化。

3.4 数字化修复管理

三维影像技术和数字管理技术应用在文物的保护和开发中,还能够构建起完善的数字管理体系,是对文物进行保护开发的路径体系:第一,结合艺术信息模型和逆向工程技术建设可视化、可传输的几何模型,对接3D 打印,结合三维数据进行复制、拼接、打磨、上色和信息嵌入,建立数据体系的修补方式。第二,数字博物馆管理模式。利用AI 实现管理系统为中心的电子化文物管理系统,聚类、归纳、演绎数据手段深度挖掘在互联互动互融互生下产生的海量数据,并筛选有价值的知识保存,赋予博物馆思考、理解、推理和解释的能力,并以点带面推动数字古建博物馆的发展。第三,导入云端地球网页端,然后通过将数据部署到服务器端口,通过http 协议实现数据加载,并建设动态数据更新端口,利用平台信息交互及多方(政府、学者、民众等)共建,不断完善脊兽的各项数据信息。

4 结语

脊兽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上的重要功能装饰构件,一方面在历史长河过程中,存在功能——装饰——政治的文化转向,其转向蕴含传统装饰文化的演化机制,也是中式建筑经典风格载体——屋顶的重要造型体现。

另一方面,面对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式建筑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保护、传承和再创造陷入困境。面向数字中国的战略目标,以脊兽构件切入,将其形态、历史、文化结合数字化传承进行探索,融合新科技新理念,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贯彻落实,是对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猜你喜欢

构件装饰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鲤鱼旗装饰坠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装饰圣诞树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建筑构件
建筑构件
建筑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