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数字化声势音乐教学探索
——以《青春舞曲》为例
2023-02-26应华燕
□应华燕/文
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中老年人已经是非常庞大的一个群体,近年来社会老年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在人口老龄化与“互联网+”时代下,老年人实现终身学习的途径愈加便捷,音乐教育可作为其中一部分,来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本文探究了老年数字化音乐教育,以游戏为载体,结合声势律动进行老年音乐教学探索,以《青春舞曲》为例进行元素提炼,为高质量老年音乐教学服务提供一定借鉴。
声势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身体打击乐和嗓音打击乐。其中身体打击乐是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包括音色、节奏与身体协调三个元素,是手、脚通过身体语言将节奏、音色融合到一起,通过对空间的合理分配找到最佳的途径来塑造身体姿态。数字化即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1]。
笔者选择声势音乐教学法,调动老年人的听觉、视觉、运动觉等感知觉,通过多元化的身体动作对《青春舞曲》中常见的节奏型、力度变化进行教学,使其在身体运动过程中与音乐的律动协调一致,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与强身健体的效果。
1 声势教学法在老年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的学习和兴趣培养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对每个接触音乐的人产生意义[2]。声势教学法是奥尔夫教学体系中独特的教学方法,通过模仿节奏的方式,调动身体的各个器官,全面开启感知觉,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音乐作品中的特性并产生兴趣。老年声势教学通过探索身体各部位产生的不同音响效果,引发老年人的思考与创新,帮助其找到合适的音色以取得更好的视听效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组员之间的配合,通过具体实践来探索音乐所能呈现出的更多可能性,使得学生们不仅要考虑单纯的音乐元素,还要考虑如何从他人处得到启发、更好地与其他同学合作,在互动中激发创作灵感。
2《青春舞曲》的声势教学设计
2.1 设计思路
声势教学是将音乐元素中的节奏提炼出来进行教学,是身体与节奏结合的形式。基于老年人心理与生理的变化,在曲目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轻松愉快、情绪积极的曲子。在此,笔者选取了老年人较熟悉的《青春舞曲》进行教学示范。该曲原型是来自新疆南部民间的舞曲,由王洛宾从民间艺人处记录并改编,表达了对青春美好时光的赞美。以该曲的主要节奏型如X、XX、XXXX与X XX为例,教师可从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身体音响入手,先进行单一的音符时值教学,再进行组合式教学。在学员基本掌握后,可由其自由组合身体动作,结合歌曲进行边动边唱,以锻炼其眼、耳、四肢与歌唱的协调性。在个体基本掌握某一种律动后,再进行多人配合表演,让大家边学边创作,激发出多样化的创造灵感。具体步骤如下:
(1)拍打不同身体部位探索音响效果。在没有音高的情况下,音乐产生情感变化的重要依据有音色、速度、强弱等。在身体感知觉被充分调动的情况下,通过拍打不同身体部位来启发老年人探索所能产生的不同音响效果与强度。即便是拍手或跺脚,不同的人拍击的方式、力度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音色,而拍胸脯、大腿、手臂等不同身体部位,也会产生不同音色。
(2)感受乐曲强弱并拍打相应部位。教师播放音频,让老年人感受乐曲中哪些字唱得较强,并在唱这些强字时拍打身体中他们所认为较响的身体部位。教师可重复多次播放,给老年人足够的时间来感受,或是在恰当的时候予以提示。
(3)模仿某种乐器来探索相应的音色与节奏型。探索身体打击乐中对于各种乐器音色与节奏型的模仿,如较为常见的对于架子鼓的音色与节奏型的模仿。
(4)团队合作,编创体验。分组进行团队合作,在与他人的配合中找到音乐与身体的协调,在团体学习中反思与队友分享自己的学习所得,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高效配合。
2.2 片段教学举例
(1)声势模仿,探索力度与音色。此步骤根据设计思路的第1、2条进行设计,注重听觉与身体触觉的体验配合。教师拍打身体部位,学生通过调动听觉与记忆力,探索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进行模仿(如例1所示),并对不同部位所产生的音色效果、音响强度进行对比判断(如例2所示),对身体打击乐形成初步概念。
在如例1、例2这前两个练习的基础上,学生学会了在固定乐句的规范下进行声势的即兴演奏。播放《青春舞曲》歌曲辅助动画视频一,带领学生聆听并找出乐句中发音较强的咬字,带领学生跟随打大拍(如例3所示)。在拍子稳定后划出每小节中的四分音符,向学生介绍音符名称,告知在本曲中,刚才所击打的X是四分音符,表示一拍。
接着探索身体中较轻声音的部位,交替进行拍击身体强、弱部位。播放《青春舞曲》歌曲辅助动画视频二,教师提示学生观察视频中的动作规律,并带领学生跟随拍手+拍腿(如例4所示)。在拍子稳定后划出每小节中的八分音符,向学生介绍音符名称,告知在本曲中,音符下加了一条线的音X叫做八分音符,表示半拍。
例1 原样模仿
(2)编创与合作。根据设计思路第3、4条进行设计,将学生分AB组交替完成两种节奏型的拍打,并同时进行分组合作拍唱。让学员再选择其他身体部位进行创作,如跺脚、捻指,此时强调每小节第一拍要加重音拍打,让学员体会强弱的概念。合作完成后变换组别,让学生自行探索如何与他人合作才能发出更好听、和谐的声音。之后,教师尝试新疆舞曲典型节奏型如 | XXXX X.XXX |(如例5所示)、|XXX XX|(如例6所示)等,再与学生合作,共同感受节奏型更为复杂的新疆舞曲。
(3)探索嗓音打击乐。根据设计思路第3条进行设计,探索声势中的嗓音打击乐,教师亲身示范,让老年人感受该曲的节奏性。之后,教师用身体打击乐代替口令,让学生自主发现不同,使嗓音音色可以对应哪些身体动作,以此来记忆节奏,如例7所示。
3 数字化声势教学手段与传播方式
数字化教学是将数字化技术与声势教学融合到老年音乐教育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互动性的设计,为老年学习者提供丰富的音乐学习资源和工具、社交互动和远程合作的机会[3]。本课例的图示截取自笔者自己制作的带有动画效果的幻灯片演示,音频通过西贝柳斯打谱软件输出成三种速度:慢(♩=50)、中(♩= 64)、快(♩= 83)。每个教学环节都可加入慢、中、快三个速度,如在乐器音色与节奏型的模仿这一环节,将音频从正常速度放慢成♩=50,让老年人在充分感受并记忆节奏型的基础上,再将注意力放到模拟音色上,之后加速到♩= 64、♩= 83并随音频做声势动作,使老年人有充足的时间来练习与反应。加入了多媒体课件的数字化课堂,更为生动形象,能够让老年人边看边听边学,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3 击打强拍,稳定大拍
此外,录制配有教师讲解的动画课件以制作成教学视频,再将视频通过小红书、抖音等互联网平台进行呈现,既可以供老年人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音乐教材、视频、谱例等资源,便捷地进行学习和练习,也可以为音乐教师带来教学的灵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音乐教学发展。
4 结语
音乐对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具有不能替代的独特性,对老年人的认知、意志、情绪心理都起着积极作用[4]。在听觉中感受节拍、速度等;能运用身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将身体作为一种自然的乐器去即时创造;还能感受到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发现节奏的长短、快慢都能通过身体来感受并给出相应的反应。此外,可以促进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提升,帮助老年人表达情感、缓解压力和焦虑,提升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老年人可以方便地接触和学习音乐,无论是学习音乐理论知识还是练习演奏技巧,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途径和平台。■
例4 交替击打身体强弱部位
引用
[1] 陈蓉.声势:音色、节奏与身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2] 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探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3] 汤彪.数字化教育·基于大数据和智能化场景应用下的教育转型与实战[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21.
[4] 罗小平.老年·音乐·精神:老年精神音乐学简明读本[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