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现状分析及相关措施建议
2023-02-26俞慧纯
俞慧纯
嘉兴市秀洲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服务中心 浙江 嘉兴 314001
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突出水利工程质量在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促进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我们着重分析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索一些方法措施,切实提升整个水利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
1 基层水利质量监管的重要意义
首先,众所周知,对基层水利工程进行产品质量监管、方案设计及多元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是涉及多个方面的。例如,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期间,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通过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全面收集施工项目建筑结构主题数据信息,并全面结合不同地区水利工程成功的施工案例后,在各个部门周密分析的基础上,严格遵守并执行国家规定的水利工程项目设计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因此,在对水利工程项目监督管理期间,需要当地政府及水利局等监管部门对所有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环节进行全面系统审核,确保监管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后,通过适当激励措施确保监管人员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杜绝因工作疏忽无法找出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期间埋设的安全隐患。其次,基层水利质量监管应确保水利工程整体建设质量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等级标准,监管人员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摈弃传统落后的监管模式,对工程项目的不同施工流程、设计程序进行全面检查,利用先进的监管技术及时发现并找出施工建设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在制定相关整改措施后,全面提升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最后,建筑企业施工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作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创建科学完整的水利工程监管模式,促进基层水利建设能够满足现实生产生活需求[1]。
2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2.1 项目主体不明确
项目一般包括项目法人、勘察设计、施工及监理等单位,其中项目法人是项目的全权负责人。法律上,项目主体是施工质量控制主体。但实际的情况是,无论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还是社会各界组织,往往重视工程实体质量而忽视对项目法人、设计、施工及监理等项目主体单位建设过程中质量行为的监督管理工作,具体表现出项目法人角色混淆不清。如在很多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有的项目法人为相关行政部门成立的一个领导小组,有时质量监督机构人员也是小组成员之一,质量监督机构与政府投资的项目法人单位同体;或者有的项目法人由项目所在地的相关部门担任,而这个部门无论在人员数量还是在专业水平上,都难以满足项目法人的要求,部门之间也没有基本的沟通,就形成了一个部门自己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局面,施工质量控制主体与施工质量监督管理主体并不清楚,项目法人无法切实落实法人主体职责。二是设计人员现场勘察走过场,阅历也不足,设计图纸深度不够,导致工程建设过程中设计变更不断,甚至经常出现重大设计变更。三是监理单位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紧缺,监理员滥竽充数,再加上现场部分监理员责任心不强,以及监管缺位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近年来水利建设投资呈现短时间的爆发性增长,市场专业技术力量供给明显不足,施工人员供求关系出现不平衡现象。此外,部分施工企业为了获取较大经济利益,在多数施工人员没有进行岗前技术培训的情况下仓促开工,致使许多施工人员没有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进行施工建设[2]。
2.2 管理理念不先进
首先,部分建筑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节约施工成本,临时雇佣的水利工程施工人员大多数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或者农民工,他们在没有经过专业岗前培训后,无法按照统一流程进行施工管理,如果质量监管人员没有充分发挥工程监管的作用,会导致整个工程项目无法顺利进行[3];其次,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内容和地位尚不明确,质量监管人员过度关注水利工程项目技术与实施,而没有重点审核施工流程的完整局面;最后,水利工程质量监管工作的经费无法受到保障,质检机构人员自身能力不足,在实际水利工程质检期间无法协调分工协作,加上基层水利部门对其不够重视,没有投入适当建设资金采购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在交通工具和日常开销费用较少的同时,难以确保相关工程水利监管的有效性和全面性[4]。
3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基本内容
严格把控工程质量作为政府部门重要工作之一。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水利部门,都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及时明确自身工作职责,承担起对专业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提升监管水平。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作为水利部门代表政府对水利项目的监督,更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由于水利工程拥有一定的公益性以及基础性特点,自身的价值不言而喻,与社会大众自身的利益紧密相连,且在供水、粮食安全工作中发挥着关键性的地位,可见,水利工程必须要借助政府部门的力量开展管理工作。
在具体的内容分析中,包含诸多层面:相关人员应合理化监督管理、有序进行施工作业设计,在施工过程中选取高质量产品,和满足质量管理标准的优秀单位合作,充分复核与检验水利工程质量;健全工程施工和监督的结构体系,重视审核施工单位工程作业效果,积极和设计部门的人员沟通,动态监督和管理工程建设现场的实际情况,提高现场管理水平;研究水利工程项目的基本工程以及分部工程,切实监督管理,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分析工程建设技术是否满足规范性前提条件,科学化落实质量管理标准;细致分析施工部门、监理部门对本职工作的落实效果,合理化评定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情况;尚未进行工程检验时,工作者要初步评定工程质量等级,书写针对性报告,把信息反馈给检验委员会,尽可能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综合管理质量。
4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措施建议
4.1 完善质量管控体系
改变认识,从单一的注重工程实体监督的理念中走出来,促使项目建设管理职能与质量监督管理职能分开,构建完整的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工程建设参建各方的行为规范,不断完善项目法人负责、监理控制、设计、施工保证、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系,从源头上建立确保项目建设质量的安全保障体系[5]。
4.2 实行项目主体责任制度
坚持“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通过签订质量终身制承诺书,建立对项目法人、设计、监理、施工等各方项目主体的责任人档案,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在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内对工程质量承担的相应责任。让工程质量责任档案与责任人相伴终生,更加明确各项目主体负责人所承担的质量责任,严把质量管理项目主体的责任追究关口[6]。
4.3 注重检测数据应用
强化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检测手段应用,采取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平行检测、项目法人第三方委托检测的方式,对工程原材料、中间产品、金属结构安装、工程实体质量进行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检测。特别是对重要隐蔽工程及关键部位的第一时间抽检,确保隐蔽工程质量及关键部位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通过项目法人、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检测结果横向、纵向进行对比,及时纠偏。质量监督机构从在建项目中随机抽取项目进行“飞检”,督促各参建单位认真履行质量管理职责,用四道紧箍咒保障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切实提升质量监督工作公正性、科学性[7]。
4.4 重视工程资料整理
在进行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时,必须重视资料整理归档,这是确保水利工程验收评定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基础。在开工后,要对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要建立技术档案,并且必须保证全部资料都要有原始记录,要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要核查工程项目中所包含的单元工程、分部工程内容,尤其是重要隐蔽工程及关键部位。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核查项目主体单位的验收程序和行为规范,保证资料整理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同时可以确保水利工程程竣工验收技术资料的全面性和完整性[8]。
4.5 应用数字化模式
用数字化模式提升质量监督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大数据等相关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实际监督工作中的应用。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技术人员开发水利工程监督管理软件,对水利监督工作有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平台整合,优化并改进水利工程项目质量检测方法和程序,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制定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数字化标准,促进与参建单位的数据互通,保证水利工程建设动态感知水平,同时运用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工程建设质量的全面性、精准性和预判预警水平,使得施工现场监督与后台控制的相互联动,提高监督管理工作的效率。
4.6 高质量推进质量考核工作
采用随机抽取方式开展的项目质量考核,让质量管理落实到工程建设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对所有的项目建设参与者都有压力感和紧迫感,并及时公开发布质量管理考核成绩,在公众积极参与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质量考核的促进和激励作用,促使参建单位更好地履行质量管控职责,对加强水利建设质量管理,进一步落实质量责任,形成良好的质量习惯和质量意识[9]。
4.7 集中采购质量最佳的水利工程生产建筑材料
首先,采购部门应杜绝出现“以公谋私”现象,根据各类施工项目的建设要求,提前对需要购买的建筑材料进行综合性能检验,确保最终检测结果符合国家规定的施工标准方可批量集中购买;其次,采购人员水利工程生产材料建筑的出售价格,在与正规生产厂家进行商业洽谈,形成正规的书面采购协议,对各类材料进行合理预测后,为企业节约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促使施工企业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施工企业应派设专门的运输车辆将生产材料运送至统一地点,并通过合理方式确保钢材受潮、生锈的情况尽量减少,发挥水利工程生产材料的实用性能后,提升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5 结束语
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是保障整体建设质量的前提,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会受到外界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完善质量监督管理才能使建设过程顺利进行。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希望能对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方法措施进行参考及优化,切实提高参建各方的质量意识,落实项目主体的质量责任,把水利工程建成人民群众满意、造福一方的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