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伦理道德研究的拓展及妇女作用的挖掘
——评《白族伦理道德及村落妇女文化研究》
2023-02-26杨春
杨 春
(中华女子学院,北京 100101)
杨国才教授的《白族伦理道德及村落妇女文化研究》[1]一书,是其历经40多年,通过田野调查,并对大量的关于少数民族哲学、伦理道德、少数民族妇女及乡村发展的资料进行潜心研究的学术成果。该书运用哲学伦理道德以及社会性别发展的理念,从微观视角切入,对白族村落文化进行深刻分析、挖掘、总结和论证。其用事实证明,白族有自己的伦理道德,白族妇女也有自己的知识和文化。同时,该书研究发现:白族传统道德文化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但又有它自身的特点,它融入白族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规范着其行为,并以家风家训家规的形式约束着其行动。书中提出,在白族村落的文化保护与发展中,应加强对白族伦理道德的传承与保护,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对于乡村振兴中伦理道德规范的践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以伦理道德、村落文化的相关知识阐述为基础,以白族优秀道德文化及性别平等理论为分析视角,提出了白族家风家教的道德规范要求及村落妇女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路径。书中认为,要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政府应采取措施促进民族妇女生育和教育观念的改变,提升她们的受教育水平、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政府还应该吸引妇女积极参与决策和管理,从而促进妇女的发展。可以说,《白族伦理道德及村落妇女文化研究》为伦理道德、村落文化、农村妇女的交叉研究提供了方法和理论借鉴。
一、该书的价值及意义: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白族社会及妇女发展
怎样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保护和传承各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杨国才教授在《白族伦理道德及村落妇女文化研究》一书中给出了答案。她以白族文化践行者和传承者的身份,对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伦理道德进行探索,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对白族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的研究;并从新的视角关注村落、村落中的妇女、村落生态环境对妇女的影响;同时对白族地区在乡村振兴、产业转型、健康产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礼仪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探讨。
书中提出,要传承、发展白族优秀传统伦理道德及村落妇女文化,就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白族传统伦理道德及村落妇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包括对白族优秀伦理道德及村落文化的弘扬。现代文明的建设离不开传统社会中优秀的伦理道德及村落妇女的积极参与和责任担当,故应加强人们的道德教育,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倡导诚信、尊重、合作和公正的价值观念。促进白族村落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有助于传播中华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杨国才教授认为,要在历史文脉传承的视角下采取措施,促进白族妇女的发展。要尊重白族妇女的文化和传统,鼓励她们积极参与文化保护和传承活动。要支持相关的文化项目和组织,帮助白族妇女保持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并确保其在历史文脉中传承和发展。同时,要赋权妇女,给其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确保其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措施,消除对少数民族妇女的歧视和不平等对待,确保她们能够平等地参与各个领域的活动;加强各民族妇女的教育水平和意识的提升,给其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包括接受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机会。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她们获取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能力,参与社会发展和决策,还可以提高社会对妇女权益的认识,促进公众对她们发展的支持和关注。这些努力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包容和多元的社会,让历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得到全面呈现和传承。
书中提出,要在挖掘白族优秀传统思想道德和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促进白族社会的发展。因为白族优秀传统思想道德和文化遗产承载着白族社会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了解白族伦理道德、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和艺术表达的重要窗口。白族优秀传统思想道德和文化遗产具有教育和研究价值,而白族文物和文化遗产可为这种教育和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源,可以成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素材,并帮助白族村落妇女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白族的历史、艺术和社会结构[2]。挖掘和保护白族文物和文化遗产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该书对白族伦理道德在白族地区的传承与保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即乡村振兴中伦理道德规范的确立具有重要价值。
研究白族历史、文学、教育、文艺的学者很多,有关白族历史、文学、教育、文艺的书籍也非常多。但从哲学的视角切入研究白族文化中伦理道德的书籍还不多见。可以说,该书对白族优秀传统伦理道德在白族地区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对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该书的研究方法及视角: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交叉及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白族伦理道德及村落妇女文化研究》一书,“聚集了作者40余年田野调查的成果,同时,在这些客观、科学的调查中,又都渗透着作者真实、切身的体验”[1]。该书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将深厚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社会实践融合在一起,既是对白族伦理道德知识体系的再梳理、凝练与拓展,又通过严谨科学的调查和逻辑性的阐释,将白族伦理道德及村落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该书既是科学调查的成果,又是现实经验的呈现;既具有客观性、严谨性、系统性,又具有主观性、感悟性和个体性。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理性思维,同时又散发着其人文情怀。
作者以伦理学理论解析和拓展白族村落的伦理道德,并把白族村落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作为该书的研究对象,从大量现象中总结、归纳和分析白族村落的道德体系、原则和规范,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的角度研究白族伦理道德和村落文化对于白族妇女的影响,探讨白族村落妇女如何在道德和伦理的规范下生存和发展,这种诠释性、伦理性的研究范式是该书的主要研究方式。该书从伦理道德的理论出发,探讨儒家伦理道德对白族人的影响;从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切入,探讨公共领域伦理和私人领域伦理对白族地区乡村文化传承与治理的作用; 从生育伦理的角度出发,探讨生育伦理对白族人生育及生育健康的影响;从民族伦理的视角,探讨白族民族伦理构成、保护和发展以及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伦理的影响,进而提出促进乡村治理的举措。
作者以社会学的方法系统地调查了白族村落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书中论述了白族既有与其他民族相似的地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该书采用社会学研究的实证方法,通过田野调查,用口述史的方式论证了白族这个特定的社会群体被建构起来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提出白族社会结构深受儒家宗法文化的影响,沿袭了父权制、一夫一妻制。但白族妇女在恋爱、婚姻、家庭中又有一定自由;其婚姻为父母包办,可男女青年在节日里又可以自由恋爱,例如,白族的节日“三月街”“绕三灵”“石宝山歌会”“火把节”[1]271等,是男女青年对歌择偶的佳期。同时,作者重新阐释了村落妇女在家庭生活、社会生产及再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作者不断寻求妇女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和改善妇女贫困、性别不平等、妇女健康等问题。该书还关注了村落妇女个体与村落群体、组织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追寻村落妇女发展中的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书中发现族际差异、地域差异、城乡差距、阶层差距、性别差异影响村落妇女的可持续发展。作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观察和分析来寻找解决方案,探索出了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自我发展的原则下,促进村落妇女发展与实践的举措。
该书从民族学及民族理论视角研究白族的语言、宗教、价值观、习俗、艺术、生活方式等的特点,探索白族文化及其传承对白族村落妇女的影响。作者对白族村落中的人群、本主庙、广场、宗祠等所承载的传统思想文化进行了总结、分析和挖掘,提出“本主庙是白族文化博物馆”的观点,概括了白族传统文化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总结了白族村落中呈现的民族认同、族群关系以及多元文化。从民族妇女发展政策、项目、人权保护、教育等方面提出发展战略和策略,特别提出要在保护、传承中创新和发展的理念。
作者从行政管理的视角,关注国家、政府和社区的管理者如何有效地组织、规划、领导和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村落的治理,促进民族地区村落妇女的发展,以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其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摸清阻碍妇女发展的真正原因。同时,作者坚持深入乡村进行实证调查,开门问策,利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该书贯穿始终的是使用社会性别视角研究白族村落文化对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期望、行为和身份认同的构建和塑造。村落文化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的问题,对村落妇女文化的研究,有助于促进白族村落的性别平等和社会发展。该书运用性别理念分析家庭、学校、村落等社会环境对妇女性别认同和性别行为的影响,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对妇女的塑造作用。社会性别视角决定了作者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性别发展理论和分析方式,决定了村落妇女问题的提出、材料收集、分析方式和对研究结果的解读。
三、该书的内容:对白族伦理道德内涵的丰富以及白族村落妇女文化的建构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 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脉。长期以来白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传统伦理道德。其既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与儒家伦理道德一脉相承,又有其自身特点。书中提出,白族的伦理道德一直在日常生活中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家风家训家规约束人们的行动。其具体的道德准则又体现在人生礼仪、节日文化活动中的道德要求、商帮贸易中的道德规范、民居建筑照壁题词中的伦理观念、本主信仰中的伦理思想、碑刻中的乡规民约中,它们丰富了白族的伦理思想。书中还从性别平等的视角分析了村落妇女拥有的文化及其作用,揭示了村落文化中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及根源,试图探索促进村落文化中性别平等意识的方法。
全书共三篇。在第一篇中,作者从古代白族神话中的哲学思想入手,认为在白族的原始自然观中,先民们把“云彩、水”看作是形成天地的始基,把“木十伟”看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把人类的起源归结为某种自然物长期发展的产物。这说明白族先民的意识中很早就有唯物主义的思想萌芽。这不仅丰富了白族哲学思想,而且不断建构着白族哲学伦理道德文化的内涵。作者提出,白族伦理道德不仅包括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德,还涉及生态伦理,即白族传统家规家训中的道德规范、人生礼仪的道德要求、节日文化中的道德规矩与传承,以及丧葬仪式中的对父母孝敬的赞美、对不恭不敬者的鞭策。另外,作者还从本主庙、民居照壁建筑、大理碑刻中概括出白族的伦理观念。作者指出,本主不仅是白族的全民信仰,本主庙会还是白族善男信女对村落、家庭里真善美、假恶丑加以评论的场所,使好人好事得到赞美,坏人坏事受到打击;作者以白族村落民居照壁建筑的题词为载体,彰显出白族的伦理道德观念。例如,关于白族的民居照壁题词,学术界以前仅从建筑、文学、美学及文化方面进行研究,作者则从伦理视角切入,既分析了照壁题词对儒家经典的运用,又解读了白族各个姓氏自己的特色。杨姓的“清白传家”、张姓的“百忍家风”、赵姓的“琴鹤家声”、严姓的“富春家声”等,白族人不管哪个姓氏,都很重视照壁的建造,其不仅顺应各家各户的自然特征,还根据各家祖先遗留的家规家训,以照壁题词的内容彰显、体现自己家庭的伦理观念和做人做事的原则。所以,白族照壁题词蕴含着丰富的伦理规范,包括其崇敬的英雄,树立的典型榜样;注重体现每个姓氏的特色以及各自拥有的不同的伦理观;重视家规家训教育。白族优秀道德中有自强不息、敢于且不断适应环境的民族精神;群体内聚、维护统一的爱国主义传统;为人正直、诚实守信、勇敢的品德;办事公道、互相帮助、敬老爱幼、父慈子孝的美德;崇尚礼节、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道德风尚;重义气、坦诚相见、疾恶如仇的道德品质;夫妻互敬、家庭和睦的道德观;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传统美德;抑恶扬善、趋利避害、爱憎分明的道德主张;以及尊师重教、与人为善、和睦共处、仗义疏财的道德规范。这些传统美德一代一代地以照壁为载体延续下来。这是该书对白族伦理道德的补充及丰富。
在第二篇中,作者主要论述了怎样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指出白族传统文化多样性保护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传统文化是指在白族地区特定的村落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在长期互动中创造的有形文化(工具、饮食、服饰、建筑)、行为文化(风俗、制度、社会组织、婚姻、家庭、族群)、精神文化(民间神话传说、文献学、艺术、宗教、哲学)、语言文化等。同时,作者对白族非物质文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破坏、保护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作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中国历史上“汗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均与大理白族有关。白族文化源远流长,而白族本主文化是白族最独特和最典型的文化。在本主文化中,本主庙又是其文化的核心和重要标志,它作为白族文化的传承场,承载着白族各个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使古老的白族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因此可以说,本主庙是白族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遗存的载体,是白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集中表现,是白族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的集合场,是白族民间神话故事、音乐歌舞的传播中心,也是白族传统节日服饰、饮食文化的展示馆,同时,还是白族传统伦理道德的传承场。所以,在白族的本主庙里,白族固有的文化事项,都能在此聚集和展示。作者据此提出本主庙是白族传统文化的博物馆的观点。这是白族文化研究中十分有创见的观点。不仅如此,作者还提出白族文化是由白族社会中的男女共同创造的,白族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白族妇女的参与。并特别指出,白族妇女是白族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如:在精神文化的本主信仰中,妇女是最多的信仰者;在物质文化的生产中,特别是在稻作生产中,妇女是主要的劳动者;在本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中,妇女又是直接的教育者和传承者。因此,白族妇女是白族文化保护、发展、传播的承担者。这些内容具体体现在《中国大理白族与日本的农耕稻作祭祀比较》章节中,其中论述了农耕稻作祭祀风俗和妇女的作用。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末,作者首次对崇山峻岭中盐马古道上的白族千年古村诺邓古村向世界宣传,引起国内外对古村文化的关注。后经过20多年的跟踪调查,作者又认为盐马古道上的诺邓古村,因盐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又因盐业经济的衰落而衰落。然而,一千多年盐业开发的历史,使诺邓古村保留了众多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如:古民居、儒释道寺庙建筑群,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遗迹,都具有比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在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分析后,作者认为对古村的保护,要村民自己参与,以村落为中心,吸收妇女参与决策,男女共同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及合理利用文化遗产。作者还根据古村的实际,提出发展诺邓旅游及诺邓火腿加工生产的可行措施,得到村民的拥护。经过当地政府及村民的努力,诺邓千年白族古村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景观村落”“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规范例”等多项殊荣。这也是该书对白族村落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进行开发保护的具体案例。
在第三篇中,作者主要论述了白族文化及妇女生育和教育变迁。作者通过对白族传统恋爱方式及规范、白族传统婚姻方式及规矩、白族传统家庭的道德规范、白族妇女生育和教育观念的变迁、白族传统文化和教育的关系等现状的阐述,运用社会性别视角,分析了白族女性在恋爱婚姻家庭中的角色。作者指出,与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不同,白族妇女在节日中可以选择自己的结婚对象,婚姻虽不能做主,但也有自由。同时,白族社会盛行招女婿,男性到女性家里居住,所生子女跟随母姓,女性在家庭中地位比较高。作者还通过白族妇女在稻作生产中的作用,说明白族妇女在生产中创造的重要价值;利用一个白族妇女在生育中的参与和互动说明了白族妇女的勤劳与智慧,以及她们在家庭经济生活中的管理作用。在传统的社会性别结构中,特别是在男权社会,都是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可是在白族社会,女性如果有能力,同样在家庭中和社会上被人们尊敬。例如,在白族的本主信仰中,女性本主白洁夫人就被许多寺庙供奉为本主神加以崇拜。在现实生活中,德高望重的女性长辈同样受村落人们的尊敬,有的还当了家族长,与男性平起平坐。所以,白族妇女在白族社会中享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地位。这是该书特别强调的观点之一。
作者认为,男女不平等现象的存在根源在于男性中心的文化建构。而男性中心文化下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不只源于男女生理上的差异,还源于受社会文化影响而形成的男女社会规范上的差异,这就是社会性别形成的根源。故作者认为,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指导下,把社会性别分析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工具,只有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社会发展和决策的主流,积极履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才能真正推动妇女的发展。
总之,该书多层次、多角度探讨了白族哲学伦理道德对白族村落文化的驱动作用,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其特色和主要贡献在于将伦理道德纳入了村落妇女文化影响因素体系,并对白族伦理道德进行了深入解析及补充丰富,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分析了两者的内在关联;剖析了白族村落文化的时空演变规律,结合白族村落的现实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村落文化的研究和发展。特别是其以问题为导向、走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不畏困难攻坚克难的学术探索精神,对后来研究者进行调查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及借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