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揭示青少年焦虑的神经易感性及其遗传关系
2023-02-26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李新影研究组与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秦绍正团队合作,在北京双生子数据库(Beijing Twin Study,BeTwiSt)中选取100个同卵和78个异卵同性双生子进行3年的纵向研究,以考察大脑网络整合能否支持青少年焦虑对养育环境的神经差异敏感性及其遗传关系。近日,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心理医学》(Psychological Medicine)上。
父母教养是预测青少年焦虑的关键环境因素,然而,并非所有个体在不良的教养环境下均会发展出焦虑症状,青春期的神经系统对压力环境同样也高度敏感。进化神经发育理论(Evolutionary-neurodevelopmental Theory)认为,神经生理学特征能够解释个体在压力环境下的差异反应。然而,迄今为止,焦虑的神经易感性尚不完全清楚。
该研究发现,中央执行网络内较低的连接性放大了母亲敌意对焦虑症状的影响;前突显网络和默认模式网络之间的高度反相关放大了父亲敌意对焦虑症状的影响。
脑网络的调节模式与差异易感性理论一致,即具有神经易感性的青少年在高敌意环境中具有更多的焦虑症状,在低敌意环境中则焦虑症状更少。结合基于脑的双生子ACE模型,研究进一步发现,中央执行网络内在连接模式的遗传度为21.18%,且与易感基因BDNF Val66Met有关。
在“遗传-环境-脑功能-心理行为”框架下,该研究首次考察了青少年焦虑的神经易感性及其遗传关系,并进一步加深了科学家对发育中大脑神经易感性的认知,为高风险群体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提供了新启发。
此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心理所“揭榜挂帅”项目的支持。回龙观医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的科研人员参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