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制下海军陆战队保障力量建设研究
2023-02-25杨普森
文/杨普森
新体制下海军陆战队使命任务发生重大变化,与之相适应的保障能力需求也发生变化,本文针对新体制下陆战队保障力量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保障力量建设的需求,提出完善陆战队保障力量建设的对策。
编制体制调整后,海军陆战队编制不断调整优化,使命任务不断拓展,除了担负两栖登陆、岛礁夺控等传统两栖作战任务以外,还包括两栖特种作战、保卫重要目标、海外机动部署等多项使命任务。其作战空间由原来的近海向远海、由国内向全球、由两栖空间向多维空间不断拓展,逐步成为一支能够“全域运用”的战略力量。因此,陆战队的保障力量规模需要依据其使命任务的拓展而做出调整,以满足陆战队“全域作战”的保障需求。深入分析当前海军陆战队保障力量建设存在的问题,对完成陆战队保障转型重塑,实现“建好建强”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新体制下海军陆战队保障力量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先进的军事理论对部队建设能够发挥重要的指导和牵引作用。军改之前,陆战队规模较小,缺乏两栖作战实践,两栖作战保障理论研究薄弱,大多数研究的关注点是特定作战样式下的保障,对保障建设等方面理论研究比较零散不成体系。军改后,海军陆战队引发了全军科研的极大关注,相关的两栖作战创新发展研究活动层出不穷,围绕着海军陆战队的新使命新编制,涌现了一批成果和理论文章。但两栖作战保障理论研究,不论是在项目课题申报还是从研究经费上都呈现出不足的现象,未开展丰富而广泛的研究,导致保障理论体系的发展滞后,整体理论建设水平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有效牵引陆战队保障建设,与陆战队转型建设的迫切需求还极不相称。
此次编制体制调整改革,海军陆战队组建了舰载航空兵部队,并归化其它军种部分部队。新组建的舰载航空兵部队,单位类别新、武器装备新、使命任务新、保障方式新与现有保障设施基础弱、人才专业弱、保障理念弱的矛盾比较突出;新转隶单位,因原来使命任务不同、作战方式不同、保障模式不同、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不同,与海军陆战队的保障建设要求有差距。
海军陆战队是多兵种高度合成的两栖作战部队,装备有多种类武器装备和技术器材,因兵种专业不同,所需保障呈现出不同的保障方式和物资需求;专业勤务多,力量较为分散,一专多能要求高,难以形成有效保障合力,整体保障能力偏弱,难以胜任海军陆战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要求。
海军陆战队战役后勤需要依托军种保障力量或联勤保障力量来完成。但海军陆战队与战区海军其它兵种部队、战区其它军种部队和联勤保障部队在保障对象、保障方式、保障任务和物资储备等方面区别很大,海军陆战队还可能单独执行任务,部分行动独立保障要求高,导致军兵种保障部队或联勤保障部队难以进行及时高效的战役支撑保障。
随着海军陆战队使命任务进一步拓展,除担负两栖作战任务外,还将履行保卫海外基地、国家海外利益和人员安全的任务,域外保障目前除依托现有海外保障基地和遂行任务舰船进行保障外,执行任务的域外还没有配置其他保障力量,难以有效组织实施域外精确、机动伴随保障任务,与海军陆战队域外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保障需求还不相匹配。
机动性是海军陆战队作战的主要特性之一,要求保障不仅要依托固定保障设施实施,还必须实施伴随机动保障,构成以伴随机动保障为主、区域固定保障为辅的保障模式。但目前,海军陆战队配发的保障技术装备与主战装备存在代差,多数以轮式和拖挂式的二代保障装备为主,机动弱、联不上、防不住、供不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且装备体积大、重量重难以进行有效快速投送。
随着世界两栖作战理论推陈出新,作战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垂直登陆、超越登陆不断完善,立体登陆已成为两栖作战的主要方式。我海军陆战队虽然经过编制体制调整,立体登陆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目前仍以平面抵滩、泛水上陆为主。与新型登陆方式相配套的越岸保障力量及保障装备,以及完成我岸和敌岸的装卸载等战役保障力量缺失,难以满足实现两栖作战军团后勤保障需求。
新体制下海军陆战队保障力量需求
(一)保障力量需要达到全域保障需求
海军陆战队被赋予多样化的使命任务。一是从任务种类来看,海军陆战队除了担负传统的联合登陆作战、岛礁攻防作战等任务外,还负责国家海上重要战略通道安全、海外利益安全、重要目标防护、特种作战等任务,由以往的传统两栖作战任务向多样化方向拓展。二是从任务空间来看。海军陆战队作战地域逐步由传近海向远海、由国内向海外、由平面空间向多维立体空间不断拓展,倒逼陆战队向“全域作战”发展。因此,保障作为作战的有机部分,为适应海军陆战队“全域作战”需求,保障力量需要达到“全域保障”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为作战服务,满足海军陆战队在多维空间执行多样化任务的保障需求。
(二)保障力量必须满足作战需求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和强敌战略重心加速向亚太转移,我国周边海域安全环境复杂多变。因此,海军陆战队保障力量需要深刻认清任务方向上的安全威胁,研究任务方向可能爆发的冲突类型,紧紧围绕联合登岛作战、南沙岛礁夺控、海上区域拒止、特种作战等现实紧迫作战需求,加快形成全域多能、重点突出的综合保障能力,为满足海军陆战队可能遂行的作战任务提供可靠支援。
(三)保障力量必须适应新的作战编成
保障作为作战的有机组成部分,海军陆战队保障力量必须与作战力量编成高度契合、与新的装备平台相适应、与新的使命任务相吻合,进一步扩大战役保障力量规模,突出战术保障力量的地位,确保独立完成保障任务的能力,构建适应海军陆战队使命任务和兵种特色的保障力量体系。
完善海军陆战队保障力量建设的几点对策
(一)加强保障理论创新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筹划和指导战争,必须高度关注科学技术对战争的影响,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战争的特点规律和制胜机理搞清楚。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由陆战队牵头,整合院校、训练基地和部队优秀创新资源,组建权威、可靠、创新性强的研究团队,做好两栖作战保障理论立项并展开研究。二是紧跟世界前沿的两栖作战理论演变趋势。两栖作战理论自二战以来经过了传统两栖作战、垂直登陆作战、超视距登陆作战,到最近美海军陆战队提出的远征作战理论的发展,每一次新的两栖作战概念的提出,都会对两栖作战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我们要时时紧盯现代两栖作战的发展,结合我海军陆战队现有编制体制、作战能力、任务使命等实际,提出适合我们的两栖作战理论。三是重点突出高科技手段对两栖作战带来的深刻影响,从科技中发展战斗力,把科技作为创新技、战术的主要手段。在此基础上,构建两栖作战保障理论框架,形成具有我军特色的两栖保障理论体系,牵引指导海军陆战队保障力量建设,加快海军陆战队保障力量的建设步伐。
山东舰
(二)优化保障力量编成
在现有编制条件下,优化保障力量编成,将有限的力量发挥出全面的保障效能,是保障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途径。一是配强合成营保障力量。合成营作为海军陆战队基本作战单元,是作战编组中的基本组成单元。应当结合合成营保障力量集成的特点,重点加强一线战伤救护、快速投送、紧急物资补给等专业勤务,确保作战单元统一编成、一体展开,提升作战前沿的独立保障能力。二是优化合成旅保障力量结构。合成旅作为海军陆战队基本作战力量,在编制体制调整以后,形成了以保障部为指挥机构、勤务保障营为主、各分队保障力量为辅的保障力量配置格局,各类保障要素齐全,但各要素力量规模有限,平时训练管理按照各要素分类,合成训练弱化,难以形成保障合力。因此,应该站在全旅的高度来优化保障力量编组,将运输投送、卫勤救护、物资供应、维修保障等要素进行模块化编组,形成“平时合成练兵,战时高效保障”的实战化理念,使其具备适应海军陆战队各兵种高度合成的作战保障能力。三是建设专属的战役后勤保障力量。海军陆战队独立于战区海军,其保障需求和方式也区别于其他海军兵种,为适应其独立的作战保障需求,可以增编海军陆战队战役保障力量,与陆战队现有的战术保障力量单线对接,形成完整保障体系,确保保障力量的梯次搭配,重点建设兵力装备的远程快速投送、越岸保障能力、战备物资供应、应急救护等保障力量建设,全面完善海军陆战队保障力量机构体系。
(三)健全海外保障支撑
海军陆战队作为海外远征行动的重要力量,“走出去”步伐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远,将常态在远海、海外执行多样化的任务,其后勤保障需要依托国家和军队的整体布局。一是编强海军陆战队海外分队后勤保障力量。根据作战任务、作战地域和后勤保障需要,按照合成化要求编强海军陆战队海外分队后勤保障力量,重点配强给养、弹药、维修等保障要素力量,配发快速机动伴随保障装备,提升机动伴随保障能力,可以依托海外保障基地,建设兵力投送中转站保障兵力投送。二是多点建立储备物资。在重要海外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关键地区,依托海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海外后勤保障基地,预储相关保障物资和建立保障设施,有效提升域外海军陆战队保障快速反应和机动部署的能力。三是加快建立海上预置力量。在国家战略和重大利益涉及的关键海上通道,依托国家大型造船和远洋国企,建立海上浮动保障平台和预置保障船队,从根本上解决我远海保障支撑问题,全力提升海军陆战队远海保障能力。